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我自一九七一年签订德黑兰协定前后起,对阿拉伯深感兴趣,并有幸前后数次得到访问那里的机会。
初次访问阿拉伯半岛,适值酷暑超过四五度之时。因为热气的燻蒸,我的皮肤感觉疼痛,投给海关员司表示礼貌的微笑,忽然僵硬在脸上,如非用手轻揉,面皮几致不能复原。
沙漠的黄昏实属美丽。附近的空气像燃烧一样地,染成红色,而在红色凝缩发黑的地平线上,清清楚楚地浮现了类似刻划而成、颇有规律的轮郭,一队骆驼的小小远景。
土色的微妙变化,特别骚人旅愁。阿拉伯半岛沙漠的淡色,与日本关东沃土层的浓色,洽成对比,说起来,体会实有不同。加之,空气的色、香、味与感触,一切对我均属异质。益以只身旅途的寂寞,宛如投入一完全陌生世界。强烈的第一印象,迄今犹难忘怀。
当时便极其自然地感觉着,在这样的世界里,纵具有超越吾人所能理解之经济,实非不可思议。我老早便存有吾人之经济知识,不过仅能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通行而已的想法。经过若干次的东南亚旅行,使我的这一想法,更为增强。在某国市场里,同样水果,卖给熟人便宜,卖给我们外国人,则价格高昂。如果这不是时常发生的现象,而是单纯的要大价钱,那犹可原谅,但若是极普通又不稀奇的现象,那便不是偶然的漫天要价了。所以若说在这个国家并没有「一物一价原则」的判断,是极其自然的。
其次,有的国家还把贿赂做为极重要的分配所得路线,并深深地嵌入国民经济之中。更有进者,因为有的国家的工厂劳工,发放月薪的次日要休息,故或改行日薪制,或虽准其休息,而设法使之步发生影响,将每一劳工的发薪日期,都予以分散。在印度北部,有的地方还实行以重量为基准,而做物物交换者。这叫马克斯仁兄的「劳动价值说」也无法解释。
在与阿拉伯人多所接触之后,人们即可加强确信在此仍有异质的社会法则,和异质的经济活动。譬如,他们并不一定严守约束,自诩唯有自己才能称得起是这一行的老前辈,真是有些大言不惭,他们对「守约」和「羞怯」的概念,实在有其独特的看法。
按照上述的情形来想,我们社会的一般观念和经济常识,不过仅能通过于极有限的国家,如果对它过于信赖,则对任何开发中国家的经济,或对处于特殊风俗习惯之上的阿拉伯经济,我想一定不会理解。而且在理解与特殊风俗习惯结成了不解之缘的阿拉伯经济,更非易事,纵令能有所理解,亦属印象的,至少亦不会成为逻辑的。本来,阿拉伯各国并无正确的经济指标,连人口也仅是推定值,故作经济分析,实非常困难。今更欲与风俗习惯相结合,而连带考察之,宁非大胆的尝试?
然而,我在阿拉伯的几次旅行之中,对经济、风土之具有「土地感」一节,似颇有收获。依据这些尠少的感触,而思将阿拉伯的经济、产业之风土的实感,汇集成篇,确为大胆的尝试。但谓之为一产业调查人员,对阿拉伯经济所作的业余分析,尚无不可。
当本书属稿之际,曾以朝日新闻社牟田口义郎先生所着「阿拉伯湾畔」等优良着作、译稿,以及中东经济研究所的资料,为主要参考。对阿拉伯半岛的政治戏剧,亦多有负于牟田口先生之着作。又惠蒙名古屋大学副教授饭田经夫先生,于阿尔及利亚实地考察中,准予同行,对阿尔及利亚经济暨开发中国家之认识上,赐教甚多。在此敬表感谢之意。
竹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