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寂静:什么是寂静/何处可寻/寂静为何如此重要

聆听寂静:什么是寂静/何处可寻/寂静为何如此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ling Kagge
图书标签:
  • 冥想
  • 正念
  • 内在平静
  • 自我发现
  • 心灵成长
  • 静观
  • 减压
  • 身心健康
  • 灵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史上第一位征服三极的探险家,
  为什么还要探向内心的另一个极地?
  ──关于「寂静」的三十三个提问

  ◆「隔绝世界并不是对周遭环境不管不顾,反而是更清楚地看见世界,坚持到最后,并且试着爱上自己的生活。」


  ▌在噪音时代里,把世界关在外面,向内觅得真正的慰借

  面对磨光我们的耐心、干扰宁静生活的种种噪音、干扰、简讯和通知,唯有一个解方:寂静。何谓寂静?寂静何处可寻?寂静如何打造?作者以这三个问题为起点,展开一场探险之旅,以自身经验为经纬(他曾经独自徒步远征南极,连无线电设备也没带,彻底与世隔绝五十天),同时纳入诸多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探险家,甚至创业家的独到观察。
  在这本简洁扼要、处处惊喜的沉思录中,作者探讨了外在的寂静、内在的寂静,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打造的寂静。作者指出,寂静也可能藏身在意想不到之处——舞池上、莲蓬头下、音符之间的停顿、长了青苔的石头。迎向寂静,就打开了一扇通往惊奇和感激的门。打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牵引着你的神祕力量。

本书特色

  ★探险家厄凌‧卡格(Erling Kagge)是唯一征服过三极(南极、北极与珠穆朗玛峰)的探险家,也是独自踏入南极的第一人。

  ★卡格还是艺术收藏家、出版商、律师——他相信每个人生来就是探险家,对未知的好奇总是战胜恐惧,且鼓励所有人保持前瞻性和开放的心胸。

  ★《纽约时报》:「厄凌‧卡格是热爱思考的探险家——也是个热爱探险的哲学家。」

  ★一段翻转心灵的亲身纪录;一帖幸福人生和澄净心灵的必备良方。

名人推荐

  伍立人Daniel Wu 瑜伽老师
  李清志 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副教授、建筑作家
  阮安祖 声音採集师、广播电视主持人
  许皓宜 心理谘商师
  郭英声 摄影家
  陈彦博 极地超级马拉松运动员
  焦元溥 乐评家、作家、主持人
  黄声远 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
  詹伟雄 《数位时代》创办人
  谢哲青 作家、节目主持人

各界赞语

  寂静中,伤悲、恐惧和喧嚣都已离去……我只看见一位思考中的探险家。──郭英声,摄影家

  我作为声音工作者,经常会上山下海寻找独一无二的声音,但只有在吵杂中的宁静里,才会找到动人的故事。如果「寂静」是你的目的地,厄凌‧卡格所写的《聆听寂静》是最好的指南针。──阮安祖,声音採集师、广播电视主持人

  厄凌‧卡格是世界一流的探险家,他在写作上同样才气纵横。这本令人赞叹、启发人心的小书,教我们如何寻找珍贵的寂静时刻,无论是横越大西洋、攀登圣母峰,或是在尖峰时间的火车上。——拉努夫‧范恩斯爵士(Sir Ranulph Fiennes),英国探险家

  我恐怕无法与专家相比……祝福你未来一切顺利。——美国老布希总统

  他以格调和谨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法国体育报L’Equipe

  厄凌‧卡格是热爱思考的探险家——或许也是个热爱探险的哲学家。——《纽约时报》

  现代探险家如……挪威的厄凌‧卡格正在突破探险的极限。——《时代杂志》封面故事

  这片土地可以靠体力征服(如史考特、沙克尔顿、范恩斯),也可以靠聪明才智(如阿蒙森、卡格)。——《星期天独立报》封面故事

  这本书在我们心中圈出一片可供我们倾听自身思考的空间。作者以他的沉静和睿智说服我们抛下现代生活的喧嚣,重新学会倾听。从不可思议的极地探险之旅取材,这是一本让人专注当下、心无旁骛的书。——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故道:以足为度的旅程》作者

  本书把寂静和噪音拉到声音的向度之外,探讨现代社会中资讯氾滥、时时需要连线、忙碌成为新宗教等问题。作者的探问新奇有趣,引人入胜。读完让人更加留心日常生活之中无所不在的干扰。——《出版人週刊》
 
尘封的记忆:一个失落文明的探秘之旅 作者:艾米莉亚·凡尔纳 出版社:星辰之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页数:488页 --- 导言:破碎的星图与未竟的旅程 自人类仰望星空,便从未停止过对“彼岸”的遐想。然而,在浩瀚的宇宙图景中,总有一些星域如同被遗忘的孤岛,散落着文明的残骸,诉说着超越时间的故事。艾米莉亚·凡尔纳的这部巨著《尘封的记忆》并非寻常的考古学报告,它是一份横跨三个星系的实地考察日志,一次对失落的“塞拉菲姆文明”长达二十年的追踪与解读。 凡尔纳博士,一位以其对极端环境考古的独到见解而闻名的独立研究者,在三十年前偶然发现了一枚来自太阳系外围、标记着未知星图的晶体碎片。这枚碎片,如同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指引她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探寻之路。她穷尽毕生积蓄,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探险队,目标直指星图上标记的“奥米伽星环”——一个被主流星际航海图标记为“不稳定、不宜涉足”的区域。 本书的核心,便是围绕着塞拉菲姆文明的兴衰展开的史诗叙事。这个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似乎在技术巅峰时期,集体选择了某种形式的“自我放逐”或“超脱”,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毁灭或迁移。他们留下的,不是宏伟的战争遗迹或能源枯竭的废墟,而是一系列精心布局、等待被发现的“信息容器”和“结构奇迹”。 --- 第一部:荒芜之地的低语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探险队初期在奥米伽星环边缘的艰难跋涉与初步发现。凡尔纳博士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宇宙射线和惰性气体包裹的行星表面的景象。 1. “静默之塔”的发现: 探险队首先登陆的星球被命名为“涅墨西斯-IV”。这里没有大气层,只有永恒的黑暗与极度的低温。然而,在地表下数千米深处,他们发现了第一批人工结构——被称为“静默之塔”的巨型晶体建筑群。这些塔的建造材料具有抗热、抗辐射的特性,其内部结构之复杂,超越了当时所有已知的人造逻辑。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塔内储存着大量的、以光子形式编码的“记忆片段”。 2. 时间的错位与编码的语言: 凡尔纳花费了十年时间,试图破译这些光子编码。她发现塞拉菲姆人的交流方式并非基于声波或视觉信号,而是一种基于高维数学结构的情感与概念传递。这要求研究者必须暂时抛弃线性思维,去理解一种“同时性”的叙事结构。书中详细记录了凡尔纳团队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初步的“概念翻译矩阵”,揭示了塞拉菲姆人对“存在”、“时间流动”和“意识界限”的理解,这与人类的哲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生命形态的推测: 在涅墨西斯-IV的深层熔岩洞穴中,探险队发现了能量残留的痕迹,而非有机物质。凡尔纳大胆推测,塞拉菲姆文明在某个阶段,已经将生命形态的载体从生物组织彻底转移到了能量或信息体。这种“后生命”阶段的特征,是理解他们最终“消失”的关键。 --- 第二部:光之图书馆与哲学的迷宫 随着对早期遗迹的解读深入,凡尔纳将目光投向了星环深处,那里有着一个被星云气体层层包裹的球状天体——“伊甸园残片”。这个天体被认为是塞拉菲姆文明的知识中枢。 1. 漂浮的结构群: “伊甸园残片”的表面被数以万计的、大小不一的、如同巨大水晶蜂巢般的结构所覆盖。这些结构彼此间通过未知的引力场或超光速通讯网络连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有机的知识存储系统,凡尔纳将其称为“光之图书馆”。这里的每一个“蜂巢”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支。 2. “大整合”的记录: 凡尔纳解读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塞拉菲姆人历史上一个被称为“大整合”(The Grand Synthesis)的事件。根据记录,该文明在掌握了宇宙的基本运行法则后,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和信息熵增的必然性。他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无休止地扩张和竞争,最终走向资源耗竭的末路;要么寻找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永恒状态”。 3. 伦理困境与“飞升”的代价: 书中详细阐述了塞拉菲姆人在做出最终抉择前所经历的剧烈的社会和哲学辩论。他们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人主张继续探索物质宇宙的边界,而另一部分则致力于“意识的升华”。凡尔纳通过挖掘到的档案,展示了升华过程的复杂性——它要求个体完全剥离“自我”的物质锚点,并将所有经验、情感和智慧贡献给一个集体的、非物质的“领域”。 --- 第三部:回声与继承者的迷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对塞拉菲姆人“去向”的探究,以及他们留给宇宙的最后“讯息”。 1. 星际遗嘱: 探险队在距离“伊甸园残片”数光年的虚空中,发现了一个自我维持的、微型黑洞结构。这个结构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精确引导和稳定过的。内部载有塞拉菲姆文明的“星际遗嘱”。这份遗嘱并没有提供先进的技术蓝图,而是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不毁灭自身”的警告和指导原则。 2. 失败者的视角: 凡尔纳对比了塞拉菲姆的“升华”与其他已知文明的毁灭方式,指出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选择了主动放弃物质形态,而不是被动地被自然法则淘汰。这种选择,在后来的星际社会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是一种终极的智慧,还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逃避? 3. 凡尔纳的追问: 结尾部分,凡尔纳博士将笔锋转向了人类自身。她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我们掌握了改造自身和环境的全部能力时,我们是否也会面临与塞拉菲姆人同样的哲学终点?《尘封的记忆》不仅仅是对一个遥远文明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镜子。书的最后一页,停留在凡尔纳凝视着涅墨西斯-IV上空,那片被恒星光芒遗忘的黑暗,等待着下一代探险家去解答那些未被触及的“寂静”深处的奥秘。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天体物理学、高维几何学、哲学史和考古学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录: 穿插了凡尔纳博士与其团队成员在极端条件下的心理侧写和科学争论,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紧张度。 独家图集: 包含多幅由探险队采集的第一手全息扫描图像和结构重建图。 《尘封的记忆》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史诗,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失落文明的殿堂,思考生命、知识与存在的终极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一九六三年生,是挪威探险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师、艺术收藏家、劳力士表代言人、三个青春期女儿的老爸。他是独自徒步穿越南极的第一人,也是抵达「三极」(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过六本书并译成多国语言,题材涵盖探险、哲学、艺术收藏。

  出版过数本关于探险、哲学、艺术收藏的着作,也译介成多国文字,包括《贫穷收藏家的好物收货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顿底下》(Under Manhattan)、《学校学不到的极地探险哲学》(Philosophy for Polar Explorers. 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in School)、《独往南极》(Alone to the South Pole)。

  二○一○年,他和另一位探险家史帝夫‧邓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纽约的地下铁及下水道。《纽约时报》称赞他「是探险家,也是个充满探险精神的哲学家」。偶尔,他会将世界暂时隔绝于外。

译者简介

谢佩妏


  清大外文所毕,专职译者。
 

图书目录

三个问题,三十三个探索

1 无人记得的爱
2 一种震耳欲聋的静
3 有个人站在月球上俯瞰地球
4 接近一种概念、一种想法
5 声音不只是声音
6 隔绝世界,反而更清楚地看见世界
7 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源自人对寂静的抗拒
8 宁可接受电击也不要独处十五分钟的人
9 噪音愈多,就愈需要分心的事物
10 我们存在人世间,但很少人真正活着
11 寂静,需要自己创造
12 活动过多也可能导致经验匮乏
13 寂静是新的奢侈品
14 它就在你的内心深处
15 寂静可以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16 语言的尽头
17 把目光往上转向星空时
18 把世界关在外面
19 无法言说的,可以呈现
20 忙于「分享」的徒劳
21 把长了青苔的石头带下山
22 外在的事物,早已有人诉说过
23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寂静
24 没吹出来的音符
25 期待、对比、反差
26 沉默是如此精准
27 把一张A4白纸放进影印机之后
28 停顿就像一座桥
29 真正的亲密时刻
30 四分钟认真的对望
31 任由世界在你一脚踏入时消失不见
32 找到自己的南极洲
33
附註
图片出处
 

图书序言



三个问题,三十三个探索


  无法借由散步、爬山、出海远离这世界时,我学会把世界关在门外。

  学会这件事需要时间。唯有了解自己对寂静有着根本的需求,才得以开启我对寂静的追寻。车流、思绪、音乐、机械、手机、铲雪车,种种声音争相入耳,众声喧譁之下,寂静就在那里等着我。

  不久前,我一心想说服三个女儿,世界的奥祕就藏在寂静之中。那天是礼拜天,我们在家里吃晚餐。现在平日週间总是有一堆事要忙,一起吃饭对我们来说愈加难得。礼拜天晚餐,变成我们一家人可以坐下来面对面聊天的宝贵时间。

  三个女孩看着我,一脸怀疑。寂静不就是──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没等我解释寂静也可以是良师益友,比她们梦寐以求的LV包包更有价值,她们就已经认定:伤心难过时,寂静唾手可得还不错。除此之外,寂静就毫无用处。

  坐在餐桌前,我突然想起她们小时候对事事都充满好奇。好奇一扇门后藏了什么东西;看到电灯开关就眼睛发亮,要我「灯开开」。
  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提出问题,找出更多答案。好奇是驱动生命的引擎。但我的三个女儿已经分别十三岁、十六岁和十九岁,好奇的事物愈来愈少。就算对什么好奇,也会马上拿出智慧型手机搜寻答案。她们仍然对世界感到好奇,但脸上稚气渐脱,日渐成熟,脑袋里愈来愈多抱负理想,愈来愈少好奇提问。三个人都没兴趣跟我讨论寂静的话题,所以为了引起她们的兴趣,我跟她们说了两个朋友的故事。这两人决心要挑战世界第一高峰——圣母峰。

  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大早,他们离开基地营,攀越圣母峰的西南山壁。过程相当顺利,两人都如愿攻顶,但暴风雨却在此时来袭。他们很快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着下山。第一个朋友用卫星电话联络上怀孕的妻子,两人一起为她腹中的宝宝取了名字,之后他就在峰顶底下不远处寂寂过世。另一个朋友死前未能联络上任何人。没人知道那几个小时山上发生了什么事。由于海拔八千公尺之处气候干冷,两人的尸体都在原地冷冻干燥。他们躺在寂静之中长眠,跟我二十二年前最后一次看到他们时,几乎没有两样。

  餐桌上第一次安静下来。有支手机传来简讯,响了一声,但是当下没人想到要去查看,反而任由寂静将我们填满。

  过没多久,我受邀到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演讲,讲题可以自订。以往,我多半会分享世界尽头的极地之旅,但这一次,我的思绪却飘回家里,指向那个礼拜天的全家晚餐。最后我选定「寂静」作为讲题。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事前我还是不免紧张。寂静相关的随思杂想,会不会只适合星期天的餐桌,不适合大学讲堂?我并非担心十八分钟的演讲会招来嘘声,而是希望台下学生对我心心念念的主题产生共鸣。

  演讲开始,我以一分钟的寂静开场。全场静默,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接下来十七分钟,我不只谈了外在的寂静,也谈了内在的寂静;对我来说,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台下学生静静聆听,彷彿对寂静渴求已久。

  当晚,我跟几位学生前往酒吧叙谈。进了通风的入口,每个人都叫了一杯啤酒,此情此景跟我当年在剑桥读书时相差无几。周围气氛热烈,热情好学的人围绕着我,有趣的话题一个接一个。这些学生问了我三个问题,希望我给他们答案:何谓寂静?寂静何处可得?为什么寂静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那一晚对我意义重大,但不只是因为大家相谈甚欢。多亏了那群学生,我才知道自己懂得很有限。回家后,这三个问题持续在我脑中打转,萦绕不去。

  何谓寂静?寂静何处可得?为什么寂静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每晚我都会坐下来思索这三个问题。我开始写作、思考和阅读,但更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他人。
  以下是我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而展开的三十三个探索。
 

图书试读

2 一种震耳欲聋的静
 
南极洲是我去过最寂静的地方。我独自一人走向南极,在那片千篇一律、一望无际的辽阔大陆上,除了我发出的声音,没有其他人类的声音。独自踏雪前行,深入皑皑广漠,我感觉得到、也听得到寂静。(载我到南极洲北端的航空公司强迫我带无线电装置下去,而我下飞机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电池丢进垃圾桶。)
 
我往南走,横越世界最冷的大陆,一哩又一哩,直到地平线的尽头。放眼望去,一切显得雪白又平坦。脚下,七百万立方英里的冰块绵延而去,紧贴着地球表面。
 
最后,在彻底孤绝下,我逐渐发现,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完全平坦。冰雪组成大大小小的抽象形状。千篇一律的白,转变成深浅不一、千变万化的白。雪的表面有一丝丝蓝,一小抹红和绿,还有些微粉红。沿途风景不停变换,但是我错了。周围风景并无改变,改变的是我。旅程的第二十二天,我在日记上写下:「在家我喜欢『大口享受』,在这里我渐渐学会珍惜小小的喜悦。冰雪色彩的细微变化。风渐缓。云朵成形。寂静。」
 
小时候我很迷蜗牛。蜗牛可以带着自己的家四处流浪。到南极洲探险期间,我对蜗牛又更加赞叹。我把整趟旅程所需的全部食物、装备和燃料都放在雪橇上,从不开口说话。我闭上嘴巴,没有无线电可跟人通讯,五十天来也没看过任何生物。每天除了滑着雪橇往南走,什么事也不做。即使绑东西的绳子断了或差点摔进裂缝,惹得我不大高兴,也不会开口咒骂。咒骂让人心情低落,让原本就阴霾笼罩的心情更差。因为如此,探险时我从不飙脏话。
 
在家时,总是有车子经过、电话铃响、手机哔哔叫或嗡嗡响,或有人在说话、窃窃私语或大吼大叫。噪音这么多,要全部听进去很难。在这里不同。自然透过寂静在对我说话。愈是安静,我听到的愈多。
 
每次我停下来休息,如果风刚好停了,周围就有一种震耳欲聋的静。风静止时,连雪也看似寂静无声。我愈来愈留意我置身的世界。我既不无聊,也不觉得受到打扰。我跟我的意念和思绪单独在一起。未来不再重要。过去也无足轻重。我只存在于生命的此时此刻。哲学家海德格说,一旦你投身世界,世界就消失了。正是这种感觉。

用户评价

评分

“寂静为何如此重要”——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深度远不止于字面上的意思。我们常常把“安静”等同于“无聊”或者“落寞”,觉得只有热闹才是生活的常态。但如果寂静真的有其重要性,那它体现在哪里呢?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是能帮助我们获得更清晰的思考?还是说,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治愈的力量?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太需要一些“慢下来”的力量,而寂静,或许就是其中的关键。 这本书的出现,刚好填补了我内心一直以来对“安静”的困惑和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着前进,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审视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寂静,为什么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与自我和谐相处的方式。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认识到,寂静的力量,它不是空无,而是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读到“聆听寂静”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自动播放起轻柔的旋律,仿佛是在为即将展开的书页做序曲。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导人进入内心深处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名称,恰恰就给我这样的感觉。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窗外的灯火阑珊,心里涌现出一种莫名的空虚,想抓住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抓住什么。也许,这正是因为我太久没有真正“聆听”了,没有去聆听我自己的心声,也没有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的美好。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个温柔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寂静”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带我去探访怎样的“寂静”之地?是那些遗世独立的秘境,还是潜藏在我们日常之中的片刻安宁?又或者,它会打开一扇门,让我看见,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寂静花园”。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学会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宁静,并且学会去珍视它,享受它。

评分

这本《聆听寂静:什么是寂静/何处可寻/寂静为何如此重要》,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一种召喚。我一直是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每天被各种声音包围,汽笛声、人声、施工的噪音,甚至连电脑风扇的嗡嗡声都好像成了背景音乐,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这种“热闹”。但心里总会有一块地方,渴望一种平静,一种不被外界打扰的安宁。《聆听寂静》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去探索那个我一直以为不存在,或者被我忽略的空间——寂静。 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好像被剥夺了“安静”的权利。走到哪里都充斥着信息,手机更是24小时待命,就算是在家里,电视、音乐也从未间断。我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寂静?它不是房间里没有声音那么简单吧?或许它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机会?书名中的“什么是寂静”,就好像在问我,在我看来,寂静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存在?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是雨滴落在窗台的滴答声,还是完全的虚无?我迫不及待地想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去重新定义我对“寂静”的理解,也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些被我们遗忘的,纯粹的寂静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画面。尤其“何处可寻”这几个字,特别触动我。我总是以为,寂静只存在于深山老林,或者海边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但如果真的要我放下一切,去寻找那么一片刻的宁静,我怕是连目的地都难以选择。我更想知道,有没有可能,在最平凡的日常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甚至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寂静?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寻找”的定义是不是太狭隘了?是不是我们平时忽略了太多身边的“宁静”元素?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容易被外界干扰的人,一点点响动都能让我走神,更别说深入思考了。所以,“何处可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寻找,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探索。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教我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寂静场域”?或者,它会带我去体验一些特殊的场景,让我去感受不同形式的寂静?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示,让我明白,寂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去“看见”它。

评分

“聆听寂静”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过往的经验。以前在外地求学时,偶尔会独自一人走在深夜的街道上,那种空旷感和周围万籁俱寂的感觉,总会让我内心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既有几分孤独,却也夹杂着一种独特的平静。那种时刻,我感觉自己好像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响,看见自己真实的需求。而现在,回到台湾,回到人群和车流之中,我发现那种纯粹的寂静越来越难得。 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什么是寂静/何处可寻/寂静为何如此重要”这几个副标题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吸引了。它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索的几个核心问题。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寂静”,它是否只是声音的缺失,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精神意涵?我又期待他能分享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这样一片“净土”,是需要跋山涉水,还是只需要调整心态?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阐释寂静的重要性,让我理解为何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乃至对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都如此不可或缺。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本探索心灵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