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4.0:觉醒、实践、疗癒、超越

六祖坛经4.0:觉醒、实践、疗癒、超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六祖坛经
  • 觉醒
  • 修行
  • 疗愈
  • 智慧
  • 佛学
  • 心灵成长
  • 顿悟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王溢嘉全面剖解《六祖坛经》
  内观心灵,醍醐自我觉醒原力!

  解开《六祖坛经》两大误会!
  一、它其实是一本谈「生命追寻」的书
  二、它「理性思辨」、「感性直观」两者兼具

  【《六祖坛经4.0》,为什么是4.0?】

  1.0 觉醒:找回真实的你──
  我是谁?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真实的我是什么模样?
  花花世界充塞了人类的感官,往往让人忘了「我」是谁。
  内在灵性让你发问:「我是谁?我究竟是个什么的人?」
  提高自己的觉醒能力,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找回灵魂原来的面貌!

  2.0 实践:通往理想道途──
  混浊的世界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师父和经书只是引导我们走上自我觉醒之路的媒介,接下来的人生功课还是得靠自己去体悟、修练和实践。
  不管我们修的课题是什么,重要的是行,也就是要将观念、理想等落实在行为上头,用具体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3.0 疗癒:解脱虚妄苦恼──
  我在烦恼什么?人生我花了多长的时间在烦恼上?
  什么是「侮辱」、「痛苦」、「焦虑」、「忧郁」、「成功」、「失败」……?
  许多烦恼都是无谓的自扰,要如何摆脱这些无妄的苦恼,寻回原本一片洁净安详的自性、本心或真我?

  4.0 超越:提升生命高度──
  即使生命终归一场空,也要空得充实又精采。
  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要想超越自己,就得先深刻体认自己过去的观念和言行是不完美的,甚至是错的。
  知错能改,才有进步和提升的机会,带自己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谁是六祖惠能?】

  原职:樵夫,不识字
  宗派:佛教禅宗
  特质:聪慧、自信
  专长:反向思考、引导教学、三十六对法
  传世神作:六祖坛经(惠能口述、弟子记载)
  爆红事件:与师兄神秀的「弘忍衣钵之争」
  最夯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终生成就:改革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创新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

  也许我们很平凡,但平凡不代表我们做不了大事!

  我们也许知道神秀与惠能的衣钵之争,也许熟悉六祖惠能的这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许多佛教宗派却不谈六祖惠能。

  王溢嘉执起文刀,以「知识论」的角度切入,从内在觉醒着手,层层抽丝剥茧,逐一细细说解、探讨六祖惠能的諴言思想,破除一般世人对《六祖坛经》的误解。

  68篇疗癒散文循序引导,清澈我们对经典的疑惑,回归内在内观心灵,点燃自我觉醒之光,进而发挥生命潜在的原力,逐步实践人生的理想。

名人推荐

  厌世哲学家
  真挚推荐
《万象探源:历史脉络与现代思潮的交织》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的演进如同江河的奔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却从未停歇。我们试图通过理解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来把握当下,预见未来。《万象探源》正是一部旨在梳理人类思想史脉络,探讨不同文化思潮如何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的著作。它不是对单一宗教或哲学的深入解读,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审视人类智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呈现与互动。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古典智慧的奠基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我们带回到古代文明的摇篮。我们不会止步于对古代神话和仪式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剖析这些早期信仰体系如何构建了人类对宇宙、自然和社群的基本认知。 1.1 早期宇宙观的构建: 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等地的天文观测如何与神学相结合,形成早期的世界图景。重点分析“创世叙事”在不同文明中如何承载了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功能。 1.2 轴心时代的思想革命: 这一章节聚焦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人类历史上思想爆发的“轴心时代”。我们将对比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探究(如苏格拉底的道德追问、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与东方文明(如印度吠陀思潮的演变、早期儒家对“礼”与“仁”的建构)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异同。我们强调,这些思想体系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如何过好此生”以及“什么是正义的秩序”,而非侧重于个人内在经验的直接转化。 1.3 帝国时代的治理哲学: 随着大型帝国的兴起,思想的重心转向了“治理”与“法律”。罗马的法学精神、汉代儒家思想的官方化,以及希腊化时期混合文化的出现,共同塑造了大规模社会运作的理论基础。此部分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张力。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整合与知识的保存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不同文化和信仰体系进行深度整合的关键时期。本部分将考察知识在不同宗教框架下的继承与发展。 2.1 亚伯拉罕诸教的融合与冲突: 我们将细致考察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基督教的教义发展(如早期教父学和经院哲学的兴起),以及伊斯兰教在哲学、数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贡献。重点在于分析“启示”如何被理性工具(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所阐释和辩护,但这主要服务于维护既定的信仰体系的完整性。 2.2 东西方的知识枢纽: 探讨拜占庭、伊斯兰黄金时代以及中国唐宋时期在知识保存与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例如,阿拉伯学者对古希腊文本的翻译和批判性继承,以及中国宋代理学对“天理”和“格物致知”的系统化探索,它们都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系统化理解的尝试。 2.3 中世纪的伦理规范: 这一时期的伦理学往往建立在神圣律法的基础之上,强调对超验秩序的服从与对来世的期盼。我们对比欧洲的骑士精神与东方的“士大夫”精神,分析它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和引导。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觉醒与科学的崛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催生了现代世界观,其核心在于将人类的关注点从彼岸转向现世,将权威从传统转向理性与经验。 3.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交锋: 深入剖析笛卡尔、洛克、休谟等思想家如何构建新的知识论基础。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确定知识的有效性”,而非探索如何通过认识来达成心性的安宁或解脱。重点分析科学方法论的成熟对世界观的颠覆性影响。 3.2 政治哲学的重塑: 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人的思想如何为现代国家和公民社会奠定理论基石。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构建“公正的社会契约”和“普遍的道德法则”,其关注点在于外在的制度设计。 3.3 浪漫主义对工业化的反思: 面对启蒙运动带来的机械化和理性至上的后果,浪漫主义思潮重新肯定了情感、想象力和自然的美学价值。这种思潮是对过度强调逻辑分析的一种修正,但其关注的焦点是美学与文化上的复兴,而非对个体经验的深度内在挖掘。 第四部分:当代思潮的多元图景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空前的变革,思想界也呈现出高度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4.1 存在主义的焦虑与自由的重负: 分析萨特、加缪等哲学家对“荒谬”的洞察以及对个体责任的强调。他们的哲学探讨的是在缺乏既定意义的世界中,“人如何选择并定义自我”,这是一种对存在状态的形而上学反思。 4.2 后结构主义的解构尝试: 德里达、福柯等思想家对传统意义、权力和知识结构的批判。他们揭示了语言和权力运作的机制,旨在揭露隐藏的霸权,从而促成社会结构的更新,其核心在于对文本和话语的批判性分析。 4.3 社会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 考察韦伯对理性化进程的担忧,以及布尔迪厄对“场域”和“惯习”的研究。这些理论旨在解释现代社会结构如何固化阶层和分配社会资源。 结论: 《万象探源》通过追溯从古代神话到当代解构主义的漫长思想旅程,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不断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摇摆的结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帮助读者定位自身所处的思想坐标系,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构建和修正认知框架来应对生存的挑战,无论这些挑战表现为对宇宙秩序的探求、对社会正义的构建,还是对个体存在的审视。我们所讨论的,是人类整体智慧的广博积累,而非任何特定个体心路历程的直接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溢嘉


  1950年生于台中市,台大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即专事写作和文化事业工作,曾在《中国时报》《联合报》《牛顿》《台北评论》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历任《健康世界》月刊总编辑、《心灵》杂志社及野鹅出版社社长等职。

  着作有《实习医师手记》《虫洞书简》《古典今看》《与老子笑弈人生这盘棋》《庄子陪你走红尘》《如果漏读人性,成功总是差一步》《活用禅:豁然开朗的人生整理数》《谁伸出看不见的手?:中国人的命理玄机》《问世间,性是何物?: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青春第二课》《易经101:文化八卦的当代解码》《新编虫洞书简》等四十余种,涵盖散文、中国经典诠释、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等范畴,融合知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

  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推荐书、台湾大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等。多篇文章被选入国中、高中、大专院校国文教科书中,写作具有多种风格,寓教于乐、言简意赅,赋予经典典籍不一样的眼光,阅读与诠释不一样的世界和人生。

  脸书追踪:王溢嘉的人文天地

图书目录

自序 生命追寻的传奇与神韵

1.0 觉醒:发现真实的自己

内在灵性:人人皆可成佛
众生与佛:根智相同,迷悟有别
从佛性到自性:认识你的生命原力
本来面目:清净、自足而又能生万法
仁者心动:你的人生为何沦为虚妄?
金佛出土:别忘了你还有另一种心
明心见性:我的一个「迷人」经验
正邪俱不用:善恶不思方是见性
摩诃般若:相信你本有的大智慧
真空妙有:无一物中无尽藏
认识你自己:科学实证下的假我与真我
生命目标:从外在追寻到内在追寻
人间行脚:在无所追寻中发现真我
彼岸不远:天堂与地狱都来自你的营造

2.0 实践:迈向清明的人生
自悟自解:你就是你在等待的人
示导见性:你需要什么样的师父?
探照心灵:在阅读中发现自性与潜能
归依三宝:从外在的佛法僧到内心的觉正净
无念为宗: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无相为体:如何做到「于相而离相」?
无住为本:要用心若镜,也要经常换景
自我约束:规范与戒律的真谛
禅不在坐: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顿悟为上:让你的心在剎那间豁然开朗
渐修工夫:「阿基米德时刻」带来的启示
左右兼顾:要感性直觉,更要理性思辨
三十六对法:打破偏执的最佳思考训练
自责自省: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的良方
四弘誓愿:认清什么是真度与真学
一行三昧:用苏东坡来检验自己
佛法在世间:浊世就是你修行的道场

3.0 疗癒:解脱虚妄的烦恼
五蕴皆空:重新定义自己的烦恼
波浪生灭:烦恼,是因为太把它当真
着境住念:莫让悲伤之鸟在发间筑巢
对境心数起:不再被单一执念所绑架
人间戒香:吹散心头的邪见迷雾
贪嗔劫害:天人交战中的抉择
自心不乱:走出他人构筑的迷宫
恶来善度:拨乱反正的权宜之计
以境转心:投入新环境,改变旧心情
净化作用:发露、涤泸心中的罪与恶
心体离念: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不再有我:学习用第三人称描述自己
接纳与包容:它不再是我们的敌人
取舍之间:用大智慧打破烦恼尘劳
无去无来:告别顽强的死亡幻觉

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扶摇而上:生命的四个境界
因无而有:革命性的创新来自无知
去芜存菁:勇于对旧经典提出新诠释
一念知非:高贵在于超越过去的自己
成中道义:从不断不常到不取不舍
是一不是二:在正反离与正反合的路上
定慧一体:生命的静止与流动
真常无常:无常是乐,恆常是苦
空即是色:告别式里的一只犹太狐狸
烦恼即菩提:看到成长与改变的契机
无我无人:因自他不二而真性不易
一即一切:从一粒沙看到整个世界

后记:个人的一些联想与感悟
六祖真身:惠能啊!你为什么还住在这里?
神通虚妄:不同版本所透漏的玄机
荷泽神会:为惠能确立地位的好徒弟
逆向思考:解脱烦恼vs.种牛痘与发电机
不一不二:惠能辩证思维的三个特色
自我与忏悔:当佛洛伊德遇见惠能
空幻与慈悲:禅宗和行为主义的离合
兄弟登山:惠能与老庄观点的差异
和而不同:《坛经》与儒家关系的思辨
真假惠能: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图书序言

自序

生命追寻的传奇与神韵


  我曾两次走访广州光孝寺,一次在一九八四年,一次在二○一三年。今天的光孝寺在唐朝时称为法性寺,公元六七六年,禅宗六祖惠能在此寺剃发受戒。

  第一次去,心情比较激动。那是我初次进大陆,原本以为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事蹟,忽然具体地呈现在眼前,虽然说埋藏惠能头发的瘗发塔和旁边的菩提树都已非旧物,而那流传千古的「幡动风动」公案更只剩下一缕清风,但风中似乎依然传来惠能当年在此讲述「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的余音。

  第二次是先到韶关的南华寺(也就是当年惠能驻钖最久,被称为六祖祖庭的宝林寺)住了一晚,然后再南下到光孝寺。事隔近三十年,光孝寺已是香客如织,而旧地重游的我心情也迥异昔日。看着那些缭绕的香火,我当下决定把《六祖坛经》纳入我正重新解读的中国经典系列中。但我想要赋予惠能和他的《六祖坛经》什么样的新义呢?

  本书就是我给自己和读者的答案。《六祖坛经》虽是中国本土唯一被称为「经」的佛学着作,但却一直没有受到恰当地看待,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为《六祖坛经》只是一部佛教气氛浓厚的宗教性书籍,以解脱尘世的烦恼为要旨;一是认为惠能的「明心见性」和「直指本心,顿悟成佛」太过感性直观,只能意会,难脱神祕色彩。我觉得这是对《六祖坛经》和惠能很大的误读与误解,本书的写作除了要打破这两个传统上的大迷思,更希望立足当代,呈现《六祖坛经》和惠能为当前社会和现代人的人生能带来什么意义与启迪。

  首先,我要强调《六祖坛经》看似佛经,但其实是一部谈「生命追寻」的书。更精确地说,是原本比你我都平凡的惠能,如何在一个远大梦想的召唤下,一步一步向前行,最后成为改革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创新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的生命历程;而他在书里的讲道说法,其实就是在和我们分享他生命追寻历程中的宝贵心得。惠能的人生梦想是「求作佛」,这个「佛」指的是理想的人格与生命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因为人人皆有佛性(自性),内心都有一股「能生万法」、想要成就更好人生的生命原力。

  问题是怎么做?惠能告诉我们首先要从虚妄的迷梦中觉醒,去妄存真、明心见性,了解到生命的追寻其实就是在自悟自解中,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去发现和实现真实的自己。人生大部分的烦恼都是自寻的,但如何解脱烦恼,让心灵获得疗癒,只是消极的功课,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超越过去的自己,在不断不常、不取不舍的中道思想中,体会真常无常、定慧一体、烦恼即菩提、空即是色、一即一切的真谛,让生命通透,离诸法相,清净自在,一无所得,却又得到所有。这个「觉醒、实践、疗癒与超越」的生命追寻四部曲,也是本书书名《六祖坛经4.0》的另一个含意。

  其次,很多人认为惠能和他以后的禅宗主张悟道要靠感性直观而排斥理性思维,我特别指出这是「不认真思考」下的人云亦云。惠能不仅有敏锐的感性直观力,他的理性思辨能力更是一流,他指出大家津津乐道的「不立文字」根本就是一句不通的废话;他对传统佛教里的佛、三宝、禅定、彼岸、三身、四智等提出不同的诠释,无一不是来自他的理性思考和检验;而他在解答弟子的疑惑时,靠的更非神祕的直觉,而是清晰又详尽的说理。最后,他传授给十大弟子的「三十六对法」——「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更是一种很好的逆向思考训练,而他从「离两边」(正反离)到「是一不是二」(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法,和西方的辩证法相较,不仅不遑多让,还另具特色。这正是惠能之所以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重要原因,遗憾的是,他在这方面的杰出表现,过去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本书最后的「后记」,则是我个人对《六祖坛经》和惠能的一些联想与感触。我拿当代创造心理学里的逆向思考来和惠能的三十六对法与顿悟作比较,觉得若只将它们用来解脱烦恼和提升生命境界实在有点可惜,应该将它们拓展到科学和艺术创造的领域。我也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史金纳的行为主义来和惠能的心灵与疗癒观作比较,在互相参照之下,大家对人类的心灵面貌与心理疗癒应该能有更完整的认识。又,惠能在将佛教本土化时,吸纳了一些道家与儒家的观点,过去的论者都强调惠能思想与儒道的相同点和传承,但我则特别指出他们相异的地方,因为我觉得那才是我们应该关心与思考的重点。

  《六祖坛经》基本上是惠能对众生与弟子的讲道说法,由他的弟子法海记录整理而成。它有很多版本,我根据的是现在流通的宗宝本(公元一二九一年),内容比现存最早的敦煌本(成书于公元七三三至八○一年之间)多了约九千字,虽然较为完备,但也有不少差异之处。我在「后记」里,也对版本作了一些比较,主要是想呈现惠能身世和《六祖坛经》教义的某些问题,并提醒大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我们想在读后能够自己「生其心」,那么对惠能和《六祖坛经》就应该「无所住」。

王溢嘉
二○一八年一月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
 
内在灵性:人人皆可成佛
 
一个樵夫的远大梦想
 
人生走到某个阶段,多数人都会停下脚步,看看周遭的众生,想想自己,然后在心中自问:「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又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总是会有一些自我反省和自我期许。
 
年轻时代的惠能,是个家境清寒、没读过书、以砍柴、卖柴维生的普通人。当他因为偶然的机缘,听到人家诵读《金刚经》与介绍弘忍大师的事蹟,当下受到启发,而从岭南前往湖北的黄梅,礼拜弘忍大师。弘忍问他何所为而来?惠能回答:「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意思是他希望能够成佛,而且表明此乃他当时人生唯一的目标。
 
想要成佛?这是何等的的志向和口气啊!但也表示他的单纯、专注与决心。
 
佛代表一种理想的人格与生命境界
 
当然,惠能这里所说的佛,并非端坐在寺庙里供人顶礼膜拜的那种佛,或是传统佛经里多如恆河沙数的那些佛,而是指一种理想的人格与生命境界。佛,可以说就是这个理想境界的具象化。
 
弘忍听他这样说,有意试探他,就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獦獠是对没有教化的蛮夷的称唿,意思是说像你这种乡巴佬,怎么可能是成佛的料呢?但惠能却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佛性,就是成佛的种子或潜能。惠能认为,佛性不只人人生来就有,而且没有大小之分,他和弘忍大师,甚至释迦牟尼都具有同样的佛性。释迦牟尼可以成佛,他惠能同样也可以成佛。这种观点在今天也许不算什么,但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那可是石破天惊啊,是会让人瞠目皱眉或者哑然失笑的,特别是惠能还只是一个樵夫!
 
佛性.圣性与神性
 
「人人皆可成佛」,原是印度佛教本有的观念。其实,中国儒家的孟子也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而基督教的诺斯底教派(Gnosticism)也主张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神性,都能与上帝同行。
 
但不管是佛教、儒家或基督教,虽然主张人人具有内在的佛性、圣性或神性(也许可以将它统称为「内在灵性」),却也都认为凡人想要真正成佛、成圣、成神,乃是一条非常艰辛而遥远的路程,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甚至是个不能当真的梦想。

用户评价

评分

《六祖壇經4.0》這本書,老實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種既傳統又創新的命名方式。「六祖壇經」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智慧,而「4.0」則賦予了它現代的生命力。我個人一直對東方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禪宗的簡潔有力,有著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複雜的道理,而是更直接、更根本的指引。書名中的「覺醒」,讓我聯想到撥開雲霧見青天的那種豁然開朗,而「實踐」則提醒我們,智慧不應只停留在腦袋裡,更要落實到生活中。我尤其期待「療癒」和「超越」的部分,這兩者似乎觸及了人們最真實的痛點和最遠大的嚮往。很多人都在尋找讓心靈獲得平靜的方式,或許這本書能提供一把鑰匙。雖然我還沒開始仔細閱讀,但僅憑書名,就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畫面:一位智者,用最淺白的語言,引導我們走出一條通往內在寧靜與成長的道路。我認為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能夠將古老的智慧,轉化為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應用的指南,幫助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穩與自在。

评分

這本《六祖壇經4.0》一看到書名,就讓我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又帶著一股新的氣息。我過去曾接觸過一些關於禪宗的書籍,但總覺得有些內容比較難以消化,或者離我的生活經驗有點遙遠。這次看到「4.0」這個版本,便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它會帶來怎樣的詮釋和更新。書名中的「覺醒」、「實踐」、「療癒」、「超越」幾個詞,每一個都像是在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常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覺醒」,如何才能把學到的道理「實踐」到生活中,更不用說「療癒」自己,以及最終「超越」種種限制了。這本書的出現,讓我覺得或許有機會能找到一些方向。光是想像它能夠引導我,讓我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能夠多一份清明,多一份從容,甚至找到讓心靈得到撫慰和成長的方法,就覺得非常期待。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並且找到一條能讓自己活得更真實、更有力量的道路。

评分

收到《六祖壇經4.0》這本書,真的是一股意外的驚喜。我平常對宗教或哲學性的書籍接觸不多,但這次被書名中的「覺醒、實踐、療癒、超越」幾個關鍵字深深吸引。尤其「療癒」和「超越」這兩個詞,在現今社會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似乎是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常常覺得自己被很多煩惱纏繞,即使知道要「放下」,卻不知從何著手,也難以真正做到。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讓我覺得或許有解答的可能性。書的內容尚未深入閱讀,但僅從書名和編排上,就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似乎在告訴我,即使面對生命的難題,也能找到內在的智慧,並且將它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夠引導我實際去操作、去體驗的書籍,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堆砌,所以我對這本書的「實踐」部分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具體的方法,讓我能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養覺察力,並且最終達到一種更為自在、更為超然的生活境界。

评分

這本《六祖壇經4.0》聽說很久了,一直很想入手。最近剛好有朋友從台灣寄來,迫不及待翻開,光是封面設計就讓我很驚喜,那種沉靜又充滿力量的藍色調,搭配上俐落的標題字體,第一眼就抓住我了。雖然我對佛教經典談不上非常深入的研究,但對禪宗的「頓悟」和「直指人心」一直很有興趣,總覺得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有這樣一份指引,幫助我們釐清雜念,找到內心的平靜,是非常難得的。光是想到「覺醒」、「實踐」這些詞,就覺得這本書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像是要帶領讀者實際去體驗、去感受。台灣近年來心靈成長的書籍不少,但能以《六祖壇經》這樣深厚的根基為基礎,又賦予「4.0」這個現代化的標籤,讓我充滿好奇,不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全新視角。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認識自己,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讓生活多一點清明,少一點迷茫。

评分

《六祖壇經4.0》這個書名,真的是一種巧妙的結合。它讓我想到了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版本更新」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對於能將傳統經典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的書籍,一直都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尤其「覺醒」、「實踐」、「療癒」、「超越」這幾個詞,彷彿是一條完整的心靈成長路徑。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缺乏一股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力量,也缺乏能夠處理內心傷痛、獲得真正解放的智慧。這本書的出現,似乎正是在填補這樣的空缺。我預期它會以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方式,來闡釋《六祖壇經》的精髓,讓那些深奧的道理變得更容易理解和應用。光是想到能夠透過閱讀,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甚至學會如何自我療癒,最終能夠超越種種內外的束縛,讓生命變得更為圓滿,就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期待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啟發者,帶領我踏上這趟探索內在世界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