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660种品种来源分布、特征、採收加工、功效主治完整辨识。

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660种品种来源分布、特征、採收加工、功效主治完整辨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材图谱
  • 中医药
  • 本草
  • 植物药
  • 药用植物
  • 中医
  • 传统医学
  • 药材识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连生,破天荒当代鉅着,首刷万本迅速销售一空。

  完整收录药用植物八百多张、植物类药材和饮片九百多张等,
  共约两千张全彩照片图示,为中草药最佳参照书籍。


  ◎你听过鹅不食草、救必应、一点红或是野马追吗?这些怪怪名,其实都是中药。
  ◎中药不一定都是植物提炼,熊胆、蜥蜴、蛇甚至水蛭,都可制成。
  ◎什么药材是菜也是药,最利于清热解毒,更是女人的保养圣品?
  ◎晒干或加工了的药材,生鲜时或矿物状态时长什么样子?看原样,助你辨真伪。
   
  不同中药,因其生长特性,北从新疆、内蒙、吉林、黑龙江,
  西至四川、青海、西藏,东至浙江、福建、江苏、山东,
  南至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等,都有分布;
  由于台湾为亚热带气候,许多中药品种无法在台湾生长、栽培,
  因此一般人很少看到常见中药的原植物样貌。

  主编沈连生教授50年来每天走南闯北,只为寻药、鉴药、择药和拍摄药。
  本书按功效分为22大类,方便中药学和中医学各学科读者清楚辨识。
  书中上千药用植物彩色照片是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得之艰难,十分珍贵。
  若干中草药生长期和花期均很短,并受气温和雨水的影响很大,难以把握摄制佳期,
  沈教授花3年往返产区,方摄到符合要求的照片。
 
  全书依疗效分类,分为:
  上册: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

  下册: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民族药及其他药等,

  更提供中药动植物中文名及拉丁学名检索,便于查询。
  最完整、最齐全的中草药资讯,全都收录在这本中草药经典图谱。


名人推荐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药学暨中药资源学系教授/张永勋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中草药的理论、实践应用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图书的详细内容,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书名:《本草寻踪:古代本草学与现代药用植物的对话》 内容简介: 《本草寻踪》并非一本详尽的药物图鉴或品种汇编,而是深入探究中医药理论基石——“本草学”的源流、演变及其在现代药学中的当代价值的深度论著。本书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中药发展脉络的全新视角。 第一部分:本草之源——理论的奠基与演进 本书首先溯源至中国古代的药物学思想,详细梳理了从《神农本草经》的朴素观察,到张仲景、陶弘景等人对本草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历程。我们着重分析了“四气五味”、“归经”等核心概念的哲学基础和临床实践意义。与简单罗列功效不同,本卷侧重于阐释古人如何基于朴素的自然观,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药物分类和应用逻辑。 我们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本草著作的侧重点差异,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药物产地和性味归属的精细化描述,以及宋代官方本草颁布对药物标准的统一化影响。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领略到历代医药学家在识别、炮制和应用草药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求实精神。 第二部分:药材的地域性与生态哲学 《本草寻踪》深入讨论了“道地药材”的生态学和社会学意涵。我们摒弃了将药材视为纯粹化学成分的简单化理解,而是从古代地理学、气候学以及农耕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审视特定地域环境如何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药效物质的积累。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如秦岭巴蜀、江南水乡、北方高原)在物产上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被纳入古代的用药经验之中。书中穿插了对古代采药人知识体系的考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在“取药”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和朴素的生态伦理。例如,对“不时不食”、“适时采收”等原则的探讨,体现了古代本草学对可持续利用的潜在认识。 第三部分:炮制的艺术——从化学到哲学的转化 炮制是中药区别于其他药用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本草寻踪》将炮制过程提升到科学与哲学的交叉层面进行探讨。我们不仅梳理了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技法,更尝试剖析这些操作在古代认知框架下,是如何实现“矫性”、“增效”或“减毒”的目的。 本书关注炮制工艺背后的物质转化规律,并结合现代分析化学的初步知识,探讨例如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在传统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强调炮制不仅是物理或化学变化,它更是遵循特定时辰、火候和介质的“仪式化”过程,是中医药体系中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体现。 第四部分:现代视野下的本草学批判性继承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我们探讨了在现代药物研发的背景下,本草学经验如何被科学界重新审视和验证。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我们关注现代药理学如何从传统方剂中分离出有效单体,同时也反思过度追求单体成分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即丧失了复方配伍的整体协同效应。 《本草寻踪》致力于引导读者建立一种动态的、立体的中药认知:既尊重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经验,又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现代科学的检验与补充。本书旨在鼓励药学研究者、中医临床工作者乃至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从更宏观的历史和文化维度,重新理解和珍视这套传承千年的药物知识体系。 目标读者: 中医药专业学生、药学研究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史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以及渴望深入了解中药理论体系而非仅仅停留在功效查询阶段的爱好者。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而非工具书式的检索手册。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形成这些知识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连生 


  主编。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中药资源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院校中药标本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近50年,涉足中药学多个领域;并爬山越岭、走遍南北,只为採药、辨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主编和编着出版《中药图典》、《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本草纲目彩色图谱》、《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等,中药学领域的着作多达三十多本。
 

图书目录

(上)
推荐序 认识中草药的最佳鑑别图鑑/张永勋
前言 50年走南闯北寻药、择药,600种中药全纪录

第一部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第二部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解毒药
4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

第三部 泻下药
1攻下药
2润下药
3峻下逐水药

第四部 祛风湿药
1祛风湿寒药
2祛风湿热药
3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五部 化湿药

第六部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2利水通淋药
3利湿退黄药

第七部 温里药

第八部 理气药

第九部 消食药

第十部 驱虫药


第十一部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2化瘀止血药
3收敛止血药
4温经止血药

药用动植物中文名索引
药用动植物拉丁名索引

(下)
推荐序 认识中草药的最佳鑑别图鑑/张永勋
前言 50年走南闯北寻药、择药,600种中药全纪录

第十二部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2活血调经药
3活血疗伤药
4破血消症药

第十三部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部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2养心安神药

第十五部 平肝息风药
1平肝抑阳药
2息风止痉药

第十六部 开窍药

第十七部 补虚药

1补气药
2补阳药
3补血药
4补阴药

第十八部 收涩药
1固表止汗药
2敛肺涩肠药
3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十九部 涌吐药
第二十部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部 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二十二部 民族药及其他药

药用动植物中文名索引
药用动植物拉丁名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50年走南闯北寻药、择药,600种中药全纪录


  本书收载中药计660种,其中植物类576种、动物类50种、矿物类34种。每一种中药均配有文字和彩色图照。药图是实物彩照,包括基原(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药材、中药饮片三部分;基原非一种者,也多数收载完全。其中药用植物彩色照片813幅,植物类药材和饮片彩色照片952幅;动物类药彩色照片159幅;矿物类药彩色照片56幅,合计彩色照片1980幅。

  文字部分包括来源分布、形态特征、採收加工、药材饮片、功效主治等项。为了方便中药学和中医学各学科读者的学习,本书按功效分类,民族药和其他类药为单独一类。正文后附有药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图文并举是本书的特征,以文说图,以图示意,互补互用,力求文字符合规范、实用、精要,图照真实、清晰、美观。书中上千药用植物彩色照片是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得之艰难,十分珍贵。

  中国药用植物分布于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有着名道地药材和特有种类。为寻药鉴药和择药摄药,着者历经多年,走南闯北,跑平川高坡,淌河湖沼泽,进草原大漠,爬高山雪岭;很多种类常寻觅数年,往返多次,方有收获。如中药夏天无(编号374)是一种宿根性小草本(伏生紫菫),在华东低平山区阴湿地带并不是罕见,但由于其生长期和花期均很短,并受气温和雨水的影响很大,难以把握摄制佳期,三年往返产区,方摄到符合要求的照片。黑三棱(编号401)是雌雄同株异花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在北京地区应有分布,但也历经数年,多次在湖、河、沼泽寻觅,方摄到雄花和果实并存、生长旺盛的植物照片。

  另有一种叫暴马丁香(编号443)的药用植物,在北方地区有分布,虽少但并不是罕有,可是其分布、习性、花期等与丁香属植物存在明显差异,是小乔木,夏秋季开花,更重要是雄蕊花丝明显伸出花冠外,而丁香属其他种是灌木,早春开花,栽植较多,如此,或因把握不准花期,或因寻觅不到适合拍摄的花,历经数年十数次方摄得满意的照片。

  药材和饮片的彩色照片,从样品的选择、选购、鉴定到照片摄制选用,都是着者亲力亲为。其中很多供摄制的药材和饮片样品是亲自採集和加工,目的是保证所载药材和饮片照片准确真实、特点突出、易看易识。本书可很好地帮助学习中药、记忆中药、应用中药,适合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及药学类专业本科、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医药师及自学中医药者的学习参考书。

  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真诚希望每位读者「拜书为师,结书为友,读书为粮」,成为通晓中药知识的学者和行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恳望本书能在您成长的路上助一臂之力。

推荐序

认识中草药的最佳鑑别图鑑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国药学暨中药资源学系教授/张永勋


  中医为中华传统医学重要的一部分,维系着数千年来民族的健康,中药为确保中医疗效不可或缺的一环。中药源自三大自然界之植物、动物及矿物,以植物为大宗,自古以野生採收为主,近年来主要品种也会大量栽培。

  植物採收后,取其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药用部位,作为药材,再进一步切制、炮制成随即可使用之饮片及炮制品。一个中药专业人员必须有能力辨识中药之原植(动)物、原药材、饮片及炮制品。

  早期台湾中药房大都会购买中药原药材,像甘草、黄耆、当归、黄芩、白朮、白芍、山药、厚朴等,经自行切制或炮制后,供中药房店面及中医医院、诊所使用。

  近年来因中药房人力缺乏,已转由上游中药饮片工厂,加工做成饮片的袋装或盒装产品,并依政府规定标明饮片包装标示,许多年轻业者仅认识切制饮片,对大部分中药原药材都很陌生,对原植物的认识更不可期。

  本人从事中药教学四十余年,常苦于无较有系统性的中药鑑别图鑑供教学使用,且台湾为亚热带气候,许多中药品种无法在台湾生长、栽培,因此一般人很少看到常见中药的原植物样貌。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沈连生教授及其团队,累积数十年的经验编撰完成,全书共计收载660种中药品项,每种中药简述其来源分布、动植物形态特征、採收加工方法、药材饮片的特征及功效主治等,全书共提供1,980张精美彩色图片,包括药用植物彩色图片813张、植物类药材饮片图片952张、动物类药彩色图片159张及矿物类56张。

  不同中药,因其生长特性,北从新疆、内蒙、吉林、黑龙江,西至四川、青海、西藏,东至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南至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等,要收齐660种中药药材的原植(动)物图片,确实不容易。

  全书依疗效分类,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民族药及其他药等,可供读者查阅选读,书本更提供中文及中药动植物拉丁学名检索,便于查询。

  详阅过本书初稿,全书以彩色印刷,内容图文并茂,让人爱不释手。本书不但可当中医师、药师、资深中药从业人员、中药厂品管人员等专业人员的参考图鑑,也很适合一般对中药有兴趣的民众阅读,成书即将问世,乐为本书题序推荐。
 

图书试读

活血化瘀药
 
服用之后能够疏通身体的血脉,去除淤积血瘀的药材。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症四种。
 
365川芎
 
【来源分布】
 
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药用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以灌县、崇庆产量大,品质优;此外,江西武甯、修水、瑞昌,贵州安顺、遵义,以及湖北、陕西、甘肃、云南等地都已引种成功,但产量较小。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呈不规则的拳形团块,有明显结节状,节盘突出。茎常数个丛生,下部的节明显膨大成盘状。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成不整齐羽状深裂或全裂。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伞辐细,长不到1cm,花白色。双悬果卵形,5棱,背棱中有油管3~5个。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採收加工】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着突出,并略带紫色时採挖,除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
 
【药材饮片】
 
川芎
 
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川芎片
 
为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黄褐色,有皱缩纹。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有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散生黄棕色油点。质坚实。气浓香,味苦、辛,微甜。
 
【功效主治】
 
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风头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疼痛,风湿痹痛,头痛。3~10g。
 
366延胡索(元胡)
 
【来源分布】
 
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Wang。药用干燥块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等省,中国多数地区有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块茎球形。茎高9~20cm,在基部之上生一鳞片,其上生3~4叶,二回三出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总状花序,萼片极小,早落;花瓣紫红色,4枚,外轮2枚稍大,上部一枚尾部成长距,内轮2枚狭小,癒合;雄蕊6,2体;子房上位,1室。蒴果扁柱形。花期4月,果期5~6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专业感,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东西不简单”。我之前尝试过几本中草药书籍,但总觉得要么图不够清晰,要么描述不够详细,要么就是对产地、采集、炮制这些细节一带而过。这次拿到这本,光是翻看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660种品种,这覆盖率也太惊人了!尤其是看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这个标签,顿时就有了种“权威背书”的感觉。我对中草药的兴趣是近几年才慢慢培养起来的,主要是因为家里长辈有一些慢性病,尝试过一些中医药方,效果还不错。但自己总归是个门外汉,辨识中草药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经常会在野外看到一些野菜野花,就想知道它们是不是也能入药,或者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这本图谱的“品种来源分布、特征”部分,应该能帮我解答很多疑问。我尤其期待它对“採收加工”的详细介绍,因为我听说中草药的药效跟采摘的时间、方法,以及后期的炮制工艺息息相关。如果能了解到这些,以后自己在尝试配药的时候,也能更有底气,不至于被一些不良商家误导。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草药,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藏。

评分

**评价五**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平时也会关注一些健康话题,其中就包括中医药。我一直认为,中医药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养生智慧。然而,市面上关于中草药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我望而却步,要么就过于通俗化,信息量和专业性都欠佳。《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这本书,在我看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的标签,让我对其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任,而“660种品种”的覆盖范围,更是让我惊喜。我尤其关注“特征”和“功效主治完整辨识”这两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插图,详细地描述每一种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包括其叶片、花朵、果实、根茎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表现。这样,我就能更直观地学习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功效主治完整辨识”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了解每一种中草药的药用价值,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它们来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中草药知识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长期被各种“养生骗局”和“虚假宣传”轰炸的消费者,我对于“XX年研究”、“XX权威”这种字眼已经麻木了。但是,《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这本书,却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功效主治完整辨识”这一块。我并不是想成为一名中医师,但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咳嗽、胃胀、失眠等等,希望能从中医药的古老智慧中找到一些温和有效的调理方法。然而,市面上很多关于中草药的书籍,要么把药材描述得神乎其神,要么就只给出几个简单的功效,让人难以抉择。这本书承诺“完整辨识”,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样,清晰地告诉我每一种药材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并且在“辨识”上下功夫。比如,同一种植物,可能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加工方式,功效会有细微差别,又或者,有些药材容易混淆,这本书能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鉴别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一看就懂”的图文对照,甚至是区分相似药材的关键特征。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完整辨识”,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本“家庭健康宝典”。

评分

**评价四** 我本身就是一个中医药爱好者,平时也会阅读一些关于中医药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这个标题,让我眼前一亮,尤其“660种品种来源分布、特征、採收加工、功效主治完整辨识”的副标题,直接击中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我一直对中草药的“採收加工”环节特别好奇,因为我知道,很多药材的疗效,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天然属性,更在于后期的处理过程。比如,不同的炮制方法,比如炮制、炒、煅、制等,都会对药材的性质和功效产生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加工过程的详细讲解,比如,某种药材应该在什么季节、什么时辰采摘?采摘后需要进行怎样的初步处理?是晒干、阴干还是烘干?炮制过程中又有哪些讲究?这些细节对于理解药材的最终功效至关重要。此外,我对“功效主治完整辨识”也非常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比市面上其他书籍更详尽、更精准的功效描述,并且能清楚地说明每种药材适用于哪些具体的病症,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对中草药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泡水喝”的层面。家里长辈偶尔会用一些,但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名字,具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效果如何,全凭长辈经验。这次看到《史上最完整中草药经典图谱(下)》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50年研究”,这几个字太有分量了,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肯定是非常扎实的。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品种来源分布”和“特征”。我一直觉得,了解一种药材的生长环境,它的“出身”很重要,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它的药效。而且,野外采药和药材市场买到的,可能也会存在差异。这本书如果能详细介绍不同品种的分布区域,以及最关键的“特征”,我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药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高清、多角度的图片,让我能直观地看到药材的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形态,以及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有时候,仅仅是文字描述,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还是有些抽象。如果能有“新手友好型”的辨识指导,那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