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文化的姻緣(神叢134):本地化的實質與進程

福音與文化的姻緣(神叢134):本地化的實質與進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神學
  • 文化神學
  • 本地化神學
  • 福音傳播
  • 文化適應
  • 中國教會
  • 社會學
  • 宗教研究
  • 基督教
  • 神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梵二以來,「本地化」已在天主教會內成為理所當然的「信條」,以緻人們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實現本地化上,而忽略瞭何謂「本地化」這個根本的問題。福音和文化到底該有怎樣的關係?二者又如何相遇?假如對此問題理解有偏差,便會導緻偏差的信仰實踐。
  
  本書的研究顯示,「inculturation」(進入文化)往往被片麵地理解為「福音的文化化」,而沒有錶達齣本地化的全義。事實上,以福音為核心的基督信仰傳統也是天主子民特有的一種文化,當基督信仰與文化相遇時,不僅福音要文化化,文化也要福音化。因此,本地化更應該用福音與文化的「互化」(interculturation)來錶示。
  
  如此之互化的原型,是啓示本身。透過啓示,我們發現,本地化的基礎是詮釋,因為隻有藉著詮釋,福音纔能被理解。但由於文化中的人已經有其特有的理解方式,我們便需要與影響其理解方式的文化傳統對話。一旦對方理解和接受福音,便會以其特有的方式將之生活和錶達齣來。這種錶達有三個層麵:教會性的禮儀層麵、社會性的生活層麵和個人性的靈修層麵。
  
  本書旨在係統地闡述本地化的實質及其進程中的各個層麵。期望藉此研究拋磚引玉,激發教會能以更正確的方式處理福音與文化的關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任安道


  巴黎天主教大學神學碩士,魯汶大學神學博士候選人,專研信理神學,在教學研究、文化福傳及平信徒培育等牧靈事工上做耶穌的夥伴,曾用筆名「漠道」。著有《劃嚮深處》、《新福傳的理念與實踐——革新教會的整閤性力量》;主編《厄法達——當代天主教漢語詩選》、《走嚮成熟門徒之路》;譯有拉辛格之《耶穌基督的天主》、《真理的閤作者——365天與教宗本篤十六世同行》、培裏齊與法國細胞福傳協會編著之《嚮近人傳福音——堂區細胞福傳介紹暨培訓讀本》。

圖書目錄

vi 詹序:今日神學思考的「前綫」(詹德隆)
vii 榖序:在追尋真理中産生相互的轉化(榖寒鬆)
ix 鬍序:教會與其所處文化間的關係(鬍國楨)
xvii 作者自序(任安道)
 
1 導論 福音新傳與本地化
3 第一節 新世界中的新福傳
6 第二節 福音與文化的互化
12 第三節 新福傳中的本地化
22 結 語

24 第一章 本地化的啓示原型
24 第一節 兩個極端的傾嚮
27 第二節 當啓示遇到文化
31 第三節 道成文字的實例
34 第四節 道成肉身的實例
39 結 語

41 第二章 本地化的詮釋基礎
43 第一節 如何理解?
51 第二節 如何接受?
55 第三節 如何詮釋?
67 結 語

69 第三章 本地化的對話進路
70 第一節 宗教對話的神學基礎
79 第二節 宗教對話的龐雜情形
86 第三節 大公教會的官方訓導
93 第四節 宗教對話的應守原則
104 結 語

106 第四章 本地化的禮儀原則
108 第一節 禮儀的實質
118 第二節 中介與象徵
124 第三節 互化的原則
133 結 語

135 第五章 本地化的社會幅度
136 第一節 社會福音化的必要性
143 第二節 兩種極端的實踐傾嚮
152 第三節 使社會福音化的原則
161 結 語

163 第六章 本地化的靈修方嚮
165 第一節 靈修不是「靈」修
174 第二節 建基於聖三的靈修
179 第三節 本地化靈修的原則
185 結 語

圖書序言

導論

福音新傳與本地化


  福傳與本地化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這樣解釋二者的關係:「當教會在萬國中執行傳教活動,而麵對不同的文化時,她便置身於本地化的進程中。這種投入本地化進程的必要,刻畫齣教會在曆史中的旅程,然而此事在今日尤為迫切」(《救主使命》52)。簡言之,福傳是在本地化的進程中具體實現的,本地化因而是福傳的方法。但今天我們也常常聽到「新福傳」的概念,並且人們對「本地化」也有瞭新的理解,比如拉辛格樞機就認為應該用「文化互動」(interculturality)這個新詞來代替它[1]。那麼,該如何理解「新福傳」與人們對「本地化」的新理解呢?

  我們可從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提到的本地化在今日的迫切性說起。如果說本地化是福傳的方法,那麼它在任何時候都該當是迫切的,因為福傳是針對一切時代、一切文化中的人的恆久性使命。既然如此,為什麼教宗說它在今日尤為迫切呢?迫切是因為缺乏或不足。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各國各族都在努力使信仰本地化,但成效似乎並不顯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會在普遍上缺乏福傳意識和沒有更新福傳模式。沒有福傳,就不會有本地化的實現;沒有本地化,就不會有福傳的成功。

  正是為此,自教宗保祿六世以來的近代教宗們,都在極力呼籲和推動「新福傳」。在「新福傳」的帶動下,本地化自然要相應地快步跟進。不僅如此,在新福傳的進程中,本地化也以新的方式被更深入地理解,正如教宗方濟各在闡述「新福傳」的勸諭中所說的:「當一個民族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使福音本地化時,他們也以常新的方式傳遞信仰,這就是把福傳理解為本地化的重要性」(《福音的喜樂》122)。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句話裏,教宗方濟各不隻是把福傳理解為本地化,而且把二者視為以常新的方式齊頭併進的進程。事實上,當我們在今天談論「新福傳」時,也該當相應地把「本地化」(inculturation)理解為「福音與文化的互化」(interculturation),或簡稱為「文化的互化」,因為以福音為核心的信仰傳統也是一種文化。為什麼在新福傳時代,要如此理解「本地化」?「新福傳」與本地化又有何關係?這就是本書導論將主要迴答的問題。

  [1] 參Joseph Ratzinger, “Christ, Faith and the Challenge of Cultures”, Origins 24 (30 March 1993).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