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佛教修行方法

实证佛教修行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修行
  • 实证
  • 禅修
  • 内观
  • 止观
  • 佛教心理学
  • 正念
  • 冥想
  • 佛教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开辟一条不必依赖信仰的实证法门,发现生命和世界的真相,从而解脱烦恼。
 
  ◎提供佛教不共外道的核心义理与实证法门祕笈,直接接受正法佛教的薰陶。

  ◎提出认识和求知方法的原则,让人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证得世间学问和出世间的智慧。

  ◎真如三昧是修学实证佛教最重要的事,以作为大乘见道的基础,直到究竟成佛。
 
  宗教学博士、佛法明师吕真观,继《文艺佛心》以小说、电影、歌曲开方便门引领大众亲近佛法哲理后,一本正典的佛学论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阐述佛教的基本概念、认识论与方法论、修行法门、重要观行,让人长驱直入真如三昧的修习法要。
 
  佛教的核心是实证,注重实证,便容易证果!
依证果的难易,可以区分三种佛教。能让许多人证果的教法称为正法佛教,正法佛教注重实证,因此也可以称为实证佛教。只有少数人可以证果的教法称为像法佛教。没有人能证果的教法称为末法佛教。
 
  佛教特别注重四依和三量,遵循四依三量才能证果!
  三量中最重要的是现量,也就是亲证,
  必须蒐集足够的证据让自己不再怀疑,才能解脱烦恼。
  能够依循四依三量的人,服顺真理,在真理面前抛弃自己的偏见和执着,
  只要碰到正法佛教,便能很快改正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证得果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真观
 
  诚信爱心家园董事长,《实证佛教通讯》发行人。 

  1961年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市,着有专书《禅宗的开悟与传承》和《实证佛教导论》,发表《寒山子的唯识体证》及《佛教的论证方法和解脱的原理》等论文。

  1979年开始阅读佛经与禅门典籍并到处参访知名禅师。2006年毕业于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随后三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修宗教学,2009年毕业,获颁哲学博士学位。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如今仍在继续着永不止息的旅程。
 

图书目录

自序──骑狮骑象的菩提勇士   
 
第一章 佛教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佛、法、僧   
法   
佛   
僧   
第二节 能生与所生   
万物生成的理论   
经教依据       
不生不灭       
真妄和合       
第三节 世俗谛与胜义谛   
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   
声闻乘住于胜义谛       
几个重要的原则   
第四节 正法、像法、末法       
正法佛教       
像法佛教       
末法佛教       
三期佛教       
第五节 实证佛教       
信仰与实证   
实证佛教宣言       
佛教要求的实证   
信仰的佛教   
哲学的佛教   
 
第二章 佛教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佛教的认识论       
现量       
比量       
正教量   
非量       
第二节 佛教的方法论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第三章 修行法门
 
第一节 修行的次第   
第二节 戒律       
三种戒律       
在家居士的戒律   
五戒       
自慰不违反五戒   
适合现代人的戒律       
第三节 两种入手方便       
从禅定入手   
从观行入手   
第四节 观行法门 
只听一次法就证初果   
善知识因缘   
障碍见道的三种烦恼   
两种错误观念       
正确的观行方法   
 
第四章 声闻法的观行
 
第一节 声闻法概述   
苦苦、坏苦、行苦       
六见处   
第二节 色蕴的观行   
色蕴的定义   
组成物的无常       
四大种的无常       
无常即苦       
色、声、香、味、触   
第三节 受蕴的观行   
受蕴的定义   
受蕴的无常   
第四节 想蕴的观行   
想蕴的定义   
想蕴的无常   
第五节 行蕴的观行   
行蕴的定义   
行蕴的无常   
第六节 识蕴的观行   
识蕴的定义   
识蕴的无常   
第七节 常住法的观行       
常住法「我」       
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   
轮回中不变易的我       
问与答   
第八节 断除三缚结   
我见       
疑见       
戒禁取见       
写修行笔记   
 
第五章 略述因缘法和大乘法的观行
 
第一节 因缘法概述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第二节 大乘法概述   
大乘法实证的内容       
能藏、所藏、执藏       
真妄和合       
 
第六章 真如三昧修习法要
 
第一节 以般若慧为所缘的定学       
闻所成慧       
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       
分证解脱       
三种般若       
第二节 心经所说的般若智慧   
观自在   
般若波罗蜜   
四种涅槃       
五蕴皆空       
诸法空相       
无智亦无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节 真如三昧及其功德       
一大事因缘   
广义与狭义的真如       
修习真如三昧的方法   
真如三昧的功德   
第四节 修习真如三昧的要诀   
因闻思成熟而发起真如三昧       
修习真如三昧的遮障   
修习真如三昧的口诀   
问与答   
第五节 大乘见道永不退转       
大乘见道的定义   
破参而没有转依   
成佛的唯一法门   
善知识的护持       
如理正念真如法   
有法及法       
入流亡所       
巩固大乘见道功德       
 
第七章 最后叮嘱
 
勇发普贤行愿总摄戒行       
安住真如三昧深入禅定       
遵循四依三量增上慧学       
三乘的开悟与见道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骑狮骑象的菩提勇士
 
  佛教有信仰也有哲学,但它的核心是实证。注重实证,便很容易证果。证果,是证得见道位以上的果位。见道位,是转凡成圣的起点,包括声闻见道、缘觉见道和菩萨见道,合称三乘见道。
 
  反过来说,要是不注重实证,落入信仰和哲学,便很难证果。以哲学的思维理解佛教,容易脱离现实,流于戏论,落入这种流弊的,以知识分子为主。群众则大多落入信仰。信仰对某些人有显着正面的效果。比如拜忏,参加的人被宗教仪式的肃穆、虔诚氛围所感动,产生强烈的信仰,这种信仰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他改过向善,得到人天福报。
 
  但是信仰也有流弊,一些邪教会利用信仰给徒众洗脑,控制徒众的行为,甚至发生聚众淫乱、动用私刑、集体自杀、颠覆政府(如清朝的白莲教)等违背社会善良风俗和国家法律的事情。轻一点的会控制你,让你不敢讲真话,让你去打击正当的修行人。宗教控制是在一点一滴中建立起宗教师的权威,让信众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错误的戒律和说法,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甘心被人利用,最后变成宗教师的奴隶。
 
  依证果的难易,可以区分三种佛教。能让许多人证果的教法称为正法佛教,正法佛教注重实证,因此也可以称为实证佛教。只有少数人可以证果的教法称为像法佛教。没有人能证果的教法称为末法佛教。这三种佛教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和「律」。
 
  佛教把「法」分为常住法和无常法。无常法又叫做有为法,也就是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常住法又叫做无为法,没有生、住、异、灭,是永恆的存在。一般人都能认识有为法,只有出世间的圣贤能够实证无为法,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正法佛教能够把常住法和无常法区分得很清楚。像法佛教虽然承认有常住法,但是在实际观行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某个无常法当成是常住法。像法与正法没有太大的差异,徒众中若有人能遵循四依三量抉择正确的教法,仍然可以证果。末法佛教不承认有常住法,认为一切都是无常法,把常住法一律当成是外道法,因为有这种错误认知的缘故,没有人可以证果。
 
  「律」是戒律,一切身、口、意的行为规范都是戒律,但是这里是指与修证直接相关的行为规范,不包括吃饭前忘记供养这种不影响证果的小戒。把符合戒律的事情说成违反戒律,叫「律言非律」,例如把弘扬佛法说成破和合僧。把违反戒律的事情说成符合戒律,叫「非律言律」。出家人不能结婚、不能行淫,但是有人说出家人可以结婚、可以行淫,这就是「非律言律」。「非律言律」和「律言非律」,都是末法佛教的特征。
 
  有一个网站把在家居士手淫当成是重大戒律的邪淫,甚至把意淫也当成重戒。其实,在家居士手淫并不违反五戒,也不妨碍证初果(声闻见道位)和二果,只会障碍三果。因为初果和二果都是欲界的果位,三果则是色界的果位,必须断绝欲界贪爱才能证得。至于意淫,则是欲界众生很难避免的事,即使是一个正人君子,也会偶然闪过淫念。要求自己去遵守做不到的戒律,会经常处于懊悔和自责之中,无法出离,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正法、去做观行呢?所以,修行人要把「律」与「非律」分清楚,还要按照修证层次来调整适用的戒律,给自己适当的休息和娱乐,过正常的生活,才能长久地修行,不会因为疲累而退转。
 
  比「非律言律,律言非律」情节轻一点的是「重戒言轻,轻戒言重」,这是像法佛教的特征。轻重的标准,是以烦恼的轻重为准。要是没有烦恼,就不违犯戒律。有反省能力的人,自然会有判断能力,不需要别人来替他决定。要是用反覆的教育让人接受违背良知的行为规范,就成为一种洗脑和控制。
 
  受控制的人(例如许多自愿修习双身法的明妃)会出现被迫害的心理特征。追求解脱却反而增加烦恼,这是错修佛法的结果。解脱必须从发现真相而来,真相必须由自己蒐集足够的证据而确认,不能由别人代劳,如果有依人不依法的心态,必定与解脱背道而驰。
有一位出家人离开了寺庙,委託几位在家居士去寺庙帮他取回个人物品。前去取物品的人在寺庙住持的现场监督和确认下把物品领走,交给委託人。事后,有人说他们拿错了,有的东西不是私人的,而是信众捐给寺庙的公产。
 
  于是,帮忙拿东西的人统统被认定为「侵毁常住」,被要求依重罪忏悔,必须每天痛哭流涕,直到出现「好相」为止。后来,负责戒律的执事也觉得太过头,便改依轻罪处理,但他又宣称:「虽然是轻罪,但是依重罪来忏悔并没有什么不好。」在这个事例当中,如果当事人确实是轻罪,那么依「侵毁常住」的重罪忏悔的做法便是轻戒说重,乃是像法佛教的特征。不幸的是,这里的认定是错误的。将无故意过失的行为,说成违反戒律,这已是末法佛教的特征。
 
  修行人要如实地反省自己的烦恼,因为这就是苦圣谛的观察,它是修行的基本功夫。这个地方观察不成就,说修证有多好,都是自欺欺人。选择宗教师,除了要看他的知见是否符合三量之外,还要看他是否有基本的德行,才能确定他已完成苦圣谛的现观,有初果以上的证量。能够如实观察苦圣谛的人,一定经常反省自己,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把烦恼加到别人身上。如果某人总是用各种自欺欺人的理由恼害他人,例如把打击异己的权力斗争说成「护法」,就可以从比量判断:此人还没有完成苦圣谛的观察。苦圣谛的如实观察,属于现量,只有现量才能让人解脱烦恼。现量是符合事实的观察,一定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成就,而不能只依靠信心。宗教师缺乏苦圣谛的现量,才会想要树立权威,企图控制徒众。徒众则因为崇拜权威,以为只要靠信心便可以得到解脱,从而被人控制。宗教控制的事例不断发生,就会加深许多人对宗教的戒心,唯恐自己的亲友也陷入其中。
 
  佛教一向反对宗教控制,特别注重四依和三量。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三量是现量、比量、正教量。三量里面最重要的是现量,也就是亲证。你必须蒐集足够的证据让自己不再怀疑,才能解脱烦恼。现代人已接受足够的科学教育,只要保持文明、理性、科学的态度就足以证果,不一定需要信仰。能够依循四依三量的人,即使没有信仰三宝或皈依三宝的形式,却早已在实质上皈依「法」(事实真相)。他们服顺真理,在真理面前能够抛弃自己的偏见和执着。这种人非常难得,只要碰到正法佛教,便能很快地改正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证得果位。
 
  遵循四依三量才能证果。违背四依三量,要想证果就很困难。控制性很强的道场,因为违背四依三量,徒众或者屈从权势,或者拾人牙慧,或者无法独立判断法与非法、律与非律,即使被印证开悟,却不见得符合三乘见道的标准。只要权威人士讲一句话,就算是错的,他们也不敢反对,完全缺乏从宗出教的气魄,怎能期望他们有什么作为?只有严格遵循四依三量的佛弟子,敢于挑战权威,纠正错误的法、律,他们才是「骑狮骑象的菩提勇士」,能够荷担如来末法事业,延长正法佛教住世的时间。
 
  佛教团体一般都承认四依三量,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则出现相当的落差。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大力提倡四依三量,希望能开辟一条不必仰赖信仰的入道法门,让科学、理性的现代人可以超越信仰的层次,发现生命和世界的真相,从而解脱烦恼。还有很多佛教徒,最初是以信心入门,当他们深入经教之后,逐渐发现信仰的侷限,开始寻求实证,盼望终极地解决烦恼与痛苦。对这些佛教徒而言,实证佛教可以作为他们进阶的门径。
 
  实证佛教奠基的着作是《实证佛教导论》,它内容丰富,立论严谨,文字却比较简略,有些地方并未详细说明。真观曾经讲解这本书,编成《实证佛教入门》函授教材。《实证佛教入门》是讲课的纪录,文字比较浅白,却缺乏体系。因此由智平编辑为本书的前五章,命名为《实证佛教观行法门》。第六章原本是另一本书《真如三昧修习法要》,它是智平从真观豆瓣日记和《实证佛教通讯》电子期刊,蒐集与真如三昧有关的文稿编辑而成的。智平分别编成之后,发现字数不多,与其分开,还不如合併成一本书。真如三昧非常重要,它是从闻思跨越到修证,最重要的法门,可以让大家随顺解脱,最终必能大乘见道。这本书已经函盖大乘小乘,具足戒定慧三学,因此命名为《实证佛教修行方法》。
 
  第一章是佛教不共外道的核心义理,它是实证佛教的祕笈,如果不懂得这部分义理,绝对不可能证得出世间的果位,为了显示它的重要,放在本书最前面。第二章则是认识和求知方法的原则,它是共于世间智者的学问,可以让人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证得世间学问和出世间的智慧,它是实证佛教异于哲学与信仰最重要的差别所在。这两章的内容比较生硬,一般的读者可以从第三章开始,直到读完第四章或第五章之后,再回头读第一章和第二章。佛学底子深厚(特别是自认为「正法弟子」或「证悟者」)的朋友可以按照顺序阅读。不管是哪一种读者,只要你能够抛弃成见,以真理为依归,一定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盲点,远离颠倒梦想,从此上上升进,直到究竟成佛。
 
 

图书试读

第二章 佛教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佛教的认识论
 
佛教的认识论是三量:现量、比量和正教量。现量的效力高于比量,比量的效力高于正教量。不符合事实的,则称之为非量。
 
现量
知识依其来源分类,分别是现量、比量和正教量。什么叫现量?现量,就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做的逻辑推论。此处所谓的逻辑推论,包括演绎法(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推论),以及归纳法(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结论),但是不包括不十分肯定的推测与臆想。
 
比方说我现在把这本书拿起来,你看到这本书上面有写字「实证佛教导论」,这个是现量境界。但人类的知识不能只靠现前观察,必须透过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才能架构整个知识体系。佛教也是这样的,把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都视为现量,经教证据是《缘起圣道经》。
 
这部佛经记载,佛陀曾经说:「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佛经在这里讲,世尊过去世现观缘起,他从老死这一支往前逆推:「人为什么会老,为什么会死?」既然有这个现象的话,一定有一个原因,这个时候他就发现:「如果没有生的话,就不会有老死。」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他要观察很多现象?
 
假设我观察一万个人,观察一万只蚂蚁,或者是把这些事例加起来周遍地观察,发现如果没有出生就不会死,或是只要有人出生了他就一定会死,这两件事情统统都确定了,这个叫做归纳法。你看过这么多现象,你把它归纳成一个规律「凡有生必有死」──只要有出生就一定会有老死。但这个地方有个大问题:「你又没有看过所有的事例,你怎么知道『凡有生必有死』?」佛陀也是一样啊!未来的人还没有出生,他怎么知道未来的人只要有出生就一定会死,还没有发生的事谁能够现前观察呢?不可能!所以他是观察很多很多的事例归纳起来,然后得到这个结论,这个就是逻辑归纳法。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