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是一种商机:茑屋书店创办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风格是一种商机:茑屋书店创办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商业思维
  • 经营策略
  • 零售业
  • 书店经营
  • 品牌打造
  • 顾客体验
  • 员工管理
  • 创业
  • 日本商业
  • 茑屋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茑屋书店创办人增田宗昭首度公开
 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与工作心法!
 倾囊相授他用四十年炼成的风格和眼光!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
 唯有风格才能创造「被想要」的价值!


  有眼光,才能炼就风格;
  有风格,才能成为独一无二;
  独一无二,才能创造出被时代想要的价值!

  别人眼里平凡的风景,却是他眼里的大商机,
  他卖的不是书、不是空间,是幸福时光!
  本书让你看一个懂经营管理的风格者,
  如何将风格炼成引领世界风潮的好生意!

  在供过于求、物质过剩的时代里,
  不是只要推出被需要的商品,
  而是要创造出被想要的商品,
  商品如果无法让人产生「想特地去买」的念头,
  消费者是不会下手的。
  想创造出令人觉得不来是一种损失的商品,
  就必须以一公分为单位细细堆砌,
  否则就无法打造出令人想专程前来的空间和商品。

  风格是这么炼成的:

  .经营要有哲学
  「探究真理是学者的职责,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是事业家的职责。对于公司里争论什么才正确的人或是会议,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只看谁愿意甘冒风险也要将企划化为具体事业。因为,真理只存在于敢冒风险的人身上。」

  .组织要超越管理
  「命令无法打动人,梦想才可以。领导人必须拥有整合人才、打动人心的力量。除了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为组织描绘梦想的能力。」

  .企划可以创造需求
  「东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脑看;味道不是用舌头品尝,而是用眼睛品尝;意见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看见不同的风景;相同的资讯,不同的人描绘出不同的未来。未来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放下己见,敞开胸襟倾听,用这样的姿势就会看见不同于人的风景,做出不同于人的美味!」
           
  .坚持自我风格
  「自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且能在想收手的时候收手;自由是见到想见的人,做想做的工作。高兴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什么都不做,只领薪水,不叫自由。自由是对看似理所当然的事付出坚持与努力才得以成立的东西。」

  .心中要有风景
  「没有金钱、知名度时,就要拥有名为『自己』」的一把尺。有了这把尺,才得以扩大事业、累积的资本、获取利润、创造组织,最终获得名声。现在所拥有的,只能说是一路走来累积的「结果」。不要老是看着四周,要时时看看自己的尺是否歪掉了呢?」

 
风格的商业逻辑:从品牌内核到市场突围 引言: 在一个信息过载、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实现长久的商业价值?本书不探讨具体的商业案例分析,而是深入挖掘“风格”这一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如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战略。我们将从品牌哲学的构建、文化资本的积累,以及如何通过一致性的美学输出实现市场区隔等方面,全方位解析风格在现代商业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风格的本质——超越产品的价值锚点 风格并非仅仅是设计上的装饰,它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和运营哲学的集中体现。本章旨在厘清“风格”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关键差异。风格是深植于企业基因中的内在驱动力,是其对待世界、对待工作的根本态度,它渗透于每一个决策、每一个细节,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深度访谈和内部共识的建立,提炼出企业独有的“风格基因”。这包括对创始人愿景的精准解读、对目标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在日常运营中确保这种基因的纯粹性与连贯性。我们不会讨论任何已有的商业案例,而是侧重于构建一套评估和定义企业风格的理论框架。这套框架强调风格的动态性——它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但其核心精神又必须是永恒不变的。 第二章:风格的构建: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路径 风格要发挥商业作用,必须实现从抽象概念到具象体验的完美转化。本章关注的是如何将抽象的风格理念,系统地转化为可感知的客户接触点。 我们着重分析“一致性”原则在风格转化中的极端重要性。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导致风格的稀释甚至瓦解。这包括但不限于: 1. 空间叙事的力量: 探讨如何通过物理环境的设计语言(光线、材质、动线布局),来讲述企业的风格故事。这并非关于某特定业态的装修技巧,而是关于如何让空间本身成为一种无声的沟通媒介。 2. 信息传递的语境控制: 研究文案、视觉素材、乃至客服话术中,如何运用特定的词汇、色彩和排版,来强化既定的风格认知。强调避免使用流行但缺乏深度的语言堆砌,转而追求精准、有力的表达。 3. 流程中的风格嵌入: 风格不应只停留在展示面。本章深入分析如何将风格要求嵌入到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乃至售后服务等后端流程中,确保每一次交互都忠实于核心风格。 第三章:风格的筛选与驾驭——人才与组织的契合度 一个强大的风格体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来支撑。本章聚焦于如何在组织内部筛选、培养和激励那些能够理解并执行企业风格的员工。 我们将剖析“风格契合度”在招聘流程中的量化评估方法(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测试工具)。核心在于识别候选人是否具备对美学、对细节、对长期主义的内在追求。我们探讨的不是技能培训,而是价值观的对齐。 同时,本章将深入探讨风格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角色。当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诱惑时,员工应如何运用既定的风格原则来做出取舍和判断?这需要一套清晰的、基于风格的决策指南,而非僵硬的教条。我们将讨论如何建立一种鼓励员工主动捍卫和创新性地践行企业风格的内部文化。 第四章:风格的商业变现:从追随者到定义者 风格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和市场的领导地位。本章探讨如何利用积累的风格资产,构建强大的竞争壁垒,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成功的风格不是模仿,而是开创。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持续、高强度的风格输出,从被动满足需求转变为主动定义品类。这涉及到对“潮流”与“风格”的辩证关系的处理——如何站在潮流之上,用风格引领消费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领域。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风格溢价的心理学基础。当消费者认同并购买了企业的风格时,他们购买的不再是单纯的功能性产品,而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生活态度的投射。如何科学地评估并合理地将这种“风格附加值”转化为价格策略,是本章的重点讨论内容。我们聚焦于价值链重塑,而非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法。 结语:风格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完善 本书最终旨在阐明,风格并非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种持续的、需要终身投入的商业修行。它要求企业和领导者具备非凡的耐心、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关注,以及穿越短期波动、坚守长期美学承诺的勇气。风格的建立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理解并践行本书所阐述的原则,将帮助企业在喧嚣的市场中,打造出一个拥有独特灵魂和持久生命力的商业实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增田宗昭MASUDA MUNEAKI


  1951年生,大坂府枚方市人,CCC集团(Culture Convenience Club)董事长兼CEO,在日本拥有超过1400家分店的茑屋书店(TSUTAYA)。同志社大学毕业后任职于铃屋,曾担任轻井泽Bell Commons开发计画负责人。离职后,于1993年开设「茑屋书店枚方店」,并于1985年成立CCC公司,2003年开始发行跨产业的集点服务「T-POINT」,会员人数在2017年1月成长到6,156万人,2011年更以团块世代为主要对象,开设了蔚为风尚的文化空间「代官山茑屋书店」和「代官山T-SITE」。2013年更将「代官山茑屋书店」的概念大胆运用于佐贺县武雄市的公共图书馆,开幕13个月,来馆人数已突破100万人,受到日本各方瞩目。2016年再度回到创业之地 — 枚方,开设提供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的百货「枚方T-SITE」。目前为企划公司社长,正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四处奔忙。

译者简介

邱香凝


  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日本国立九州大学院比较社会文化学府硕士。喜爱阅读与书写,用翻译看世界。育有一狗,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用认养取代购买」,现为专职译者,译有《一路吃下去!骑向台湾第一小吃摊》、《绝不哭泣》、《飞上天空的轮胎》等书。
 

图书目录

1章 经营要有哲学
莫忘最初的起点    012
永远为下一个竞争者最准备   016
努力揣摩顾客的想法   020
成长的本质  024
有梦想就能前进   028
重视自己心中的宇宙  032
别以为成功可以复制  034
只做既定的事称不上工作  042
赚钱是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动机  046
所谓公司的成长  050
本末别倒置  052
二号店失败的原因  056
经营就是允许失败  060
模仿就是退步  062
每天都要有新发想  064
真理只存在敢冒险的人身上  068
成为主动出击的人   070
有决心,就会遇到帮助你的人  074
信用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078
走出你的工作岗位  084
时时回到原点  090
拉大成本与价值之间的落差  094
赚钱是为的获得自由   098
用企划力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102
要成长,唯有战斗  104
大胆挑战原本不会的事  108

2  组织要超越管理
组织要像七人座的小船  114
避免成长的副作用  118
懂思考的集团与不懂思考的集团  120
命令无法打动人,梦想才可以  125
永保新创公司的动能  129
目标明确,就会产生动能  132
速度比大小更重要   136
赏罚要分明  138
在世界盃中奋战的日本交会我的事  142
领导人要有守护员工的决心  146

3企划可以创造需要
向坎城影展学行销  152
未来并非在过去的延长线上  158
企划力的泉源   162
先出手先获得资源  166
生活提案是提出让人充满活力的生活想像   169
只靠才华,是创造不出一家店的营业额   172
企划不是思考来的,是用经验和信念炼成的   176
看清工作里的森林、树木和叶子   178
不是用固定方法,而是用尽一切方法  182
走出会议室思考   186
只有梦想,梦想是无法实现的  188
需求是可以创造的  192
对抗先入为主的观念  194
不要等资源到手才要开始思考   196
真正的BOOK&CAFÉ  198
未来要做的生意   200
被拒绝是因为提出的想法不够有价值   202
企划一个有艺术气息的生活   206
不做能赚钱、却无法让顾客开心的公司   210
唯有强烈的执念,才能让企划具体成型   214
卖一种幸福  218
「生活提案」是对食衣住行的全面想像   222
有今天是因为有过去的种种白费与失败   226
风景不是用眼睛看,而要用心看   228
成为共享经济的一员    232
灵魂藏在细节中   238
满足三种客人有方法   244

4 坚持自我价值
信用是从小地方累积而来的   250
梦想的力量   254
成为动手做事的人   260
不忘工作的本质   264
敌人势力虽大,但志气绝不退让    268
让别人想主动与你一起工作才是真自由    274
自由来自你所建立的信任   278
自我要求有多高,成果就有多大    282
遇见未知,才能成长  284
能力是挑战出来的   288
成事在心   292
别待在公司里,要走进世界   296
做让人道谢的工作    301
第一时间报告坏消息   304
结果小于原因   306
真正的决断没有答案,也计算不出来    310
成为被选上的人   314
廉价的信任与无价的信任   319
私心将导致成果尽失   322
别听顾客说什么,去做对顾客有利的事就对了   326
时时信守承诺,心怀感谢   330

5心中要有风景
成为别人心中想成为的人   336
让盟友与你并肩拚战   340
不先实现家人的幸福,事业就不会成功   346
感恩当年承担的责任   350
虽已顶尖,仍不忘学习   354
老妈教我的事    358
希望愈大,绝望愈大    364
忙而不盲    368
「违和感」是一种创新姿态    372
媒体就是讯息   376
烦闷,才会看见新的光芒    378
重要的小事   384
成为革命之地   388
想见的人变少时,就是创新之时    390
言语里透露你的生存之道   394
别让视线高高在上   396
挫折才是成长的基石   400
相信明天也会放晴    405
乐观来自意志力   406
非相信别人不可   410
成长不是膨胀   412
踏出一步就有机会   416
累积就算只是随便做,也能拿出好成果的实力   418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一把尺   42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努力揣摩顾客的想法
常听到顾客至上,
或是「让自己成为最了解顾客的人」这类说法,
关于这些,我个人最近有一些想法。
不管是创业开店,
还是推广T-POINT 会员集点业务,
成功的方法其实都很简单。
只要能提出会让客户表示「我也想要」的提案,
就一定能谈成合约。
明明只要知道什么是顾客想要的,
企划就一定百发百中,
但大家却都不去找那个答案。
多数人往往只是乱枪打鸟,
不去找出真正的答案。
做生意,要找出那个「答案」,方法其实很简单,
只要站在顾客立场去思考就行了;
或者说用顾客的心情去思考问题就对了。
为了用顾客的心情企划出好的提案,
我会把自己当成顾客,一次又一次不断的观察店内。
即使是同一家店,早上的心情、白天的心情和晚上的心情,都不一样。
成立代官山茑屋书店时,
我正是一直从ASO 这家咖啡店,
观察那一带的人来人往。
无论假日、下雨天,还是大热天,
无论早晨、中午,还是傍晚,
为了理解通勤经过的顾客心情,
我一次又一次的从车站徒步到店面。
天气热时,就试着把车停在路边,
在椅垫被晒热的当下,我想到了这里会需要树荫。
在惠比寿花园广场和六本木之丘开店时,
我深知,有些事必须自己在那里生活过才会明白,
于是我和企划案的负责人一起搬到那附近住了一阵子。
就这样在每天努力揣摩顾客的心情中,
找到了答案。
只要我们忠实呈现答案,
客人就会上门。
这明明是谁都做得到的事,
却很少人去做。

风景不是用眼睛看,而要用心看
人好似是用眼睛看风景,
但其实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头脑看。
人好似是用舌头品尝味道,
但其实不是用舌头品尝,而是用眼睛品尝。
人好似是用耳朵听人说话,
但其实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脑袋听。
换句话说,即使看的是同一片风景,
看到的风景也会因人而异,
虽然明明是同一片风景。
人会不由自主的在风景里找寻意义。
对你有意义的风景才会留在记忆中,
没有意义,就不会留下记忆。
因此,即使看的是同一片风景,
每个人看风景的方式也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对问题的着眼点不同,
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同,从风景中看到的「意义」自然也不同。
料理也一样,记忆中吃过某种美味的料理,
下次看到同样料理时,就会感觉到美味,
光看就觉得好像很好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风格是一种商机》,我最深的感触是,增田宗昭先生传递给我的,是一种“生活美学”式的商业哲学。他并不鼓励那种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一切的“狼性文化”,反而是倡导一种将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自然地融入到商业实践中。他讲到,茑屋书店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人,不仅仅是因为它卖书,更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生活提案”的空间,一种让人愿意停留、愿意探索、愿意与美好事物产生连接的场所。这种“连接”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交易,更是商家如何通过“风格”去触动顾客的情感,去建立一种长期的信任和情感认同。在台湾,我们也有很多小店,它们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因为店主独特的“风格”和对顾客的真诚,吸引了一群忠实的粉丝。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这种“人情味”和“风格”的融合,是未来商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评分

《风格是一种商机》这本书,真的像是一本“内功心法”秘籍,它教你如何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增田宗昭先生不是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怎么想”。他反复强调“风格”的重要性,但这种“风格”并非是表面的潮流,而是一种深刻的,基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对自身价值的坚持。他会在书中分享很多他个人的思考过程,比如在面对某个决策时,他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最终找到那个最符合“风格”的答案。这种思考过程的分享,非常宝贵,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商业思考”,其实是一种不断自我对话、自我审视的过程。在台湾,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可能会更加注重“执行力”和“效率”,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在高效的执行之前,有一个清晰的“为什么”和一种独特的“风格”作为指引,会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我的工作中,我的“风格”是什么?我是否足够清晰地理解它?我是否在用“风格”驱动我的决策?

评分

《风格是一种商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商业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有质感”的指南。增田宗昭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慢”和“深”的魅力。他不是在追求快速的商业增长,而是在追求一种有深度、有温度的“风格”构建。他会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对人情冷暖的体悟,来阐述“风格”如何能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商业驱动力。他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品味”,要敢于表达自己的“风格”,并且要将这种“风格”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体现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在台湾,我们很多年轻人追求所谓的“潮流”和“流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风格”是超越时间和潮流的,它是一种内在的,由生活积累和自我认知所形成的独特气质。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意识地去追求一种有质感的“风格”,并从中发现属于我自己的“商机”。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商业一线工作的台湾读者来说,《风格是一种商机》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增田宗昭先生并没有用那些复杂的市场分析报告来堆砌篇幅,而是从他最熟悉的“书”和“生活”出发,层层剥开了“风格”在商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讲述了茑屋书店如何从一家小型旧书店,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备受瞩目的文化品牌,其间的关键并非是抓住了什么“风口”,而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对“风格”的塑造和传承。这种“坚持”的力量,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为珍贵。他让我理解到,一个品牌或一家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并持续输出一种独特且能引起共鸣的“风格”,它就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建立起一种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商机”,往往蕴藏在对“风格”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之中,而这种理解,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感受,去体验,去反思。

评分

刚拿到这本《风格是一种商机》的当下,老实说,我内心是有些期待又带点疑虑的。毕竟书名直白地摆出了“茑屋书店创办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听起来就像是那种神乎其神的“内幕揭秘”或者“精英宝典”,我怕会落入“看得懂但学不会”的窠臼。然而,打开第一页,增田宗昭先生的文字,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分享,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促膝长谈。他没有直接抛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商业理论,而是从他观察到的生活细节、从他与人交流的感受出发,慢慢引导读者去思考“风格”这个概念,以及它如何能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商业驱动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风格”的定义,它并非单指外在的包装或品味,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坚持,是对“为什么”的清晰认知。这种由内而外的“风格”才真正具有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习惯和思维定势,那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流程”或者“目标”,在增田先生的引导下,似乎都染上了某种“风格”的印记。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新意和挑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在进行一场关于自我商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评分

《风格是一种商机》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关于“同理心”和“创造力”的商业指南。增田宗昭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理解并满足顾客“隐藏的渴望”是创造“风格”和“商机”的关键。他并没有把顾客简单地视为消费者,而是视为一个拥有独特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个体。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人类心理的洞察,他能够精准地把握住那些顾客自己可能都未能意识到的需求,并将之转化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体验。这种“同理心”,在台湾的服务业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如何将这种同理心,提升到一种能够驱动商业创新的层面。他鼓励我们要敢于跳出既有的框架,用创新的思维去设计产品、服务和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风格”。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足够深入地去理解我的客户,我的“隐藏的渴望”是什么?我是否能将这份理解,转化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并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机”?

评分

刚开始翻阅《风格是一种商机》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包装”或“营销”的书,毕竟“风格”听起来有点像是外在的修饰。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增田宗昭先生所阐述的“风格”,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是一种对“本质”的洞察,一种对“价值”的坚持,更是一种对“情感”的连接。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去“显得”有风格,而是在教你如何去“成为”有风格。书中举的很多例子,比如茑屋书店对于顾客需求的细致捕捉,对每一个空间细节的精心打磨,都说明了“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是源于对“为什么”的清晰认识和对“如何才能更好”的不懈追求。在台湾,我们很多时候会过于关注“效率”和“产出”,而忽略了“过程”和“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也许正是这些被忽略的“过程”和“体验”,才是真正塑造“风格”的关键,而这种“风格”,正是最持久的“商机”。

评分

在阅读《风格是一种商机》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我在台湾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场景。增田宗昭先生对于“风格”的定义,并没有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延伸到了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他强调,真正的“风格”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它能够引发共鸣,能够传递一种价值。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在工作中的“风格”:我是否在以一种有温度、有思考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传递给同事和客户的,是否是一种积极、有价值的“风格”?他提到了,很多伟大的商业成功,并非来自于一蹴而就的策略,而是源于一种持续的,对“风格”的打磨和坚持。在台湾,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文创工作者,他们本身就拥有独特的“风格”,如果能够将这种“风格”的力量,与商业的逻辑相结合,我相信一定能迸发出更巨大的能量。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实践的框架。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怕读到那种理论性太强、充斥着晦涩名词的书的人,往往一打开就很容易打瞌睡。但《风格是一种商机》真的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增田宗昭先生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他会描绘一些场景,比如在某个咖啡馆里,他如何观察到店员的某个小动作,或者在某个城市里,他如何感受到某种独特的氛围,然后将这些细微的观察与商业的逻辑巧妙地联系起来。他讲到“风格”的时候,不是那种空泛的哲学探讨,而是非常具体,比如他会举例说明,为什么某些商品能够持续热销,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功能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它们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风格”,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种把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让作为读者的我,能够非常轻易地理解并吸收。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开始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品牌和产品,然后用增田先生提到的“风格”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发现很多过去我从未留意到的细节,原来都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商业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营书店”的,更是关于如何“经营自己”和“经营生活”的一本实用指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风格是一种商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那种“秘诀大公开”的浮夸感,而是呈现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商业思考模式。增田宗昭先生在书中分享的,更多的是一种“钝感力”式的坚持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会提到,很多时候,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非来自于什么一夜之间的灵感迸发,而是源于对每一个微小环节的反复打磨和对顾客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他举了很多关于茑屋书店的例子,比如书店的选址、空间的布局、书的陈列方式,甚至店员的一句问候,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独特的“风格”,让顾客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舒适和惊喜。这种对细节的重视,让我联想到我们台湾很多传统产业,其实也拥有非常深厚的“工匠精神”,如果能够将这种精神与“风格”的概念结合起来,或许能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商机”,并非总是隐藏在那些高大上的新兴科技或市场趋势中,很多时候,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但却能打动人心的“风格”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