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

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详解
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最终实修,掌握〈毗钵舍那〉要义!
〈毗钵舍那〉详解有轻松易懂的图表,可立刻进入胜观法要!

  《广论》毗钵舍那,是以破他宗立自宗的方式,来诠释中观应成派所许的空正见,主要是以正理破中观自续派及自许中观应成派(不是真正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并旁破唯识派及小乘经部、有部。意即若俱备《宗义》所诠四部派安立胜义谛及世俗谛的见解,并修学《广论》毗钵舍那,即使没有学习辩论技巧,仍然可以获得思辩的理路。若依此抉择理路的等流习气,学习《广论》下士、中士、上士、乃至奢摩他,可以获得《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所说的世俗福德资粮、佛之色身因及中观应成派所诠之胜义甚深道次第,成就佛法身之因。而且能够有次第有系统于一座完成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思惟修。

  时下亦有解释《中论》之中观见,但见不到以破他宗成立自宗的破立之正理抉择,也无法辨别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及其他宗派之差别,故无法真正获得龙树菩萨及月称论师所诠释的中观应成派之空正见。即使学了《广论》下士、中士、上士,也无法累积佛色身之福德资粮,因为没有依《广论》毗钵舍那所诠空性之正理摄受来思惟抉择。如此,仍由无明所摄的一切行持等,所得到的也仅是今生、来世的有漏之乐,无法获得真正解脱成佛之正因。故唯有依《广论》毗钵舍那所诠之理路,才能真正圆满了达中观应成派之空正见。故我辈获得暇满人身应倍加珍惜努力修学《广论》毗钵舍那。

  所谓理路思惟,如《量论》所云比量即是依止淸净正因,于自所欲知隐蔽分,作新生不欺诳之耽着智。故串习《广论》毗钵舍那的理路,依着刹那生灭之正理抉择下士之念死无常三根本九因相之反面执常的顚倒知,而起下士道之量。乃至依无我之正理抉择破除实有所成立的常、乐、我、净及十二缘起,而以量証成中士道的四谛十六行相及十二缘起。最后由名言假立之缘起之正理破除,由执实有自性的不希求佛果怯弱及损害心,而生起菩提心。因为只要执实有自性定引生烦恼,如此有损菩提心及菩萨戒。此如《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云:「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释义者简介
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简介
第01 讲(广论P399+1~)………………………………………1
第02 讲(广论P399+3~)……………………………………… 17
第 03 讲(广论P400+3~)……………………………………… 32
第 04 讲(广论P401+6~)……………………………………… 48
第 05 讲(广论P402+1~)……………………………………… 55
第 06 讲(广论P406+2~)……………………………………… 69
第 07 讲(广论P406-4~)……………………………………… 78
第 08 讲(广论P410+4~)……………………………………… 93
第 09 讲(广论P412-2~)………………………………………105
第 10 讲(广论P416-6~)………………………………………119
第 11 讲(广论P422+4~)………………………………………130
第 12 讲(广论P424-1~)………………………………………139
第 13 讲(广论P427-2~)………………………………………149
第 14 讲(广论P429-1~)………………………………………161
第 15 讲(广论P432-4~)………………………………………171
第 16 讲(广论P433+4~)………………………………………180
第 17 讲(广论P435-1~)………………………………………192
第 18 讲(广论P436-1~)………………………………………196
第 19 讲(广论P438-3~)………………………………………203
第 20 讲(广论P441+5~)………………………………………214
第 21 讲(广论P443+2~)………………………………………221
第 22 讲(广论P444+7~)………………………………………225
第 23 讲(广论P446+1~)………………………………………233
第 24 讲(广论P447+7~)………………………………………239
第 25 讲(广论P448-4~)………………………………………242
第 26 讲(广论P450+1~)………………………………………247
第 27 讲(广论P451-5~)………………………………………251
第 28 讲(广论P452+5~)………………………………………256
第 29 讲(广论P453+6~)………………………………………261
第 30 讲(广论P454-6~)………………………………………267
第 31 讲(广论P455-3~)………………………………………273
第 32 讲(广论P456+2~)………………………………………276
第 33 讲(广论P457+4~)………………………………………281
第 34 讲(广论P459+1~)………………………………………288
第 35 讲(广论P460+3~)………………………………………293
第 36 讲(广论P460-4~)………………………………………297
第 37 讲(广论P462+1~)………………………………………304
第 38 讲(广论P462-2~)………………………………………309
第 39 讲(广论P464+4~)………………………………………315
第 40 讲(广论P465+6~)………………………………………320
第 41 讲(广论P466-6~)………………………………………325
第 42 讲(广论P467-3~)………………………………………329
第 43 讲(广论P468-4~)………………………………………333
第 44 讲(广论P470+5~)………………………………………338
第 45 讲(广论P470+5~)………………………………………344
第 46 讲(广论P470+5~)………………………………………351
第 47 讲(广论P470+5~)………………………………………359
第 48 讲(广论P470-4~)………………………………………364
第 49 讲(广论P471-1~)………………………………………376
第 50 讲(广论P473-6~)………………………………………388
第 51 讲(广论P474-1~)………………………………………403
第 52 讲(广论P476+2~)………………………………………412
第 53 讲(广论P479+1~)………………………………………422
第 54 讲(广论P481+3~)………………………………………432
第 55 讲(广论P482-2~)………………………………………443
第 56 讲(广论P485+4~)………………………………………450
第 57 讲(广论P487+2~)………………………………………457
第 58 讲(广论P489+8~)………………………………………466
第 59 讲(广论P492-3~)………………………………………476
第 60 讲(广论P495+2~)………………………………………483
第 61 讲(广论P498+3~)………………………………………492
第 62 讲(广论P501+1~)………………………………………500
第 63 讲(广论P503+2~)………………………………………506
第 64 讲(广论P505-5~)………………………………………513
第 65 讲(广论P508+3~)………………………………………520
第 66 讲(广论P510-5~)………………………………………527
第 67 讲(广论P513+4~)………………………………………533
第 68 讲(广论P515-6~)………………………………………539
第 69 讲(广论P517-4~)………………………………………545
第 70 讲(广论P520-7~)………………………………………554
第 71 讲(广论P523+3~)………………………………………559
第 72 讲(广论P525+5~)………………………………………565
第 73 讲(广论P528+4~)………………………………………573
第 74 讲(广论P531-6~)………………………………………581
第 75 讲(广论P534+6~)………………………………………588
第 76 讲(广论P537-3~)………………………………………596
第 77 讲(广论P541+1~)………………………………………603
第 78 讲(广论P544-3~)………………………………………614
第 79 讲(广论P547-5~)………………………………………622
第 80 讲(广论P551+4~)………………………………………630
第 81 讲(广论P555+4~)………………………………………639
第 82 讲(广论P558+5~)………………………………………646
 

图书序言

菩提道次第广论
毗钵舍那 NO.01


《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的〈毗钵舍那品〉,在南传称为vipassana,或现代称其为“内观”。但,在北传汉地,乃至藏传,都称其为“毗钵舍那”。首先,先来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毗钵舍那?我们知道所有的佛弟子都想要解脱轮回生死,乃至究竟成佛。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学习毗钵舍那是佛弟子最重要,且是最主要做的一件事情。

何谓“轮回”?所谓轮回就是被烦恼及业力束缚住,而不断的在六道当中取蕴体,此即称为“结蕴相续”,而结蕴相续就是所谓的“轮回”。由于轮回最主要是在识体。也就是因为识体颠倒的造作,产生了业力,令有情不断的在轮回当中取蕴体。一取蕴体就一定会有痛苦。为什么?因为只要取了蕴体至少会有病苦。当然其它经文也说到了,如生、老、死…等苦,这些痛苦都是一取蕴体就必须承受的。因此,认识轮回最主要是从认识“识体”开始,而且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既然轮回是在识体,其反面的解脱,也是在识体。因此,认识识体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轮回是识体,解脱也同样是在识体。因此,学习毗钵舍那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了解轮回的识体是那一种情况?解脱的识体又是怎样的情况?如果不了解轮回的识体,同样的,也不可能了解解脱的识体是怎样的情况了。

轮回的识体在十二因缘当中是为初支无明。既然谈到无明,那么就来了解何谓无明呢?我们知道无明是个颠倒识体,只要谈识体,就一定有其所对境。因此,我们要更进一步的来理解,为什么识体会成为颠倒呢?想要了解颠倒的识体,当然首先一定要了解识体的所对境是什么,包括为什么于所对之境成为颠倒呢?颠倒又是什么呢?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想要了解轮回的识体,就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到识体是如何的颠倒?包括对于境的颠倒又是什么?有关于这些,经典上有说:诸法的存在是相互观待,缘起而有的。但是,颠倒的识体却把缘起诸法执为实有。只要执为实有,就会成为非缘起、非观待。我们学习毗钵舍那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轮回的识体是如何的颠倒。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