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当月选书
入选《金融时报》∕麦肯钖2016年度布拉肯‧鲍尔奖
Amazon网路书店4.6颗星读者好评
《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财富》杂志、《企业》杂志专文推荐
Facebook、Airbnb、Slack、LinkedIn、PayPal、Pinterest、阿里巴巴⋯⋯
这些世界知名的科技巨擘创办人,都曾修习人文学科,甚至以此奠定创业基石。 科技与创新浪潮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人都在学写程式,STEM教育的唿声水涨船高;反观人文学科成为冷门科系,钱/前途似乎愈益黯淡。但若仔细观察最有创意、最成功的新商业点子背后,将会发现人文思维才是创新的动能、发现新商机的要素。在各种技术工具的驾驭门槛大幅降低的当下,能否寻得市场缺口、找到问题所在,也许才是未来的决胜关键。
──文科优势在哪里?──
★设身处地洞察生活难题,懂得如何利用科技提供最佳解决途径
★为演算法注入伦理,让机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而非统治我们
★为STEM教育添注人文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寻得发挥长才之处
★提倡政府透明化的重要性,利用资料识读能力解除国土危机
★理工类职业不再是饭碗保证,软技能的需求将大幅提升
无论是正在思索生涯方向的大学生、望子成龙的父母,还是各行各业的创业家和企业主管,都必须体认到文科人与理科人携手合作可以发挥巨大的潜能,两者的重要性旗鼓相当。以科技为导向的未来一日千里,教育、产品和各机构若都能人文与技术兼而有之,此理想的组合必然可以抓住无穷契机。
本书特色 1.本书引用许多人文与科技结合的创业实例与研究报告,为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如何在现代科技导向的职场发挥所长,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向与策略。本书实为人文学科的毕业生打了一剂超级强心针。
2.本书观点新颖,举证详实,文风简易。在当前台湾书市,还少见这类有关人文素养如何成为科技要素的论述。在人文学科毕业生钱/前途愈益黯淡的今日,无疑是本励志好书。
3.这本书同时也值得科技业人士阅读。书中许多实例证明,科技绝不能脱离人性,人文素养的挹注,才能开拓科技业未来的前景。
4.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好读、好懂、精采的人文科技类书。适合文科生、理科生、科技创投家、科技业从事者阅读。
好评推荐
【国内共同赞誉】 何则文/天下杂志《换日线》专栏作家、科技业主管
陈良基/科技部部长
焦糖陈嘉行/喜剧演员
张玉山/台湾师范大学科技应用与人力资源发展系教授兼系主任
黄俊儒/中正大学通识中心教授
褚士莹/国际NGO工作者、作家
(按姓氏笔划排序)
【各界好评】 「美国等国家高喊STEM教育,想要解决工程、科技、科学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但从全民的角度来看,以人文为出发点的科技发展,才最能贴近大众的需求。史丹佛大学的设计学院(d.school)或是哈佛大学与维多利亚教育机构合作的试验计画「Agency by Design」,其所强调的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与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人文、数学)教育,都蕴含着从人与环境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的科技发展思维,值得大家来思考。这本书用平易近人的故事,让读者轻松地接收到科技人文的概念,颇值得一读。」
──张玉山/台湾师范大学科技应用与人力资源发展系教授兼系主任
「对世界各地的文科人来说,本书不啻为一剂补药与宣告。当我们进入了人工智慧时代,我们会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人,尤其是受人文学科薰陶的人才。本书既具说服力又发人深省。」
──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执行长
「极棒的一本书。本书打破教育上对于科技与人文学科错误的二分法,不仅说明两者能够并存,同时也揭示若两者不共存,更是危险。」
──比尔・奥莱(Bill Aulet)/麻省理工学院马丁创业中心(Martin Trust Center for MIT Entrepreneurship)董事总经理、《MIT黄金创业课:做对24步,系统性打造成功企业》(Disciplined Entrepreneurship)作者
「我是个文科出身的创投,却也能在硅谷理科人中脱颖而出。史考特・哈特利完美诠释了两种族群合作的话会产生出何种魔法,而这种甚少被分析、却拥有高度生产力的关系,更借由这本富有洞见的书展现出耀眼的光芒。」
──比尔・德莱普(Bill Draper)/德莱普、理查兹与卡普兰基金会(Draper Richards Kaplan Foundation)共同主席、《新创游戏》(The Startup Game)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前任首席
「要成为领导者,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合作关系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关系才是解决新时代大哉问的关键,而不是机器。」
──丹尼尔・克里斯特曼(Daniel W. Christman)/美国退役中将、西点军校前校长
「这本书合乎时事又激发思考,带来令人耳目一新且极为重要的意见……学生、家长、教育者、政策制定者、执行长与创业家都该读读这本书。」
──李飞飞(Fei-Fei Li)/史丹佛大学人工智慧实验室负责人、Google云端人工智慧暨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你无法阻止机器人闯进我们的世界,但那也不表示人类完蛋了。史考特・哈特利精采绝伦地诠释,为什么未来对哲学家的需求会如同工程师一样多,两者必须互依共存。」
──伊恩・布莱默(Ian Bremmer)/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超级力量》(Superpower)作者
「硅谷未来最大的挑战将会是如何和这些透彻了解人性的人合作。哈特利用具说服力的案例说明,虽然机器能够产生庞大且重要的数据与资料,但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来把资料建构成让文明世界得以运作下去的知识。」
──乔・朗斯代尔(Joe Lonsdale)/帕兰泰尔技术公司(Palantir)共同创办人
「这本佳作清楚构筑了人文学科在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世界有多么重要。科技的最终目的,便是在于如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告诉我们人类将可以如何进步。」
──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前史丹佛大学荣誉校长、电脑科学与电子工程系教授
「史考特・哈特利巧妙解释了为何现在不该再把人与科技划分开来。如果我们开始重视这件事并採取行动,业界与社会都能因而受益。」
──提姆・布朗(Tim Brown)/IDEO执行长、《设计思考改造世界》(Change By Design)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