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全书 增订版

人体解剖全书 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解剖学
  • 人体解剖
  • 医学
  • 医学教材
  • 解剖图谱
  • 医学参考书
  • 增订版
  • 医学教育
  • 生物学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亚马逊网站五颗星好评!~
  ~全球畅销超过70万册,国际繁体中文版轰动上市!~
  无论男性、女性、上班族、银发族、运动员,
  人人都有该有的「身体使用说明书」。

  皮肤‧肌肉‧骨骼……
  你不可不知的人体祕密


  手,其实是你最佳的人体探测员。一个成人的手指头上,每6.45平方公分就有多达五万个末梢神经,伸出你的手,试着去感受、探索人体的奥妙:皮肤的质地、肌肉的松紧、骨骼的伸屈,借由触诊来了解自己或他人身体的结构。
  
  超过1300幅兼具实用与艺术的细致插画,呈现206块骨头、162条肌肉与33条韧带,以及110则的身体标记,带领你一同走进人体旅程。
  
  人体本身就是一趟充满惊奇的旅程,本书作者安德鲁‧贝尔在十岁时,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体一块肌肉的位置而兴奋不已,从此踏上了探索身体的旅程,现任职于美国几座知名的按摩学院以及大学,教授医护人员、身体工作者需知的身体研究课程。
  
  全书分为七大章节,首章先大致一览身体的系统架构,从骨骼、肌肉、筋膜,到心血管、神经、淋巴系统,就像摸索地图般的熟悉人体各部位的专有名词,让读者看见庞大而复杂的身体系统;后面六章则开始进入正题,介绍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分别针对肩膀与手臂、前臂和手部、嵴椎和胸廓、头颈和脸、腿部以及脚部,做脉络性而深入的介绍,教授读者各部位的触诊技巧。
  
  对一个医护从业者、或任何一种身体治疗者(包括针灸、物理治疗、瑞典式按疗……)而言,触诊就跟英文字母一样,是重要的基础,让治疗工作能更精准、有效。但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那些肌肉、骨头的位置,触诊本身应该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之旅,甚至在触摸人体每个部位的同时,都会加强我们的触觉。
  
  触诊的力量在于它的运用,活用这本书,一般人即可轻松学会如何探索自己的身体;专业人士则可透过本书所传授的技巧,让工作得心应手,甚至成为一门独到的艺术与技术。

  ◎触诊三原则
  1.动作缓慢
  2.避免施加太多压力
  3.专注当下的感觉

  此外,你随时可以在自己身上练习触诊,例如排队、搭公车时,都是我们探索前臂以及手上那些有延展性的皮肤、细小的骨头和多肌腱肌肉的绝佳时机!

  ◎如何使用本书?
  由于每个人的体型大小、体态都不同,因此本书设计的情境是:您的同伴躺在诊疗台上、或坐在椅子上,您则依照书中的说明,为同伴进行触诊。如果您是学生,建议您按照本书的进度学习,必要时重复练习书中介绍的方法,循序渐进探索人体;如果您已经是较有经验的医疗人员,您可以选择需要的章节来阅读。

  ◎本书将帮助读者的技能与知识:
  1.观察身体表面构造,并有信心地探索皮肤与筋膜构造。
  2.了解身体各部位的骨骼,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柔软组织。
  3.了解肌肉的起点与附着点,感受并描述它们的整体形状、轮廓与纤维方向。
  4.了解主要的关节构造,包括韧带与滑囊液等关节常见的疼痛与伤害好发点。
  5.了解身体各部位的标记,从而辨识主要神经、血管与淋巴结的名称与位置。

  ◎其他注意事项:
  本书将触诊分成三个部分:
  1.找出构造的位置
  2.注意它的特性
  3.评估它的质地或状况
  
  前两步骤必须具备丰富的解剖学知识,以及亲身细心的实作经验,此为本书所着重的要点;而「评估」因为涵盖范围广,需另立专书介绍。

本书特色

  ◎超过1300幅兼具实用与艺术的细致插画,呈现206块骨头、162条肌肉与33条韧带,以及110则的身体标记,带领你一同走进人体旅程。
  ◎新版增修「肌肉激痛点速查图典」,标示详尽,100个激痛点【可能成因】、【症状/痛征】、【传痛途径】、【关联性激痛点】、【鑑别诊断】。
  ◎随书附赠示范DVD,由作者本人亲自带领读者探索肌肉与骨骼的奥祕!

好评推荐

  .王亭贵 主任 台大医院复健科
  .林承箕 院长 台北完全优诊所
  .陈俊忠 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运动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温佑君 老师 肯园创办人、亚洲重量级芳疗专家
  .邓复旦 教授 长庚大学及长庚医院复健科
《生命奥秘的精微探索:现代生物学前沿综述》 本书导言:触及生命边界的宏伟画卷 《生命奥秘的精微探索:现代生物学前沿综述》并非一本基础学科的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入现代生命科学最活跃、最具革命性领域的高速巡航。本书旨在为那些对生命现象的底层逻辑、前沿技术突破以及跨学科融合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充满好奇的读者,构建一座通往未来生物学殿堂的阶梯。我们聚焦于那些在过去十年中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的研究方向,力求以严谨而不失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生命科学图景的最新版图。 第一部分:基因组学的深度解析与应用 第一章:后基因组时代的计算挑战与数据洪流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仅仅是揭示生命密码的开端。本章重点探讨了基因组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所面临的核心挑战: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与生物学意义的提取。我们将详细审视单细胞测序技术(如scRNA-seq、Spatial Transcriptomics)如何从整体图景走向细胞级别的精细分辨率,以及它如何重塑我们对组织异质性和疾病微环境的理解。特别是,我们讨论了长读长测序技术(如PacBio HiFi、ONT)在解析复杂基因组结构变异和重复区域方面的突破,以及这如何影响对遗传病的诊断。 第二章:基因编辑技术的新飞跃:超越CRISPR-Cas9的精准修复 虽然CRISPR-Cas9已成为实验室的标配工具,但其脱靶效应和对复杂基因组的编辑限制仍是瓶颈。本章深入剖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编辑系统的发展。这包括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s)如何实现无双链断裂的单核苷酸转换,以及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如何通过“搜索并替换”的机制,实现更长的精确序列插入或删除。此外,我们探讨了正在兴起的RNA编辑系统(如RESCUE)在暂时性、可逆性遗传调控中的潜力,以及将这些技术安全、有效地导入人体细胞的递送系统(如改进的AAV载体和新型脂质纳米粒LNP)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的革新 第三章:冷冻电镜(Cryo-EM)的革命性影响与结构生物学的新纪元 冷冻电镜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高通量数据采集和算法的优化,已经将蛋白质结构解析的速度和精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将详细介绍Cryo-EM如何捕获分子机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动态构象,从而揭示酶催化、信号转导等过程的分子机理。我们也将对比分析结构预测的计算方法(如AlphaFold 2及其后续版本)与实验解析的互补性,讨论AI预测模型在加速药物设计流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结合计算和实验数据,构建更精细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第四章: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的动态图谱绘制 蛋白质的功能不仅仅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其动态的翻译后修饰是调控生命活动的“指挥棒”。本章探讨了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在全面解析细胞内PTM(如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图谱中的应用。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修饰如何作为细胞信号网络的交汇点,以及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修饰模式的生物学意义。此外,对“可翻译组学”(Translatomics)和蛋白质降解途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自噬)的最新研究,为理解细胞稳态失衡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的跨界融合 第五章:器官芯片与类器官技术:重塑疾病模型与药物筛选 “培养皿中的生命”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本章详述了类器官(Organoids)技术如何从简单的三维结构发展到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和血管化网络的复杂微器官模型。同时,我们聚焦于器官芯片(Organ-on-a-Chip)技术,介绍如何通过微流控系统模拟人体器官的生理微环境(如血液流动、机械应力),实现对药物毒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更精确评估,从而有效替代部分动物实验。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类器官进行“致病化”改造,以更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六章:干细胞命运决定与表观遗传的调控网络 理解细胞如何从多能性走向特定命运,是再生医学的核心。本章深入探讨了驱动细胞重编程(如iPS细胞的诱导)的表观遗传学机制。重点关注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DNA甲基化模式的重塑,以及非编码RNA在长期细胞记忆建立中的作用。我们还会讨论在体外大规模、高效地定向诱导特定细胞类型(如神经元、心肌细胞)的技术瓶颈及其突破,以及这些技术在修复受损组织中的临床前应用前景。 第四部分:免疫学、微生物组与宿主交互的复杂性 第七章:肿瘤免疫微环境与细胞疗法的深度优化 癌症免疫疗法(如PD-1/LX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已取得巨大成功,但仍面临应答率不高和耐药性的挑战。本章着重分析了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包括免疫抑制性细胞(如Treg、TAMs)的分子机制。我们探讨了下一代CAR-T/NK细胞疗法的设计思路,如双特异性靶向、逻辑门控制(AND/OR门)以及“嵌合抗原受体工程化T细胞(CAR-T cells)”对实体瘤的渗透性增强策略。此外,对肿瘤特异性新抗原的发现和疫苗开发也进行了前沿回顾。 第八章:肠道微生物组:从“共生体”到代谢器官的重新认知 肠道微生物组已不再被视为简单的“消化辅助者”,而是被视为一个功能性的、与宿主深度耦合的“隐形器官”。本章聚焦于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如何揭示微生物产生的关键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神经递质前体)对宿主免疫、代谢健康乃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距离调控作用。我们将讨论“菌群移植(FMT)”的标准化挑战,以及通过靶向益生菌设计(Designer Probiotics)或噬菌体疗法来精准干预失调菌群的未来方向。 结语:生命科学的未来图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对上述前沿领域进行整合性展望。我们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如何利用生物元件组装原理,设计具有新功能的生命系统;以及单细胞多组学整合分析如何推动我们构建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的“人体数字孪生模型”。生命科学正处于一个数据驱动、技术驱动的爆发期,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航图,指引我们穿越生命奥秘的层层迷雾,直抵知识的前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德鲁‧贝尔


  合格按摩师,同时也是《人体解剖全书》的作者。任职于博尔德按摩疗法学院(Boulder College of Massage Therapy)及西雅图按摩学校(Seattle Massage School),并在巴斯帝尔自然医学大学(Bastyr Naturopathic University)教授「大体解剖于人体功疗之应用」。现与其家人──琳、格雷西及埃利亚斯──居于科罗拉多州里昂郊区。

绘者简介

萝苹‧多恩


  艺术家、插画家、合格按摩师,专长为人体功疗插画、中世纪画像,多展出于美国西岸及法国。

译者简介    

谢伯让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现为杜克 -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研究室主任。译有《水资源战争》、《粮食战争》、《哲学是什么》、《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等书。

高薏涵

  国立政治大学资管系学士。着有《波士顿》、《指指点点玩美国》、译有《用心法则》、《瞎吃》、《粮食战争》、《谎言实境秀》等书。

朱皓如

    东吴大学英文系毕业、英国新堡大学文化沟通与媒体研究硕士。曾任职採访编辑,目前专职翻译,译有《极限伸展》等书。
 

图书目录

.初步介绍
.如何使用本书
.重点说明
.触诊注意事项
.建立你的触诊日志
.探索各个构造的性质
.学习目标
 
.第1章 人体之旅
.身体部位
.活动切面
.方向与位置
.身体的活动
.身体的系统
.骨骼系统
.关节的种类
.肌肉系统
.筋膜系统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第2章 肩膀与手臂
.局部观
.探索皮肤与筋膜
.肩膀和手臂的骨骼
.肩胛骨
.肱骨与锁骨
.骨骼标记与路径
.肩膀与手臂的肌肉
.协同肌──互相协调运作的肌肉
.三角肌
.斜方肌
.阔背肌与大圆肌
.旋转肌群
.旋转肌腱
.大、小菱形肌
.提肩胛肌
.前锯肌
.胸骨肌
.胸大肌
.胸小肌
.锁骨下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喙肱肌
.肩膀和手臂的其他结构
 
.第3章 前臂和手部
.局部观
.探索皮肤与筋膜
.前臂与手部的骨骼
.骨骼标记
.尺骨与桡骨
.骨骼标记与路径
.前臂和手部的肌肉
.协同肌──互相协调运作的肌肉
.肱肌
.肱桡肌
.区别前臂的屈肌群与伸肌群
.手腕和手指的伸肌群
.肘肌
.伸食指肌
.手腕和手指的屈肌群
.旋前圆肌
.旋前方肌
.旋后肌
.大拇指和手部的肌肉
.拇指的长肌群
.手部肌肉
.前臂和手部的其他结构
 
.第4章 嵴椎和胸廓
.局部观
.探索皮肤与筋膜
.嵴椎和胸廓的骨头
.骨骼标记
.骨骼标记与路径
.嵴椎和胸廓的肌肉
.协同肌──互相协调运作的肌肉
.竖嵴肌群
.横突棘肌群
.头夹肌和颈夹肌
.枕下肌
.腰方肌
.腹肌
.横膈膜
.肋间肌
.后上锯肌、后下锯肌
.横突间肌
.棘突间肌
.嵴椎和胸廓之其他构造
 
.第5章 头、颈和脸
.局部观
.探索皮肤与筋膜
.头、颈和脸的骨骼与骨标记
.骨骼标记与路径
.头部、颈部和脸部的肌肉
.协同肌──互相协调运作的肌肉
.胸锁乳突肌
.斜角肌
.咬肌
.颞肌
.舌骨上肌与二腹肌
.舌骨下肌
.颈阔肌
.枕额肌
.翼内肌与翼外肌
.头长肌和颈长肌
.颜面表情肌
.头、颈和脸之其他构造
 
.第6章 骨盆与大腿
.局部观
.探索皮肤与筋膜
.骨盆与大腿的骨骼
.骨盆与大腿的骨骼标记
.髋部的骨骼标记
.荐骨与尾骨
.股骨
.骨骼标记与路径
.骨盆和大腿的肌肉
.会阴与骨盆底
.协同肌──互相协调运作的肌肉
.股四头肌群
.腘旁肌
.臀肌
.内收肌群
.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
.缝匠肌
.膝后肌腱
.髋外旋肌
.髂腰肌
.骨盆和大腿的其他构造
 
.第7章 腿部和脚部
.局部观
.探索皮肤与筋膜
.膝盖、腿和足部的骨骼
.胫骨、腓骨和髌骨
.膝盖和腿部的骨骼标记
.膝盖的骨骼标记与路径
.脚踝和足部的骨骼和骨骼标记与路径
.脚踝和足部的骨骼标记与路径
.腿部和足部的肌肉
.协同肌——互相协调运作的肌肉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跖肌
.腘肌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脚踝和脚趾的伸肌
.脚踝和脚趾的屈肌
.足部肌肉
.足部其他肌肉
.膝盖与腿部的其他构造
.脚踝与足部的其他构造
.附录 肌肉激痛点速查图典

图书序言

前言    

  多年前, 我还是一个瘦巴巴的十岁小孩,记得有一次抓捏自己腋窝时,竟无意间发现一个肌肉的所在位置。当我活动手臂时,这块肌肉就变硬并滑到我的手指之间。我惊唿:「哇,我不知道自己竟然有肌肉!」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爸妈,他们建议我查阅百科全书,看看我找到的是哪个肌肉。虽然不懂书上写的拉丁学名,但是在那几个月当中,我总是逢人就说我找到了自己身上唯一一块肌肉。

  我对身体各个部位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完成动作、唿吸,甚至构成生命本身等奥祕一直着迷不已。在我受训成为身体工作者的过程中,我学到当年我在腋下找到的那块神祕肌肉其实就是阔背肌。很快地,我学会如何触诊其他肌肉,以及遍布全身的各种肌腱、骨头与组织。同时我也了解到触诊对于评断组织状况以及施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法有多么重要。

  成为身体工作与触诊解剖学的指导者之后,我看了很多叙述与描绘身体解剖的书籍。然而,我发现很少有书籍介绍如何用双寻找及探索身体结构。因此,本书的主旨在于:教你描绘、行游并且认识、熟悉人体地图。在每一次旅程之前,最好能先认识你的旅行路线。对每一位医护从业人员来说,充分了解身体结构的位置与相互关系是必要的。但是,身为「实际动手做」的专业人员,我们不能只是搭乘人体导览巴士,从远处观看、听闻身体构造的奥妙。没有任何个体构造会完全相同,你一定要实际探索才行。卷起你的袖子,用你的双手和感觉去学习人体这个最具挑战性、最令人惊奇的领域。

  所以,欢迎你!本书将成为你最可靠的引导,带你展开一段人生旅程。

推荐序    

  身为复健科医师在每日的门诊中常常要诊断及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病患。在诊疗的过程中,病史询问及理学检查一直是最关键的一环。在进行理学检查时,常常需仰赖触诊,而触诊所依赖的便是对身体「表浅解剖」(surfaceanatomy)的熟悉。除此之外,近年来骨骼肌肉超音波盛行,已成为复健科的必备工具,而要能进行好的骨骼肌肉超音波检查,对身体「表浅解剖」的熟悉又成了关键。
    
  不仅医师如此,物理治疗师在进行局部肌腱的电疗,徒手治疗和按摩等,也须依赖对身体「表浅解剖」的了解及熟悉。因此,在每日的教学及服务中,「表浅解剖学」成为我最重要需反覆温习的学问,也常被学生问及哪里可以找到好的「表浅解剖学」教科书,而我常不知如何回答。

  有关「表浅解剖学」的书籍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在解剖学中有部分的描述,较少专书仅谈论「表浅解剖」。安德鲁•贝尔所着的《人体解剖全书》(Trail Guide to the Body )就是对「表浅解剖」深入浅出的一本解剖书籍。虽然书名是《人体解剖全书》,但谈论的其实是骨骼肌肉系统的表浅解剖学,这本书对身体的骨骼肌肉结构先回顾其解剖构造,再说明重要的骨头标记(bone marker),接着再告诉读者如何由这些骨头标记找到常见的肌肉、肌腱及韧带,清楚而明了。对初学者或有经验的临床家都是最好的一种。我相信不管是医学院的学生,治疗师或医师,只要是对骨骼肌肉系统病变有兴趣者,一定可以从这本书获益。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这本书有两个特点是我最喜欢的。第一,图多、字少,对我而言可以很快的学习而不会睡着。
  第二,所附的光碟不是如一般书籍将书的内容数位化而已,而是由贝尔教授示范如何实务进行触诊,短短两小时便可吸收精华,对于习惯在YouTube上学习的新世代一定会喜欢。

  这本书,在我眼里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对于不常使用中文医学名词的我,在读内容时对某些中文医学名词并不熟悉,而在索引的地方没有附上英文,使得我无法查询对照,也许在第二版时可改进。对于少数细节的说明不足,读者可能不易了解,例如:383页为了背诵内踝肌腱血管、神经排列而有Tom, Dick AN´ Harry的记忆法,因为这些构造排列由内而外为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Flexor digitorum longus, tibial artery, tibial nerve及Flexor Hollucis longus.若不将重要代表的字画线,可能读者不知何意,特别是翻成「汤姆、迪克」与「哈利」,更不易了解。不过瑕不掩瑜,我认为这本书给对骨骼肌肉系统病变有兴趣的医学院学生、治疗师及医师们,仍是一本非常有助益的书。
 
王亭贵
本文作者为台大复健部主任_
 
  在医学院前期念基础医学课程中,解剖学与生理学是最重要、占学分极多、念不完、念得辛苦的两门课。生理学尚称有趣,但解剖学,在一张一张平面图谱与枯燥的文字叙述中,则是生冷、需死背而无趣的一门课,学起来还真有些痛苦。

  当了内科医师后,比较不像外科医师那般需要非常精准、熟悉人体解剖。但自从事融合西医、中医、自然医学、功能医学、生物能及生物信息医学……等的整合医学十余年来,我才体会出「理直气壮」的真义──道理、道路、结构正直了,交通、循环、气就沛然通畅,人就自然健康了!

  躯干及肢体解剖学的知识太重要啦!

  无论大自专业的中西医脉诊、触诊,徒手的整复、矫治,中医的针灸或剥筋、疼痛医学的注射、西方颅荐、鲍文氏(Bowen)调整手法,以反射医学为主的脚底按摩、芳香疗法的精油敷抹、德国傅尔电针的经络穴位系统的诊治运用、运动医学,或小到普通的个人坐立、活动、拍打……无不在在与躯体及四肢的解剖构造极为有关。

  所以当看到《人体解剖全书》,以标明清楚的图示、扼要而精准的叙述,不但让读者能快速了解人体的有关解剖构造外,更生动的介绍各细部结构的功能、如何借由肢体的动作去观察、如何经由触摸去体会,将原本生冷、枯燥、艰涩的解剖学变得简单易学、生动有趣而实用,我就爱不释手。

  四十几年前若早有这本书,我的解剖学成绩应该会更好!这些年来,对求诊者的健康服务会有更大的帮忙与成效。
  无论是医疗、健康的从业者,或一般的社会大众,都是非常值得买来一读,了解我们的身体,促进我们的健康!

  祝大家因此书而更健康!
 
林承箕
  本文作者为台北完全优整合医学诊所院长
  中华民国内科专科医师 心脏学会专科医师
  美国自然医学会 自然医学认证医师 同类疗法认证医师
  法国CEDH中心 顺势疗法认证医师 心脏学会专科指导医师
  前三军总医院医务长 兼代 国防医学院医学系系主任
  台湾海崃两岸医事交流协会 健康促进及产业发展委员会 主任委员
  养生长春产业发展委员会 主任委员
    
  我从小喜欢运动、热爱艺术,尤其偏好能展现人体力与美的画作与雕塑,因此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就成为我最心仪的文艺复兴大师。进入医学系之后,有机会接触到人体解剖学,但是兴致却很快被艰深的专有名词,以及复杂的人体结构所吓走。留学期间再次接触到运动解剖学与肌肉动力学,比较专注于骨骼肌肉系统与动作分析运用,让我逐渐找回对人体解剖的热情与兴趣。回国之后在体育界与物理治疗等学界服务,发现目前的相关教科书与参考书,以外文居多且大多偏向系统性的论述,即使有照片或绘图,也都是静态的描述为主,使用学习时比较不容易联想与记忆,所以就会有图谱、模型与3D动画,甚至实体解剖等辅助教材,希望能够增加学习的效果。

  其实,更好的方法是手与眼、触觉与视觉共同运用的学习:眼睛可以看到人体构造的色泽、形状、位置与彼此相互关系,双手则可以感受到构造的外表质感、大小、软硬、形状与最重要的功能。在医学院相当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尤其是物理治疗体系的表面解剖学、肌动学与功能评估,都相当强调手到与眼到的深刻学习。反而是在体育与艺术教育领域,较缺乏相关的人体解剖的课程与教材。这本《人体解剖全书》(Trail Guide to the Body ),全书以超过1300幅的写实与示意的插画,配合清楚的文字说明,指导阅书人以手去感受、探索自己与伙伴的人体奥妙与结构,让自己的身体成为最好,而且是随时唾手可得实体教材,让原本最艰深、最无趣的死背,转变为轻松、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

  因此,本书除了适用于医学专业人员人体解剖的辅助教科书,本人更诚挚推荐给体育运动、肢体艺术、绘画美术与雕塑艺术等科系的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做为认识自我与他人身体的重要工具书。

  陈俊忠
本文作者为国立阳明大学运动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當我拿到《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時,我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畢竟市面上關於人體的書籍琳瑯滿目,大多都流於表面,或者過於專業。但這本書,真的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當然是好的那種!)。它的編排結構真的太棒了,從大的系統,像是循環系統、呼吸系統,一路細分到小的器官、組織,甚至細胞層級,循序漸進,讓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我最欣賞的是它不僅僅是圖片和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滿了「故事性」。書裡會穿插一些有趣的醫學案例、歷史典故,甚至是關於人體奧秘的未解之謎,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誦。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大腦的記憶儲存機制,書裡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覺得大腦就像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而神經元就是圖書館裡的書架和索引,瞬間就理解了複雜的概念。而且,這本書的增訂版,真的名副其實!裡面關於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解剖學技術的進展,都有涵蓋到,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不斷更新的知識寶庫。我特別喜歡書裡關於神經系統的介紹,它不只講述神經的結構,還會解釋各種神經傳導的過程,以及不同神經系統之間如何協調工作,讓我對「思考」、「感覺」、「運動」這些日常行為背後的生理機制有了深刻的了解。這本書真的刷新了我對「人體」的認知,讓我從一個被動的「使用者」,變成一個主動的「探索者」。

评分

身為一個對藝術創作充滿熱情的手繪愛好者,我一直很想畫出更逼真、更具生命力的人物。之前嘗試過看一些藝術解剖學的書籍,但總覺得它們太過簡化,或者不夠專業,畫出來的人物總是有種「浮」的感覺,缺少了骨骼和肌肉的支撐。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的出現,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它的插圖,精緻到讓我想尖叫!每一塊肌肉的層次感、骨骼的紋理、血管的走向,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常常花很多時間,單純地臨摹書裡的插圖,學習如何表現肌肉的起伏、關節的連接,以及不同角度下人體形態的變化。書裡關於人體比例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人體結構之間的比例關係是多麼重要,影響著畫作的整體協調性。我還喜歡它關於不同體型、不同年齡段人體形態的介紹,這讓我知道,即便是同一個動作,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因為其獨特的身體結構而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解剖學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藝術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解開人體形態的奧秘。現在,我畫出來的人物,明顯有了更紮實的基礎,朋友都說我的畫作「活」起來了!這份成就感,真的非常珍貴!

评分

對於我這種熱愛旅遊、喜歡探索不同文化的人來說,能夠理解不同人種之間的生理差異,也是一種有趣的學習。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在這方面,也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視角。它不只是單純地介紹「人體」,而是會適當地提及一些關於人體在不同環境、不同種族中的適應性演化。例如,書裡可能會提到,為什麼某些地區的人們擁有更深的膚色,這與他們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的適應有關;或者,為什麼在寒冷地區生活的人們,其身體脂肪分佈可能有所不同。雖然這些內容不是全書的重點,但這些點綴的資訊,讓我在閱讀解剖學知識的同時,也對人類的多樣性有了更深的體會。我還記得,書裡有關於不同人種在骨骼密度、肌肉組成上的一些細微差異的討論,這讓我對「人」這個物種的複雜性和獨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明白,雖然我們都稱之為「人」,但我們之間卻存在著許多有趣而微妙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很多都源於我們對環境的長期適應。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顯微鏡,讓我們能看到人體內部精妙的結構,同時又像一個寬廣的望遠鏡,讓我們能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人類這個物種的演化和多樣性。我現在旅行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書裡的知識,對身邊的人和事有了更豐富的解讀。

评分

收到《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的那天,我正為家裡長輩的健康問題感到憂慮。我一直希望能夠更了解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但又怕看到太過專業的術語而卻步。這本書,恰好填補了我這個知識上的空白。它用非常清晰、系統化的方式,介紹了各個器官系統的生理功能,以及當這些功能出現異常時,可能引發的疾病。書裡對「病理」的解釋,並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插圖和示意圖,讓我可以直觀地看到疾病如何影響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我記得在看關於腎臟的章節時,書裡詳細解釋了腎臟過濾血液、維持體液平衡的功能,以及當腎功能下降時,體內累積的代謝廢物是如何影響全身的。這些知識,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醫生的診斷,也能更有效地與長輩溝通,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且,這本書的「增訂版」非常重要,它涵蓋了最新的醫學研究和治療方法,讓我不會被過時的資訊誤導。我現在能更積極地與長輩討論飲食、運動等對他們病情有益的調整,不再只是被動地聽從醫囑,而是能夠積極地參與到他們的健康管理中。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對健康感到無助的旁觀者,變成了一個能夠提供幫助的「支持者」。

评分

我一直對「時間」和「衰老」這個主題感到著迷。我們的人生,從誕生到終老,經歷著各種變化,而這些變化,都與我們身體的生理機制息息相關。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裡,關於細胞老化、器官功能衰退的部分,讓我對「生命週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停留在描述「老了會怎麼樣」,而是試圖解釋「為什麼會老」。書裡會提及關於端粒、自由基、細胞凋亡等概念,並解釋這些過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著我們身體的結構和功能。我還記得,書裡有討論到不同器官在衰老過程中的差異性,有些器官衰退得比較快,有些則相對緩慢。這讓我意識到,衰老不是一個單一線性的過程,而是由多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增訂版」讓我知道,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地研究延緩衰老、提升老年生活品質的方法,這些研究成果,也讓我覺得對未來充滿希望。它讓我明白,了解生命的終點,也正是為了更好地珍惜和利用當下的時光。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對衰老感到恐懼的人,變成了一個能夠以更平和、更科學的態度面對生命週期轉變的「哲學思考者」。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自己學會一些簡單的急救知識。畢竟,在生活中,有時候一點點小意外,如果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應對,可能會帶來很大的不同。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裡,就有讓我非常驚喜的部分。它不僅僅是單純的解剖圖譜,更重要的是,它將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緊密結合,並在一些章節中,巧妙地融入了與急救相關的知識。例如,在介紹心肺系統時,它不僅說明了心臟和肺臟的結構,還會解釋在心肺驟停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心肺復甦術(CPR)的原理,以及每一個步驟背後的生理學依據。這讓我明白,為什麼我們要按壓特定的位置,為什麼要進行人工呼吸,每一個動作都有科學的道理。書裡還介紹了關於骨折、燙傷、中毒等常見急症的初步處理方法,並解釋了這些方法是如何在生理學上幫助患者,減緩病情惡化,或者為後續的專業救治爭取時間。這本書的插圖,在這個方面尤其有用,它能清楚地展示受傷的部位、骨骼的斷裂情況,以及在進行急救時,身體的反應。它讓我明白,急救不是盲目的,而是基於對人體結構和生理反應的理解。我現在感覺自己更有信心了,即使遇到緊急情況,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手足無措。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對生命脆弱感到擔憂的人,變成了一個能夠為自己和他人提供小小幫助的「第一道防線」。

评分

我一直對「生命」的奧秘感到好奇,特別是構成我們身體的微小世界。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的解剖學,更深入到了「微觀」的層面。書裡對細胞、組織、器官的結構描述,細緻到令人驚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血液循環的章節,它不只講述心臟的泵血功能,更深入到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形態和功能,以及它們在身體裡扮演的關鍵角色。書裡還用了一些很形象的比喻,比如將紅血球比作「搬運工」,負責運輸氧氣,讓我這個沒有生物學背景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還有關於免疫系統的介紹,它將人體比作一個「堡壘」,而免疫細胞就是英勇的「守衛」,抵禦外來的病原體。這個比喻太貼切了!我之前總以為生病就是身體出了問題,但看了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其實我們的身體一直在和各種潛在的威脅進行著一場看不見的戰鬥,而且大部分時間,我們的免疫系統都做得非常出色。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韌性和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在默默地為我們的生存而努力,這個事實本身就充滿了詩意。

评分

我是一個對「吃」這件事充滿熱情的美食家,但最近開始有點擔心,單純的「享受美食」似乎還不夠。我希望能更了解,這些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到底是如何在我們的身體裡被消化、吸收,並轉化為能量的。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裡的消化系統章節,簡直讓我大呼過癮!它用非常詳細的圖文,介紹了從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肝臟、胰腺、膽囊等相關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我特別喜歡它對「消化酶」的解釋,它將這些酶比作「精密的化學工廠」,將複雜的食物分子分解成身體能夠吸收的營養素。書裡還會解釋不同種類的食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在消化過程中,分別會經過哪些步驟,以及在哪個器官被主要處理。這讓我對「均衡飲食」有了更科學的認識,不再只是憑感覺,而是能從生理學的角度去理解。我現在在準備餐點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書裡的知識,思考如何搭配食物,才能讓身體更有效地吸收營養。甚至,我還會關注一些關於「腸道菌群」的最新研究,這本書也都有涵蓋到,讓我對這個「第二大腦」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吃貨」,變成了一個對食物與身體關係有著更深層次理解的「智慧型」美食家。

评分

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簡直是我近幾年來最滿意的一本工具書了!作為一個對運動和健康十分重視的健身愛好者,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我的身體,但市面上很多書都太理論化,或者只強調訓練動作,卻沒有深入解釋其背後的肌肉學原理。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這個需求。它裡面的插圖,不只是普通的線條圖,而是非常逼真、立體感十足的3D圖像,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塊肌肉的起點、止點,以及它們在不同動作下的收縮和伸展。我特別喜歡它關於人體力量傳遞的解釋,它不只是說「這個動作練哪裡」,而是詳細解釋了從骨骼、關節、韌帶到肌肉如何協同工作,產生力量。這讓我對每一次訓練動作的質量有了更精準的掌握,也更知道如何避免運動傷害。我記得有一次在練深蹲,總是感覺膝蓋有點不適,看了書裡關於膝關節結構和周圍肌肉附著點的說明後,我才意識到可能是臀部肌肉沒有充分啟動,導致膝蓋承受了過多的壓力。調整了訓練方式後,效果立竿見影!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肌肉,對於骨骼、神經、甚至內臟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讓我對人體這個複雜的「系統」有了更宏觀的認識。它讓我知道,每一次的運動,都不是單獨的肌肉在工作,而是整個身體系統在協同運作。這本書,絕對是我健身路上不可或缺的「教練」!

评分

哇!拿到這本《人體解剖全書 增訂版》真的讓我太驚喜了!身為一個對人體奧秘一直充滿好奇的普通上班族,以前總覺得解剖學離我好遙遠,好像是醫學系學生專屬的冷門知識。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這個想法。從收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實的重量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翻開第一頁,我就像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裡面的插圖精緻到不行,每一個骨骼、肌肉、血管、神經的走向都畫得非常清晰,而且顏色運用也很科學,不會讓人眼花繚亂。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字說明,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用語,而是用非常淺白易懂的方式解釋,即使我沒有任何醫學背景,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舉例來說,書裡解釋心臟跳動的原理,不是簡單一句「心臟收縮」,而是從心房、心室、瓣膜的協調工作,到電生理訊號的傳遞,都一一娓娓道來,讓我恍然大悟。還有關於人體骨骼的結構,它不只列出名稱,還會解釋每一塊骨頭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互相連結、支撐起我們的身體,這個真的很酷!我還記得書裡有提到關於關節的靈活性,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多麼巧妙的設計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平常運動時,都會感覺到某些關節的活動範圍,現在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那跟關節囊、韌帶、甚至周圍肌肉的協調度有關。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健康」有了更全面、更科學的理解,不再只是憑感覺,而是能真正理解身體的運作機制。每次閱讀,都覺得自己的知識庫又豐富了不少,而且對於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也更有方向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