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660种品种来源分布、特征、採收加工、功效主治完整辨识。

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660种品种来源分布、特征、採收加工、功效主治完整辨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材图谱
  • 中医药
  • 本草
  • 植物药
  • 中医
  • 药用植物
  • 传统医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药材辨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连生,破天荒当代鉅着,首刷万本迅速销售一空。

  完整收录药用植物八百多张、植物类药材和饮片九百多张等,
  共约两千张全彩照片图示,为中草药最佳参照书籍。


  ◎你听过鹅不食草、救必应、一点红或是野马追吗?这些怪怪名,其实都是中药。
  ◎中药不一定都是植物提炼,熊胆、蜥蜴、蛇甚至水蛭,都可制成。
  ◎什么药材是菜也是药,最利于清热解毒,更是女人的保养圣品?
  ◎晒干或加工了的药材,生鲜时或矿物状态时长什么样子?看原样,助你辨真伪。
   
  不同中药,因其生长特性,北从新疆、内蒙、吉林、黑龙江,
  西至四川、青海、西藏,东至浙江、福建、江苏、山东,
  南至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等,都有分布;
  由于台湾为亚热带气候,许多中药品种无法在台湾生长、栽培,
  因此一般人很少看到常见中药的原植物样貌。

  主编沈连生教授50年来每天走南闯北,只为寻药、鉴药、择药和拍摄药。
  本书按功效分为22大类,方便中药学和中医学各学科读者清楚辨识。
  书中上千药用植物彩色照片是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得之艰难,十分珍贵。
  若干中草药生长期和花期均很短,并受气温和雨水的影响很大,难以把握摄制佳期,
  沈教授花3年往返产区,方摄到符合要求的照片。
 
  全书依疗效分类,分为:
  上册: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

  下册: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民族药及其他药等,

  更提供中药动植物中文名及拉丁学名检索,便于查询。
  最完整、最齐全的中草药资讯,全都收录在这本中草药经典图谱。


名人推荐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药学暨中药资源学系教授/张永勋
 
草药的奥秘:一部探索植物与健康之间古老联系的指南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广袤的草药世界,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应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自然界中植物如何成为人类健康的基石。本书并非关注特定图谱或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草药学跨越千年的演变、其背后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如何以一种负责任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第一部分:草药学的历史长河与文化印记 草药的应用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发展。本书的开篇将追溯这一古老实践的起源,探究不同文明在草药知识积累上的独特性和共通之处。 1.1 文明的摇篮与植物的智慧 我们将考察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如何通过观察、试错和经验积累,逐步识别出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深植于早期宗教、巫术和哲学思想中的世界观。我们会分析早期文献中对草药的记载,例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对草药师的提及,或古埃及莎草纸上记录的药方。 1.2 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与分流 本书随后会对比东西方草药学的发展轨迹。在东方,我们聚焦于中国传统医学(TCM)体系的建立,探讨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如何指导草药的应用,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与当时的自然哲学(如阴阳五行)相结合。在西方,我们将考察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如何主导了草药的应用模式,以及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奠基人留下的遗产。这种对比将揭示知识传播与本土化适应的复杂过程。 1.3 中世纪的保存与文艺复兴的觉醒 在中世纪,许多古典知识在欧洲一度失传或被宗教教义所束缚,但在修道院和阿拉伯世界的学术中心得以保存和发展。本书将详述这一时期的知识“中转站”作用。随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的到来,新的植物物种被带回欧洲,极大地丰富了草药学的版图,引发了对传统知识体系的重新审视和科学化的初步尝试。 第二部分:生态学视角下的药用植物资源 了解一种草药的功效,必须先理解它生长的环境。本部分将侧重于植物的生态位、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1 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 植物为了应对捕食者、病原体和环境压力,进化出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我们将探讨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等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将其与植物的生存策略联系起来。例如,为何生长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往往产生更强效的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旨在将药用价值置于严谨的进化生物学框架内进行解读。 2.2 生境多样性与药效的关联 地理、气候、土壤的微小差异都会影响植物体内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结构。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如高海拔与低海拔,酸性土壤与碱性土壤)所表现出的药理活性差异。这强调了“道地药材”概念背后的科学基础,即特定环境对药材品质的决定性影响。 2.3 可持续采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随着现代需求的增长,许多野生药用植物面临过度采挖的威胁。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可持续采收的最佳实践,包括对植物生命周期(如根、叶、花期)的了解,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替代种植模式来减轻对野生种群的压力。我们将讨论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未来药物研发的潜在风险。 第三部分:从植物到药方的科学解析 本部分将超越简单的“是什么”和“在哪里”,转而关注“如何作用”以及“如何评估”。 3.1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概述 现代草药研究的一个核心在于精确分离和鉴定活性分子。本书将简要介绍传统提取方法(如煎煮、浸渍)的原理,并过渡到现代分离技术,如索氏提取、柱层析和超临界流体萃取。重点在于理解不同溶剂和方法如何选择性地富集特定类别的化合物。 3.2 药理活性机制的跨学科探讨 现代药理学如何验证传统草药的功效?我们将审视体外和体内实验如何揭示草药的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部分内容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侧重于概念的解释,例如,草药中的多成分复合物如何协同作用(Multi-Target Effects),这与现代单靶点药物研发的理念有何不同。 3.3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的挑战 草药应用的可靠性建立在稳定的质量之上。本书探讨了当前草药标准化面临的挑战,包括原料鉴定、有效成分的量化标准、以及如何区分天然变异与掺假行为。我们将讨论现代分析技术(如HPLC指纹图谱)在确保药材质量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草药学的未来展望与伦理考量 4.1 传统知识的现代化转型 未来的草药学不再是传统经验的简单重复,而是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解码传统方剂的复杂作用网络,从而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现代草药制剂。 4.2 药物发现的新疆域 许多传统上被视为“边缘”的植物或未被充分研究的传统体系,正成为新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潜在来源。本书将展望全球研究人员如何从这些古老的植物库中寻找应对现代健康威胁的答案。 4.3 伦理与法规的平衡 最后,我们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草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原住民和传统知识持有者的权益)与国际贸易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平衡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科学研究的自由与传统知识的尊重,是草药学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伦理课题。 本书旨在为对草药、植物学、药理学或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批判性思维的导览,理解人类与植物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复杂且持续演变的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连生 


  主编。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中药资源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院校中药标本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近50年,涉足中药学多个领域;并爬山越岭、走遍南北,只为採药、辨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主编和编着出版《中药图典》、《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本草纲目彩色图谱》、《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等,中药学领域的着作多达三十多本。
 

图书目录

(上)
推荐序 认识中草药的最佳鑑别图鑑/张永勋
前言 50年走南闯北寻药、择药,600种中药全纪录

第一部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第二部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解毒药
4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

第三部 泻下药
1攻下药
2润下药
3峻下逐水药

第四部 祛风湿药
1祛风湿寒药
2祛风湿热药
3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五部 化湿药

第六部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2利水通淋药
3利湿退黄药

第七部 温里药

第八部 理气药

第九部 消食药

第十部 驱虫药


第十一部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2化瘀止血药
3收敛止血药
4温经止血药

药用动植物中文名索引
药用动植物拉丁名索引

(下)
推荐序 认识中草药的最佳鑑别图鑑/张永勋
前言 50年走南闯北寻药、择药,600种中药全纪录

第十二部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2活血调经药
3活血疗伤药
4破血消症药

第十三部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部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2养心安神药

第十五部 平肝息风药
1平肝抑阳药
2息风止痉药

第十六部 开窍药

第十七部 补虚药

1补气药
2补阳药
3补血药
4补阴药

第十八部 收涩药
1固表止汗药
2敛肺涩肠药
3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十九部 涌吐药
第二十部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部 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二十二部 民族药及其他药

药用动植物中文名索引
药用动植物拉丁名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50年走南闯北寻药、择药,600种中药全纪录


  本书收载中药计660种,其中植物类576种、动物类50种、矿物类34种。每一种中药均配有文字和彩色图照。药图是实物彩照,包括基原(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药材、中药饮片三部分;基原非一种者,也多数收载完全。其中药用植物彩色照片813幅,植物类药材和饮片彩色照片952幅;动物类药彩色照片159幅;矿物类药彩色照片56幅,合计彩色照片1980幅。

  文字部分包括来源分布、形态特征、採收加工、药材饮片、功效主治等项。为了方便中药学和中医学各学科读者的学习,本书按功效分类,民族药和其他类药为单独一类。正文后附有药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图文并举是本书的特征,以文说图,以图示意,互补互用,力求文字符合规范、实用、精要,图照真实、清晰、美观。书中上千药用植物彩色照片是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得之艰难,十分珍贵。

  中国药用植物分布于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有着名道地药材和特有种类。为寻药鉴药和择药摄药,着者历经多年,走南闯北,跑平川高坡,淌河湖沼泽,进草原大漠,爬高山雪岭;很多种类常寻觅数年,往返多次,方有收获。如中药夏天无(编号374)是一种宿根性小草本(伏生紫菫),在华东低平山区阴湿地带并不是罕见,但由于其生长期和花期均很短,并受气温和雨水的影响很大,难以把握摄制佳期,三年往返产区,方摄到符合要求的照片。黑三棱(编号401)是雌雄同株异花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在北京地区应有分布,但也历经数年,多次在湖、河、沼泽寻觅,方摄到雄花和果实并存、生长旺盛的植物照片。

  另有一种叫暴马丁香(编号443)的药用植物,在北方地区有分布,虽少但并不是罕有,可是其分布、习性、花期等与丁香属植物存在明显差异,是小乔木,夏秋季开花,更重要是雄蕊花丝明显伸出花冠外,而丁香属其他种是灌木,早春开花,栽植较多,如此,或因把握不准花期,或因寻觅不到适合拍摄的花,历经数年十数次方摄得满意的照片。

  药材和饮片的彩色照片,从样品的选择、选购、鉴定到照片摄制选用,都是着者亲力亲为。其中很多供摄制的药材和饮片样品是亲自採集和加工,目的是保证所载药材和饮片照片准确真实、特点突出、易看易识。本书可很好地帮助学习中药、记忆中药、应用中药,适合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及药学类专业本科、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医药师及自学中医药者的学习参考书。

  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真诚希望每位读者「拜书为师,结书为友,读书为粮」,成为通晓中药知识的学者和行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恳望本书能在您成长的路上助一臂之力。

推荐序

认识中草药的最佳鑑别图鑑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药学暨中药资源学系教授/张永勋


  中医为中华传统医学重要的一部分,维系着数千年来民族的健康,中药为确保中医疗效不可或缺的一环。中药源自三大自然界之植物、动物及矿物,以植物为大宗,自古以野生採收为主,近年来主要品种也会大量栽培。

  植物採收后,取其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药用部位,作为药材,再进一步切制、炮制成随即可使用之饮片及炮制品。一个中药专业人员必须有能力辨识中药之原植(动)物、原药材、饮片及炮制品。

  早期台湾中药房大都会购买中药原药材,像甘草、黄耆、当归、黄芩、白朮、白芍、山药、厚朴等,经自行切制或炮制后,供中药房店面及中医医院、诊所使用。

  近年来因中药房人力缺乏,已转由上游中药饮片工厂,加工做成饮片的袋装或盒装产品,并依政府规定标明饮片包装标示,许多年轻业者仅认识切制饮片,对大部分中药原药材都很陌生,对原植物的认识更不可期。

  本人从事中药教学四十余年,常苦于无较有系统性的中药鑑别图鑑供教学使用,且台湾为亚热带气候,许多中药品种无法在台湾生长、栽培,因此一般人很少看到常见中药的原植物样貌。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沈连生教授及其团队,累积数十年的经验编撰完成,全书共计收载660种中药品项,每种中药简述其来源分布、动植物形态特征、採收加工方法、药材饮片的特征及功效主治等,全书共提供1,980张精美彩色图片,包括药用植物彩色图片813张、植物类药材饮片图片952张、动物类药彩色图片159张及矿物类56张。

  不同中药,因其生长特性,北从新疆、内蒙、吉林、黑龙江,西至四川、青海、西藏,东至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南至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等,要收齐660种中药药材的原植(动)物图片,确实不容易。

  全书依疗效分类,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民族药及其他药等,可供读者查阅选读,书本更提供中文及中药动植物拉丁学名检索,便于查询。

  详阅过本书初稿,全书以彩色印刷,内容图文并茂,让人爱不释手。本书不但可当中医师、药师、资深中药从业人员、中药厂品管人员等专业人员的参考图鑑,也很适合一般对中药有兴趣的民众阅读,成书即将问世,乐为本书题序推荐。

图书试读

解表药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称为解表药。一般分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
 
01麻黄
 
【来源分布】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药用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生长于干燥高地、山冈、干枯河床或山田中。现多栽培。
 
【形态特征】
 
草麻黄
 
小灌木,草本状,高20~40cm。木质茎棕色,短小;草质茎细长圆柱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嵴线,粗糙感,直径约2mm,节间长2~6cm,明显。膜质鳞叶,生于节上,2裂(稀3),裂片锐三角形。雌雄异株;雄球花有多数密集的雄花,雄蕊7~8枚;雌球花单生于枝顶,上面一对苞片内有雌花2朵,珠被先端延长成细长筒状珠被管。毬果红色;种子2粒。花期5~6月,8~9月种子成熟。
 
木贼麻黄
 
直立灌木,高达1m以上,多分枝,直径1.5~2.5mm,无粗糙感;节间短而纤细,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上部约1/4分裂,裂片2(稀3),呈钝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雄花序多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苞片3~4对,基部约1/3合生;雌花序单生,常在节上成对,苞片最上一对约2/3合生,内有雌花1朵。雌球花内有种子1粒。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採收加工】
 
秋季採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药材饮片】
 
草麻黄
 
细长圆柱形,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木质茎。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粗糙。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反曲,基部筒状。微香,味微苦涩。
 
中麻黄
 
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直径1~l.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史上最完整”这几个字吸引的,心想这得有多全啊。拿到书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做“实在”。这本书绝对不是标题党!里面的内容详实得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材,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耐心地把你手中的药材从头到尾地讲解了一遍。660种,从耳熟能详到一些不太常见的,都有涉及。每一种药材都配有极其精美的图片,而且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是那种能让你看清细节的,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辨识度极高。更厉害的是,它不仅告诉你这是什么药,还告诉你它长在哪里(来源分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特征),什么时候采摘合适(採收加工),以及最重要的——它有什么用(功效主治)。我之前买过一些图谱,但常常是图好看,但文字描述太专业,或者信息太零散。而这本,简直就像是把一个药材百科全书摊在了你面前,而且还有一位老师在旁边指导。这本书让我对中草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甚至开始尝试在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去分辨一些身边的植物,非常有意思。

评分

我是一名药剂师,平时工作中需要接触大量的中药材,准确辨识和了解药材的特性是我的基本功。这本《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是我近期工作中遇到的最得力的助手之一。首先,它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收录了660种中草药,并且每一条目都包含了药材的详细信息,从外观特征到药用功效,再到产地和加工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关键要素。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药材特征的描述,文字精准,配以高质量的图片,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辨别真伪、区分相似药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曾经在辨别几种相似的根茎类药材时遇到困难,但在查阅了这本书后,书中关于不同药材在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的细微差异的描述,以及高清的细节图,让我豁然开朗,准确地找到了答案。此外,书中关于采集加工的章节,也让我对药材的炮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理解药材的药效和储存方式至关重要。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技能、拓展知识视野的宝贵资源。

评分

我是一名多年从事中医临床的医生,一直以来,寻找一本真正权威、全面、且内容扎实的中草药参考书都是我的心愿。在这众多的选择中,《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无疑是脱颖而出的一本。它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的研究积累,这本身就代表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经验。书中对660种重要中草药的收录,几乎涵盖了临床常用以及一些濒临失传的珍贵药材,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让我特别称道的是,书中对于每味药材的功效主治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层面,更是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意义更加突出,也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图片的质量非常高,细节清晰,这对于中药材的鉴别至关重要,避免了误用和滥用。而且,书中对于药材的来源分布、特征描述,以及采集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尽的说明,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医药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尊重。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药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之处充满好奇,但往往苦于缺乏系统的入门书籍。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套《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每一种中草药的“故事”讲述。它不仅仅列出药材的名称、图片和功效,更像是通过文字和图像,为我讲述了一种植物从生长到被利用的完整历程。例如,书中对于某种药材的生长环境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对于其采集和加工方法的介绍,则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发掘药材的内在力量。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将660种中草药的来源分布、特征、采集加工、功效主治等信息,都以一种非常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图文并茂”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我常常会花上几个小时,在这本书中“遨游”,每翻一页,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认识新的药材,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评分

这套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令人惊叹的中医药宝典!作为一名对中草药一直充满好奇但又觉得门槛很高的普通爱好者,我曾经尝试过不少市面上的图谱,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或者信息过于零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直到我翻开这本《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我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完整”和“专业”。首先,它的编排方式就非常人性化,将660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而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每一种药材都配有清晰、高质量的图片,这对于辨识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展示了药材的形态,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来源分布,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药材只在特定地区生长,也让我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有了更深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一种药材的特征描述,用词非常精准,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乏易于理解的通俗性,即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轻松掌握。采集和加工的部分更是锦上添花,让我了解到这些珍贵的药材是如何被采摘、处理,才能保留其药效,这背后蕴含着多少经验和智慧。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让我得以窥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