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反智传统:宗教、民主、商业与教育如何形塑美国人对知识的态度?

美国的反智传统:宗教、民主、商业与教育如何形塑美国人对知识的态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Hofstadter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反智主义
  • 宗教
  • 民主
  • 商业
  • 教育
  • 知识社会学
  • 文化批判
  • 美国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反智,不只是风潮,而是美国深层文化的一部分。
  两届普立兹奖得主--理查.霍夫士达特
  从美国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与商业精神中,挖掘美国的「反智」根源。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了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余英时

  「本书内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国生活时心中所累积的若干疑问,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译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陈思贤

  美国,拥有傲视全球的顶尖大学与数量最多的诺贝尔奖桂冠,又以发达的科技与商业为世人提供了便利、舒适的文明生活。然而,美国文化却少以精致、优雅闻名,诉诸实用与庶民品味的大众化商品与娱乐才见其所长。近年来小布希的穷兵黩武、川普的粗暴言论与政策更让世人惊见美国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国社会层出不穷的民粹与暴力事件也令人忧心忡忡。

  活跃于二十世纪中叶的理查.霍夫士达特是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国人对纯粹的学术--包含深厚的人文学养、抽象的理性思辨等--的漠视与敌视,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为名却动辄以知识分子为标靶的麦卡钖主义,更另人痛心疾首。他于是于一九六三年出版了这本结合了思想史、社会史与政治史的《美国的反智传统》,对「反智」做了有系统与历史深度的爬梳。

  《美国的反智传统》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时的民粹现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动,它反映了美国人在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传统。脱离英国而独立建国的经验让美国人往往视历史为落后、腐败、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剥削的象征。在美国蔚为主流的基督教福音教派推崇教友发自内心的感动,以及与上帝的直接沟通,而扬弃神学考据。富兰克林、亚当斯等建国先贤虽然具备伟大的心智,但对平等的坚持使得美国政治很快转向以纯朴、勤奋、踏实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庶民百姓为主体,知识分子与仕绅阶级沦为边缘。蓬勃的商业文化更将美国的教育制度导向实用目的,而轻视博雅的人文薰陶。于是我们会看到,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竟因为学问太好,被批评不够格做总统;老罗斯福靠狩猎技巧赢得选民青睐;钢铁大王卡内基批评大学教育对做生意有致命的伤害;田纳西有众议员以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自豪,密西根州给老师的薪水比清洁工还低,以及全美百病丛生的公立教育系统……

  美国本就是由对欧洲的压迫与颓废不满的人所建立,
  他们醉心于美洲的不是在此萌芽的社会,而是自然与野蛮。

  霍氏杰出之处更在于他固然一面严加批判民粹、保守、极右的反智思维,却也试图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因此本书不但是研究美国文化与思想史的巨着,更可以透过它去思考一个更宏观的主题:「智识」在人类文明中如何可能?知识分子能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又该如何与权力共处?

  《美国的反智传统》于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轰动,并接连获得普立兹非小说类奖、爱默生奖与希尔曼奖等殊荣。在美国之外本书也掀起广大回响。当代华人史学泰斗余英时先生于1975年撰写的〈反智论与中国传统〉即是受到本书的启发。半个多世纪后本书中文版终于上市,读者将可见其历久弥新、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深厚史学造诣。

联合推荐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杨  照(作家)
  严震生(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

  专文推荐
  余英时
  苑举正(台大哲学系教授)

  专文导读
  陈思贤(台大政治系教授)
美国思想史的幽暗回响:智识的迷雾与启蒙的断裂 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思想史上一个长期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主题:智识权威的消解与知识分子角色的变迁。我们试图在历史的深层结构中,探寻美国社会在面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对传统理性主义的疏离感,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反智倾向”的文化土壤。 第一部分:根源与拓荒精神的悖论 我们的探索始于美国的殖民地时期。与欧洲大陆的精英文化传统不同,北美新大陆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并非单纯的效率追求,而是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对任何脱离直接生产力的“空谈”的警惕。 1. 宗教的实用神学与知识的去中心化: 清教徒的信仰核心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这在无形中削弱了教会作为知识中介的权威。知识不再是古老文本的阐释权,而是内省和个人经验的印证。这种“圣经本位”的思维模式,虽然高度重视文字的阅读能力,却倾向于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视为不必要的奢靡。我们考察了早期教派领袖如何平衡布道的热情与对科学知识的接纳,揭示了他们是如何将知识的价值体系,从古典的“真、善、美”导向更具道德评判性的“善恶”二元结构。 2. 边疆的逻辑与本土知识的崛起: 随着向西部的扩张,拓荒文化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知识观:知识必须是立即可用的。工程师、发明家和实干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代表的)的形象,超越了哲学家和理论家的地位。边疆的挑战要求人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双手胜过抽象的理论框架。这种对“现场经验”的推崇,为日后对学院派理论的质疑埋下了伏笔。我们分析了早期土地测量、农业技术革新中,民间智慧如何被系统地推向主流,而学院派的“古老学问”则被视为象牙塔中的陈腐之物。 第二部分:民主的激情与精英的反思 建国初期,托马斯·杰斐逊等人对“开明公民”的设想,本应是理性的堡垒。然而,随着民主化的深入,大众政治的激情开始侵蚀知识的审慎性。 1. 杰克逊时代的平民主义浪潮: 安德鲁·杰克逊时代标志着美国政治进入了大众参与的高峰期。政治修辞变得日益简单化、情绪化。知识分子群体,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对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表达了深刻的忧虑。他们试图通过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来重塑一种基于个体精神直觉的精英主义,但这往往被大众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逃避现实。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报刊舆论中,对“受过教育的政客”的嘲讽,以及对“普通人常识”的无限拔高。 2. 职业化与知识的藩篱: 19世纪末,随着德国模式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始进行专业化改革。医学、法律、工程等领域迅速建立了严格的认证标准。本意是提高专业水准,但在社会层面却产生了隔离效应。普通民众开始感觉知识被“锁进”了专业术语和学术机构的围墙之内。这种知识的专业化、行话化,无意中为后来的民粹主义者提供了攻击的靶子:他们指责精英阶层使用“只有他们才懂的语言”来操纵公共事务。 第三部分:现代性冲击下的信任危机 进入20世纪,工业化、城市化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使美国社会对“进步”的信心遭受重创,这直接反映在对知识的信任度上。 1. 进步主义的幻灭与社科的困境: 进步主义运动曾寄希望于社会科学家和技术官僚能够“科学地”管理复杂的工业社会。然而,大萧条的爆发,暴露了经济学模型预测的无力;而战时宣传机器的运作,则揭示了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被滥用。我们研究了知识分子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如何从“社会工程师”的角色中退却,转而陷入一种自我怀疑和批判的泥潭。这种批判,虽然必要,却也无意中模糊了“建设性批评”与“全盘否定”的界限。 2. 大众传播的“去语境化”: 广播和后来的电视的兴起,是理解现代反智现象的关键。这些媒体的逻辑是追求最大化的覆盖率和最快的传播速度,这意味着信息的“语境”和“复杂性”必须被牺牲。深入的、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思考的论证,难以适应这种媒介的节奏。我们对比了传统严肃报刊与新兴大众媒体在报道科学发现和政治决策时的语言策略,显示了“简化”如何成为一种文化惯性。 第四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知识的碎片化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对于宏大叙事和中心权威的普遍质疑,将知识的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1. 麦卡锡主义的幽灵与学术的政治化: 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运动,虽然是政治清洗,但其对大学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攻击模式,实质上是对“非主流思想”的排斥。它成功地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不忠诚”。这种恐惧文化,使得许多学者在公共议题上变得谨小慎微,将研究重心退回至高度专业化、规避政治风险的领域。 2. 体验优先于证据的文化转向: 后现代哲学对客观真理的解构,在学术圈内是深刻的反思,但在大众文化中,却被粗暴地简化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我们分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渗透到知识领域,使得“我喜欢”或“我觉得”取代了“证据表明”。当所有观点都被视为同等合法时,那些通过艰苦训练和严谨验证获得的专业知识,其特殊地位便不复存在。 3. 商业逻辑对学术生产的侵蚀: 随着大学的商业化趋势加剧,研究成果的价值标准逐渐向市场需求和短期可见的“影响力”倾斜。那些对社会具有深刻但非即时效益的研究,面临资金和关注的双重压力。这种“效率至上”的考核体系,无形中鼓励了对复杂问题的肤浅回应,加剧了公众对学术界“脱离实际”的印象。 本书的结论聚焦于当代,探讨了在信息过载和算法推荐的时代,智识的碎片化如何固化了原有的反智倾向。我们并非主张回归僵化的精英主义,而是呼吁重新认识到:审慎的怀疑与基于证据的论证,是维持一个复杂、自由社会有效运作的必要前提。 我们必须理解,智识的衰退并非偶然的事件,而是美国独特历史进程中,宗教、民主、商业与教育等核心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深度框架,用以理解当前美国社会在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或全球冲突等需要集体理性应对的挑战时,所表现出的结构性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理查.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1916-1970)


  二十世纪的美国着名公共知识分子、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霍夫士达特曾两次得到普立兹奖:他凭借在《改革的年代》(The Age of Reform)中对1890年代民粹运动和二十世纪初期进步运动的理性分析首度于1956年获奖,之后又因《美国的反智传统》中对文化史的研究而于1964年再次获奖。

  除了上述两书之外,他尚着有《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1944,民国七十年由联经出版)、《美国政治传统》(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1948),以及《美国政治中的妄想偏执风格》(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 1964)。他也与华勒斯(Michael Wallace)共同主编《美国社会的暴力:一部真实纪录》(American Violence: A Documentary History, 1970)。


译者简介    

陈思贤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专长为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
 
  着有《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西洋政治思想史:中世纪篇》、《西洋政治思想史:现代英国篇》、《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译作包括《政治的意识形态》。
 

图书目录

几句推荐的话--余英时
推荐序--苑举正
译序与导读--陈思贤
作者自序

第一部份  序论
第一章    这个时代的反智现象
第二章    智识不受欢迎

第二部分  基督教信仰
第三章    福音运动的冲击
第四章    福音主义与振奋派
第五章    对现代性的反抗

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
第六章    仕绅的没落
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运
第八章    专家的兴起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
第九章    商业与智识
第十章    白手起家与励志型信仰的出现
第十一章    其他领域所发生的智识无用论

第五部分  民主社会与教育
第十二章    学校与老师
第十三章    生涯发展导向的高中教育
第十四章    儿童与他将面对的世界

第六部分  结论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与社会疏离或被同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智识不受欢迎
 
反智的定义
 
若有些人一直怀疑「智识」乃是颠覆社会的力量,则一昧向这些人解释它其实是很安全、温和与怡人的东西,是绝无效果的。其实若干守旧派及强硬的俗民派有时是对的:「智识」是危险的东西。如果让它自由发挥,则它会翻案许多事情、深入地分析与质疑很多事情。杜威(John Dewey)曾说:「让我们承认保守派说的吧!当人类开始思考时,没有人能保证后果会是怎样。我们只能知道因此许多事物或制度会瓦解。每一个思想家都在拆解掉这个稳定世界的一部份,没有人知道毁坏后什么东西会出来代替。」此外,没有人可保证知识分子阶级会审慎克制其自身影响力;但对于任何一个文化,我们可确知的是:禁止「智识」的自由使用会比开放其使用来得糟多了。其实与那些保守的文化纠察队比起来,知识分子总的来说并不会颠覆社会的。但是「智识」的作用是永远在反对某些事情或是加以暴露、嘲讽:例如,它经常成为压迫、欺骗、虚妄、教条或利益勾结等事的敌对力量。
 
几个世代下来,那些受「智识」之害或是畏惧、憎恶它的人,早已发展出一种关于它的迷思──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在社会中的角色为何。当今反对「智识」的人已不需要创造新的说词,因为这种迷思早就深植人心。本书稍后的章节将会仔细说明这个迷思在美国是如何发展与持续下来的。现在我们先简单概括地说明「反智」心态背后的基本假设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们。
 
「反智」是建立在一组虚构与抽象的敌意之上的。他们把「智识」与感情(feeling)对比,因为他们认为「智识」缺乏温暖的情感。「智识」也被与品格(character)对比,因为他们认为「智识」代表聪明,而聪明很容易就变成狡猾或是邪恶。它也被与脚踏实地操作(practicality)对比,因为理论总是被与实践并提,而「纯粹」理论的思维常被瞧不起。它被与民主对比,因为「智识」常被认为特异超群而与平等相悖。当这些看法被普遍接受时,则「智识」或是「知识分子」就成为落水狗。谁想要牺牲掉温暖的情感、坚固的品德、实践的能力与民主情怀去逢迎一个至多只是聪明但最遭可能是邪恶的人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宗教、民主、商业和教育这些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力量,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了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美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一种“反智”的传统。作者的分析极为细腻,他没有将这些力量简单地描绘成“好”或“坏”,而是呈现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宗教的虔诚有时可能转化为对质疑的排斥,民主的自由精神可能被误读为对专家意见的否定,商业的实用主义可能将知识的价值局限于其市场回报,而教育本身也可能在追求标准化和普及的过程中,面临着培养独立思考的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反智”并非来自单一的源头,而是由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也是一次对我们自身知识观的挑战,让我们开始审视,在信息洪流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拥抱智识,并抵御那些可能导致思维退化的暗流。

评分

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的标题本身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美国的反智传统。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勾勒出宗教、民主、商业和教育这些看似与“智识”不直接相关的领域,如何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塑造了美国人看待知识的态度。书中对宗教虔诚如何被部分人解读为对理性怀疑的排斥,对民主理想下“多数人意见”至上的倾向如何可能压制少数的独立思考,以及商业社会中追求实用效益和即时回报的心态如何挤压对纯粹知识的渴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教育系统在其中的角色更是复杂,它既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也可能在某些时期成为同质化思维的温床。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这些因素视为“反智”的罪魁祸首,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看到这些力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美国独特的智识景观。这本书迫使我反思,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平衡信仰与理性,集体与个体,实用与探索,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培养真正独立的思考能力。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警醒的思想旅程。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抽丝剥茧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一股看似隐晦却影响深远的反智潮流。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更像是一种深刻的诊断,它探究的是那些塑造美国人知识观的深层文化土壤。宗教的集体情感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张力,民主社会中对“普通人”声音的推崇如何可能走向对专业知识的漠视,以及商业社会对“有用性”的极端追求如何将知识贬低为一种商品,这些我都从书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部分,它让我看到,即使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领域,也可能在各种社会压力和改革浪潮中,不自觉地滑向某种程度的“去智化”。作者的论述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扎根于丰富的历史事实和细致的社会观察,使得那些抽象的文化现象变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就像在照一面镜子,反观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知识的态度。它让我们不禁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捍卫和弘扬智识,防止那些可能导致思维僵化和判断失误的力量的侵蚀。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深入探究美国文化脉络中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维度——反智主义的根源及其表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宗教、民主、商业和教育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联动效应。宗教的信仰体系如何与理性求知产生摩擦,民主的自由精神如何可能被滥用为对专业意见的排斥,商业社会对效率和利润的狂热追求如何让知识沦为附庸,以及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都得到了作者富有洞察力的阐释。书中对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美国人对待知识的“天然”倾向,有着令人信服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反智”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的观点印象深刻。它迫使我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理解那些看似合理甚至积极的社会发展,如何在不经意间孕育出对知识的警惕和疏离。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它让我们能够更敏锐地识别和审视那些可能阻碍我们追求真理的社会力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美国文化深层结构的肌理,揭示了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却对知识态度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根源。宗教的演变,从早期清教徒的严谨求知,到后来宗教复兴运动中情感主义的兴盛,作者巧妙地捕捉了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智识上的涟漪效应。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其强调的平等和参与,在某些层面上也可能滋生对专家意见的天然怀疑,对“常识”的过度信赖,甚至对精英知识的抵触。商业精神的强大渗透力,将知识的价值更多地置于其市场可转化性上,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纯粹学术研究和基础科学的投入。而教育体系,在追求普及和公平的同时,有时也面临着如何在标准化测试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保护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挑战。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历史事件,展示了这些力量如何在不同时期交织、博弈,共同塑造了美国社会对知识的接纳度、评价标准以及传播方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审视自身在知识获取和判断过程中的固有偏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