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些都是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些都是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Whitfield
图书标签:
  • 地图学
  • 航海史
  • 地理学
  • 历史
  • 大英图书馆
  • 海图
  • 世界地图
  • 文化史
  • 视觉文化
  • 收藏级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图是什么?为什么「海图」象征支配世界的权力,而不是「地图」?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地理大发现还早,为什么中国明朝无法成为海上强权?
  ◎葡萄牙本是欧洲小角色,因海图技术,摇身一变成为强权、主宰半个地球。
  ◎英国舰队打败荷兰、法国称霸全世界,当时英国用的竟然不是英国绘制的海图。
  ◎为什么地中海会成为海图的起源?不是北海、波罗的海、南中国海?

  海图将「人类所知道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展开在眼前,
  不单只呈现出海洋的面貌,更记载着权力的更迭、历史的轨迹,
  大英图书馆20年历久不衰经典,新版问世!
  世界首席探索地图专家彼得‧怀菲德(Peter Whitfield)毕生心血力作。

  ◎没有海图的时代,如何航海?用人名给风命名,跟海图有关。

  ‧谜样的西元前航海术:五千年前就有远航技术,却没人知道如何办到的?
  在文字出现以前,航海技巧都靠口头传播。没有罗盘与海图,在难以测量方位与距离的情况下,古人只能靠风向及夜空中的繁星引导。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在西元十一世纪,维京人就已接触过美洲。
  他们从太阳、鸟、鱼判断岛屿方向,并顺利成为北方水域的霸主。

  ◎海图,促成大航海时代。
      
  ‧最早的海图,上头没有标出陆地;但后来海图比地图精准百倍
  曲曲折折的陆地轮廓,详尽且逼真,是什么技术画出来的?没有空拍机、没有热气球、更没有卫星的年代,海图如何让地球上各大陆岛屿曲线毕露?

  ‧早期海图充满谜团:现存最早的海图《比萨海图》充满谜团,
  因为精准的画出地中海海岸线。但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一张类似地图存在的证据。直到现在,航海学家仍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

  ‧世界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拓展的:
  地中海西岸有义大利、东岸有穆斯林,葡萄牙长期被邻国围绕,为何突然变成海上强权?贸易只是表象,背后是否有其他意义?
  哥伦布其实只到了加勒比海,为什么以为自己抵达印度?因为当时只知纬度,对经度的距离没概念,导致误会大了。

  ◎欧洲海权时代的海图──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船坚炮利决定海战结果?才不是
  没有砲的年代,希腊海军怎么打赢波斯舰队?
  有了砲火和快速帆船的年代,各国其实造舰技术都差不多。
  一场准备经年的海战,可能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分出胜负。
  英国舰队一个下午就俘获法国西班牙联军几百艘船,光凭船坚炮利哪有可能,为什么海图对海战扮演这么重要角色?问问鸦片战争打输的清朝吧。

  ‧科学进步对海图的影响:
  航海家为了解决测量经度与磁变问题,研发出六分仪、天文表、磁变图与精密计时器,使得海图从经验绘图,转变为涵盖天文和地理几何学的地表客观模型。
  
  ◎战争、帝国与科技──过去200年

  ‧库克的开创与他的后继者?
  英国舰队靠着库克船长精密测绘圣罗伦斯河的地形,成功突击法国领地,让舰队能逆流而上登陆魁北克,并佔领该城市。
  为什么库克伟大?不是航海技术超卓,是因为他留下来的海图。

  ‧帝国凭着海图,打穿中、日、非……门户
  国家的海外领地与贸易,决定海图制作的需求,与收集资讯的能力。
  英国早期仰赖荷兰、法国的海图,到后期研发出能适应严格技术的海图,成功将领地延伸至全世界。

  大英图书馆20年历久不衰的经典,收载远古至近代之珍稀海图作品,带你一窥这些精美图鑑背后,无人所知的辉煌旅程。

名人推荐

  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蒋竹山
  知名脸书「即食历史」部落客 seayu
  作家、知性节目主持人 谢哲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怀菲德


  地图史与世界探索的独立学者与首席专家。着有《天堂图志》(The Mapping of the Heavens)、《伦敦:地图人生》(London: A Life in Maps)、《世界诸城》(Cities of the World)与《旅游文学史》(Travel: A Literary History)等书。

译者简介

廖桓伟


  淡江大学经营决策系、东吴大学企管研究所毕业。

  现任出版社编辑,希望引进更多有趣(且畅销)的书,透过翻译来感动读者,译有《第三波数位革命》、《电竞产业的大未来》、《城市地底的城市》、《强迫行为的心理学》(皆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前言  紧扣西方发展史的海图

第一章 没有海图的时代,如何航海?
谜样的西元前航海术/海上移民与航海冒险

第二章 海图,促成大航海时代
早期海图充满谜团/波特兰式海图的发展/地缘政治背景:地中海东部遭封锁/世界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拓展的/地图投影与制图科学/被海图(政治权力)涵盖的世界

第三章 欧洲海权时代的海图──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西班牙独霸的时代结束/海盗德瑞克与英格兰兴起/印制海图出现,推动了荷兰霸权/麦卡托的地图:革命性的制图法/西班牙的劲敌:英格兰、法国与荷兰/科学进步对海图的影响

第四章 战争、帝国与科技──过去200年
库克的开创与他的后继者/英国水文局终于成立,加速海图制作/画出南北极地区/帝国凭借海图,打穿中、日、非……门户/海图精准以致全球开战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世界历史,由海图告诉你
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蒋竹山


  近来史学界最红的一张航海地图,应该当属《塞尔登中国地图》(Selden Map of China)。从200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的地下室发现以来,学者已经投入许多经费修复此图,而且办过活动讨论内容,也引发许多学者当作论文题材。当然还诞生两本与此地图有关的着作,一本是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香料贸易、佚失的海图与南中国海》(Mr. Selden’s Map of China: The Spice Trade, a Lost Char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另一本则是地图的发现者罗伯特.贝秋勒(Robert Batchelor)的《伦敦:塞尔登先生地图所塑造的全球城市》(London: The Selden Map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City)。

  在2008年之前,还没有人知道塞尔登地图的特别之处,直到在美国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贝秋勒教授的缘故,才引起史学界的注意。他原本是到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查资料,却意外在一份古目录里,见到一张中国地图名称,于是请图书馆员大卫.赫利威尔(David Helliwell)帮忙调阅。赫利威尔又通知明清史家卜正民一同去看。而当时唯一知道的讯息就是,这张地图在1659年进到图书馆,属于律师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死后捐赠的大批书籍之一。

  这张在图书馆地下室躺了近四百年的中国地图,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学者关注,尤其是着名学者卜正民?当然这与地图所描绘的内容特色有关。卜正民处理这本书的方式,有点像是在写推理小说,先安排一张被发现的藏宝图,但地图作者是谁?何时?何地?为何而做?通通没有答案。作者因而扮起名侦探柯南,一路抽丝剥茧的带领读者,进入这张地图所处的大航海时代。

  《塞尔登中国地图》虽然精彩,但只是大航海时代众多航海图中的一张,无法综观海洋史全貌。要了解这个时代海图的故事,彼得.怀菲德的《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绝对会是首选,因为这是大英图书馆一千多万册藏书中的海图精选集。讲到大英,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另外一本类似的书──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透过100个馆藏文物所写成的《看得到的世界史》(大是文化出版)。这两本书都有精美的图像,加上详细又易懂的文字特色,让人一看就懂。

  怀菲德是一位地图及探险史专家,着作相当丰富,而《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多年,2017年还有过新版,颇受好评。

  本书的海图以欧洲为中心,作者认为世界海洋的绘制,主要还是欧洲人的天下,即便是中国或日本,不是没这个传统,就是以欧洲为范本。因此书中所探讨的海图,以15世纪至19世纪为主。相较于当代海图的技术图表,带有过多编码过的资讯,大航海时代的海图,除了航海外,还有展示地貌的特性,因此有海岸、河口及岛屿等地形特征的描述,更接近一般地图。

  透过怀菲德的导览,我们可以知道没有航海图的时代如何航海?船员用什么方式导航?像是考古学上,已经证实玻里尼西亚文化是在何时,跨越太平洋的遥远距离传播出去的,不过这些航行是如何规画、导航,迄今仍是个谜。我最感兴趣的是近代世界形成的关键时刻──〈欧洲海权时代的海图〉这章。怀菲德认为在17世纪至19世纪,海图从非常传统、以经验为基础的世界海洋与海岸风貌,转变成地表的局部客观模型。而其促成的关键在于,用数学在纸上诠释的地球全貌,以及源自天文资料的定位系统。

  直到如今,海图以数位图像的形式发布,显示在萤幕上,可以与卫星的空间参照系统相互连线,提供即时及准确的定位。传统海图的导航功能虽然不再,但仍提供人们形塑全世界的图像概念。

  本书不仅内容浅显易懂,提供相当多的海洋史知识,相当适合一般读者;书中各式各样的精美彩色航海图,对于地图控而言更是一大亮点。光是一次能看足大英图书馆中,珍藏的这么多航海图像及说明,就已值回票价。

推荐序二

从海图、航海,看欧洲如何主宰世界
知名脸书「即食历史」部落客/seayu


  欧洲是个与航海息息相关的大陆,它与非洲被地中海分隔开来,而地中海可以说是孕育欧洲文明的摇篮。在过去的3,000年里,海洋始终是强权间互相争夺的地盘。

  正如书中所说,拓展海洋永远都是贸易与战争的动机。谁掌握海洋,谁便掌握霸权。远至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借着在地中海沿岸航海,建立无数希腊城邦,彼此互相贸易、文化交流,继而创造希腊的丰盛时代。希腊也凭借海战,击退过波斯大军,不然整个欧洲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到了古罗马时代,罗马人与同样靠海洋崛起的大国迦太基,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最后罗马击败迦太基,自此发展为当时的世界帝国。在中世纪欧洲也出现过,利用海洋建立霸权的例子:维京人从寒冷的北欧,乘着帆船开拓冰岛和格陵兰,又入侵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建立起恆远的影响力。

  以航海贸易为国策的威尼斯共和国,凭着在地中海的贸易经济与军事力量,摇身一变成为商业霸权,屹立超过1,000年。欧洲人在往后更加着迷海洋。15世纪,西班牙人首先发现美洲大陆,后来在当地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和财富,与传统大国角逐霸主地位。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相继发展航海事业,新的贸易航线不仅陆续被发现,也不断在新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欧洲在此后的500年间,成为主宰世界的中心。

  以航海称霸世界,靠的并不只是勇气,更是老练的经验和知识。本书作者彼得.怀菲德告诉我们,海图绘制的发展史,便是一部活灵活现的欧洲历史。那么海图的出现,是否代表欧洲人开拓全球的关键?彼得告诉我们,这并非完全正确。

  在古典世界的航海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海图。船员以口传方式,将航海知识流传下去。就算后来海图的出现,也没有迅速成为航海员的核心工作,他们靠的还是经验,以及对天文的了解。因为各种定位问题及深不可测的海洋环境,所以能够精准绘制海图并不容易,大大局限了其实用性及可靠性。甚至有一段时期,海图变成艺术品,成为贵族和富商的炫耀产物,因为有能力绘制出海图的国家,代表能够驾驭海洋,这也正是欧洲争夺地盘的重要筹码。

  整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便是海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没有革命性的一刻,而且进步和革新也分散在欧洲的不同地区。与今天偏向技术图的现代海图相比,从前的海图更像是地图的雏形。欧洲人凭着对新世界、新航道的渴望,以及科学知识的融入,海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才渐渐增加,众多技术问题在海图发展的500年间被一一征服,如同新世界一样。这时候的海图,才是真正的航海工具。

  本图从航海的发展和蒐藏的海图,透视欧洲人如何征服地中海,走出地中海后再征服大西洋,最后征服地球的每一寸角落。欧洲的霸权更迭,正与海图发展不谋而合。每一个海上霸权的崛起,从海图的发展便可以窥探一二。读完本书便会发现海图的发展史,与经典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欧洲历史脉络相唿应。

  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所说:「世界海图的研究,将西方历史饶富兴味的轴线,全部汇聚在一起。」

引言

以西方历史为岸,走入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广阔故事


  1522年9月,一艘名叫「维多利亚」(Victoria)的小船,载着18个人停泊在西班牙邻近塞维亚(Seville)的海岸。这艘船装满香料与异国货物,但这群人筋疲力竭、营养不良。

  他们是某支舰队的倖存者,共五艘船、270位船员,三年前在费南多‧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的指挥之下,展开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冒险,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绕行地球。

  他们归来之后,「地球是球体」的概念,终于从理论层次,跃入人类经验的领域。麦哲伦启航时,航海贸易商早已在世界各地的海岸与岛屿航行了好几世纪,但直到麦哲伦这群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探险家,才首次踏进「规划周延的跨洋航行」这个未知领域。

  1490年至1520年,这30年建构出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当时欧洲人突破自己的疆域,无意间启动了创造现今世界样貌的历程:麦哲伦的首次绕行地球,正是这股独特动态的明确象征。

  在这历史性的运动中,「精通航海」绝对是不可少的催化因素。许多科技的变革,让远洋航海得以成真:指南针、观星、改善过的造船技术,以及面对各种挑战的枪砲。

  15世纪,穆斯林占领中东,欧洲探险家被迫往南方与西方的海洋发展。海外的新发现,和欧洲的宿命论与统治观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世界正等着被探索与劫掠。

  在这样的文化之中,贪婪被宗教动机美化;正如一位西班牙历史学家所写,他们希望新大陆(按:New World,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美洲大陆及邻近群岛后,对这片新土地的称唿)能够「服侍上帝与陛下,为陷入黑暗之人带来光明,并获得富足,就跟所有人的渴望一样。」1494年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he Treaty of Tordesillas)中,教宗当局将新发现的领土,全部瓜分给西班牙与葡萄牙,可说是全球等级的傲慢之举。这种精神被克里斯多福‧马罗(Christopher Marlowe)的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给完美的捕捉下来──帖木儿大帝忧心的望着世界地图,端详亚洲、非洲与欧洲,然后悲叹道:「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刻,这些地方都还无法被我征服吗?」

  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对于世界认知之演变过程,借由海图的历史,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眼前。海图上的世界从地中海延伸出去,16世纪涵盖并描绘出大西洋与印度洋,18世纪到达太平洋,到了19世纪则连南北极地区都纳入其中。

  这些海图表达出人们当时的地理与政治。欧洲国家制作海图,很明显是依据他们收集航海资讯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商业需求而定。因此在1400年至1900年间,义大利制图师的事业,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与英国接续下去,而这些国家在海权方面都有所成长。

  要了解制图过程,就一定要持续意识到它的政治背景。海图也是航海史的一部分,过去的航海家常使用地球表面或天文学等知识,辨别自己的所在位置,这与海图本身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本书的研究全以欧洲为中心,因为世界海洋的海图绘制,是属于欧洲人的事业。即便是更先进的文明,如中国也没有绘制海图的传统,而日本到17世纪才开始绘制海图,而且以欧洲的范本为基础。

  假如亚洲与美洲在中世纪就被发现与殖民,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截然不同。早期船员与探险家的勇气与成就,赢得我们的钦佩,但这并不是要刻意粉饰欧洲在非洲、美洲与亚洲扩张领土时,造成的巨大灾害。

  这些文化的交会,在许多当代的出版品中都已描写过,而我们现在,则想抛开《大航海》(特奥多雷•德‧布里着)这类书籍,无数令人作呕的残暴描写。

  早期探险家的冷漠无情,无疑是残酷与钢铁般耐力的另一种展现,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1500年至1900年的漫长航海时代,见证了欧洲对于世界各地的蓄意入侵。这是历史的浪潮,现在虽已从人们最直接的政治概念中退去,但它留下来的遗产可能是永久的。

  在几个世纪以来,海图与地形图都有相当流畅的关系。对于现代海图来说,地形特征的描述(海岸、岛屿、河口)不只是各自独立的类别;它们全被当作一个框架,来获取更进一步的航海资讯。

  当代海图以自己的语言具现出这些资料,假如想用这种海图航海,就一定要精通它的语言。这并非自古以来皆如此,15世纪至19世纪有许多海图带有双重目的,除了航海,也用来展现地貌。这里的历史性理由很明显:海图对世界上许多地方来说(尤其是岛屿),是唯一可取得的地图,于是制图师就要扮演双重角色,把内陆细节画出来。

  现代海图带有太多编码过的资料,比起地形图或许更接近技术图表,而且在航海的技术系统中,它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没那么重要。以前的海图反而更接近一般的地图:它们将世界各地海岸与岛屿的地形样貌,直接呈现出来,而陆地上的人也能与船员一样,轻易理解它们。

  我由衷感谢许多学者与图书馆馆员,协助我进行本书的研究:英国水文局(U.K. Hydrographic Office)的肯‧艾瑟顿(Ken Atherton)与海伦‧布利斯(Helen Breeze);前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馆员德瑞克‧豪斯(Derek Howse);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法兰西斯‧赫伯特(Francis Herbert);东尼‧坎贝尔(Tony Campbell)与其他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馆员;以及负责取得图片的凯西‧霍夫顿(Kathy Houghton)。

  这项世界海图的研究,将西方历史饶富兴味的轴线全部汇聚在一起:科技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贪婪、残酷与勇气的融合。我虽以如此巨大的主题为岸,紧靠它航行,但终究还是被引入开阔的海洋,走进人类与其周遭海洋的持久关系,所产生的广阔故事。

图书试读

早期海图充满谜团
 
早期船上的罗盘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我们知道路易九世看的是哪一种海图,因为现存最早的海图,就是从这个时期传下来的──西元约1290年的《比萨海图》(Pisan Chart)。这张海图(以及接下来一世纪流传至今的其他海图)可说是地图史上最神祕的事件之一。
 
只要瞧一眼《比萨海图》,就会立刻发现两项杰出的特色:第一,地中海海岸线被极为精准的描绘出来;第二,地图被自两个中心点放射的线条网络涵盖,明显是将罗盘的形式贯彻在整张地图上。
 
这张精确度极高的地图,是如何在中世纪的义大利现身?它与罗盘的关联程度有多准确?它是一个人的原创作品,还是承袭自发展好几个世纪的古老海图?很难相信这是由单人绘制,但如果是后者,也无法解释为何在1270年之前,没有半点这类地图存在的证据。
 
然而有一项物品,则是从古典时代一路发展到中世纪,那就是航路手册:在13世纪,希腊的周航记被称为「波特兰记」(portolani,意为「与港湾有关的纪录」),列出港口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最有名的例子是《航海手册》(Lo Compasso danavigare),在当时通用于义大利船员之间,因此让人很轻易的猜测出,也许《比萨海图》就是从这种文字内容,在罗盘方位的辅助之下转变而成。
 
可惜的是,《航海手册》上的地名与《比萨海图》差异极大,甚至连义大利境内的地名都不同。况且,把地名与方位转换为一张精确的地图,可说是一件大工程,不只需要高明的几何与制图技巧,还得凭空想像;在没有相似物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绘图形式。
 
就算《比萨海图》是以现已失传的波特兰记为基础,我们依旧不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而且我们也无法正确回答这张海图的最基本问题──要怎么使用它?
 
海盗德瑞克与英格兰兴起
 
英格兰踏入海上冒险竞争圈的历程,几乎与法兰西斯.德瑞克爵士的戏剧性人生画上等号。德瑞克强烈反对天主教与西班牙人,于是被伊莉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私下僱用为海盗,获准在侵略美洲的航行途中,攻击西班牙的领地。结果,他把原本要献给西班牙国王的金银财宝全纳为己有,还重创了西班牙的港口与舰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