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十论

国民性十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民性
  • 文化
  • 历史
  • 社会
  • 中国
  • 思想
  • 论述
  • 民族
  • 传统
  • 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是日俄战争后不久出版的讨论「国民性」问题的专着,在日本近代以来漫长而丰富的「国民性」讨论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历来受到很高评价,影响至今。

  全书分十章讨论日本国民性:
  (一)忠君爱国;
  (二)崇祖先,尊家名;
  (三)讲现实,重实际;
  (四〉爱草木,喜自然;
  (五)乐天洒脱;
  (六)淡泊潇洒;
  (七)纤丽纤巧;
  (八)清凈洁白;
  (九)礼节礼法;
  (十)温和宽恕。

  十章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日本人」的性格进行描述和阐释,堪称前所未有的「国民性论」和近代关于「日本人」自我塑造的一次尝试。

  本书中文译註版据日本富山房1911年版本译出。译者之一、鲁迅研究专家李冬木教授在检证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相关文献时偶然发现,本书对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均产生过深远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本书对中国五四以后的思想和文学有着殊为重要的意义。

  两位译者均为在日本生活多年、研究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化的学者。他们在确保译文精准流畅之余,更花费大量时间,从大量日文文献中查证原着各专有名词,并在适当处作背景说明。无论就其译註数量之巨、学术含量之高,还是观其思想、文化和历史意义,本译註版都是关心现代中国思想与前途者的经典必读之作。
 
史海钩沉:一部探寻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国民心理变迁的巨著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史书,也非纯粹的社会学研究,而是一部深度交织、旨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肌理与国民精神底色的宏大叙事。它以独特而精微的视角,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与剖析。全书立足于历史的纵深感,跳脱出以往仅关注政治军事变革的窠臼,转而将目光投向更为根本、也更为隐蔽的国民性与社会结构层面。 第一篇:传统秩序的崩解与现代性的冲撞 本书的开篇,即以极具现场感的笔触,描绘了晚清帝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下,内部所经历的结构性松动。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层面的坚船利炮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支撑帝国数千年的儒家伦理纲常,如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 我们审视了地方士绅阶层——这一传统社会的中流砥柱——如何在新旧交替之际,其权威性逐渐被削弱。通过对一系列地方性事件的细致梳理,作者揭示了中央集权体制下“能人政治”的局限性,以及在外部压力下,这种地方自治结构如何迅速瓦解,为新型社会力量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家族”这一中国社会基本单元的变化。从宗法社会的绝对权威,到个体意识觉醒后对家庭责任的重新审视,这一转变不仅是私人领域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凝聚力重塑的过程。作者通过解读当时的私人信件、族谱修订记录等一手材料,力图还原这种痛苦而必然的转型。 第二篇:新型社会群体的兴起与观念的激变 随着传统精英的衰落,新的社会群体登上了历史舞台。本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诞生与角色演变。他们不再是科举体制下的清流,而是肩负启蒙使命的先锋。作者细致分析了留学归国者、新式学堂毕业生,他们在思想光谱上的分歧——从温和改良到激进革命的不同路径选择。 书籍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对“民”的重新定义。在传统观念中,“民”是服从于“君”和“礼”的客体,但在近代语境下,“民”开始成为具有权利和意志的主体。本书探讨了白话文运动、新式教育的推广,这些看似文化层面的革新,实则是对国民心智进行基础重塑的关键步骤。通过分析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论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萌芽,以及围绕如何塑造这种“新国民”所展开的激烈争夺。 第三篇:地域差异与阶层流动的社会侧写 本书的叙事超越了京津沪等中心城市,深入到广阔的内地省份进行考察。作者强调,近代中国的变迁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南方沿海省份的商业化进程、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颠覆,与内陆地区在宗族与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下的保守与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阶层流动性是本书分析的另一条重要脉络。铁路的修建、工商业的发展,为底层民众提供了有限的向上流动的可能,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城市无产阶级和雇佣关系。本书通过对劳资纠纷、城市帮派活动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时期,社会张力是如何在新型的经济关系中酝酿和爆发的。 第四篇:心理的断裂与伦理的重构 “国民性”的讨论,是本书最具争议性也最富洞察力的部分。作者并未采取简单褒贬的态度,而是力求深入挖掘在剧变时代下,个体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与矛盾。 我们看到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虑”与“失序感”。当旧的道德规范不再提供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新的普世价值尚未完全建立时,个体常常陷入迷茫。本书探讨了“耻感文化”向“罪感文化”的隐秘过渡,以及这种文化心理的转变对个人责任感、公共意识形成的影响。 同时,本书也着重分析了“他者”观念的演变。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一方面产生强烈的自卑与屈辱感,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向外学习”的迫切需要。这种复杂的心理映射,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知识分子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所采取的姿态。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 《史海钩沉》的结论是审慎而开放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所经历的,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现代性重塑”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它留下的遗产,既有对旧有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有在混乱中诞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新元素。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地图,帮助今天的读者理解,我们所站立的现代中国,其社会结构和集体心理是如何在那个充满暴力、希望与挣扎的时代被锻造而成。它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也是一把理解当下社会心态的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芳贺矢一(1867―1927)


  近代日本「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后赴德国留学,回国后任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其以德国文献学为参照,确立了日本文献学,在对国语、文法的改良方面也作出贡献。芳贺矢一着述颇丰,代表作有《国文学史十讲》《日本文献学》《国民性十论》等。其中,《国民性十论》是他社会影响最大的着作。

译者简介

李冬木


  大坂市立大学大学院中国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满学分。现任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教授。主要研究课题为明治日本与中国近代文学。主要论文有《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文学评论》,2012年1期)、《「天演」から「进化」へ――鲁迅の进化论の受容とその展开を中心に》(『近代东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概念の展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13年1月)。

  主要翻译着作有《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鲁迅》(收李冬木、赵京华、孙歌合译《近代的超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等。

房雪霏

  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大学院比较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修满学分。现任京都产业大学外语系兼课教师。网文用名「雪非雪」。主要论文有《周作人与与谢野晶子》(奈良女子大学《人间文化研究科年报》第11号,1996年3月)、《中、日文中「祇园」「祇」字的误用与误读》(『外国语纪要』,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 Humanities Review,2009年)等。

  主要翻译着作有椎名麟三小说《温度计》(《世界文学》,2005年)、大前研一《差异化经营》(中信出版社,2006年)。日文着作有『中国留学・教育用语の手引き』(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2010年)(合着)。中文着作有随笔集《日常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散文《告别2016》获日本首届华文文学奖。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才合上。初拿到它的时候,说实话,书名《国民性十论》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术的冷峻,我甚至做好了啃食大量理论和枯燥论证的准备。然而,越往后读,越发觉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具象。作者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俯瞰,而是像是循循善诱的智者,将一个个宏大的国民性议题,拆解到最平凡的生活片段、最日常的思维惯性里。比如,在谈论集体意识的时候,我突然回想起小时候跟着大人一起排队时的那种默契,那种不言而喻的规则感,又或者是某个突发事件发生时,人群自发形成的某种统一反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书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解读,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个体,是如何被群体塑造,又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书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只关注事件的表面,更深入地挖掘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国民性格烙印,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这是一种拨开迷雾、直击本质的阅读体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道新的谜题,又像是照进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束光。

评分

读完《国民性十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一直活在某个看不见的框架里,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把钥匙,去解锁这个框架。它不是那种一味鼓吹民族自豪感或者一味否定历史的论调,而是非常理性、也非常深入地去剖析构成“我们”的那些深层特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国民性是什么”,而是通过十个不同的视角,十个不同的“论”,让你自己去拼凑、去体会。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群体羊群效应”的那一部分,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很多人都持有一种观点,但事后回想起来,又觉得那个观点并不那么站得住脚。这种对群体心理的洞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直接映射到我们日常的社交、舆论环境,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决策过程。读这本书,就好像在给自己的思维做一次“大扫除”,把那些被长期忽视、被习惯掩盖的东西,重新拿出来审视一番。

评分

《国民性十论》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震撼,是它在讲述“我们”的时候,从来不回避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我以前看一些关于国民性的书,总觉得有点“粉饰太平”的嫌疑,要么就是过于宏大叙事,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不一样,作者用一种极其坦诚、甚至可以说有点“残酷”的笔触,去剖析那些构成我们集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关于“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的论述,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对比,展现了我们是如何选择性地去记住某些,又如何巧妙地去忽略某些。这种对历史叙事的反思,不单单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很多时候是被层层过滤过的,是被某种集体情绪和倾向所塑造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盲目跟随的个体,而是多了一份警惕,多了一份审视的勇气。

评分

《国民性十论》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国民性”这个话题,听起来就比较宏大,容易空泛。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不是那种从书本里生搬硬套概念的人,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子,一点一点地把复杂的道理讲透。我印象最深的一章,大概是讲到某种集体思维定势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小镇上的故事,说的是大家怎么约定俗成地去回避某个话题,即使这个话题明明和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读到这里,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了好多自己身边类似的场景,感觉作者就像是把我们心里那些模糊不清的想法,都给具象化、清晰化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张力,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一边喝茶一边跟你聊那些关于“我们”的那些事。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丢在角落的书,你会时不时地回想起里面的某个观点,然后又开始对照自己的生活,去思考,去琢磨。

评分

第一次读完《国民性十论》,走出书房时,感觉整个世界都被重新染色了一样。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不回避、不粉饰的诚恳态度。它没有选择去赞美那些被我们自诩为优秀的民族特质,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我们可能不愿承认、甚至试图掩盖的阴暗面。但有趣的是,这种“揭露”并非旨在批判或指责,反而更像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剖析,一种对“我们是谁”的坦诚追问。作者用极具说服力的案例和逻辑,层层剥茧,将那些沉淀在文化深处的集体心理模型展示出来。我记得其中关于“面子文化”的论述,简直是精准到骨子里。以前觉得这只是小事,但经过作者的梳理,才明白它如何渗透到人际交往、商业决策,甚至是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自己有多少次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做出违心的选择?有多少次因为顾虑他人眼光而放弃了真实的自我?这种阅读体验是带着一丝痛楚的,但更多的是一种顿悟,一种对自身处境的清晰认知。它逼着你去正视那些不完美,去理解这些不完美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