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复刻,世界珍贵遗产、国图珍藏国宝级善本古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袖珍版(约长19.5cm、宽9cm、高6cm)|便携诵读
中国元朝印刷技术之先驱,世界上现存最早木刻朱墨双色印本,经文朱印,註文墨印
珍善本佛经中之最,影响最深远的佛教经典之一!
阅读与善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学习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
对治人生一切虚妄执着,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第577卷,主要译本共有六种,以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本最为通行。它是一部记录佛陀与其大弟子须菩提问答的对话录,并以梦、幻、泡、影、露、电六喻,来说明空性。该经典群是卷帙宏大的经典,其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仅是进入《大般若经》的导览,而且是千年来探讨及注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经典之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经中以空慧为主要内容,探讨了一切人无我、法无我之理。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比喻。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坏。「金刚」也譬喻为金刚心,具足金刚观智,力用坚强,能破根本无明(愚痴烦恼),得超生死此岸,而到达涅槃彼岸的金刚心。
「般若」,意译为「智慧」,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
「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彼岸者,是对此岸者说。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诸佛是彼岸。
「经」,是佛所说的法,也译为「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简单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解释众生通过修行而从烦恼轮回中解脱,并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但是到彼岸并不是表示已经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说修学而能从此岸至彼岸,所以重点在于从此到彼的方法。此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即是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着,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两百面,经折装,经文大字朱印,注解双行墨印。
‧卷首有朱绘〈释迦说法图〉,卷末并附刻〈般若无尽藏真言〉、〈金刚心陀罗尼〉、〈补阙真言〉、〈普回向真言〉、〈无闻老和尚註经处产灵芝图〉、至元六年(1340)潜邑蚌湖市刘觉广(当时住在中兴路)跋并次年(元至正元年)刘觉广刊经赞,〈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末有〈韦陀护法图〉。
‧书中钤有〈甘露记〉、〈慈航记〉二朱文长方印。(钤印:即为印章、盖印。钤印,中国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即加盖印章。其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这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本经原印刷方式 ‧明代万历年间,大量出现套色印书,而朱墨双色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据以印证其渊源脉络,是研究中国印刷史难得的一手资料。学者或认为此本系分色分版套印,与后世套色印书相似。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版而先墨后朱分两次印成。印墨色者注文,印朱色者经文。印墨色时将经文遮贴,印朱色时则将注文遮贴,主要是纸张必须先后对准同版不同印色的所在,此可谓「套色」,而与后来发展的分色分版,称为「套版」者不同。
本经开本/规格 1. 菊 32 开,高 18.7 cm × 宽7.5 cm
2. 中式经折装
3. 重量(本体):0.75kg;重量(含外箱):0.8kg
4. 商品本体尺寸:长 19.5 × 宽 9 × 高 6 cm
5. 包装外箱尺寸:长 21 × 宽 10 × 高 7 cm
本经特色 1. 朱墨双色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至今,展现中国古代印刷技术之里程碑:朱墨双色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末附有朱墨套印写经图。经文朱印,注文墨印。中国明代以后,朱墨印刷技术逐渐成熟,如闵凌两家刊行之套印本即为其中之代表,而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此印刷技术之先驱。
2. 见证佛教禅宗传播弘法结晶:禅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代僧众注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仅有无闻思聪禅师所註这部朱墨双色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且其註经谨守禅宗立场,以禅语解经。此外,禅师于经文三十二分标题下创作的36首偈颂,更传承北宋之文字禅传统。
3. 传达佛教与汉文化艺术融合:如同宋元刊印佛经,流行于经文前后加上佛说法图与护经韦驮像,朱墨双色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有朱绘〈释迦说法图〉,卷末有〈韦陀护法图〉。另附刻朱墨双色印〈无闻老和尚註经处产灵芝图〉,皆以艺术、佛像和经变为主要载体。字体端庄秀丽,色彩朱墨分明,灿烂夺目,具有高度艺术鑑赏的价值。
4 提供古籍版本鑑定研究题材:目前学界对于国家图书馆馆藏,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刊刻字体、装帧形制、朱墨双色印法、经文注解、附图,甚至其注解之于禅宗发展源流意义,各家讨论与观点互异,显见题材作为版本学研究之能量充沛。
《庄子·内篇》:逍遥游于物外,探寻生命本真 一、 导言:与传统智慧的对话 本书选取道家经典《庄子》的“内篇”部分,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世俗、直指心灵本性的哲学世界。不同于侧重伦理教化的儒家思想,庄子的哲学以其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风,以及对“道”的深刻体悟而著称。内篇作为庄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其关于齐物、逍遥、养生三大主题的论述,是理解中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色彩的基石。 本书的编排力求还原庄子思想的原始魅力,注释上侧重于解释古奥的词语和独特的概念,同时辅以现代哲学的视角进行必要的映照,以期帮助当代读者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鸿沟,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我们相信,在信息爆炸、心灵焦虑日益加剧的今天,《庄子·内篇》所蕴含的超越性智慧,对当代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价值。 二、 本篇结构与核心内容精要 《庄子·内篇》由《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人间世》《山木》《田子方》《至乐》《缮性》《应帝王》共十篇文章构成。本书将按此原序进行细致的解读与阐释。 1. 《逍遥游》:挣脱束缚,精神的无限飞升 开篇即提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展其双翼,举而上之,其飞也徙然(shí rán)”。这一宏大的开篇,奠定了全篇基调——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逍遥”并非指无所事事的游荡,而是指心神摆脱了世俗的名利、是非、乃至生死的局限,达到一种与“道”相合的自由境界。本篇通过神话般的叙事,如“胠(qū)林氏之 স্থাপত্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探讨了“至人”“神人”的境界。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行动顺应自然,不为功名所累。对世俗的“有用”与“无用”进行辩证,强调“无用之用,乃大用”的朴素真理。 2. 《齐物论》:万物一体,消除对立的藩篱 这是庄子哲学中最富争议也最深刻的部分。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看似对立,如是非、得失、美丑、有无,实则是同一“道”的不同显现。这种对立是人类语言和认知局限所造成的“成心”。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诘问,直指认识论的边界。庄子主张“彼是之辩,是非之形,两忘而成一”。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达到“坐忘”的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万物齐一的道理。本篇深入剖析了“一”与“多”、“同”与“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相对主义的深刻内涵,即一切判断都依赖于观察者的视角,而“道”本身是超越一切视角的。 3. 《养生主》:顺应天性,保全生命的完整 《养生主》的核心在于“贵生”与“顺性”。庄子反对过度地用人为的规范和技艺去干预生命本来的状态,因为这种干预往往是耗损生命之源的。 篇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技艺的精湛,不在于他有多高超的刀法,而在于他能洞察牛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批大郤,道肯綆(gèng)”。他找到了事物运行的自然“榫卯”,顺势而为,故而“游刃有余”。这象征着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不与自然规律相抗,不与他人相争,以最省力的方式达到目的,从而保全“全性葆真”。 4. 德、仁、义的再审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如《德充符》《人间世》《田子方》),庄子对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性审视。 庄子认为,当“道”完美体现时,“德”是自然的流露,无需刻意。一旦社会需要强调“仁”“义”时,恰恰说明“道”已经丧失了。这种外在的道德规范是对个体本性的压抑和扭曲。例如在《人间世》中,他通过“山木”与“工匠”的对话,揭示了“至德不德,是以有德”的道理。真正的德行是内在的、无痕的,一旦被当作目标去追求,就变成了“伪德”。 三、 独特的哲学方法:寓言与象征的艺术 《庄子·内篇》的阅读体验是独特的,它几乎完全摒弃了逻辑思辨的线性论证,转而采用高度象征化的寓言和对话体。 夸张的想象力: 鲲鹏的展翅、侏儒的舞蹈、佝偻的老者对朝廷的蔑视,这些夸张的形象是为了震动读者的传统认知,迫使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待现实。 “指与不指之间”: 庄子善于在“有”与“无”、“言”与“不言”之间游走。他通过描述“无”的境界,来反衬“有”的局限性。例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强调了某些深层真理是无法被语言完全捕捉的。 四、 结论:回归本源的宁静 《庄子·内篇》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生命的主体性与内在的宁静。它教导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生老病死、祸福得失),不是通过逃避或强求,而是通过内在的调适,达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境界。 阅读此篇,如同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大休假”,使人从外在的喧嚣和内在的执着中暂时抽离出来,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体悟“道”的广阔与包容。本书的呈现,旨在为寻求心灵自由和哲学启迪的读者,提供一把通往庄子智慧殿堂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