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医科医师变成「超级山迷」
「山」治癒了他的心,更给了他力量
从心态、装备、路线,到直击医师的登山背包和医药箱
登山前你一定要知道这些专业知识,才能正确而且有计画性地前进
这亦是一本教你如何与大自然相处的山林疗癒书 【山的疗癒力】让膝盖痛、腰痛、肩颈僵硬、慢性疲劳、忧郁症、失智症统统消失 ●让体力、肌力止跌回升 人的肌肉量每10年会减少8%左右,到65岁仅剩下70%,体力、肌力退化是中老年人生活习惯病的根源,登山可以训练肌肉和核心肌群训练,也能让体力上升。登山亦可训练心肺耐力,预防各种心血管疾病、胆固醇、动脉硬化指数、中性脂肪以及高血压
●改善忧郁和关节疼痛 根据研究,体力提升10%,原本罹患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的人有20%病情获得改善,原本有忧郁、膝关节疼痛的人则有50%获得改善。
●五感满足可预防失智症 近年来医学上有研究指出,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五感满足不但是可以提高幼儿的脑力发展,更有预防失智症的效果,而登山正是可以融合五感又老少咸宜的休闲活动。
●训练健康的下肢肌肉 腘膀肌若肌力不足,膝盖和十字韧带就容易受损,所以积极利用登山活动,能锻鍊到平常最被忽略、运动量最小的肌肉──腘膀肌,打造平衡而强健的下肢。
●天然的空气清净机 悬浮微粒PM2.5不只危害人体唿吸道,也会造成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森林可以减少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臭氧(O3)及悬浮微粒PM10和PM2.5,过泸空污对人体的伤害。
●制造大量负离子 山林可以制造大量负离子,根据农委会林务局资料,负离子对于人体的中枢神经、免疫力、心血管、自律神经等均有助益。
【登山前,你不可不知道的五大要点】 ●登山是最适合老中青全年龄层的运动,也是最温和的有氧运动
●通常登山的意外发生,都是因为行前准备不足或是观念错误。
●除了促进身体健康,登山让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五感满足之外,对于心灵和精神上都有极大的正面效果。
●登山入门者认识山岳要由浅入深,从步道开始循序渐进,慢慢认识百岳,先培养好自己的体能和肌力,量力而为。
●登山者要特别注意体能要求,主要是「肌力」和「心肺耐力」,运用书中提供的两项简单易行的检测方式,就能帮助 你大略掌握自己的体能状态。
【医学专家教你,10大登山技巧专业知识,这样登山才安全】 ●POINT 01 让身体get ready的微伸展 有些山友认为只要登山时前面缓缓起步,筋骨自然就会慢慢活络起来,不须额外再做热身操,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别忘了,登山有别于平时的散步,你可是一开始就负重行走,必须先唤醒肌肉细胞。
运动前热身不但可以提高运动效果、预防伤害,热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稳定末稍组织的氧气供应,并可提高肌肉温度,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软度。肌肉放松了,就比较不易因为紧绷而抽筋和提早疲劳痠痛;肌肉延展性好,也比较不容易发生拉伤。
●POINT 02 无痛山行,减少痠痛疲劳的步行技巧 登山要学习使用正确的步伐,才能避免受伤,也要放慢步调,才能减少乳酸的形成,促进脂肪的燃烧;原则上,以每小 时5~10分钟、每三小时休息20分钟为原则,感到疲累不堪或气喘吁吁时,就要停下来歇口气。
●POINT 03 脚步轻盈的要诀,行李轻量化 背包中的饮水器具、头灯、急救包、登山杖……等,必须尽量轻量化,但也必须齐全。
●POINT 04 善用登山杖,减少下山冲击力 登山杖有诸多好处:
1.能将下半身肌肉的运动量,一部分转移到手部及上半身。
2.能减轻背包高达25%的负荷,减少登山时身体的负重。
3.下山时,能吸收一半以上的冲击力,减轻膝盖关节、肌肉的负担,并减少痠痛疲劳的发生。
4.能帮助身体维持平衡,尤其在脚绊到东西或扭到、身体失去重心时,登山杖是很好的支撑,让你不至于跌倒。
●POINT 05人往高处爬,先搞定高山症 「高山症」泛指人体突然处在高海拔地区时,因高山气压较低,吸入的氧气也随之减少,导致血氧浓度降低,进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做好准备才能准确预防或是减缓不适。
●POINT 06、07、08登山意外预防的「三不」─不独自攀登、不轻易单攻、不在恶劣气候上山 ●POINT 09 必备卫星定位导航配备 如果随身携带有掌上型卫星导航仪或GPS腕表,就能靠着地图、定位和记录轨迹等功能,就让自己在迷路时更有机会脱离险境。
●POINT 10 意外发生时,自救的处理方式 .脱队、迷途的自救方法
.对发生地震的临机应变
【往山的方向走,人生中的登山梦幻清单】 .3条台北近郊路线
.9条台湾绝美的山林秘境,行程建议、路线地图
.7条登山人此生必去的国外登山梦幻清单
本书特色 ★最详尽!从登山配备、正确登山步伐到伸展操,以及在野外的自救技巧,图文呈现,内容实用且详尽。
★最健康!山岳森林不但能让你远离三高、改善关节疼痛,也能增加体力、肌力和心肺的训练。
★最疗癒!本书作者曾罹患两次重度忧郁症,从山林中逐渐获得疗癒。
★最满足!让你学会和大自然相处,带来五感和精神、心灵的满足。
★最专业!第一本「家医科医师」亲身体验的登山工具书,因本书作者自己也热爱登山,所以更能从专业角度切入,更贴近读者需要。
名人推荐 ★攀登圣母峰台湾队领队:高铭和
★世界七顶峰攀登队队员:黄致豪
攀登心灵之巅:探寻自我修复与生命韧性的旅程 本书并非关于登山技巧的指南,也无关乎某一特定医师的个人经验记录,更不涉及任何精神疾病的诊疗方案。它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内在力量、心灵韧性与生命重建的哲学沉思录,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日常的迷雾,直抵自我觉察的核心。 第一部:静默之地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噪音与效率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然而,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寂静之中。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回归内在的静默”。我们探讨的并非逃离现实,而是如何在喧嚣中开辟一处心灵的避难所。 1. 拆解时间的碎片化: 现代人习惯于将时间切割成无数微小的、可量化的单位。我们审视这种“时间焦虑”的根源,并提出一种“深度停留”的练习。这涉及对日常活动进行慢镜头回放,重新感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例如,当我们进食时,是否真正品尝了食物的滋味?当我们行走时,是否感受了脚下土地的承托?这种重塑与时间的关系,是重建内在秩序的第一步。 2. 感官的再激活: 我们的感官在过度刺激下变得麻木。本书引导读者进行一系列基于五感的探索。例如,尝试用“初次听见”的耳朵去聆听熟悉的背景声,或是在黑暗中仅依赖触觉去辨识物体。这不是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而是为了打破习惯性的认知滤镜,让世界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我们相信,对微小细节的全然觉察,是治愈“宏大空虚感”的有效途径。 3. 空间与自我的投射: 我们探讨居住环境如何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心绪。书中的章节深入分析了“无用之物”在心灵空间中的价值。整理房间并非简单的物理劳动,而是一场与过去和解的仪式。我们不提供任何清理或断舍离的实用技巧,而是侧重于提问:哪些物品承载了不必要的负荷?哪些空间可以被保留为“未被定义的可能性”?重点在于理解空间对心境的隐性影响。 第二部:叙事重构与内在地图 人类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我们讲述给自己的故事,最终定义了我们是谁。本部分着重于审视和重塑个体的生命叙事。 4. 摒弃“线性进步论”的枷锁: 现代社会推崇永恒的进步和线性的成功轨迹。本书挑战这种观念,主张生命是一个充满循环、停滞和迂回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鼓励读者将“失败”视为叙事结构中的必要转折点,而非终结符。通过案例分析(非临床案例,而是历史或文学中的原型人物),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看似失败的节点上,发现新的意义锚点。 5. 语言的力量与限制: 我们深入探讨词汇的选择如何限制或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很多时候,我们用过于简单或标签化的语言去定义复杂的情感状态,从而失去了理解的深度。本部分提供了一套“词汇的拓荒练习”,鼓励读者在表达内在体验时,寻找那些“不精确却更贴切”的形容词。这并非文学创作指导,而是工具性的思维拓展,帮助读者摆脱“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6. 面对“未完成的体验”: 许多内在的动荡来源于那些未被充分消化和整合的过往事件。本书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回顾”的方法,即不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情感强度来回顾生命中的关键时刻。我们探讨如何“完成”那些在物理上已无法改变的事件——通过在想象中构建不同的“回应”,从而释放被困在记忆中的情感能量。 第三部:联结与共生的哲学 真正的充实感往往来源于与外部世界的深度联结,这种联结超越了社交媒体上的肤浅互动。 7. 从“独立”到“互依”的辩证: 现代文化极力推崇绝对的独立和自给自足。本书则探讨了“健康的互依性”的价值。我们分析了生态学中的“共生关系”,并将其映射到人类社会层面。重点在于辨识和培育那些能够带来相互滋养,而非单向索取的联结。这不涉及人际关系管理技巧,而是对“关系本质”的哲学思辨。 8. 对“他者”的纯粹观看: 我们审视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是如何将他人简化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或镜像的。本书提倡一种“去目的化”的观察练习——仅仅是观看另一个人(或自然万物)的存在,不带任何评判、期待或利用的意图。这种纯粹的观看,被视为通往真正同理心的桥梁,它揭示了存在的普遍性而非个体的特殊性。 9. 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景观”: 人类渴望仪式感,但现代生活中的仪式大多是外置的(如节假日)。本书引导读者设计和实践属于自己的、微小而深刻的日常仪式,这些仪式不具有任何宗教或社会功能,它们纯粹是为了标记内在的转变或表达对存在的感恩。例如,在特定时间,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处理一杯水,以标记一天的结束。这些自创的仪式,是内在秩序具象化的体现。 全书以一种冷静、富有洞察力的语调,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安静的内省之旅。它不提供任何速效的慰藉或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审视自身心智结构、重建叙事框架、深化存在感知的思考工具。攀登的终点并非某个山峰,而是对自身生命复杂性的全然接纳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