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踏入了国际金融市场,当时我只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对当时亚洲国家从泰国开始爆发危机、接着马来西亚、印尼、菲宾、南韩、香港、台湾一个个陷入了股汇市暴跌的金融危机当中,我感到非常恐慌,因为连社会上有稳定收入的数百万股民都在恐慌,而我只是一个每月靠1万元生活费在台北维生的学生如何比他们更坚定呢?(我常说:人无恆产,必无恆心。)
如果你的投资生涯是从逆境作为起头,那么恭喜你,就算无法保证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但是因为你早期就见识到了金融市场的可畏,于是会更抱持谦卑的态度,更积极地寻求存活之道,因而广泛地寻求解答与投资真理。
也因为亚洲金融风暴,让我在1997年就大量钻研有关巴菲特以及索罗斯这两位大师的相关着作和投资哲学。目前在台湾可以看得到的巴菲特相关书籍已经琳瑯满目,你绝对可以挑到最适合你阅读的一本,不过多数仍以巴菲特投资生涯的中后期,也就是劳伦斯.康宁汉(Lawrence A. Cunningham)主编的《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英文版1997年问世之后的作品。在那之前台湾几乎只有《胜券在握》在1996年推出中文版,这也就是那些年我们一同追寻的投资经典。
市场上有些人说:「我们不可能成为巴菲特!」(如果拿掉「们」这个字,我才会完全同意,因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可能那么他就不会去做了。)会有这样的划地自限主要来自于许多人看到的是巴菲特现有的成就、或者说成为全球首富之后的状态,如果你去研究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这家公司的投资决策以及选股逻辑,基本上你当然不可能跟他一样。
我认为这本《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因为此书是从早在巴菲特11岁的时候,生平第一次买进城市服务(Cities Services)优先股作为起点,以及大学时期着迷于炒股而热衷于技术线型、数据分析,以及零股交易这些投机活动(看吧,就跟我们大多数年轻股市新手一样,我们都曾经的那么相似呀),直到他读到葛拉汉1949年的新书《智慧型投资人》,才开始他对于价值投资的深耕发展。
这本书追随巴菲特达成第一个1亿美元的旅程,因此会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回顾他最早期的22笔重要投资交易的历史,并且在每一个个案的结尾归纳出巴菲特的核心哲学以及逻辑。因此,这一段年轻巴菲特时期的投资旅程,将对于股市新手或者目前手上资金不够雄厚的散户们,是很好的借镜以及学习的起点。当然你并无法复制这些交易,许多公司都已经不存在或截然转型了,但你绝对可以参考他当时的心得、以及从这些经验当中所学习到的智慧。
这本书可以说是从巴菲特11岁到48岁之间的投资历史经典重现,在1978年巴菲特的财富达到1亿美元,同时也是他把投资整合到波克夏海瑟威这家控股公司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本书的终点。此书内容并不使用非常复杂的选股公式或者艰深难懂的判断逻辑,而是把大道至简的几个巴菲特核心价值观,依照投资个案发生时间顺序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透过研读此书,我们并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另一个巴菲特,而是让我们循着年轻巴菲特的足迹,让我们在前往更成功的投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个借镜的机会。投资之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愿纪律、智慧与你我同在!
文◎财经畅销书作家 安纳金
推荐序
其实,你可以再靠近一点 每接到推荐序的邀稿时,我思考的是,有这必要吗?如果有,推荐者的导读目标是什么?能不能帮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是否适合阅读,或购买的决定!特别是在这资讯爆炸的年代。
我用两个提问,来谈本书的看法。2017年的岁末,我有一场演讲,出版社事前帮我询问读者,最想要的一个提问,80个问题中有一题目,「 我一生中看过的理财书最推荐的3本」。 这题我到今天都还没有回答,因为还在思考中。
这样说吧,投资学派最粗略的分类最少也有3派:巴菲特可为代表的价值学派、 彼得林区的成长学派、三不五时就会流行的动能学派,这就已经3本书了。而价值学派,若只能挑一本,这难度高,遗珠之憾己成。
更重要的事,往更高一个层次走,你学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你有多少时间可以投入分析和管理?你的个性适合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这一个「方向」提问,如果没有弄清楚,那么就像有人说的,海上的帆船,如果没有目标,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所以第一个提问,其实应该是,你适合传统的主动投资,还是顺应时代变迁,使用兴起的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而搞清楚这个问题,最少要有一本书来探讨吧? 所以怎么挪,怎么算,我就是无法在3本书内摆平。
如果你还不清楚,那么听一下我的第2个提问,我曾经问过粉丝专页的群友,最欣赏巴菲特的是什么?答案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巴菲特今年87岁,一路走来非常精彩,许多人欣赏的就是他的人格特质,和他的生活及管理哲学。他有几个决策,我有些许的好奇,而这本书提供了解答,我以为巴菲特是天生俱成,原来也是经过挫折后的调整。例如,本书中第7个投资案例的登普斯特机械公司(Dempster Mill),31岁时的巴菲特,因公司的生存,得需改组、重整,整个镇上的人都讨厌巴菲特。他的性格畏惧冲突和被人讨厌,因此发誓绝对不再陷入必须残酷对待员工的情况,作者推论,这也是他为何让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不赚钱的纺织厂维持了一段长时间。
登普斯特机器公司的购併案例提供了一个,许多人以前不熟悉的巴菲特,也提供了巴菲特之后管理风格转变的前因,除此之外巴菲特的犯错,和工作态度的改变,这一些纵然不是投资者,也都有可借助学习的地方。
简单的说,如果你已确定,你是被动投资者,也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学习管理,那么这一本书,可能未必适合你,若你并不排拒管理、生活态度、工作价值观方面的学习,这本书还是有可观之处。
如果你是主动投资者,你无须犹豫,我常说你的书架永远缺一本书,就算你已经找到自己的系统获利操作方式,作者的某一个整理,某一个发现,几百个小时的投入,换你几百元的购书,得以让你有有所精进,这绝对物超所值!
这本书有没有可惜之处呢?当然有,例如投资1城市服务公司(Cities Services),这是巴菲特11岁时的处女作(他刚好也是处女座的),这门课很精彩的另一面,就是财务行为学,也就是早年巴菲特投资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这门课对他太重要了。
巴菲特的经典名言,值得一再重复的是,「最好的投资课,其实只要教好两件事,如何估计投资标的的价值,以及如何看待市场价格的走势」,成功的主动投资者,你必须学会双剑合璧,就算是被动投资者,这投资心理素质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在这一门课只停在第一件事,投资标的的估价,没有延伸到巴菲特投资心理课程的学习,你不必受限于作者的整理,可以再靠近一点,对有兴趣的课再深入的了解,那么这个收获就更丰硕了!
文◎美国又上成长基金经理人 阙又上
导读 本书源自于我在4年前做出重大决定,终止其他活动,全心投入股市投资。这表示我要放弃大学终身教职,中断在伦敦金融城的高薪授课,也大幅减少写书工作。
在我展开全职投资生涯时,为了留下选股逻辑的纪录,我在一个简易的免费网站撰写部落格,记载我的分析。我发现,必须清楚及公开表达我配置资金的理由,是一件使人振奋的事。况且,我的记忆力很糟,需要运用某个方法,才能回想数月以来我进行任何投资的理由。
后来,投资网站ADVFN问我能不能替他们的通讯刊物撰写文章。我接受了这项邀约,在我的专栏当中,有一系列文章是有关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投资交易。本书就是由那些文章衍生出来。
从提问:「为什么?」开始
或许你会认为,讨论巴菲特的书籍早已出版过数百本,没什么新内容可写了,但我看过许多这些书籍之后,仍觉得不满意。许多巴菲特书籍的作者,讨论巴菲特做了哪些投资、赚了多少钱。但我想知道为什么。巴菲特选择的公司有哪些特点,才会脱颖而出?是资产负债表的数字、获利纪录、策略地位,还是管理阶层的素质?我想知道这些细节。巴菲特是怎么一步一步走来的,从几乎一无所有变成超级富裕?
关于他的每个重大步伐,我都想深入了解为什么。为此,每一项投资都需要查询许多资料做新的调查。我把重点放在巴菲特选择那些公司的分析性资料,对巴菲特的私生活并没有什么着墨,反正其他地方已有彻底的报导。所以,你不会在本书看到太多巴菲特的私生活。
我要报导的大型投资交易有数十宗,每一宗都需要完整的分析。如果把它们都塞进一本书,实在太不公平,因此,《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会结束在巴菲特的财富达到1亿美元,以及他把投资整合到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这家控股公司的重要里程碑。那年是1978年,他48岁,也就是本书结束处。
与巴菲特的连结
多年前,我就对巴菲特观念的深奥感到佩服。自然,我成为波克夏公司的股东,并定期参加在奥马哈(Omaha)举行的波克夏年度股东大会。
在有关参加股东大会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是,我一个人说服巴菲特捐赠400亿美元。或许,你以为巴菲特意志坚强,不可能被一个来访的英国人说服。但我知道不是这样,而且我知道我说的才是对的!
那是2006年,比尔.盖兹(Bill Gates)(大人物来了!)正在跟巴菲特讲话。盖兹是巴菲特的忘年之交,也是波克夏公司的董事。我称赞盖兹和他的夫人梅琳达(Melinda)所创办基金会的善举:我兴奋极了,可能有些昏了头。
然后,我转身向站在盖兹旁边的巴菲特说:「感谢你为波克夏股东做的一切。」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不过,在褒扬巴菲特的成就时,我的声音没有像在夸赞盖兹时那么兴奋。
你相信吗?数个星期后,巴菲特宣布要把大部分财产捐给比尔与梅琳达盖兹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作为世界各地的慈善用途。显然,巴菲特仔细想过为什么这个英国人喜欢波克夏公司的程度比不上他朋友的盖兹基金会。对此,他採取行动。
这就是我的故事,到死之前,我都会一直说这个故事。
我希望,你会喜欢巴菲特如何赚到他第一个1亿美元的故事。
文◎葛伦.雅诺德(Glen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