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你最强的竞争力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你最强的竞争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文笔提升
  • 写作指南
  • 名家写作
  • 写作方法
  • 职场技能
  • 个人成长
  • 沟通能力
  • 思维训练
  • 实用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拆解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写作手法,让你轻松读出好文笔!

  ◎当当网文学榜No.1
  ◎读者9.4分高分推荐,连续32週高踞Top10
  ◎指导上万人提升写作力,颠覆传统,让写作更有趣、文章更引人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

  若想练就一手好文笔,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取法经典作品,在熟稔文学语言后,才有办法灵活应用,进而提升写作能力。豆瓣专栏人气作者舒明月,曾经指导过上万人提升文字能力,她在本书取法中外文学大家的经典段落,解析大师们的28种写作技法,从颜色、食物、容貌,到标点符号、景物、萌物等,帮助读者更得心应手地传达所感所思,从今以后,再也没有无法打动的对象。

  文字是展现自我的最佳机会,无论是写出吸睛的游记、部落格或脸书,在学测或指考中胜出,让简报或企画案直入人心、甚至回覆信件都能为自己加分。在「眼球时代」,各行业都离不开写作,向大师学习用流畅生动的文笔表达自我,轻松驾驭文字,写出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品牌。

  ◎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这样就能成真: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花事─化「景语」为「情语」的四步法
  【美食】各种普通食物好吃的时刻
  【萌物】汪曾祺的「鸡教」与杨绛家的猫
  【童真】真 ≠ 善──撕破孩童世界的隐讳
  【容貌】千万别将外貌与性格过多联结
  【男色】张爱玲为什么从来不写美男子?
  【情色】如何写出韩国情色电影一样的唯美
  【云雨】像剥开一个珍美的桔子似的
  【标点】天才笔下的标点不同凡响
  【造语】出奇制胜,才能「惊」艳于人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通灵】费兹杰罗化平庸为神奇的法力
  【情感】「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
  【血书】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浓度
  【雅俗】正确添加方言俗语的姿势
  【收束】散文要「度尾」,小说多「煞尾」
  【传承】好一朵牡丹花,谁来接过去?
  【译言】我们该读翻译文学?
  【互文】语言的杂交,掌控得好就是创意
  【模仿】先模仿艺术,再模仿生活
  【新秀】与安妮宝贝相比,莫言差在哪里?
  【社会】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
  【文艺】我们不能拥有才华,而是才华将我们用作容器

读者热烈好评

  ◎大人和高年级的孩子都应该看。很好的书,内容都是引自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如果没有时间领略经典,可以在这里一睹部分作品的风采,作者更是深入浅出为大家介绍大师们的写作风格及怎样写景叙事。

  ◎介绍很多大师写作的微精之道!文字工作者读某一字或某一句,有醍醐灌顶之效!只要一两句能发挥一点作用,对于写字的人而言就能够提升品质了。

  ◎本书内容让人感同身受。我是一名高中生,阅读文章或考试时,时常看了答案依然摸不着头脑。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知音。

  ◎观点鲜明的一本书,作者犀利到位的分析多位作家的写作特点。斯言如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搞懂这些文学巨人的步伐,才能写出像样的东西。很感谢作者,对某些文章的解析犹如醍醐灌顶。只要恰当使用一些小技巧,就会给你的写作带来惊喜,相信我。

  「以前看到好文笔,只是觉得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看了这本书之后懂了很多,写文章也能用上了。从小就喜欢张爱玲,却一直如镜中花水中月,隔着一层,看书才慢慢了解其中的特点。本书真的太实用了。」──豆瓣读者
《风格的炼金术:从草稿到杰作的蜕变之旅》 一部深入剖析写作本质、技巧与心法的实战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的力量从未减弱,但真正能穿透噪音、触动人心的文字却日益稀缺。我们每天都在阅读,但很少有人真正停下来思考:那些令人难忘的段落、那些结构精妙的文章、那些能够持久影响读者的作品,它们是如何诞生的? 《风格的炼金术》并非一本简单的语法手册,它是一场关于如何将思想转化为具有感染力、辨识度和持久价值的文字的深度探索。本书的野心在于,揭示那些最杰出作家和沟通者在不为人知的幕后所进行的思维重塑与技术打磨过程。它将引导读者超越“写对”的初级阶段,迈向“写好”的艺术境界。 本书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写作修炼体系: --- 第一部分:发现你的“内核”——写作的底层逻辑与心智模式 写作的起点,不在于词汇的堆砌,而在于清晰的思维。这一部分着重于构建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所有出色文本的根基。 1. 思维的拓扑学:从混沌到清晰 优秀的文本是清晰思维的镜像。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结构化的思维工具(如心智地图、逻辑树状图)来梳理复杂概念。核心在于“去模糊化”的过程——识别你真正想表达的核心论点(The Kernel),并将其从背景噪音中剥离出来。我们将解析“二元对立思维”与“多维透视思维”在构建复杂论证中的作用。 2. “读者即镜”的视角转换 写作的本质是沟通,而非独白。本章深入研究如何精确地构建你的读者画像,但超越传统的受众分析。我们关注读者的“认知负荷”与“情绪预期”。成功的文本,懂得如何管理读者的信息摄入节奏,如同指挥家控制乐章的快慢。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预判读者的疑问和抵触点,并提前在文本中植入“解除武装”的桥梁段落。 3. 风格的生物学:辨识度的形成 风格并非偶然的天赋,而是一系列有意识的选择集合。我们解构风格的三个维度:句法(Syntax)、词汇(Diction)和节奏(Pacing)。本书强调,辨识度源于你对“不完美”的拥抱——选择那些打破常规但服务于意义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家风格的对比,指导读者找到并提炼自己文本中独特的“指纹”。 --- 第二部分:句法的雕刻——节奏、张力与微观结构 一旦核心思想明确,下一步就是将思想“嵌入”到句子这个最小的意义单元中。 4. 句子的呼吸与力量 冗长是清晰的天敌。本章专注于句子的“动能管理”。我们讨论如何有效运用长句和短句的交替,创造出如同呼吸般的韵律感。重点分析“主谓宾”结构的力量释放点,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修饰语(Adverbials and Adjectivals)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而非仅仅增加信息量。 5. 动词的复兴:让句子自己行动 我们告诫读者警惕“名词化”的陷阱——将动作转化为抽象的名词(例如,“进行评估”代替“评估”)。本章致力于“动词的激活”,选择那些充满力量、准确描绘行为的动词。通过拆解经典场景描写的范例,展示一个强有力的动词如何在单个词汇层面完成比一个复杂短语更强大的叙事工作。 6. 语气的调频与转换 语气是文本的情绪光谱。本书教授如何通过对句首、句尾的选择,以及特定连接词的运用,在行文间微妙地切换语气——从权威的断言到温和的探讨,再到诗意的沉思。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语气检查表”,帮助作者在不同段落间实现平滑过渡,避免文本的“情感跳跃”。 --- 第三部分:宏大叙事的蓝图——结构与布局的艺术 一篇优秀的作品,其结构本身就是论证的一部分。 7. 锚点与路径:构建文本的骨架 成功的结构并非线性展开,而是有机的生长。本章引入“锚点理论”——识别文本中必须被讨论的几个关键支点。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金字塔结构、环形结构和分支结构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内容(论证、叙事、说明)。关键在于,确保每个章节不仅回答了“是什么”,更清晰地展示了它与整体目标的关联。 8. 过渡的魔法:无缝连接的秘密 最容易暴露作者技巧不足的地方,往往是段落间的衔接。我们深入剖析了“桥段”的构建方法,包括主题词的重复使用、概念的反向陈述、以及利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读者进入下一阶段。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连接,更是思维逻辑上的无缝转换。 9. 信息的密度与留白 优秀的布局懂得何时该提供细节,何时该保持克制。本书讨论“信息密度图”的概念,指导作者在关键论点处提高密度,而在背景铺垫或情感渲染处使用“留白”。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能有效防止读者的注意力疲劳,并使关键信息得以凸显。 --- 第四部分:打磨与升华——修订的深度工作 初稿只是原材料,修订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劳动。 10. 审稿者的双重角色:分离你的“作者”与“编辑” 本书强调,高效的修订需要角色切换。首先是“挖掘者”——确保内容完整且逻辑无懈可击;其次是“清洁工”——专注于句子的清晰度和效率。我们提供了一套“三轮剔除法”:第一轮剔除冗余信息,第二轮检查逻辑断裂,第三轮打磨每一个句子的韵律。 11. 声音的提纯:消除“假性口语化” 许多作者试图通过“口语化”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结果却陷入了“假性口语化”——使用不恰当的缩写、模糊的代词指代,以及缺乏力量的表达。本章教授如何保持写作的正式感(Formal Tone)而不失亲和力,确保每一句表达都经过了理性的过滤。 12. 具象化的力量:从抽象到感官体验 人类的记忆依赖于感官。本书指导作者如何将抽象的观点转化为读者可以“看见、听见、触摸到”的场景。这涉及到对隐喻、明喻和具体的行为描述的精准运用,确保论证不仅在逻辑上成立,更在情感上被体验。 --- 第五部分:持久的影响力——超越技巧的层面 最终,卓越的文字会超越其技巧本身,成为一种影响力。 13. 文本的耐读性与回味价值 什么让一篇文章在初读后仍能留存?答案在于“多层意义”。本书探讨如何通过精妙的暗示、未尽之言和开放的结尾,赋予文本超越即时理解的深度,促使读者反复思考。 14. 写作的职业伦理与自我超越 写作不仅仅是技能的展示,也是一种心智的锻炼。本章讨论如何培养对语言的敬畏心,以及在面对自我怀疑和外部批评时,如何保持创作的持续动力。真正的炼金术,在于将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燃料。 《风格的炼金术》旨在为所有渴望提升文字表现力的人提供一套实用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和技术工具箱。它要求读者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对文字世界深度思考的决心。拿起这本书,你将开始学习的,是文字如何超越其信息载体的身份,蜕变为一种强大的个人资产与艺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舒明月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毕业。

  评论家、译者、豆瓣专栏作者,写作培训师,以逻辑清晰和文字敏感度见长。

  2014年在豆瓣阅读开设专栏,分析文学大家的经典段落与技法,获得罕见的9.4高分,在平台6,000多部作品中位列Top10。

  开设微信公衆号「文字Geek」,分享有关语言和修辞的文章,并且举办文笔训练营等培训课程,指导过上万人提升文字能力。

图书目录

序言一 文字,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
序言二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Part 1内容篇─在文学世界里看见10万种活色生香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上)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下)
【花事】化「景语」为「情语」的四步法
【美食】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
【萌物】汪曾祺的「鸡教」与杨绛家的猫 
【童真】真 ≠ 善─撕破孩童世界的隐讳 
【容貌】千万别将外貌与性格过多联结 
【男色】张爱玲为什么从来不写美男子? 
【情色】如何写出韩国情色电影一样的唯美?
【云雨】像剥开一个珍美的橘子似的 

Part 2技能篇─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标点】天才笔下的标点不同凡响 
【造语】出奇制胜,才能「惊」艳于人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上)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下)
【通灵】费兹杰罗化平庸为神奇的法力 
【情感】「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 
【血书】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浓度 
【匮乏】「黄金时代」请你放下文艺范儿  
【节制】冯唐是如何毁在没有节制上的? 
【雅俗】正确添加方言俗语的姿势 
【收束】散文要「度尾」,小说多「煞尾」 

Part 3拓展篇─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 
【传承】好一朵牡丹花,谁来接过去?   
【译言】我们该读翻译文学?   
【互文】语言的杂交,掌控得好就是创意   
【模仿】先模仿艺术,再模仿生活   
【新秀】与安妮宝贝相比,莫言差在哪里?   
【社会】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   
【文艺】我们不能拥有才华,而是才华将我们用作容器   
 
后记 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   

图书序言

序言 

文字,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之所以这么说,意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如下观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

  我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唯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熟能生巧」这个词只适用于简单的手眼配合、肌体平衡活动,而任何一门艰深的学科,后起之秀再怎样天赋异禀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好开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怎样取法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统治着中学语文课堂、在大学文学系也占据半壁江山的那种陈词滥调:使用了什么手法,寄託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点上,简直像神婆在摇铃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体制已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个神婆,戕害了或正戕害着无数未来花朵的审美品味。

  举个例子说明,且看鲁迅《秋夜》的着名起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中学教案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是运用反覆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物件,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牵强敷衍,隔靴搔痒,解释力弱到令人过目就忘?咱还是来看看台湾的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吧: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张的解释令人信服。为什么信服?因为任何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一定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只不过普通读者难以像小说家那样感觉锐敏而得于心,文字嫺熟而应于手,因此只能一面朦胧觉得教案的解释不对劲,一面却又口中嗫嚅说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释后,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悦外,倘若读者有心,就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文章起承转合、控制节奏的技法了。

  在本书中,我将试着以一个世故读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浑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并将它们条陈出来。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于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胡兰成、余光中、金庸、白先勇、阿城、琦君、朱天文、简媜、张大春、安妮宝贝、严歌苓、李娟、冯唐、郭敬明、大咕咕咕鸡⋯⋯希望我的发现能够给执着于提升文笔的人们一点启发和助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向我的微信公众号—文字 Geek(wenzigeek)后台发送 「颜色」「花事」「美食」等关键字,获取对应章节推荐阅读的文字材料。

序言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以前我并不知道很多人对于文笔这回事有着深沉的执念。我以为关注此事的大约只有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要过高考独木桥嘛,直到有个旧日同窗写了一封邮件给我,倾诉他因文笔不佳而产生的种种纠结烦恼。起初我不以为意,心想他一介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文章只需有理有据、逻辑分明就好,要那些个花哨玩意作什么?依此思路我回覆了邮件,劝他放下心中执念,发展自己真正的长处以成就自己云云。之后的一阵子,出于无事不探求、时时爱分析的作风,和各色朋友聊天时我都会提到这一话题:你希望自己有很出色的文笔吗?你曾经因为文笔平平而体验过很深的挫败感吗?答案各式各样,但有一致的走向,那就是:这事比我想像中的更是个事。尤其几位素来不大有文艺气息的朋友,在诚挚交流之下竟纷纷摇头叹息,沧桑地说起年少时为写好作文很是下了些不为人知的力气。可惜收效甚微,愈挫愈颓,最终失望放弃,关上一扇门不再打开。

  这些交谈震到了我。我本以为对文字的重量、质感与明暗的讲究,只是很小一撮人的爱好,那性质跟北京爷们玩核桃论「质、形、色、个」也差不太多:非关经济不涉民生,玩儿几把切莫当真。这些天的小范围调查让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想古时候写了字的纸张都不可轻慢,得一齐拿到孔庙中烧化;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所能承载的,说到底,核桃怎么能够比拟?

  不过,且先不管文字能不能通上灵,它能通往人类的心灵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和诸多朋友的交谈,我深深领受到自我表达是每个人心底根深柢固的渴求,它一点也不亚于对食与色的追逐。口头表达有局限之处,要是能够轻松驾驭文字,精确传神地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思,那自然是极好的。相反,有苦乐而难诉诸文字,心中欢腾喧嚣笔下却一片死寂,该有多么地憋屈。自幼写作顺熘常被师长教唆「将来当个作家」的我,还真是没太体贴过这一群人的心理。要不然也不会在别人郑重其事来讨教的时候,说出「文笔不好就随它去鸟,发展自己真正的长处」这样的话来。这就好比心理谘询师说出「婚姻不好就随它去鸟,埋头专注事业吧」或者「拖延症就随它去鸟,散漫一点的人生何尝不好」之类的屁话来。亏得我同学有涵养,没有跟我认真计较。

  其实,我太应该理解他的心境了。我难道没有体验过和他一样求之不得的痛苦徬徨吗?将时光拉回三年多前,那时我还是个中重度拖延症患者,明明万般渴望妥善安排各项事宜,却架不住屡屡拖延,将生活过得滞重不已。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绝望久了就挣扎一下子,挣扎完了再绝望一阵子。本以为将在这样的轮回中耗尽光阴,谁知误入豆瓣的战拖小组,学到些番茄工作法之类的小技巧,一试之下,效果竟然好得惊人。于是在战拖的正道上就一路狂奔、所向披靡了,一面读书译书丰富理论,打通心里的任督二脉;一面积极应用各样技巧、各色软体⋯⋯到今天俨然战拖达人了,时不时发个文章讲述下战拖心得,动不动解答下新一代拖友的战拖疑虑。在应付人生重要事项时,我已基本根绝了拖延旧习,生活开始呈现一些月朗风清的眉目了。

  这个世界上有天生行事俐落、对时间的感觉精准、轻轻松松就能有条不紊安排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始终在一片混乱中延挨度日的人。你本以为两者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深沟巨壑,到最后却发现相隔的只是番茄工作法、晨间日记、Do It 软体以及一週三次跑步而已。同样的道理,这世上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的苏东坡,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有从来提笔就犯难、挠破头皮多少回的芸芸大众,我们斗胆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会是吓死人的天堑吧?一定有某些技巧和窍门能够帮助他们架起桥樑,只是目前在这一领域开拓的人还寥寥无几罢了。现有关于写作技法的书多是教人编织故事,关注的是如何构思情节、人物,如何熟谙大众心理、运用编剧理论、缀以流行元素写出一部受欢迎的小说或剧本。专注于提升文笔,探讨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丰富的词汇和句式织造出锦绣文章的,目前我还没看到。而依据常识以及与朋友们的交谈,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有志有闲于写小说或剧本,他们只是想使写下的日记和游记更流畅生动,富有趣味,使书面呈现的感慨或议论足以匹配他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度。

  写到这里,我要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诗了: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深深受益于互联网分享文化的我,想到终于也可以有一些东西拿出来分享给他人,简直欢唿雀跃。但愿我根据多年经验整理出的这套文章精读术能和番茄工作法一样有奇效。当然,战拖经验提醒我,凡事不可开头设想得过于美好,先踏踏实实地写吧,哪怕最终只有五个人结实地受益,也不为枉写了。

  ◎颜色  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上)
 
  一个极好的颜色,即便不能达到上文中铭心刻骨的效果,也至少会令它所附着的事物显得更为可爱。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个世界,无论写景状物、记事言情,都应该像设计师或电影导演那样孜于色彩的运用。哪怕对颜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总能收获积极的效果。正如品味一般的女人不可轻易自化浓妆,但简单涂些粉底、抹个唇彩,妥妥地可以提升美丽指数,不大容易出差错。

  鲁迅就是个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在色彩之外,鲁迅对景和物的「形」并没有着笔太多,不过是「单瓣」「磬口」几个词而已。之所以给人以难以抹灭的印象,设色之妙占据了七八成。他在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饱和度相当高的色彩。雪的纯白晶莹与花的鲜艳夺目互相映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同的手法在小说《在酒楼上》中也有使用: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于远行。

  其实鲁迅曾经说过:「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是他写景状物仍旧当得起顾随形容的「一笔一个花」,全然大家水准,这其中奥妙,就在「善于用色」。当然他对色彩一定有天生的敏锐,但后天的自我培养也不可忽略。记得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说他留日时曾经读过不少美学方面的书籍。诸位看客实在应该效仿他老人家,即便自认格高,也不惮精益求精。

  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闻名的《秋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赏玩: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有人曾评论:这样的设色和构图,是一幅标准的齐白石小品。简直要为此评论点一百个赞,太得风人深致了!

  雪白、猩红与翠绿,仍旧一派明艳,没有对自身笔力的高度自信,不敢如此大胆使用色彩。写到这里,我陡然联想到了第一夫人彭女士出访时的着装,很多也是这样的用色思路。据说被《名利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着装,足见此种风格的征服力。

  鲁迅说了许多,就此打住吧。接下来可以说说岁月静好的爱玲了。我对张爱玲小说的总体评价是「明艳端方,光彩照人」。与鲁迅的清冷凄艳不同,她笔下是一片彩绣辉煌,流光溢彩,像撒了金粉一样,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富贵气象。且看着名的《金锁记》片段:

  1.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2. 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

  赤金、银红和闪蓝—又是金,又是银,又如宝石般闪耀,此等色泽,谁人不爱?《金锁记》里还有一句,「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连灰尘都是金的,张小姐果然造境不遗余力。

  张爱玲写颜色还有一招绝活,即不知从哪里搜罗来各种名词作为色彩的首码,这当然是承袭的红楼笔法,不过也有她自己的创造在里头。比如《金锁记》里随意扫扫就有雪青、蟹壳青、竹根青、佛青、藏青等各种青,搜了搜《中国传统色彩名录》,发现并没有什么「竹根青」和「佛青」,大概都是张小姐的发明。现代人也还在延续着这种发明,比如造了「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词,不过,失去了无数古典文本层层晕染的美感,这些词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由此牵连出一个大问题,即—任何现时的写作都与已有的文本存在着唿应,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唿应,可以增加写作的魅力。

  对颜色的详细观察与联想,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一段最为令人称绝: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脑中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唿应,显得更美了。

  ◎美食 各种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

  那个长夏的午后我去机关图书馆乱翻书,翻到从前借阅过的一本汪曾祺的集子,因为无事可做,就专拣印象不大深的篇目来重读。其中一篇《安乐居》—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

  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

  ⋯⋯⋯⋯

  他爱吃豆制品。燻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

  ⋯⋯⋯⋯

  他从提包里摸出一个小饭盒,里面有一双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块燻鱼、几只油爆虾、两块豆腐干。要了一两酒,用手纸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读着读着,我突然感到一种辽远的、空虚的况味自腹中升起,一路涌至舌根处的腺体,然后在嘴巴里疑惑地打了个转,最终随着一声唾液的吞咽,又消退回去,流落腹中。起初我没大留意,不承想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身体里各处更肆意地此唿彼应,很快就形成了淹然之势。我心烦意乱,放回书,匆匆走出图书馆。可怜的我一直走出了那幢楼,走到了无遮无拦的瓦蓝天空下,才勐然意识到:我这是—想吃东西了!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香菇蒂》,写的是赌徒阿兴的乖巧女儿小花和香菇的故事:

  「四朵香菇,妈妈带走两朵,回去烧给弟弟的爸爸吃。说他年纪大了,要吃补品,还有两朵,炒了米粉丝给我爸爸下酒,妈妈叫我等爸爸回来一同吃,妈妈把香菇蒂摘下来熬了汤给我喝,好香啊。妈妈说香菇蒂跟香菇一样补。」

  「你没有吃香菇炒米粉丝吗? 」

  「爸爸回来,一面用拳头捶桌子,一面喝酒,一面大口大口吃粉丝。他连看也没看我,我不敢走过去。他一会儿就吃光了。我就用香菇蒂汤泡饭吃。」

  正因为读了这些写菌类的文章,向来对菌类无感,甚至觉得多数蘑菇(尤其是香菇)都有股怪味的我,也开始尝试着耐心仔细一些去品味了。不敢说以我的「笨嘴拙舌」能感受到如何精妙的滋味,但至少见蘑菇而欣喜的心情有了,甚至等不及就要下箸。

  这些美食文字,效果好到有些匪夷所思。
 
  文学的审美多属于一种移情作用,经由情感,某些重要的心理内容被投射到物件之中,但是,审美的主体不会意识到这种投射,他只会觉得那经过移情的物件,对他而言显得富有生气,彷彿是在生动地和他说话一样。这是荣格的一篇论文里的观点。确实如此啊!那经过移情的安乐居兔头,铝饭盒里的香椿、燻鱼,还有新採的野蕈烧出的一碗米粉,真的就是在我眼前飘香四溢,美味招摇,令我那冥顽不灵的感官们瞬间就灵了。

  最近又读到一篇神作,题目叫《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作者是「犀牛故事」的主编张春:

  鸭脖子用手撕着一条条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啃到只剩白骨,最后一口吃白骨上的软骨,才最美。吃鸭脖子应该持续地吃下去,以免要洗手擦手,由于麻烦而扫兴。我曾经独自连续四小时不动弹地吃鸭脖子,在一个正在装修地面满是灰尘的空房间里,坐在唯一一张能坐的小板凳上。真乃奇女子。

  这和上文汪曾祺的那段吃兔头有一样的妙处。我发现,对待食物的珍重态度特别能够打动人,感染人,从而开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你最强的竞争力》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沉稳的色彩搭配,配合着“大师”二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好的文笔,则能让思想的光芒更加耀眼。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用清晰、生动、有力的文字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绝对是一项核心竞争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一窥那些文学巨匠们是如何锤炼他们的语言,如何让简单的文字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我尤其好奇,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把握节奏,如何运用比喻和意象来丰富表达,又如何在叙事中制造张力,引人入胜。我设想,书里大概会充斥着对经典作品的精妙解读,或许会穿插一些大师们的亲身经历和创作感悟,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创作过程中的点滴细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带来实操的指导,让我能够将学到的技巧融会贯通,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像经历了一场文学的洗礼,对文字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找到了通往更高写作境界的清晰路径。

评分

当我看到《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你最强的竞争力》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真正能够让人记住、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最快的传播速度,而是最动人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文笔好就像拥有了一把锋利的剑,可以披荆斩棘,在信息的海洋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书的标题很直接,也很吸引人,它告诉我,好文笔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核心的竞争力。我设想,这本书里应该会充满了许多关于如何写出精彩段落、如何塑造鲜活人物、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干货。我期待它能从不同的维度来解析“好文笔”,比如从语言的节奏感、情感的张力、逻辑的严谨性等等,全方位地提升我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立刻上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技巧。我渴望在这本书的指引下,让我的文字更具力量,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文字心生向往。每当读到一篇写得特别好的文章,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一遍遍地品味其中的遣词造句,感受作者笔下的韵味。这本书《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你最强的竞争力》的名字,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提升写作能力的渴望。我曾无数次地思考,那些文学大师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让笔下的文字如此富有生命力?他们是如何让读者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谜底。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一些经典作品的写作手法,比如如何运用意象、比喻来营造氛围,如何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又或者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模仿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文笔。读完这本书,我希望我能够对写作有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更自信地用文字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些名垂青史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字像是拥有魔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我一直对“好文笔”这个概念很着迷,它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优美,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精准。这本书的标题直击要害,直接点明了好文笔作为“最强竞争力”的价值。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拆解这种竞争力,是从结构、逻辑,还是从情感的传递来论述?我猜测,它可能会深入剖析不同风格的写作大师,比如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张力,到海明威的简洁有力,再到王尔德的机智讽刺,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他们各自独特的写作秘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教我如何构思、如何下笔、如何修改,让我的文字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练习题或者模仿写作的指导,那就更完美了。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和打磨的技艺,而大师们的经验,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写作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指引我不断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你最强的竞争力》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用清晰、简洁、富有吸引力的文字表达自己,是多么宝贵的能力。它不仅关乎学业,更在职场、社交等方方面面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作家,他们是如何做到让文字如此生动,如此有力量的?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会像一个宝库,里面藏着无数大师们智慧的结晶。我猜测,书中可能会介绍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大师,分析他们的写作风格,例如他们如何构建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独特声音的建议,如何避免落入俗套,让自己的文字脱颖而出。如果它能教会我如何通过文字建立情感连接,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那就更值得了。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对“好文笔”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的写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