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从唐帝国到明清盛世,货币如何影响中国的兴衰

白银帝国:从唐帝国到明清盛世,货币如何影响中国的兴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朝大航海时代,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的洪流中,
繁盛的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古老帝国成为贪婪的巨兽,
但白银却从经济风火轮,转为天朝断魂碑?
《白银帝国》不只是货币史,更是一部从币制管窥国运兴盛的政经史。

  ■ 纸钞为何自宋朝始用后,总是悲剧性收场?
  ■ 不产银的中国,为何被迫成为银本位国家?
  ■ 甲午战争、中日抗战的引线,白银也是其中关键?
  ■ 鸦片战争的背后,其实是全球经济之战?
  ■ 一九三○年的大萧条时代,何以是民初经济的黄金十年?

  中国是最早展开纸钞试验的国家,在货币史上常与钱币、白银三者并用。钱币通常由铜、铁、钢等廉价金属铸成,不利远行携带,进而发展出便于汇兑、携带的钞票;但为何最便利的钞票,却难以通行于民间,反之是白银成为朝廷屡屡禁不得的货币?甚至最终给予合法地位,使白银流通天下?

  明朝以后丝绸、茶叶、瓷器流通至全球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至此中国成为银本位国家,缔造繁荣盛世。然而「白银帝国」之路,是光环,也是诅咒。当十八、十九世纪全球从金银复本位转向金本位,而后过渡到现代金融法定货币系统时,中国未跟随世界潮流,导致对外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一国财经政策,足以左右国运,日本借经济改革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中国则因币制的混乱、纸钞的信用破产,让列强有机可乘,千年根基于百年内倾圮。

  自宋元以降到近代,白银的使用与演变,从内需至接轨国际,一部中国千年货币史悄然成形。然而做为经济学者,徐瑾的书写野心不仅止于此,透过爬梳历史变易,她发现王朝的倾灭都与疲弱的币制有关;而中西金融史的比较,更显现了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因此,此书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也是一部经济如何影响国家命运的政治史,从历史的回音中,为现世敲响警钟。

名人推荐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 陈国栋 作序推荐

  王成勉  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
  甘德星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沈中华  实践大学财务金融学系讲座教授
  游博清  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刘瑞华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蒋竹山  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赞赏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瑾


  中国最受欢迎的青年经济学者,作品曾连续入选「二○一五年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二○一六年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

  现为英国《金融时报》旗下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早年办过《读品》杂志,现则主持经济人读书群,每月推荐经济、社会、文化相关出版品,成为财经读者的引路人。

  出版《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等着作。Wechat名称为「徐瑾经济人」。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面纱下的经济史 陈国栋
总论 白银的诅咒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货币起源
白银的东西命运
金银博弈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不完美的金银复本位
 
第二章 宋元:纸币的试验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南宋钱荒与起伏不定的会子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通膨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一二六二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发钞救不了明朝
禁不住的白银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明朝的「李约瑟之谜」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币制混乱的清朝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从朝贡到条约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复盘:帝国银荒因何而起?
外国银洋在中国
货币主权的丧失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大热潮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
 
第五章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膨
洋银行来到中国
钱庄在二十世纪的兴衰
「京钞风潮」里的中国银行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通膨的尾声与启示
 
后 记
附录一 延伸阅读
附录二 东西货币金融大事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中国能否称为「白银帝国」,恐怕还有争议,但本书借用白银入手,深入浅出的概述中国货币史,自有其贡献。

  白银从自古以来就是受到大众喜好的贵金属,但是重要的是,自明代中叶大量的美洲白银东来,使得中国纳入了世界历史的脉络。白银自此不但成为中国的货币,后来晚清的大量白银流出与民国时期美国的银元政策,都影响到中国政权的稳定。这本中国货币史一方面顾及世界史和中外的互动,另一方面兼论中国国情与时人意见,都是值得称述之处。

王成勉
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序

  《白银帝国》一书介绍白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以来的地位演变,书中内容都很精采,是一本让我们了解白银在中国历史演化的重要参考书。这里提出两个观点与读者分享。首先,日本在甲午战争(一八九五年)时成立了正金银行,以中国赔偿的库平银为基础,在伦敦出售转成黄金,成立金本位,从此与西方金融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中国则受到银价下跌影响,购买力日趋衰落。第二点,当时美国购银法案对中国的影响为何?是否能使中国从一九二九、一九三○年代的危机浑沌之中逃脱?让我们跟着作者从本书中一窥究竟。
 
沈中华
实践大学财务金融学系讲座教授

推荐序

  白银作为影响中国近代数百年来国家财政运作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其本身具有重大意义。本书从白银观看中国自宋以降的政治发展、金融制度、政府与商人的关系等议题,且兼论西方各国财政决策、系统做为对照,旁征博引,从货币表征的政府效率、政策、信用等层面,尝试为国家兴衰,乃至东西分流等重大历史问题提出解答。书中若干观点有其见地,值得深思和进一步讨论研究。

游博清
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推荐序

  过去有关货币史的书籍,其中多数都充满了货币数量与价值的估计及数字资料。不过,这本《白银帝国》显然不一样,我发觉它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作者参考了不少经济理论而能不限于货币数量学说,掌握商品货币的关键问题,让这本货币史的着作包含更多制度的成分。

  宋元之后,白银成为流通中国的货币,随着明、清两朝建立疆域的过程,白银帝国因而形成。然而,在那之前,中国曾经出现纸币。书中抓住了纸币消失的疑问,掀开商品货币的特征与局限。

  现代的货币理论发现,任何货币制度都是建立在信任之上。金、银让人信任,因为它们是实质商品,可是即使如此,难以预料的价格变动也会动摇信任。在虚拟货币已经层出不穷的今天,回顾商品货币的历史,所获得的知识可以让人心里踏实不少。

刘瑞华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推荐序

  徐瑾的《白银帝国》的视野相当独特,不仅充分掌握了过往西方学界经典名着《白银资本》与《大分流》的论点,且能用各种深入浅出的优美文字及扎实资料,呈现出这数百年来以白银为主角的中国经济史演变的故事,让货币历史不再只是一堆硬梆梆的数字,全书面对大众的书写成果令人惊艳。

蒋竹山
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明代白银的使用普及,首先是经济自身的货币化需求,就外在供给而言,也依赖于海外白银的流入,这是中国海外贸易与地理大发现的因缘际会。白银繁荣于大明帝国之际,无意之间,也埋下毁灭的种子。

对于中国而言,一六○○年是一个分水岭。一生都为中国着迷的韩森,其视角与我们惯常的思维不同。她指出一六○○年之前,中国其实是「开放的帝国」。她放弃惯有的王朝划分,将一六○○年之前的中国定义为三个时期:首先,从商周到秦为第一阶段,这是公元前一二○○年到公元前二○○年的构建中国时期;其次随着公元前三世纪秦代的统一,本土道教开始有组织地兴起,众多佛教徒也来到中国,中国开始了面朝西方以及印度的一千两百多年;最后则是从十世纪到十七世纪开始转向北方,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同时他们也被日益中国化,蒙古人仍旧是明朝的最大戒备对象,最终则有东北满族的崛起。

一千六百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伴随着巨量白银的流入,白银在中国的地位在明代中叶之后有增无减,从各方面巩固了银本位的地位。不少学者强调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作用。「一条鞭法」的推行彻底废止了洪武体制,上接中唐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下接清初雍正的摊丁入亩制度,令中国财赋体系最终告别实物税,转向货币税。学者们普遍同意,它进一步加大了明代经济白银化程度,根据学者彭信威估算,明代两百多年内,金银比价从明初的一比四、一比五到明末的一比十甚至一比十三。贵金属的流动看似只是经济行为,但其作用以及副作用则相当漫长,甚至影响了一个帝国的兴衰。

明朝末叶中国与世界货币体系的交换关系,甚至与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入超与热钱情况很相似。中国最早从罗马时代便被认为是欧洲货币的归宿,由于国际收支结构有利于中国,白银从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国,十七世纪在美洲白银推动之下更是如此,「西属美洲所产白银,有二十%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运过太平洋到达马尼拉,然后运往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还有一部分美洲白银通过中亚贸易到达俄国的布哈拉,然后间接转入中国。美洲新大陆出产的贵金属,有一半之多经上述渠道流入中国」。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