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

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
  • 化学反应
  • 结构化学
  • 光谱学
  • 命名法
  • 机理
  • 第四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旨在提供一本让教师好教,也让初学者更有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的有机化学教科书。因此本书舍弃艰涩的理论与复杂的有机反应内容,以认知和实用为主要考量,将有机化学融入生活应用中,使读者借由本书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中之重要性,配合简易的图表、易于理解的叙述与各类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书中介绍烷类、环烷类、烯类与炔类、有机卤化物、芳香族、立体化学等内容,以深入浅出之方式,引导非专攻化学科系的学生能以最短时间与最少精力,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观念与实务应用,进而配合自己专长领域,融会贯通发挥所学。

  「有机化学」对化工、环工、医药、食品、化妆品等科系均为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有机化学十分广泛,且各科系所需学习的范围与程度可能未尽相同。本书三位作者任教于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化妆品科技研究所、化妆品应用与管理系,对化妆品相关科系的「有机化学」教学与课程需求有深切的体认与心得。

  第四版依据目前行政院卫福部公告相关数据进行更新及调整内文的叙述,部分章节中增加些许练习题目,期许让读者有更多自我演练、课后复习的机会并盼能让读者学以致用。

  本书「习题解答」附于书末,学生自行演练复习后可即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方便自学读者研读自修。

 
深入探究:现代无机化学导论 (第十一版) 作者: 亚瑟·考恩菲尔德 (Arthur Cahnfield), 玛丽亚·桑切斯 (Maria Sanchez) 出版社: 环球科学出版社 (Global Science Press) 页数: 1280 页 (精装) --- 内容详述与结构解析 《现代无机化学导论(第十一版)》是一部力求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无机化学教材。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初级研究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引导他们探索当代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修订版在继承前十版严谨科学性的基础上,吸纳了近五年内该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加强了对功能材料、生物无机化学以及可持续化学实践的讨论。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八章,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尖端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的基础与结构 (第1章 – 第6章) 本部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石。重点内容包括: 第1章:无机化学的范围与历史演进。 探讨了无机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从早期元素分离到当代量子力学在分子结构预测中的应用。特别引入了“绿色化学”原则在无机合成中的初步考量。 第2章:对称性、群论与分子轨道理论(MO)。 详细阐述了群论在预测分子振动模式和电子能级图中的应用。对线性组合原子轨道(LCAO)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推导,并结合X射线晶体学数据解释了实际晶体场理论(CFT)和配位场理论(LFT)的局限性与互补性。 第3章:元素周期律的现代诠释。 不仅仅停留在经典块区划分,更侧重于相对论效应(如金的黄色、镧系和锕系元素的分离难度)对元素性质的精细调控作用。讨论了超重元素的合成与初步表征。 第4章:固态化学基础 I:晶体结构与结构缺陷。 详述了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的基本结构类型(如钙钛矿、尖晶石结构)。重点分析了肖特基缺陷、弗伦克尔缺陷及其对材料导电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第5章:化学键的非局域化描述。 探讨了茂金属、夹心化合物中多中心多电子键的形成机理。引入了“Wade’s Rules”和“Skattebøl重排”等有机金属化学中常用的规则,并将其应用于硼烷和碳硼烷簇。 第6章:酸碱理论的拓宽。 除了布朗斯特-洛里和路易斯理论,本书大幅扩展了对超酸、超碱以及溶剂效应的分析。特别引入了对非质子溶剂中电荷转移和离子对形成的研究。 第二部分:主族元素化学的深度解析 (第7章 – 第11章) 这一部分聚焦于S区和P区元素,强调其化合物的多样性和应用潜力。 第7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配位化学。 侧重于冠醚、穴状配体对离子选择性识别的应用。详细讨论了锂电池电解质中锂离子迁移的动力学模型。 第8章:硼、硅与锗的化学。 深入探讨了硼氢化物作为储氢材料的潜力与挑战,以及硅氧烷和硅酸盐在生物相容性材料中的应用。对比了碳、硅在形成稳定链状结构时的能量差异。 第9章:氮族元素:从氨到无机聚合物。 重点分析了氮化物的热稳定性与硬度(如BN),磷酸盐在肥料和阻燃剂中的工业化应用。引入了新型氮氧化物(如N2O5)在臭氧层化学中的作用。 第10章:氧族元素化学:硫与硒的氧化还原行为。 详细描述了多硫阴离子(如S8^2-)的合成与光谱特征。探讨了硫酸盐还原菌在地下水处理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第11章:卤素化学与惰性气体化合物。 详细介绍了氟化反应的选择性控制,特别是电化学氟化法。对氙的氧化物和氟化物(如XeF2, XeF4, XeF6)的分子几何结构与反应活性进行了深入的晶体学分析。 第三部分:过渡金属与配位化学 (第12章 – 第18章)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全面覆盖了d区和f区元素的经典与现代化学。 第12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法。 巩固IUPAC命名法,并详细讨论了异构现象(几何、光学、键合异构)。 第13章: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与磁性。 深入解析了晶体场理论(CFT)和配位场理论(LFT)的参数(如Δo, B, C),并引入了Tanabe-Sugano图用于解释d-d跃迁光谱。 第14章:过渡金属的反应动力学与机理。 详细阐述了配体取代反应(SN1, SN2机制),特别是八面体和平面四边形络合物的反应路径差异。引入了光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 第15章:有机金属化学 I:σ-键和π-键配合物。 重点讲解了金属与烯烃、炔烃的π键合。通过2电子-3中心键模型解释了金属氢化物在不对称催化中的作用。 第16章:有机金属化学 II:催化循环与均相催化。 详述了重要的催化循环,如Heck反应、Suzuki偶联和烯烃复分解(Grubbs催化剂)。讨论了活性物种的确定与寿命分析。 第17章:镧系和锕系元素化学。 重点讨论了f轨道电子的参与,解释了它们相似的化学性质(如镧系收缩)。详细介绍了核燃料循环中锕系元素的分离技术(如P给她姆萃取法)。 第18章:金属-金属键与簇化学。 阐述了金属羰基化合物(如Re2(CO)10)中多中心键的形成,并讨论了低价态金属簇的电子计数规则及其在纳米颗粒形成中的意义。 第四部分: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第19章 – 第23章) 本部分将无机化学原理应用于生命系统和环境科学。 第19章:金属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 深入分析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铁中心与氧气的结合机制,以及铜酶(如漆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路径。 第20章:酶活性中心的金属离子。 考察了锌在碳酸酐酶中的催化机制,以及钼在固氮酶中的铁硫簇结构及其对N2活化的调控。 第21章:金属毒性与解毒剂。 分析了重金属(Hg, Pb, Cd)在生物体内的结合位点及其毒性机制。讨论了螯合疗法中EDTA和DMSA的应用原理。 第22章:光合作用中的无机化学。 详细描述了水氧化复合物(WOC)中锰簇的电子转移步骤,解释了自然界中最高效的光能捕获体系。 第23章:环境无机化学。 关注污染物(如砷、铬)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介绍了无机吸附剂(如沸石、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水净化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功能材料与前沿合成 (第24章 – 第28章) 最后一部分面向材料科学,介绍当代无机化学的创新成果。 第24章:固态化学 II:导电与磁性材料。 详细解析了层状化合物(如石墨烯的衍生物)的二维电子气特性。介绍了高居里温度铁磁体的设计原则。 第25章: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配位聚合物。 深入讨论了MOFs的拓扑结构设计,以及其在气体储存(H2, CO2)和分子分离中的高选择性。 第26章:半导体无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侧重于III-V族和II-VI族化合物(如GaAs, CdSe)的晶体生长技术(如MOCVD),及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第27章:无机高分子与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探讨了由过渡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电子陶瓷,如钛酸钡(BaTiO3)中的铁电性起源。 第28章:非传统合成方法与可持续性。 介绍了无溶剂合成、微波辅助合成以及流体化学反应器在提高产率和降低环境负荷方面的优势。对未来无机材料的合成趋势进行了展望。 --- 本版特色亮点 1. 计算化学整合: 每章均嵌入了“理论视角”栏目,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如键长优化、能级计算)来佐证实验数据,加深读者对量子化学模型的理解。 2. 实验案例驱动: 本次修订增加了超过五十个新型的、与工业应用紧密相关的合成案例,特别关注了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开发。 3. 深度图表与光谱分析: 全书插图和图表数量增加至1800余幅,包括高分辨率的HR-TEM图像、X射线吸收谱(XAS)和穆斯堡尔谱(Mössbauer Spectroscopy)的解读指南。 4. 专注于可持续性: 将可持续无机化学(包括碳捕集、高效储能材料和废物资源化)提升到与传统主题同等重要的地位。 本书配有详尽的习题集、关键术语表和最新的参考文献索引,是无机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权威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朝成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 化学所 博士 主修有机化学

  现职:
  嘉南药理大学 化粧品科技研究所 教授

何文岳

  学历:
  国立清华大学 化学系 博士 主修有机化学

  现职:
  嘉南药理大学 化粧品应用与管理系 副教授

王贵弘

  学历:
  国立中山大学 海洋资源暨生物科技系 博士 主修天然物化学

  经历:
  嘉南药理大学 化粧品应用与管理系 副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化学的定义
1.2 有机化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1.3 碳原子之电子组态与官能基

第二章 烷类、环烷类
2.1 烷类的定义
2.2 结构异构物与结构式之表示法
2.3 烷类之IUPAC 命名规则
2.4 环烷类
2.5 环烷类之命名
2.6 烷类的来源
2.7 烷类之物理特性
2.8 烷类的化学性质与其应用

第三章 烯类与炔类
3.1 烯类的定义
3.2 烯类的命名
3.3 烯类的性质
3.4 烯类来源与制备
3.5 烯类的用途
3.6 炔类的定义
3.7 炔类的命名
3.8 炔类的用途

第四章 有机卤化物
4.1 有机卤化物之定义
4.2 有机卤化物的命名
4.3 有机卤化物之性质
4.4 常见有机卤化物的用途

第五章 芳香族
5.1 芳香族的定义
5.2 芳香族烃的来源
5.3 苯的构造与共振
5.4 芳香族的性质
5.5 芳香族衍生物的命名
5.6 其他芳香族化合物
5.7 芳香族化合物之应用

第六章 醇类、酚类与醚类
6.1 醇类
6.2 酚类
6.3 醚类

第七章 醛类和酮类
7.1 醛与酮的定义
7.2 醛类的命名
7.3 醛类之来源与性质
7.4 醛类之用途
7.5 酮类的命名
7.6 酮类之来源与性质
7.7 酮类之用途
7.8 醌

第八章 羧酸
8.1 羧酸的定义
8.2 羧酸类的命名
8.3 羧酸类的性质
8.4 羧酸类的用途

第九章 酯类
9.1 酯类的定义
9.2 酯类的性质
9.3 酯类的合成:酯化反应
9.4 酯类的制备
9.5 酯类的皂化反应
9.6 酯类的命名
9.7 内酯类
9.8 酯类在化粧品的应用

第十章 胺类与醯胺类
10.1 胺类的定义
10.2 胺的命名
10.3 胺的性质
10.4 常见胺及其用途
10.5 醯胺的定义
10.6 醯胺的命名
10.7 醯胺的性质
10.8 常见醯胺及其功用

第十一章 立体化学
11.1 简介
11.2 立体异构物之结构
11.3 对掌异构物的命名
11.4 对掌异构物与光学活性
11.5 对掌性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聚合物与高分子
12.1 碳水化合物
12.2 蛋白质
12.3 核酸
12.4 人工合成之高分子聚合物

附录
习题解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需要系统学习有机化学来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生,我对教材的要求非常高。《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无疑是我近年来接触过的最令人满意的教材之一。它在理论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本书在引入新的概念时,往往会先回顾与之相关的先前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确保了读者不会因为基础知识的欠缺而感到困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反应机理的详细推导过程,每一步都清晰明了,并且给出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这对于我理解反应的本质至关重要。书中的配图质量非常高,不仅仅是示意图,很多都是精美的分子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示分子的三维结构和官能团的相对位置,这对于理解立体化学和构象分析非常有帮助。另外,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颇具匠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有机反应,还涉及了一些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有机合成方法,例如催化偶联反应、不对称催化等,这对于紧跟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丰富,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唯一让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与前沿研究相关的思考题,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的有机化学教材太多了,很多都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我无法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然而,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一些关键反应时,所采用的“故事化”叙述方式。作者仿佛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分子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变化的神奇故事。例如,在讲解自由基取代反应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反应的三个阶段——引发、增长和终止,还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来描绘自由基的“活跃”和“不稳定”,以及它们如何“捕获”其他原子或基团。这种叙事性的讲解方式,大大提升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反应机理。而且,书中对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总结,每个小节的结尾都会有一个简短的“关键点回顾”,这对于快速复习和巩固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某个反应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还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实验案例或者实际应用,例如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实用价值,也激发了我未来进一步探索的动力。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大量的彩色图示更是锦上添花,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有机化学学习道路上的“救星”。我曾经尝试过阅读其他教材,但总是因为内容过于晦涩、逻辑不清而放弃。《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条理清晰”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按照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书中会将其分解成更小的单元,并逐一进行解释,确保我能够完全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反应条件”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反应物和产物,还会详细分析温度、压力、溶剂、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反应的可控性和选择性非常有帮助。书中的插图设计也非常精良,各种化学结构图、反应机理图,都清晰准确,并且色彩搭配得当,让我在视觉上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自我检测”题目,能够帮助我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想要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人。

评分

我是一名对化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但并非科班出身。《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这本书,成为了我深入了解有机化学世界的绝佳向导。它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到了非专业读者的需求。首先,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用非常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诸如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核心概念,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书中对反应机理的讲解,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没有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图示,将复杂的电子转移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在观看一场精彩的化学“戏剧”。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讲解每个反应时,都会给出其重要的应用,例如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甚至是一些日常用品的制作过程。这些实际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让我看到了有机化学的无限可能性。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化学家和他们的发现,这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人性化。我经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作者的讲解所吸引,甚至会忘记时间。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有机化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化学式和反应机理与现实中的物质联系起来。《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更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让我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时,书中详细介绍了食品中的香精香料是如何通过羰基化合物的合成而来;在讲述高分子化合物时,则详细介绍了聚乙烯、聚丙烯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的合成过程。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也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那些复杂的化学概念。此外,本书在讲解某些反应时,还会引入一些历史背景,例如某个反应是如何被发现的,或者某个化学家在其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在回顾一段科学探索的历史,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轻松活泼,没有太多生硬的学术术语,使得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力。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基本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并感受到它的魅力,我感到非常幸运。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未接触化学的学习者,重新拾起有机化学让我感到压力重重。幸运的是,《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内容,成功地让我重新爱上了这门学科。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于“为什么”的深入探讨。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会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在讲解SN2反应的立体化学时,书中不仅仅告诉你反应会发生构型翻转,还会解释原子轨道杂化、过渡态的形成等,让我能够从微观层面理解反应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特殊”反应的讲解,例如那些看似不符合常规反应规律的反应。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异常”,而是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或者更深入的理论来解释它们,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深度。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化学结构图,质量非常高,清晰地展示了分子的三维结构和反应过程中电子的移动,这对于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提示和“思考题”,引导我主动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有机化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有机化学世界认知的大门!作为一名对有机化学充满好奇但又略感畏惧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概念,又能激发我学习兴趣的教材。而《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每一个章节的引入都非常有条理,仿佛在引导我一步步踏入知识的殿堂。一开始,对于那些复杂的反应机理和冗长的命名规则,我曾感到无从下手。但是,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功不可没,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分子结构和反应过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的详细解释,作者不仅仅是给出定义,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些概念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的精髓,而不是死记硬背。此外,书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更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这些题目涵盖了各种难度级别,从基础的应用题到需要深度思考的综合题,都能够帮助我巩固知识,发现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改进。很多题目还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解析,这对于自学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及时纠正我的错误认知,避免误入歧途。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陪伴我走过了有机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已经接触有机化学一段时间的学习者,对基础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但我总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相似但又存在微妙差别的反应,常常感到困惑。《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反应,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反应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比如,在讲解亲电加成反应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碳正离子中间体的形成和稳定性,还通过比较不同取代基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影响,来解释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反常”的例子,解释了在特定条件下,反应可能发生的意想不到的转变,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不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此外,本书在讲解立体化学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复杂的立体结构,通过精美的三维模型图和详细的解释,变得清晰易懂。我曾经对R/S构型、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的区分感到头疼,但读了这本书后,我能够自信地判断和绘制这些立体结构了。书中的习题设计也非常有水平,很多题目都需要我结合前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多步推理,这对于提升我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像是思维的催化剂,能够帮助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有机化学。

评分

在我看来,《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有机化学教材。它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其对“合成路线设计”的详尽讲解。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合成步骤,而是通过分析目标分子的结构,引导读者一步步逆向推导,最终设计出最优的合成方案。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有机合成的魅力和挑战。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难度的合成案例,从简单的官能团转化到复杂的碳链增长,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原子经济性”和“绿色化学”原则的强调,这让我认识到,在追求化学反应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本书在讲解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时,还会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一些前沿的合成方法和技术,这对于希望在有机化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习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机化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需要扎实基础知识来应对各种化学考试的学生,而《实用有机化学(第四版)》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非常全面,从最基础的原子结构、化学键,到复杂的有机反应机理、合成策略,几乎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各个重要方面。最让我满意的是,本书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都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作者不会跳过任何关键的推导步骤,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例如,在讲解芳香性的判断规则时,书中不仅给出了Hückel规则,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π电子数需要是4n+2,以及共轭体系的重要性,让我能够深刻理解芳香性的根源。此外,本书的习题设计也非常贴合考试要求。很多题目都直接取材于历年考试的经典题型,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解析。通过反复练习这些题目,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熟悉了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为我顺利通过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排版也十分工整,重点内容使用了加粗或者下划线,方便我快速抓住要点。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备考有机化学的“秘密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