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埕:林茂贤台湾民俗选集

大庙埕:林茂贤台湾民俗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民俗
  • 林茂贤
  • 民俗学
  • 台湾文化
  • 传统文化
  • 口述文学
  • 田野调查
  • 宗教信仰
  • 民间信仰
  • 文化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林茂贤教授数十年来于台湾民俗文化与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结,上册为民俗、下册为传统戏曲,各册都蒐录有研究论文及评论随笔,兼具学术与通俗两类文章,是认识台湾民俗与文化必读之基础教材,也适合作为一般大众认识民俗文化与传统表演艺术之书籍。

  贡献青春的民俗之爱   参与实践的民俗哲学

  三十几年前,林茂贤教授在民俗与戏曲发展最黯淡时,舍弃稳定公职机会,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广工作;后来偶然获得教职,从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实践者,并以民俗教育推广为终生志业,值得敬称为行动的民俗学家。《大庙埕‧戏棚脚》是他贡献青春、付出实践累积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丰饶文化社总编辑  温宗翰

名人推荐

  廖琼枝:国宝级歌仔戏艺师
  谢岳龙:三立电视台副总监
  许振荣: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
  简荣聪: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前主委
  黄文博:台南知名民俗研究者
  蔡欣欣:政治大学教授
文献选辑:台湾传统信仰的社会脉络与仪式实践 导言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台湾社会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的精粹篇章,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台湾传统信仰体系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面貌及其深刻的社会意涵。不同于聚焦于特定庙宇或神祇的叙事,本选集更侧重于从宏观的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民间信仰如何作为维系地方社区、处理社会张力、形塑身份认同的核心机制。所选文稿横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考据及比较研究等多个维度,力求呈现一个多层次、去中心化的台湾民俗图景。 第一部分:信仰的空间与物质文化 本部分聚焦于宗教活动赖以发生的具体场所及其物质载体。我们深入剖析了“庙宇的生命周期”,考察一座地方性庙宇从初始的简陋祭祀点,如何通过信众的经济投入、神祇的“神迹”叙事以及宗族关系的强化,逐步演变为具有固定建制和复杂组织架构的社区中心。这不仅是建筑史的记录,更是地方权力结构变迁的缩影。 选取的多篇论述详细描述了祭祀器物与神像的“灵性政治”。神像的雕刻、敷金、换装,乃至香炉、籤筒的维护,并非单纯的审美或维护工作,而是信徒对神祇权威的确认与竞争的体现。例如,某篇研究通过对不同宗族背景信徒对同一主神服饰选择的差异分析,揭示了在祭祀仪式背后隐秘的社会阶层与族群界线。此外,本部分还专题讨论了“风水、地理与境域的观念”,探讨传统堪舆学说如何影响聚落的选址、建筑布局以及祭祀活动的范围划定,从而构建出一种内在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观。 第二部分:仪式、表演与社会再生产 仪式的展开是民间信仰生命力的直接体现。本部分精选的文献侧重于对复杂、耗时且具有高度社会动员能力的大型岁时祭典(如庙会、建醮)进行细致的田野记录与解读。研究者超越了对“热闹场面”的表层描述,深入挖掘了这些仪式背后的“社会契约”。建醮期间的“境主”轮值、普渡的食物分配、酬神戏码的选择与上演,无不体现了社区内部资源共享、冲突调解以及社会等级的暂时性重申或颠覆。 重点探讨了“科仪的文本与身体实践”。道教与民间信仰交织的法事,其唱诵的经文、持诀的手势、符箓的书写,构成了对神圣知识的“身体化”传承。选入的文章比较了不同派系在超度幽魂、安镇宅邸仪式中的差异,论证了这些仪式如何有效地“处理不可见的威胁”——如瘟疫、意外、或家族内部的秽气——从而确保了社区的生命延续性与心理安全感。 第三部分:神祇谱系、叙事与地方认同 神祇的“人格化”与“历史化”是理解台湾民间信仰的关键。本部分收录的研究着重于考察“神祇的跨界流动与本土化适应”。例如,一个原为大陆特定地域的守护神,如何在渡海过程中吸收新的神格(如航海之神或保佑农业丰收),并与原先境内的本土神祇建立起复杂的供奉与从属关系。 特别关注“神谕、乩语的文本分析与权力运作”。乩童或桌头在“代神发言”时所使用的语言、知识结构和道德劝谕,并非是随机的灵感迸发,而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隐晦回应与权威性干预。分析表明,神谕往往在社区面临重大决策(如迁庙、募款、处理土地纠纷)时,扮演着超越世俗权威的仲裁角色。此外,本部分还收录了关于“地方谱系与民间史观的建构”的论述,探讨信众如何将地方性英雄人物或历史事件纳入到宏大的神祇叙事框架中,从而为地方社区的历史记忆提供了一种神圣的合法性支撑。 第四部分:信仰的现代性挑战与转型 随着殖民、战后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台湾的传统信仰正经历着深刻的挑战与转型。本部分收录的文献对信仰的“制度化”与“世俗化”趋势进行了观察。一方面,部分大型庙宇开始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博物馆功能,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中,寻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对话;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信众对传统仪式的参与度、对神祇叙事的理解深度,也呈现出与前辈群体显著的代沟。 研究探讨了“民间信仰的媒介化现象”,分析了录影带、电视连续剧、网络论坛等媒介如何重塑信众对神祇的认知,甚至催生出新的“明星神祇”现象。此外,本部分也触及了宗教自由与现代法治、环保议题与祭祀习俗(如焚烧金纸、放鞭炮)之间的张力,展示了传统信仰在追求文化存续的同时,如何艰难地与现代性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结语 本书所收录的选文,共同勾勒出台湾民间信仰“在动中求稳”的本质特征。它不是一套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一套动态的、以仪式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系统。通过这些细致的田野观察和理论梳理,我们得以理解,台湾的民俗信仰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理解台湾社会结构、地方政治、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历史韧性的关键钥匙。这些文献的汇集,旨在提供一个深厚、多维的分析平台,供后继研究者继续探索台湾文化深层的肌理与活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茂贤


  1960年生于宜兰县罗东镇。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硕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民族学博士班研究。

  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所)兼任副教授、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曾任《民俗曲艺》杂志编辑、「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秘书、「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戏剧组评议委员、「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兰阳戏剧团」副团长、「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表演艺术联盟」常务理事。目前担任文化部中央审议委员,及各县市文化局传统民俗类之审议委员、宜兰县政府县政顾问。

  着有《台湾民俗记事》、《福尔摩沙之美——台湾传统戏剧风华》、《台湾传统戏曲》、《歌仔戏表演型态研究》等书。
 

图书目录

简荣聪序
黄文博序
林茂贤自序
 
辑一、研究论文
台湾元宵习俗研究
台北迎城隍
台湾扮仙戏中的西王母
台湾的牵亡歌阵
孝女白琼探源
电音三太子探源
从失恋歌曲看台湾女性感情自主性的转变
从台语离乡歌曲看台湾经济的转型
台湾无形文化资产登录、指定与补助现况
台湾的民俗观光资源——以岁时节令与民俗祭典为例
台湾宗教观光资源——以大甲妈祖遶境进香为例
彰化地区重要民间信仰祭典与岁时节庆活动概述
 
辑二、评论随笔
民俗概论
生命礼俗
岁时节令
民间信仰
信仰祭仪
民俗艺阵
生活与民俗
文化评论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鄕土心、民俗记、文化义、资产情


  ~~林茂贤教授传播的是台湾民俗智慧与守护传承
 
  在台湾出生长大的人,一定都会记得,每当节庆祭典,不论是大庙埕,小祠前,公社场,都会聚集很多人,男女老幼,一齐款备牲礼庶馐酒品向神灵拜拜,络绎不绝,顿时当天或连续数日匝月,或香烟腾袅,金纸飞扬!锣鼓喧天,鞭炮价响!阵头表演,潮来潮去!或吟唱歌舞、通霄达旦!或遵从传统、进行仪式!这时的庙埕上、戏棚脚,看戏的、酬神的、卖吃的,熙来攘往。会所公廨,也是民众聚会、盛装参加。这样的场景,充斥在台湾各县市乡镇,汉族村里,原民部落,甚至渔港山村。而在平常日,庙口广场,庭院稻埕,也是江湖卖艺、阵头操练、曲轩武舘演技的场所。因此,约而言之,大庙埕,戏棚脚,社廨前,正是台湾民俗艺术展示的重要空间!文化活力蓬勃的主要场域!~茂贤教授这本民俗选集以《大庙埕.戏棚脚》为书名,取名真妙!
  
  「民俗」是文化的要项,是族群的表征,是社会的映象。茂贤教授在〈延续台湾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论文中説得好:~所谓「俗」正因代表着普罗大众的生活习俗,因此民俗呈现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社会价值观,固定因应生活的形态与知识,形塑一套风俗习惯、信仰体系、文化传统、及生活美学的「独特性」、「真实性」、「自发性」及「在地性」。他在民俗学方面的精辟剖析,乃是得力于多年的深耕调查、比较硏究,长期致力于台湾、大陆、日本、东南亚的田调,在民俗与政策上有了既广且深的知识与学术。在朋友圈、文化圈、学术圈中,认识林茂贤的都知道他不论在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乃至应聘参与公共政策、庙会活动,他都是全力以赴的鉄汉铁人、拚命三郎,他将黑夜也当白天用,为了完成计划仼务,自己开车上山下鄕,台湾头尾、南北东西奔跑,来回数百公里,好几天没睡,或者只睡一两小时,更是家常便饭!学识渊博在日子累积中更加深厚,经验器识也愈加练达!他抝不过政府机关、各地学校、县市寺庙、社区团体、传播媒体的请求,纷纷请他演讲、审议、评论、或提供谘询,青萍结绿,到处争价;除了他专长的传统表演艺术外,他几乎已成为民俗领域家喻户晓的学者明星。而在学校,选修他的课,最是热门,每年爆满;而在各地,聆听他的演讲,也是每场人满,不但引人入胜,还常常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大庙埕.戏棚脚》,是一套有关台湾民俗的精彩好书。阅读其中内容,彷彿引领你走入了台湾的大庙埕、戏棚脚,欣赏多元多样、多彩多姿的民俗好戏表演!不论是「研究论文」辑一,「评论随笔」辑二,你可以用轻松的心情,闲逸的态度,去旁观,去徜徉,去体会,去探访!当然,如果用求知若渴的积极,去阅读,去研究,那一定收获丰硕,功不唐捐!

  茂贤教授这本新书,的确太丰富了!谈其「研究论文」,就多达十二篇219页的篇幅,内容庄严中带着趣味,有学术上难得探讨到的视野,「文化资产公共政策」问题,及「民俗观光资源」课题,篇篇精彩!「评论随笔」更加丰硕,篇幅多达257页。内容题材分类有「民俗概论」、「生命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信仰祭仪」、「民俗艺阵」、「生活与民俗」、「文化评论」等等,几乎是包罗民俗百科,全方位的随笔评论,尤其「文化评论」更是䅪数十年的深度体验观察下,所提供的良知、智慧的结晶,这其中不仅要有「洞察力」、「敏鋭力」、更要有「客观度」、公平度」,尤其珍贵的「正义感」、「热诚心」,不怕得罪人!

  笔者很荣幸,身为茂贤教授多年好友,不揣愚陋只好依赖痴长年岁,冒昧应邀写序。我知道茂贤是惜情重义的人,以他的治学之勤,学识之富,我们期待他以后会有民俗选集系列,为他的「乡土心、民俗记、文化义、资产情」,更继续对国家社会贡献!
 
简荣聪

推荐序2

大侠挥刀论民俗


  「江湖走跳看民俗,大侠挥刀论古今」,这是我对「知名教授」茂贤兄关心台湾民俗的一个形容。足少研究台湾民俗的学者,愿意家己长期行入民俗的田野现场,参与祭典、缀(tuè;跟随)行缀走缀踅庄,风吹日曝雨淋,半暝来透早走,甚至带领学生亲近土地,向民间学习,这是爱有一寡仔使命感佮对性命的坚持,才有法度做会到。

  嘛因为伊是一个「知名教授」,阁人人好,无派头、袂激气,所以行到佗位都有人捌伊,逐时予人招欲翕相(hip-siòng;照相),连高铁咧卖物件的小姐,都拢讲是伊的学生,因此,伫江湖走跳,伊就毋敢做歹代志,阁较按怎假仙,都爱有淡薄仔「大侠」的形象出现。

  其实,林教授是一个行入台湾民俗上深层的学者,兴趣多元,活力十足,伫开课传徒以外,嘛参与公部门文资法令的拟订修改、民俗审议,犹阁被聘评审各种民俗比赛,印证学术实务、计画操作的落差,这对伊盖世武功的练成,有诚深的影响。毋但按呢,伊犹阁有气力去电台做节目,阁做甲着金钟奖,学识、口才、内涵兼具,腹肚内有遮尔济墨水,这拢是长期关心民俗、参与民俗、思考民俗、批判民俗而自我建立的一套智识论述系统。

  放眼当今民俗武林,无几个有林茂贤勤快骨力的跤迹,嘛无几个有伊的多元学识,阁较无几个有伊参与各级政府审议民俗的机会…;遮尔济「无几个」,就是伊有才调「着书立说」的基础佮方法之论。

  这摆,茂贤兄就将伊遮几冬来参与学术发表会所发表的论文,佮伫报章杂志所写的大细篇文章,结集成册,分做「研究论文」佮「评论随笔」两大部分,将伊所看、所知、所感触,有系统性、有研究性来行诸文字,予逐家鼻芳,毋但会当做纪录、做研究,嘛会当予咱一寡启示。

  这本册无所无谈,无啥禁忌,男女老幼、大人囡仔拢会佮意读,干焦看遐尔济趣味的题目,就会予你流喙澜矣。
 
黄文博

推荐序3

心系乡土护戏曲


  从头一次在文化大学的讲座里认识还在研究所钻研台湾文化的林茂贤开始算起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了,当时只觉得这一位同学对台湾民俗文化与本土传统艺术的爱好,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热诚与执着。

  随着他进入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服务,透过共同参与歌仔戏的各样活动合作,彼此接触机会愈来愈多相互了解也就愈深,就愈觉他是一个全心投入爱护推崇台湾民俗文化与本土传统戏曲艺术令人钦佩的学者,更是一生心系原乡文化胜过一切的文化工作者。

  在他以往的着作及文章中,不论是台湾各地民俗活动的行脚记录和汇编介绍,或是台湾各地各式俚语古词的整理发表,亦或是如数家珍的台湾传统戏曲研究评论,皆已充分表露出他对台湾民俗文化与传统戏曲的真心关切与深入研究,尢其是他对源出于他的原乡-宜兰的歌仔戏更是投注无数的岁月心力去维系它去爱护它,不由得我从心里称赞感谢他为歌仔戏的真情付出。

  现在,他再一次地将他近年来投入于维护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文化资产的努力与观察杂记,逐一收纳于他这本新作里。
  
  这本着作的内容广泛,除了有着可导引社会大众认识与欣赏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的戏曲概论,亦有表现出他关心数十位老艺人的艺师访谈记录,更有他关切各个台湾本地传统戏曲剧团剧种经营的剧团省思与众多演出戏评,以及针对各类国内传统戏曲艺文时事自觉的文化评论等众多文章,在在都显示出他持续专注于维系台湾本地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决心和毅力,尢其是佔据他近七成着作的歌仔戏相关论述之中,更是看见了他钟爱原乡文化而对歌仔戏有着爱之深责之切的使命感。

  期待这本着作除了可作为从事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以外,也能在社会大众、剧团经营者以及政府文化单位人士的细细品味之后,促成引动未来歌仔戏发展风潮的发想。
 
廖琼枝

推荐序4

用真心博感情


  提起「轰动武林,惊动万教」的林府千岁茂贤公,那可真是「上港有名声,下港有出名」!无论在大甲妈祖绕境、学甲上白醮谒祖、西港庆安宫刈香、基隆中元祭普渡、宜兰头城抢孤、艋舺青山王出巡、云林口湖牵水(车藏)祭仪、金门浯岛迎城隍、新竹县褒忠亭客家义民祭、阿里山邹族战祭与赛夏族矮灵祭等台湾的民俗节庆、宗教祭祀与族群祭典活动中,都可见到他田野云脚的踪迹。

  而在紧密地融合由地缘、血缘、神缘与业缘等组构而成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发挥着酬神祭祖、提供休闲娱乐、凝聚地方情感、促进社交联谊与传递知识文化等功能意义的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演出中,不管是公园广场的演奏献艺,或迎神赛会的庙台高歌,或子弟闲暇的馆阁娱乐,或商业营运的剧场搬演,或与大众传媒的影视联姻等,也都可见到他观赏品评的身影。

  正是基于对本土人文的关怀,对于传统艺术的挚爱,因此茂贤学长总是翻山涉水、南来北往、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一步一脚印」地全省走透透。为的是对台湾的乡土礼俗、宗教信仰、民俗艺阵、民间音乐与传统戏曲进行生态观察与实地採集,从而结合学术理论与观点剖析,全面阐述或草根纯朴,或创新时尚,或丰富多元,或没落衰微的台湾常民生活景观。

  因此茂贤学长授备受各界的倚重与爱戴,如政府部门礼聘他为委员或顾问,因其专业可协助制订政策、或提供谘询、或审查评鑑;而民间宫庙或艺坛尊崇他为「民族英雄」,因其娴熟历史源流、脉络演化与发展现况,可以为民间发声作为代言人,成为与官方或社会各界的沟通桥樑;而大众传媒与各种研习讲座,也均仰赖其生花妙笔与三寸之舌,可以深入浅出地为文阐述,能够妙语如珠地导聆说明;而两岸学子更暱称他为「李奥纳贤」,拥有平埔族噶玛兰的血统,五官立体缘投,讲课幽默风趣、内容丰富精彩,还能自弹自唱外带戏弄搬演。

  我与茂贤学长相识近三十年,我俩并非同校也非相同学科。然由于就读政大硕士班时,在「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学习经历,让我必得恭毕敬地尊称其为「学长」,以彰显其崇高辈份与金兰情谊。因当年业师曾永义教授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董事,引领我参与基金会所筹划执行的各项活动,因此任职于基金会的林茂贤秘书,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上级领导」。
  
  1988年犹是少不更事的我,首次出任务即是12月在大甲镇澜宫举行的祈安清醮「民间剧场」,我被指派独自率领二十余个民俗艺阵,从早到晚在全镇穿街入巷绕境游行,那灰头土脸、脚踵鞋破的悽惨艰辛,奠定了我田野历练的根基;尔后在岁末平安夜时,廖琼枝老师为唿吁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重视传统曲艺的文化传承,与南管、说唱、北管戏与客家戏等专业演员,在保安宫举行「拯救民俗曲艺」义演活动,从草拟企划到现场打杂,锻鍊了我操办活动的实战经验。这二项活动巩固了我和民间艺阵及传统戏曲的殊胜因缘,也成为我拳拳服膺的学术「志业」,感恩茂贤学长当时的指挥。

  经常谐谑自夸「三八好斗阵」的茂贤学长,多年来书写了不少涉及台湾戏曲剧坛、剧种、艺师、表演、剧评、现象等研究论文与评论随笔,这些丰硕的笔耕成果,今将集结为《大庙埕.戏棚脚:林茂贤台湾戏曲选集》专书出版。面对茂贤学长「着作等身」的丰硕成果,让总被他戏称为「欧巴桑」的我,不但叹为观止,更钦佩得五体投地。因为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台湾传统戏曲「用真心博感情」的深刻烙印。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系教授蔡欣欣
丁酉年花朝书于政大薰风楼

推荐序5

戏棚脚的守望者


    回想起来,结识林茂贤教授是九天民俗技艺团草创初期,受加拿大台加文化协会邀请,也是团队首次前往国外演出;当时茂贤教授担任领队,很担心我们这样草根阵头的表演,到底有没有能力摆上台面?总说我们这个表演不好,那个动作不对,坦白说让我很想给他盖布袋。之后加拿大的演出圆满成功,尔后因缘际会下,彼此才互相了解,颇有不打不相识的意味。没想到一晃眼已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几乎等同九天创团至今的时间,一路走来教授也一直是我与九天团队的良师益友。

    这位满腹广博台湾民俗的学识,同时长年保持高度行动力、研究脚步从不停歇的林茂贤教授,无论是对台湾的民俗节庆或是传统戏曲都有着相当深厚的造诣,却大大颠覆了我过往所认知的「教授」、「学者」形象。他曾在法国攻读哲学,却也精通台语文学,私底下还有抱着吉他吟唱旧时老歌的一面;他有深厚的学术涵养,却从不咬文嚼字,总是以平易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民俗学识;走到全国各地都遇得到教授的学生、甚至有为了见他特地前来的「粉丝」,林教授却从来没有摆出过身为大学者的架子,一贯率真地招唿回应,在我看来这就是种林茂贤式的浪漫。

    回忆起刚结识之时,茂贤教授也曾玩笑说过九天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却也是他看见了这群乌合之众潜藏的爆发力,一路陪伴着也督促着我们蜕变、成长,才能达到今日的规模。对于九天团队和我个人来说,教授既是良师亦是益友,总是无私地将他对于的台湾民俗的知识与见解倾囊相授,让九天在演出创作上永远都有新的题材可以探讨与着墨,在团队经营的思考上,也以他丰富的阅历与活跃的思维,给予我不同角度的建议和刺激。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强力的后盾,才让九天有信心亦有能力将发扬台湾民俗文化的脚步,一步步走出庙口、踏上舞台、走入艺术殿堂,甚至跨出国际,带往其他世界各国,甚至远及非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地(是的,我们仍在努力跨向大洋洲),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流,而至今所获得的回馈与肯定,也让九天更加相信,茂贤教授说的,台湾拥有的文化软实力,绝对不逊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

  相识了这么多年来,林茂贤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堪称是台湾民俗文化界的『国宝』,而集结了他多年心血出版成册的套书,就是深入了解台湾民俗文化必读的『宝典』,在扎实的学术立论基础上,更多的是教授个人睿智的解析与探讨,相信无论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都能在其中读出民俗文化的韵味与趣味。
 
许振荣(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朝阳科技大学企管博士)

图书试读

延续台湾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台湾由于地理环境及特殊历史的发展,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现象,也使台湾文化呈现丰富、多样性面貌,反映于无形文化资产的民俗文化亦是如此。庙埕是台湾民俗艺术展现的空间,早期农村生活,每当农暇之时,三五同好偕同左邻右舍到庙口广场或庭院稻埕,操练艺阵或吟唱戏曲、音乐,每逢庙会建醮遶境活动,庙埕更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据点,无论经济或艺术活动,都从庙口延伸开展,不仅连结在地民俗与民众生活作息,也让乡土技艺借由岁时节令得以传承。庙埕是老人平时聊天、下棋的地方、儿童游戏学习的场所、社区民众议论公共事务、传播社会消息之处,是地方的资讯中心;每逢岁时节日或祭祀期间,庙埕是迎神赛会的艺阵或戏曲活动的场域,传统戏曲、民俗艺阵或江湖艺人的唸歌、讲古、杂耍都聚集在此演出。因此庙埕除了是香客参拜前的广场、民众宗教信仰生活的中心外,也是民间文化汇集的空间,在台湾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脚色。
 
民俗是人民生活的表征,所谓「俗」正因代表着普罗大众的生活习俗,因此民俗呈现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社会价值观。民俗的形成是相同族群,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共同的环境下,历经长久的岁月,经由自主的选择、沈淀、累积、互动,逐渐养成固定因应生活的型态、方式与知识,形塑一套风俗习惯、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兼具体现民族、群体、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及生活美学的「独特性」、「真实性」、「自发性」及「在地性」。所以民俗是经过长期的酝酿与普遍的认同,才逐渐成为共同的生活习惯,民俗的形成有其社会因素,例如:婚礼的繁文缛节代表人们对婚姻慎重其事;成年礼提醒着青少年必须负起对家庭与社会义务的责任;其次,祭煞、挂平安符、补运、安太岁等习俗,其实是基层人民寻求心安的方式。
 
民俗经验是一种普化的知识形式,扩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层面,其内容含括:传奇故事、神话传说、岁时节令、社会风俗、生命礼俗、祭祀、禁忌、仪式、时空概念、民间信仰、俚俗谚语等等多元的民俗传统,体现了特定族群或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美学的独特性。台湾各社群、族群等生命共同体的历史轴承,及台湾人民共同的岁时生活、节庆相互融合演变,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庙埕》这本书,让我对“地方”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林茂贤先生对于地方性信仰和神话传说的梳理,简直像是在为台湾的各个角落绘制一张精神地图。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土地公信仰的论述所吸引。土地公,这位看似平凡的神祇,在台湾民间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地土地公庙的特色,以及围绕土地公所产生的各种传说和仪式。他描述了人们如何在祈求丰收、平安、生意兴隆时向土地公献祭,又如何在收获的季节举行酬神的庙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土地公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描绘出土地公与当地居民之间那种亲切、互动的关系。他甚至会提到某些土地公因为“灵验”而特别受到香客的青睐,或者因为某个神话故事而拥有独特的魅力。这种对地方性神祇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信仰是如何与地域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些古老的庙埕里,土地公不仅仅是一个神明的符号,更是承载着一个社区共同记忆和情感寄托的生命体。阅读这本书,就像一次深入台湾腹地的文化探险,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一个鲜为人知却又充满魅力的故事。

评分

《大庙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丰富得多。书里对节庆习俗的描绘,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台湾生活图鉴”。比如,那些关于中元普渡的篇章,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祭品,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的烟火气,还有邻里之间互相打招呼、分享食物的热闹场景。林茂贤先生的笔触,没有丝毫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他讲到某些地区的普渡会有特殊的禁忌,或者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这些细节都让整个描述生动无比。我最欣赏的是,作者能够从这些看似寻常的节日习俗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意涵。他解释了普渡不仅仅是对好兄弟的慰藉,更是对亡灵的超度,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心怀感恩,积善行德。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习俗,虽然地域不同,但那种对逝者的怀念、对自然的敬畏、以及节庆中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情感,却是如此的相似。这让我感到,民俗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却是普遍存在的。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文化底蕴。

评分

《大庙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作者对于“生活”本身的热爱和细腻捕捉。林茂贤先生在书中对台湾民间生活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到异常亲切和温暖。他写到关于农忙时节的收获庆祝,写到巷弄里的孩童嬉戏,写到家庭聚会时的温馨场景,这些片段虽然看似零碎,却构成了台湾民间生活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食物的描写,比如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糕点、小吃,以及节庆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传统美食。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它们的名称,更是描绘了它们制作的过程,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家庭记忆。他会提到,某个糕点是某位长辈的拿手好菜,或者某个节日必须要吃某种食物,这些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食物香气,听到家人的欢声笑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文化并不仅仅存在于宏大的仪式和古老的传说中,它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林茂贤先生以一种朴实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台湾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情温暖,让我倍感共鸣,也对这片土地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欣赏和理解。

评分

读完《大庙埕》这本书,我的思绪仿佛被拉回了台湾各地错落有致的庙宇与邻里巷弄之间,仿佛亲身经历着林茂贤先生笔下那些鲜活的民俗片段。书中关于祭孔大典的描绘,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古礼的庄重与雅致,让我这个平日里对传统文化仅有模糊概念的人,竟也能体会到那种穿越时空的肃穆感。从祭品摆放的规制,到司仪的吟唱,再到佾舞的缓步,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栩栩如生地捕捉下来,仿佛能听到鼓乐齐鸣,闻到焚香的袅袅。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仪式本身的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仪式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他解释了祭孔不仅是对至圣先师的缅怀,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强调尊师重道、凝聚社群认同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越来越少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样的盛事,但林茂贤先生的文字,却让我们得以窥见其精髓,感受到传统文化那份温润而坚韧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的关注,那些参与仪式的人们,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虔诚,都让那些古老的礼仪活了起来,变得有温度,有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传统仪式的客观呈现,更像是一场温情脉脉的文化回溯,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夏日午后,坐在凉亭里,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漫不经心地讲起那些陈年旧事。林茂贤先生对台湾传统技艺的描绘,尤其是那些关于布袋戏、歌仔戏的篇章,让我仿佛置身于戏棚之下,听着锣鼓铿锵,看着布偶飞舞,感受着舞台上的悲欢离合。他没有用枯燥的学术术语去分析这些艺术形式,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口语化的方式,去讲述这些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民间社会中的地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老戏班艺人的描写,那些在简陋的舞台上挥洒汗水,用自己的技艺为观众带来欢乐的老艺人,他们的坚守和付出,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作者甚至会提到一些戏曲的幕后故事,比如某个经典剧目的创作过程,或者某个著名艺人的轶事,这些细节让原本严肃的艺术形式,变得更加鲜活和人性化。读到这些部分,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布袋戏、歌仔戏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中顽强生存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习俗,更是蕴含在这些技艺中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态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被我们认为是“老掉牙”的艺术形式,发现它们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