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些都是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些都是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Whitfield
图书标签:
  • 地图学
  • 航海史
  • 地理学
  • 历史
  • 大英图书馆
  • 海图
  • 世界地图
  • 文化史
  • 视觉文化
  • 收藏级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图是什么?为什么「海图」象征支配世界的权力,而不是「地图」?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地理大发现还早,为什么中国明朝无法成为海上强权?
  ◎葡萄牙本是欧洲小角色,因海图技术,摇身一变成为强权、主宰半个地球。
  ◎英国舰队打败荷兰、法国称霸全世界,当时英国用的竟然不是英国绘制的海图。
  ◎为什么地中海会成为海图的起源?不是北海、波罗的海、南中国海?

  海图将「人类所知道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展开在眼前,
  不单只呈现出海洋的面貌,更记载着权力的更迭、历史的轨迹,
  大英图书馆20年历久不衰经典,新版问世!
  世界首席探索地图专家彼得‧怀菲德(Peter Whitfield)毕生心血力作。

  ◎没有海图的时代,如何航海?用人名给风命名,跟海图有关。

  ‧谜样的西元前航海术:五千年前就有远航技术,却没人知道如何办到的?
  在文字出现以前,航海技巧都靠口头传播。没有罗盘与海图,在难以测量方位与距离的情况下,古人只能靠风向及夜空中的繁星引导。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在西元十一世纪,维京人就已接触过美洲。
  他们从太阳、鸟、鱼判断岛屿方向,并顺利成为北方水域的霸主。

  ◎海图,促成大航海时代。
      
  ‧最早的海图,上头没有标出陆地;但后来海图比地图精准百倍
  曲曲折折的陆地轮廓,详尽且逼真,是什么技术画出来的?没有空拍机、没有热气球、更没有卫星的年代,海图如何让地球上各大陆岛屿曲线毕露?

  ‧早期海图充满谜团:现存最早的海图《比萨海图》充满谜团,
  因为精准的画出地中海海岸线。但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一张类似地图存在的证据。直到现在,航海学家仍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

  ‧世界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拓展的:
  地中海西岸有义大利、东岸有穆斯林,葡萄牙长期被邻国围绕,为何突然变成海上强权?贸易只是表象,背后是否有其他意义?
  哥伦布其实只到了加勒比海,为什么以为自己抵达印度?因为当时只知纬度,对经度的距离没概念,导致误会大了。

  ◎欧洲海权时代的海图──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船坚炮利决定海战结果?才不是
  没有砲的年代,希腊海军怎么打赢波斯舰队?
  有了砲火和快速帆船的年代,各国其实造舰技术都差不多。
  一场准备经年的海战,可能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分出胜负。
  英国舰队一个下午就俘获法国西班牙联军几百艘船,光凭船坚炮利哪有可能,为什么海图对海战扮演这么重要角色?问问鸦片战争打输的清朝吧。

  ‧科学进步对海图的影响:
  航海家为了解决测量经度与磁变问题,研发出六分仪、天文表、磁变图与精密计时器,使得海图从经验绘图,转变为涵盖天文和地理几何学的地表客观模型。
  
  ◎战争、帝国与科技──过去200年

  ‧库克的开创与他的后继者?
  英国舰队靠着库克船长精密测绘圣罗伦斯河的地形,成功突击法国领地,让舰队能逆流而上登陆魁北克,并佔领该城市。
  为什么库克伟大?不是航海技术超卓,是因为他留下来的海图。

  ‧帝国凭着海图,打穿中、日、非……门户
  国家的海外领地与贸易,决定海图制作的需求,与收集资讯的能力。
  英国早期仰赖荷兰、法国的海图,到后期研发出能适应严格技术的海图,成功将领地延伸至全世界。

  大英图书馆20年历久不衰的经典,收载远古至近代之珍稀海图作品,带你一窥这些精美图鑑背后,无人所知的辉煌旅程。

名人推荐

  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蒋竹山
  知名脸书「即食历史」部落客 seayu
  作家、知性节目主持人 谢哲青
《秘境之境:失落文明的地理学》 本书并非关于海洋的广袤无垠,而是聚焦于那些从人类历史的地图上被抹去、被遗忘的陆地文明与地理奇观。它深入探索了那些因气候变迁、地质剧变或神秘事件而从已知版图上消失的土地,试图通过考古证据、古籍记载以及现代地质学的推论,重构这些“失落之境”曾经的面貌。 第一部分:消逝的陆桥与沉没的岛屿 我们将从亚速尔高地(Azores Plateau)的深海构造开始,这不是海图的展示,而是对板块构造理论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下,某些地块如何沉入海底的研究。书中详尽描绘了冰河时期末期,连接不同大陆的“陆桥”如何崩塌,以及这对早期人类迁徙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亚特兰蒂斯的新诠释: 我们不引用柏拉图的浪漫叙事,而是转向地中海东部和爱琴海区域的考古学发现。重点分析米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在火山喷发(特别是圣托里尼岛的灾难)后,其海上霸权的迅速瓦解,以及这一事件如何被后世记录为“大陆沉没”的集体记忆。我们对比了萨摩斯岛和克里特岛周边海底沉积层的分析报告,推测了早期复杂社会如何因单一的自然灾害而瞬间被地理隔离。 太平洋上的“穆大陆”残影: 摒弃纯粹的玄学观点,本书将“穆”的概念置于太平洋玄武岩海山链的研究背景下。我们考察了夏威夷、复活节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这些火山岛链的形成时间轴,比对不同岛屿上独立发展出的文化符号(如复活节岛巨石像与玻利尼西亚神话的异同),探讨是否存在一个更早、更广阔的、由火山活动支撑的原始文化共同体。 第二部分:高海拔的文明孤岛 地图的绘制往往偏爱低洼、易于通航的区域。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因地理的极端性而得以长期保持独立、避开帝国征服的内陆高地文明。 安第斯山脉的垂直农业帝国: 我们不关注印加帝国的政治结构,而是专注于其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建立的生态系统。书中详细分析了秘鲁和玻利维亚高原上,古代居民如何通过精妙的梯田系统、引水渠设计和微气候管理,在极端环境中维持了数百万人口的生存。重点研究了莫切文化(Moche)和纳斯卡文化(Nazca)在缺乏大型河流支持下,如何通过地下水系工程来“绘制”其可居住的地理空间。 喜马拉雅深处的信仰地理: 探讨了不丹和藏区部分被世人遗忘的苯教(Bon)信仰中心。这些中心往往位于人迹罕至的冰川湖畔或山脊隘口,它们的选址并非随机,而是基于对地脉能量(“龙脉”)的理解。我们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叠加了古代宗教文献中描述的特定山峰形态与现代地形数据,试图还原这些地理空间在特定信仰体系中的功能性意义。 第三部分:沙漠中的流动边界 在广袤的沙漠地带,边界是流动的,文明的生存依赖于对水文地理的精确掌握。这些区域的“地图”往往是口头传承的,而非刻于纸上。 撒哈拉的绿色走廊: 分析了“大撒哈拉湿润期”(African Humid Period)结束后,尼日尔河三角洲(Inland Niger Delta)如何成为一个生态的避难所。本书展示了古代加纳帝国和马里帝国如何依赖对季节性泛滥的精确预测,来划分牧民和农耕民族的移动路径。这些路径构成了当时主要的“地理说明书”,指导着贸易与战争的走向。 塔克拉玛干的迷失绿洲: 聚焦于丝绸之路南道上那些最终被流动沙丘吞噬的城邦。我们利用地质钻探数据,重建了楼兰(Loulan)和尼雅(Niya)等古城地下水位的下降曲线,并结合出土的佉卢文木简,分析了居民在“地图”失效(水源枯竭)前夕的社会动员和撤离策略。 第四部分:被人工重塑的地理景观 真正的“地理说明书”并非仅仅记录自然,更在于人类如何强行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的生存需求。 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版图: 详细研究了苏美尔文明(Sumer)初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水文控制技术。重点不在于展示河流的形态,而在于展示古代工程师如何通过修建层叠的堤坝和运河网络,将一片洪水泛滥的沼泽地,精确地划分成可耕种的、具有清晰产权边界的几何图形。这些人工水道系统,才是苏美尔人最初的“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高加索山区的要塞体系: 考察了波斯萨珊王朝(Sasanian Empire)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在与罗马帝国交界处修建的防御工事群。这些要塞(如杰尔宾特墙)是军事地理学的杰作,它们利用地形的天然隘口,将难以逾越的障碍物(山脉、峡谷)与人工城墙无缝连接,形成了一条从黑海延伸至里海的“人造地理断层线”。 本书旨在揭示,地理的“地图”和“说明书”远不止于海图上的航线或政治疆域,它们深植于气候、地质、生态以及人类工程学的复杂互动之中,构成了一部关于文明如何与环境博弈的宏大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怀菲德


  地图史与世界探索的独立学者与首席专家。着有《天堂图志》(The Mapping of the Heavens)、《伦敦:地图人生》(London: A Life in Maps)、《世界诸城》(Cities of the World)与《旅游文学史》(Travel: A Literary History)等书。

译者简介

廖桓伟


  淡江大学经营决策系、东吴大学企管研究所毕业。

  现任出版社编辑,希望引进更多有趣(且畅销)的书,透过翻译来感动读者,译有《第三波数位革命》、《电竞产业的大未来》、《城市地底的城市》、《强迫行为的心理学》(皆为大是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前言  紧扣西方发展史的海图

第一章 没有海图的时代,如何航海?
谜样的西元前航海术/海上移民与航海冒险

第二章 海图,促成大航海时代
早期海图充满谜团/波特兰式海图的发展/地缘政治背景:地中海东部遭封锁/世界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拓展的/地图投影与制图科学/被海图(政治权力)涵盖的世界

第三章 欧洲海权时代的海图──统治地球的说明书
西班牙独霸的时代结束/海盗德瑞克与英格兰兴起/印制海图出现,推动了荷兰霸权/麦卡托的地图:革命性的制图法/西班牙的劲敌:英格兰、法国与荷兰/科学进步对海图的影响

第四章 战争、帝国与科技──过去200年
库克的开创与他的后继者/英国水文局终于成立,加速海图制作/画出南北极地区/帝国凭借海图,打穿中、日、非……门户/海图精准以致全球开战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世界历史,由海图告诉你
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蒋竹山


  近来史学界最红的一张航海地图,应该当属《塞尔登中国地图》(Selden Map of China)。从200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的地下室发现以来,学者已经投入许多经费修复此图,而且办过活动讨论内容,也引发许多学者当作论文题材。当然还诞生两本与此地图有关的着作,一本是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香料贸易、佚失的海图与南中国海》(Mr. Selden’s Map of China: The Spice Trade, a Lost Char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另一本则是地图的发现者罗伯特.贝秋勒(Robert Batchelor)的《伦敦:塞尔登先生地图所塑造的全球城市》(London: The Selden Map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City)。

  在2008年之前,还没有人知道塞尔登地图的特别之处,直到在美国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贝秋勒教授的缘故,才引起史学界的注意。他原本是到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查资料,却意外在一份古目录里,见到一张中国地图名称,于是请图书馆员大卫.赫利威尔(David Helliwell)帮忙调阅。赫利威尔又通知明清史家卜正民一同去看。而当时唯一知道的讯息就是,这张地图在1659年进到图书馆,属于律师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死后捐赠的大批书籍之一。

  这张在图书馆地下室躺了近四百年的中国地图,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学者关注,尤其是着名学者卜正民?当然这与地图所描绘的内容特色有关。卜正民处理这本书的方式,有点像是在写推理小说,先安排一张被发现的藏宝图,但地图作者是谁?何时?何地?为何而做?通通没有答案。作者因而扮起名侦探柯南,一路抽丝剥茧的带领读者,进入这张地图所处的大航海时代。

  《塞尔登中国地图》虽然精彩,但只是大航海时代众多航海图中的一张,无法综观海洋史全貌。要了解这个时代海图的故事,彼得.怀菲德的《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绝对会是首选,因为这是大英图书馆一千多万册藏书中的海图精选集。讲到大英,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另外一本类似的书──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透过100个馆藏文物所写成的《看得到的世界史》(大是文化出版)。这两本书都有精美的图像,加上详细又易懂的文字特色,让人一看就懂。

  怀菲德是一位地图及探险史专家,着作相当丰富,而《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自1996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多年,2017年还有过新版,颇受好评。

  本书的海图以欧洲为中心,作者认为世界海洋的绘制,主要还是欧洲人的天下,即便是中国或日本,不是没这个传统,就是以欧洲为范本。因此书中所探讨的海图,以15世纪至19世纪为主。相较于当代海图的技术图表,带有过多编码过的资讯,大航海时代的海图,除了航海外,还有展示地貌的特性,因此有海岸、河口及岛屿等地形特征的描述,更接近一般地图。

  透过怀菲德的导览,我们可以知道没有航海图的时代如何航海?船员用什么方式导航?像是考古学上,已经证实玻里尼西亚文化是在何时,跨越太平洋的遥远距离传播出去的,不过这些航行是如何规画、导航,迄今仍是个谜。我最感兴趣的是近代世界形成的关键时刻──〈欧洲海权时代的海图〉这章。怀菲德认为在17世纪至19世纪,海图从非常传统、以经验为基础的世界海洋与海岸风貌,转变成地表的局部客观模型。而其促成的关键在于,用数学在纸上诠释的地球全貌,以及源自天文资料的定位系统。

  直到如今,海图以数位图像的形式发布,显示在萤幕上,可以与卫星的空间参照系统相互连线,提供即时及准确的定位。传统海图的导航功能虽然不再,但仍提供人们形塑全世界的图像概念。

  本书不仅内容浅显易懂,提供相当多的海洋史知识,相当适合一般读者;书中各式各样的精美彩色航海图,对于地图控而言更是一大亮点。光是一次能看足大英图书馆中,珍藏的这么多航海图像及说明,就已值回票价。

推荐序二

从海图、航海,看欧洲如何主宰世界
知名脸书「即食历史」部落客/seayu


  欧洲是个与航海息息相关的大陆,它与非洲被地中海分隔开来,而地中海可以说是孕育欧洲文明的摇篮。在过去的3,000年里,海洋始终是强权间互相争夺的地盘。

  正如书中所说,拓展海洋永远都是贸易与战争的动机。谁掌握海洋,谁便掌握霸权。远至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借着在地中海沿岸航海,建立无数希腊城邦,彼此互相贸易、文化交流,继而创造希腊的丰盛时代。希腊也凭借海战,击退过波斯大军,不然整个欧洲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到了古罗马时代,罗马人与同样靠海洋崛起的大国迦太基,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最后罗马击败迦太基,自此发展为当时的世界帝国。在中世纪欧洲也出现过,利用海洋建立霸权的例子:维京人从寒冷的北欧,乘着帆船开拓冰岛和格陵兰,又入侵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建立起恆远的影响力。

  以航海贸易为国策的威尼斯共和国,凭着在地中海的贸易经济与军事力量,摇身一变成为商业霸权,屹立超过1,000年。欧洲人在往后更加着迷海洋。15世纪,西班牙人首先发现美洲大陆,后来在当地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和财富,与传统大国角逐霸主地位。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相继发展航海事业,新的贸易航线不仅陆续被发现,也不断在新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欧洲在此后的500年间,成为主宰世界的中心。

  以航海称霸世界,靠的并不只是勇气,更是老练的经验和知识。本书作者彼得.怀菲德告诉我们,海图绘制的发展史,便是一部活灵活现的欧洲历史。那么海图的出现,是否代表欧洲人开拓全球的关键?彼得告诉我们,这并非完全正确。

  在古典世界的航海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海图。船员以口传方式,将航海知识流传下去。就算后来海图的出现,也没有迅速成为航海员的核心工作,他们靠的还是经验,以及对天文的了解。因为各种定位问题及深不可测的海洋环境,所以能够精准绘制海图并不容易,大大局限了其实用性及可靠性。甚至有一段时期,海图变成艺术品,成为贵族和富商的炫耀产物,因为有能力绘制出海图的国家,代表能够驾驭海洋,这也正是欧洲争夺地盘的重要筹码。

  整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便是海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没有革命性的一刻,而且进步和革新也分散在欧洲的不同地区。与今天偏向技术图的现代海图相比,从前的海图更像是地图的雏形。欧洲人凭着对新世界、新航道的渴望,以及科学知识的融入,海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才渐渐增加,众多技术问题在海图发展的500年间被一一征服,如同新世界一样。这时候的海图,才是真正的航海工具。

  本图从航海的发展和蒐藏的海图,透视欧洲人如何征服地中海,走出地中海后再征服大西洋,最后征服地球的每一寸角落。欧洲的霸权更迭,正与海图发展不谋而合。每一个海上霸权的崛起,从海图的发展便可以窥探一二。读完本书便会发现海图的发展史,与经典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欧洲历史脉络相唿应。

  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所说:「世界海图的研究,将西方历史饶富兴味的轴线,全部汇聚在一起。」

引言

以西方历史为岸,走入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广阔故事


  1522年9月,一艘名叫「维多利亚」(Victoria)的小船,载着18个人停泊在西班牙邻近塞维亚(Seville)的海岸。这艘船装满香料与异国货物,但这群人筋疲力竭、营养不良。

  他们是某支舰队的倖存者,共五艘船、270位船员,三年前在费南多‧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的指挥之下,展开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冒险,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绕行地球。

  他们归来之后,「地球是球体」的概念,终于从理论层次,跃入人类经验的领域。麦哲伦启航时,航海贸易商早已在世界各地的海岸与岛屿航行了好几世纪,但直到麦哲伦这群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探险家,才首次踏进「规划周延的跨洋航行」这个未知领域。

  1490年至1520年,这30年建构出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当时欧洲人突破自己的疆域,无意间启动了创造现今世界样貌的历程:麦哲伦的首次绕行地球,正是这股独特动态的明确象征。

  在这历史性的运动中,「精通航海」绝对是不可少的催化因素。许多科技的变革,让远洋航海得以成真:指南针、观星、改善过的造船技术,以及面对各种挑战的枪砲。

  15世纪,穆斯林占领中东,欧洲探险家被迫往南方与西方的海洋发展。海外的新发现,和欧洲的宿命论与统治观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世界正等着被探索与劫掠。

  在这样的文化之中,贪婪被宗教动机美化;正如一位西班牙历史学家所写,他们希望新大陆(按:New World,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美洲大陆及邻近群岛后,对这片新土地的称唿)能够「服侍上帝与陛下,为陷入黑暗之人带来光明,并获得富足,就跟所有人的渴望一样。」1494年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he Treaty of Tordesillas)中,教宗当局将新发现的领土,全部瓜分给西班牙与葡萄牙,可说是全球等级的傲慢之举。这种精神被克里斯多福‧马罗(Christopher Marlowe)的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给完美的捕捉下来──帖木儿大帝忧心的望着世界地图,端详亚洲、非洲与欧洲,然后悲叹道:「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刻,这些地方都还无法被我征服吗?」

  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对于世界认知之演变过程,借由海图的历史,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眼前。海图上的世界从地中海延伸出去,16世纪涵盖并描绘出大西洋与印度洋,18世纪到达太平洋,到了19世纪则连南北极地区都纳入其中。

  这些海图表达出人们当时的地理与政治。欧洲国家制作海图,很明显是依据他们收集航海资讯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商业需求而定。因此在1400年至1900年间,义大利制图师的事业,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与英国接续下去,而这些国家在海权方面都有所成长。

  要了解制图过程,就一定要持续意识到它的政治背景。海图也是航海史的一部分,过去的航海家常使用地球表面或天文学等知识,辨别自己的所在位置,这与海图本身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本书的研究全以欧洲为中心,因为世界海洋的海图绘制,是属于欧洲人的事业。即便是更先进的文明,如中国也没有绘制海图的传统,而日本到17世纪才开始绘制海图,而且以欧洲的范本为基础。

  假如亚洲与美洲在中世纪就被发现与殖民,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截然不同。早期船员与探险家的勇气与成就,赢得我们的钦佩,但这并不是要刻意粉饰欧洲在非洲、美洲与亚洲扩张领土时,造成的巨大灾害。

  这些文化的交会,在许多当代的出版品中都已描写过,而我们现在,则想抛开《大航海》(特奥多雷•德‧布里着)这类书籍,无数令人作呕的残暴描写。

  早期探险家的冷漠无情,无疑是残酷与钢铁般耐力的另一种展现,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1500年至1900年的漫长航海时代,见证了欧洲对于世界各地的蓄意入侵。这是历史的浪潮,现在虽已从人们最直接的政治概念中退去,但它留下来的遗产可能是永久的。

  在几个世纪以来,海图与地形图都有相当流畅的关系。对于现代海图来说,地形特征的描述(海岸、岛屿、河口)不只是各自独立的类别;它们全被当作一个框架,来获取更进一步的航海资讯。

  当代海图以自己的语言具现出这些资料,假如想用这种海图航海,就一定要精通它的语言。这并非自古以来皆如此,15世纪至19世纪有许多海图带有双重目的,除了航海,也用来展现地貌。这里的历史性理由很明显:海图对世界上许多地方来说(尤其是岛屿),是唯一可取得的地图,于是制图师就要扮演双重角色,把内陆细节画出来。

  现代海图带有太多编码过的资料,比起地形图或许更接近技术图表,而且在航海的技术系统中,它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没那么重要。以前的海图反而更接近一般的地图:它们将世界各地海岸与岛屿的地形样貌,直接呈现出来,而陆地上的人也能与船员一样,轻易理解它们。

  我由衷感谢许多学者与图书馆馆员,协助我进行本书的研究:英国水文局(U.K. Hydrographic Office)的肯‧艾瑟顿(Ken Atherton)与海伦‧布利斯(Helen Breeze);前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馆员德瑞克‧豪斯(Derek Howse);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法兰西斯‧赫伯特(Francis Herbert);东尼‧坎贝尔(Tony Campbell)与其他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馆员;以及负责取得图片的凯西‧霍夫顿(Kathy Houghton)。

  这项世界海图的研究,将西方历史饶富兴味的轴线全部汇聚在一起:科技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贪婪、残酷与勇气的融合。我虽以如此巨大的主题为岸,紧靠它航行,但终究还是被引入开阔的海洋,走进人类与其周遭海洋的持久关系,所产生的广阔故事。

图书试读

早期海图充满谜团
 
早期船上的罗盘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我们知道路易九世看的是哪一种海图,因为现存最早的海图,就是从这个时期传下来的──西元约1290年的《比萨海图》(Pisan Chart)。这张海图(以及接下来一世纪流传至今的其他海图)可说是地图史上最神祕的事件之一。
 
只要瞧一眼《比萨海图》,就会立刻发现两项杰出的特色:第一,地中海海岸线被极为精准的描绘出来;第二,地图被自两个中心点放射的线条网络涵盖,明显是将罗盘的形式贯彻在整张地图上。
 
这张精确度极高的地图,是如何在中世纪的义大利现身?它与罗盘的关联程度有多准确?它是一个人的原创作品,还是承袭自发展好几个世纪的古老海图?很难相信这是由单人绘制,但如果是后者,也无法解释为何在1270年之前,没有半点这类地图存在的证据。
 
然而有一项物品,则是从古典时代一路发展到中世纪,那就是航路手册:在13世纪,希腊的周航记被称为「波特兰记」(portolani,意为「与港湾有关的纪录」),列出港口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最有名的例子是《航海手册》(Lo Compasso danavigare),在当时通用于义大利船员之间,因此让人很轻易的猜测出,也许《比萨海图》就是从这种文字内容,在罗盘方位的辅助之下转变而成。
 
可惜的是,《航海手册》上的地名与《比萨海图》差异极大,甚至连义大利境内的地名都不同。况且,把地名与方位转换为一张精确的地图,可说是一件大工程,不只需要高明的几何与制图技巧,还得凭空想像;在没有相似物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绘图形式。
 
就算《比萨海图》是以现已失传的波特兰记为基础,我们依旧不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而且我们也无法正确回答这张海图的最基本问题──要怎么使用它?
 
海盗德瑞克与英格兰兴起
 
英格兰踏入海上冒险竞争圈的历程,几乎与法兰西斯.德瑞克爵士的戏剧性人生画上等号。德瑞克强烈反对天主教与西班牙人,于是被伊莉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私下僱用为海盗,获准在侵略美洲的航行途中,攻击西班牙的领地。结果,他把原本要献给西班牙国王的金银财宝全纳为己有,还重创了西班牙的港口与舰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海图,仿佛藏着无数失落的秘密。我一直对那些描绘未知大陆、奇特生物和神秘航线的古老地图充满着好奇,它们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想象力的具象化。想象一下,在没有卫星和GPS的年代,探险家们凭借着星星、罗盘和模糊的传闻,绘制出那些充满未知和勇气的图卷,每一个笔触都可能指向财富、荣耀,也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这本书既然收录了200张以上的海图,并且强调是“你从没看过的”,这就更激发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特别好奇这些海图会展现出怎样的世界观,它们所描绘的地理特征是否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有所不同,又或者,它们是否反映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类如何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图景。书名中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统治地球的说明书”更是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遐想。难道这些海图不仅仅是地理的划分,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权力的象征?它们是如何被用来“统治”和“塑造”世界的?是不是在这些图卷中,隐藏着古代帝国的扩张战略、海上贸易路线的秘密,甚至是关于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线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从未看过”的海图,究竟能为我们揭示怎样一个颠覆认知、令人震撼的过去。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内容丰富度,让我对它抱有了极高的期待。我设想,在那些精美的海图中,我不仅能看到陆地的轮廓和海洋的分布,更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例如,某些海图上标注的港口和航线,是否就对应着历史上重要的贸易中心和丝绸之路的延伸?那些被绘制成各种奇特形状的岛屿和大陆,又是否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遥远国度的想象和探索的边界?“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地理形态的询问,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甚至是价值观念的探讨。海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语言,它所呈现的地理格局,往往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版图和国家实力。那些描绘着不同国家疆域的界线,那些标注着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的图示,无疑都是“统治地球”的有力证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这些海图背后的历史故事,例如,某张海图的绘制者是谁?它为何被绘制?它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作用?“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更是让人充满惊喜,我渴望看到那些被忽略、被遗忘,但却能带来全新视角的历史图景,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理解当下,并对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探险的冲动油然而生。大英图书馆本身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能够在这里看到如此全面的海图汇集,对我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仿佛是书中要解答的核心谜题,而“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则是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线索。我非常好奇,这些海图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世界?它们是描绘了我们所熟知的地理,但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还是记录了那些早已消失的陆地或岛屿,它们的存在是否挑战了我们现有的历史认知?“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更是为这些海图增添了政治和权力的维度。我猜想,这些海图可能不仅仅是导航工具,更是古代统治者们理解、划分和控制世界的方式。它们是如何被用来划分疆域、规划殖民地、争夺资源,甚至是维护帝国秩序的?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通过对这些海图的解读,揭示哪些被历史掩埋的真相,以及那些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邀请。“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预示着这是一次权威且全面的梳理,而“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则点燃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和探险精神的海图。“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角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设想,这些海图不仅仅是描绘地理位置,更是关于权力、资源和秩序的象征。它们是如何被用来划分势力范围、指导军事行动、控制贸易路线,甚至是塑造文明格局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从未看过”的海图,揭示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例如,某些海图的绘制是否与某个帝国的崛起或衰落有关?它们又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我渴望从中看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秘密,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在世界的关键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当我看到“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这个词时,我就知道这本书的价值非同一般,因为大英图书馆收藏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献,而海图更是承载着人类探索海洋、认识世界的艰辛历程。“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些字眼,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我猜想,这些海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绘制,更可能蕴含着历史的秘密、文明的痕迹,甚至是政治的博弈。“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角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难道这些海图不仅仅是导航的工具,更是权力的象征,是某个时代主宰者们理解和塑造世界的方式?我很好奇,这些“从未看过”的海图,会展现出怎样一个与我们现有认知不同的世界?它们是否揭示了被历史尘封的航线、被遗忘的陆地,或者是隐藏着古代文明之间鲜为人知的联系?我期待书中能通过这些海图,展现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对于疆域的划分、对于资源的争夺,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力量和哲学意味,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古老的海图,它们描绘着未知的海域、奇特的岛屿,甚至是一些传说中的生物。这些海图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世界的理解的载体。“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地理形态的疑问,更是对人类社会秩序、权力结构以及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海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语言,它所呈现的地理划分、疆域界定,往往直接关系到“统治地球”这一核心概念。我猜想,书中收录的200张以上“从未看过”的海图,可能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例如,某个帝国是如何通过绘制和控制海图来扩张其领土和影响力的,或者,某些海图上隐藏着关于资源争夺和贸易路线的秘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这些海图的背后故事,它们是如何被绘制出来的?它们又在怎样的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好奇,它是否暗示了海图背后隐藏着某种权力运作的逻辑,或者是一种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持全球秩序的指南?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泛黄的纸张和斑驳的墨迹,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我尤其被那些细节所吸引,比如海图边缘绘制的各种怪兽、神话传说中的生物,甚至是水手们在航海日志中记录下的奇闻异事。这些元素并非简单地作为装饰,它们似乎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海洋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神灵的崇拜。那些描绘着风暴、巨浪、礁石的插图,无不诉说着航海的艰辛与危险,也彰显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普及,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探索。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海图被收录进来,它们是否代表了不同的航海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政治势力?“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这些海图是否不仅仅是记录地理信息,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和划分?例如,某个国家的海图可能更侧重于其海洋疆域的划分和资源的标注,而另一个国家的则可能更多地体现其贸易网络的构建和军事要塞的布局。书中所说的“你从没看过的”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我想象着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掩埋,但却意义非凡的海图,它们或许能为我们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文明发展脉络,甚至是关于古代文明之间交流和冲突的证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内容上的探索性。想象一下,一张张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海图,它们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人类探索精神和文明智慧的结晶。我特别好奇书中所提到的“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让我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是不是有一些海图,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因为保存不善,而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但它们却蕴含着重要的信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句话,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地理形态的疑问,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秩序和发展方向的思考。海图作为一种直观的工具,它所展现的地理划分、资源分布、航线规划,都直接关联着“统治地球”这一宏大的主题。我猜想,书中可能会通过这些海图,展现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在争夺资源、扩张势力、建立秩序等方面的历史进程。也许,某些海图上标注的标记,代表着某个帝国曾经的辉煌,或者某种文明的崛起与衰落。我迫切想知道,这些海图究竟是如何成为“统治地球的说明书”的,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战略规划,甚至是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历史深处的无限遐想。“大英图书馆海图全览”这几个字,就意味着这是一次权威的、系统性的展示,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卷轴中的珍贵图卷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则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好奇,这些“从未看过”的海图,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它们是描绘了我们所熟知的地理,但却从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角度?还是描绘了我们完全陌生的陆地和海洋,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是古人的想象?“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则为这些海图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我设想,这些海图或许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政治、经济、军事策略的载体。它们是如何被用来划分势力范围、指导殖民扩张、控制贸易航线,甚至是构建全球秩序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解析这些海图的背后故事,例如,它们的绘制者是谁?它们在怎样的历史时期被使用?它们又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渴望看到那些能够颠覆我们认知、拓展我们视野的海图,它们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性,以及权力如何在地理空间中得以体现和运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些描绘着未知大陆、奇特生物和神秘航线的古老地图充满了好奇,它们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想象力的具象化。“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200张以上你从没看过的海图”这些字眼,更是激起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特别好奇,这些海图会展现出怎样的世界观?它们所描绘的地理特征是否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有所不同?又或者,它们是否反映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类如何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图景。“统治地球的说明书”这个说法,更是让我联想到,这些海图不仅仅是地理的划分,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权力的象征。它们是如何被用来“统治”和“塑造”世界的?是不是在这些图卷中,隐藏着古代帝国的扩张战略、海上贸易路线的秘密,甚至是关于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线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从未看过”的海图,究竟能为我们揭示怎样一个颠覆认知、令人震撼的过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