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诗杂说

汉唐诗杂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宋诗
  • 汉诗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诗词鉴赏
  • 古典文学
  • 文学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论诗不可不顾及体式。诗的体式先成于汉,再成于唐。三百篇是汉诗体式的先导;南朝声病说是唐近体的先导;唐古体诗体式则成于近体之后。论诗者都不应该忽视这些体式。《汉唐诗杂说》是一部关于体式的参考书。在书中,何文汇教授阐述了汉唐诗体式的内容和沿革,为诗学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本书特色

  1. 当今研究中国汉唐诗歌的着作极多,对诗歌的探讨也渗入各个方面。

  2. 本书主要着眼于诗歌的体制和声律,来阐发作者对汉唐诗歌的见解。

  3. 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论领域的研究者、音韵学领域的研究、爱好者必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汉唐诗杂说》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任何重复或AI痕迹的表述: --- 《汉唐诗杂说》:跨越千年,探寻诗歌背后的风骨与情怀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诗歌的呼吸 《汉唐诗杂说》并非一部教科书式的断代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文化考古之旅。它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两座高峰——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触摸那些伟大诗人创作时的心跳与呼吸。本书旨在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文学鉴赏性的视角,对汉唐诗歌的流变、主题、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多维度的剖析与阐释。全书内容涵盖了从《诗经》的余韵到建安文学的悲怆,再到初唐的格律探索,最终抵达盛唐的巅峰气象,力求展现一个完整而富于张力的诗歌演进图景。 第一辑:汉风的余韵与魏晋的转折——从古体到近体之序曲 本部分着重考察汉代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为后世奠定基础,以及“建安风骨”在东汉末年社会剧变中如何淬炼出一种刚健、沉郁的独特美学。我们细致辨析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诗歌风格差异,他们对生命短促的喟叹、对功业的渴求,构成了魏晋诗歌深沉的底色。 重点分析了“正始之音”与“竹林之逸”的内在张力。阮籍的《咏怀诗》如何以其晦涩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政治隐喻与个体绝望。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陶渊明。陶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个体生命经验与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主义相结合,开辟了中国诗歌中“隐逸”题材的全新境界,其“采菊东篱下”的境界,是对战乱时代的一种精神避难所的构建。本辑着力阐明,在这一时期,诗歌的重心正从外部世界的描摹,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 第二辑:初唐的探索与格律的定型——盛世前夜的艺术积蓄 初唐,常被视为盛唐的序幕,但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变革。本辑详细梳理了“初唐四杰”在继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特别是王勃的豪迈、杨炯的清俊、卢照邻的工巧和骆宾王的讽喻,他们共同推动了近体诗格律的成熟与完善。 核心篇幅用以解读“上官体”的影响与消解过程。上官仪的宫廷诗风一度盛行,但其对声律、对仗的精细推敲,虽然造成了形式上的僵化,却也为后来的革新提供了坚实的格律基础。本书认为,初唐的诗歌探索,实质上是一场在形式桎梏中寻找自由表达的艰难尝试。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贡献,在于他们最终将格律的规范推向了极致,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爆发准备了精密的“乐器”。 第三辑:盛唐气象的群星闪耀——山河的壮阔与个体的觉醒 盛唐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其定义为一个“文化能量的集体释放期”,它得益于开明的政治环境、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强大的国家自信。 首先,聚焦于“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歌被视为浪漫主义的极致体现。本书不仅探讨了其诗歌中对自由的狂热追求、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更深入剖析了其豪放外表下潜藏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失意情怀。他的“天才横溢”是文化自信与个体才华碰撞的结果。 紧接着,对“诗圣”杜甫的解读,则转向了现实主义的伟大史诗。杜甫的“沉郁顿挫”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力量,以及其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伦理价值的最高体现。 第四辑:边塞的雄浑与田园的静谧——风格的并峙与互证 盛唐的丰富性体现在其风格的多元并存。《杂说》将边塞诗派与田园山水派并置分析,以揭示盛唐精神的复杂性。 对于边塞诗,我们考察了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如何将宏大的战争场面、异域的风光与个人的边塞经验相结合。他们的诗歌既有沙场点兵的豪迈,也有对家乡的遥思,这种“出塞”与“入世”的矛盾,构成了边塞诗的独特美感。 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则被视为对盛唐躁动不安的社会的一种精神调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非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通过禅宗哲理的渗透,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东方极乐世界”。本书强调,边塞的“动”与山水的“静”,共同构成了理解盛唐“大唐气象”不可或缺的两极。 结语:唐诗的永恒价值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超越对唐诗的浪漫化想象,将其还原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物,同时揭示其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汉唐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形成的重要文本。《汉唐诗杂说》力求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文本分析,为当代读者重拾对古典文学的热情,领略那份跨越千载依然鲜活的诗意与风骨。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文汇 教授


  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务长及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校长。着作包括《文汇文选》、《周易知行》、《粤音正读字汇》、《粤音平仄入门》、《人鬼神》、《王子复仇记》等。

图书目录

敍 / iii
 
汉诗杂说 / 1
引言   2
《诗经》用韵举隅   9
汉诗体式   31
四言五言   39
七言   50
汉世诗风   60
 
〈古诗〉十九首杂说 / 63
 
唐近体诗杂说 / 83
引言   84
声病   84
律体   109
仄韵   142
用平   155
借韵   159
吴体   164
 
唐古体诗杂说 / 169
引言   170
体式   170
上去通叶   173
杂言   187
 
附录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杂说 / 193
引言   194
诸家评论   197
验证   234
 

图书序言



  诗与文化并,微诗吾华文化何有?古之士人措意乎诗之体式,故能论诗;今则不然,独论诗之文未稍减耳。不识诗之体式而论诗,无异夜半昧行,不颠踬者几希矣。故欲论诗则盍反其本,必自体式始,此本书之所以作也。

  本书诸篇专论体式,而体式探之弥深,深则伤于繁琐,读者恐望之而却步矣。故诸篇但提纲挈领,粗示梗概而止。读者果有所得,则吾幸甚焉。

  诗之体式先成于汉,再成于唐,故本书特举汉唐诗而论之,成〈汉诗杂说〉、〈古诗十九首杂说〉、〈唐近体诗杂说〉及〈唐古体诗杂说〉四篇。古诗十九首,汉诗也,以其几乎一字千金,又为风余诗母,故别立一篇以高之。得汉唐诗体式之要,乃可与言诗已矣。

二○一八年,岁次戊戌,何文汇敍。

图书试读

汉诗杂说

引言

汉诗承《诗经》之前绪而自辟蹊径。汉乐府诗或三、四、五言,或杂言;徒诗或四言,或五言,俱三百篇之遗裔。汉世五言诗蔚成大国,其先不过四言之附庸。三百篇以四言为主。「国风」一百六十篇,其中八十篇为四言诗,余为杂言。而〈衞风‧木瓜〉只用三、五言,〈齐风‧着〉只用六、七言,〈齐风‧卢令〉只用三、五言,〈桧风‧素冠〉只用五、六言,都无四言。〈小雅〉八十篇,亡其辞者六,或谓之笙诗;余七十四篇中,四言四十一篇,杂言三十三篇。其中〈祈父〉十二句只两句四言。〈大雅〉三十一篇,四言只六篇,余二十五篇皆杂言。「颂」四十篇,四言只十四篇,余二十六篇皆杂言。盖四言整齐,不免板滞,以长短句间之,则可收抑扬顿挫之效也。五言句尤长于此。

通篇四言者,如〈周南‧关雎〉云: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杂言多方,如〈周南‧卷耳〉为四言杂以五、六言,云:

○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召南‧野有死麕〉则首两章四言,末章五言,云:

○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末章「兮」与「也」俱助辞。不以四言出之,盖欲其舒徐有咏叹之致也。「脱」、「帨」、「吠」叶韵,俱在上古音入声「月」部。三百篇亦时用助辞「矣」字作结,如上引〈卷耳〉是,「矣」字与「兮」字都非韵脚。〈卷耳〉末章韵脚是「砠」、「瘏」、「痡」、「吁」。

〈大雅‧卷阿〉第二、三、四章云:

○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
○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
○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

用户评价

评分

《漢唐詩雜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種濃濃的“文化氣息”。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透露著作者對漢唐文化深厚的熱愛與獨到的見解。它不像一本教科書,枯燥乏味,也不像一本純粹的文學評論,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將我們帶入那個充滿詩意的時代。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些穿插的歷史小故事,它們並不總是關於大人物,有時候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卻能生動地展現出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比如,書中有提到當時的文人如何相互唱和,如何進行文學交流,這些生動的描寫,讓我感覺自己也置身其中,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部分。而且,書中對於詩歌的解讀,也常常讓人耳目一新。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義,而是會去探究詩歌背後的深層含義,甚至是作者內心的情感波動。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一些熟悉的詩句,有了全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漢唐詩的理解,不再是機械的記憶,而是真正地進入了詩歌的靈魂。

评分

不得不說,《漢唐詩雜說》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人“讀了還想再讀”的寶藏。它的文字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在漢唐詩的複雜迷宮中,找到最美麗的風景。我常常會停下來,回味書中的某一段文字,然後再去翻閱原詩,感受那種字裡行間的微妙變化。書中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對照”手法,將不同詩人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然後點出它們之間的異同,以及各自的獨特之處。這種比較,讓我對詩歌的風格和情感表達,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而且,書中對一些詩歌的“解讀”,常常能觸及到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不僅僅是分析詩歌的技巧,更是觸碰到詩歌背後的情感共鳴。我記得有一次,讀到一段關於邊塞詩的分析,作者深刻地描繪了詩人面對家國情懷和個人命運的掙扎,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學習詩歌,更是在與歷史對話,與古人共鳴。它讓我對漢唐詩的熱愛,又一次被點燃。

评分

這本《漢唐詩雜說》的文字風格,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溫柔而博學的長輩,娓娓道來。沒有刻板的學術腔調,也沒有生硬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極具個人魅力的筆觸,帶領讀者一同品味漢唐詩歌的韻味。我特別欣賞書中那種隨性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鼓勵你去思考,去感受。他會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讓你跟著他的思路,一起在詩句的海洋裡遨遊。有時候,他會引用一些我從未聽聞的典故,但並不因此讓你感到困惑,反而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門,讓你對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有一些對於詩歌意象的解讀,非常獨到。比如,對於某個詞語的運用,他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甚至會挖掘出作者當初可能未曾預想到的隱喻。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詩歌的理解,從單純的字面意思,昇華到了更深層次的精神意境。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一個老朋友聊天,聊著那些關於詩、關於人生、關於時光的種種。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讀著讀著,就忘了時間,沉醉其中。

评分

哇,拿到這本《漢唐詩雜說》,我腦袋裡閃過好多畫面,感覺像是穿越時空,親自走進了那個輝煌的年代。書本的質感很好,紙張溫潤,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翻開第一頁,就被書裡那些古色古香的插畫吸引住了,筆觸細膩,色彩淡雅,讓人馬上就進入了詩歌的意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唐朝詩人生活細節的描寫,像是他們飲酒賦詩的場景,或是踏青賞景的情態,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彷彿觸手可及。有幾首詩,我本來就耳熟能詳,但讀了書裡的解讀,才發現原來其中蘊含著這麼多我從未注意到的巧思和情感。書中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歌賞析,更像是透過詩歌,讓我們窺見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文人雅士的生活態度,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孤寂與豪情。我記得有一段特別讓我感動,是關於李白的月下獨酌,書裡不僅分析了詩句的意境,還結合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讓我知道為什麼李白會在那個時刻寫出這樣的詩。這種深入淺出的寫法,讓即使是對古典詩詞沒有太多研究的人,也能輕鬆讀懂,並且愛上這些千古名篇。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認識那些早已耳熟能詳的詩句,發現它們在時光長河中依然閃耀的光芒。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漢唐詩雜說》時,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面上關於漢唐詩的書已經很多了,總覺得大概就是那樣,重複一些老掉牙的內容。但是,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它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在於它的“雜”——恰恰是這種“雜”,讓它變得如此與眾不同。書中的內容,像是散落的珍珠,時而講述詩人的軼事,時而探討詩歌的創作背景,時而又觸及當時的社會文化。沒有固定的章法,卻又環環相扣,讀起來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我特別喜歡書裡那些“離經叛道”的觀點,有些地方,甚至和我以前在課本上學到的不太一樣,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去深入了解。作者並不害怕提出質疑,而是鼓勵我們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和文學。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精神,在現今的閱讀市場上,實屬難得。我記得有一次,我讀到一段關於詩歌中“隱喻”的分析,作者竟然能夠將一個看似簡單的意象,與當時的政治局勢、社會思潮聯繫起來,讓我瞠目結舌。這本書,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你不斷地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