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牧神之歌:餘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

望鄉牧神之歌:餘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餘光中
  • 詩歌
  • 文學評論
  • 比較文學
  • 颱灣文學
  • 鄉愁
  • 文化研究
  • 現代詩
  • 經典作品
  • 望鄉牧神之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持續筆耕超過一甲子的餘光中,作品眾多影響華文世界不同的世代。他的詩傳頌四方,是眾多後學的啓濛之作,更帶動颱灣的民歌運動,他的散文,自傳性類型從早年「心裏有猛虎在細嗅薔薇」,到晚年冶抒情、敘事、小品、雜文於一爐。評論方麵,詩評是建立現代詩的典律,藝評則是引領當代讀者進入西方藝術的堂奧。至於翻譯,不但示範瞭「信、雅、達」的高標,更展現「精譯求精」的譯功。

  不同時代的讀者對餘光中都有不同的文學印象。

  這是一本嚮餘光中緻意的論文集,也是餘學研究的專編,收入港颱中外文學學門專傢學者十篇評論與研究餘光中作品的文章,另收訪談錄一篇。書分三輯:首輯討論餘光中的詩作,尤其是詩人的晚期風格;第二輯聚焦於餘光中的散文,既有論述其專欄隨筆的長文,也有探討其山水紀遊之作,讀後當可一窺餘光中的散文變貌。輯三的譯評娓娓分析餘光中的中詩英譯,頗能彰顯其象寄妙功。訪問錄為詩人夫子自道,談創作也談人生,頗有助於我們讀其文而知其人。

本書特色    

  ★紀念餘光中先生逝世周年,主編蘇其康、王儀君、張錦忠廣邀各方學者以餘光中先生作品為題,從不同角度賞析,進入餘光中先生的文學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其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講座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閤聘教授。研究領域為英國中古暨文藝復興文學研究、中西比較文學、文學與宗教、宮廷文化與抒情詩。著有《西域史地釋名》、《文學、宗教、性彆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歐洲傳奇文學風貌》,譯註《亞瑟王之死》等書。主編《餘光中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詩歌天保:餘光中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王儀君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高雄醫學大學語言文化中心主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英國現代前期戲劇與明代戲麯。另編有多本專書與期刊專號,包含Imperialism專號、與張錦忠閤編Migrants and Their Memories專號,與Jonathan White閤編City and Ocean專書等。

張錦忠

  國立颱灣大學外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山人文學報》主編。研究領域為文化符號學、離散與空間詩學、東南亞英文與華語語係文學。著有《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馬來西亞華語語係文學》、《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望鄉牧神之歌     蘇其康
緒論:迴到藍墨水的上遊    張錦忠

輯一
晚期風格:論餘光中的長詩〈秭歸祭屈原〉  李有成
餘光中詩學的晚期風格  陳芳明
〈洛陽橋〉注及賞析  李瑞騰
春天從洛杉磯登陸:兼論餘光中詩集《五行無阻》二詩  張錯
「有一首歌頌我的新生」:餘光中的作品和生活  黃維樑

輯二
青青邊愁,鬱鬱文思:析論餘光中的《今日世界》專欄散文  單德興
笑人與自笑:從幽默諧趣看餘光中散文創作與理論的變遷  樊善標
測繪地景:餘光中的旅遊記事中的人文地圖  王儀君
印證餘光中筆下的山水  鍾玲

輯三
中詩英譯:餘光中的水磨妙功  蘇其康

輯四
變成一個更高明的你!春訪餘光中先生談創作與人生  陳幸蕙

餘光中教授簡曆與著作書目
作者與編者簡介
後記    王儀君

 

圖書序言

前言

望鄉牧神之歌   

蘇其康


  在當代華文作傢中,能說得齣傢數名號,且廣受海內外知識界和文壇所景仰的,可能就非詩壇祭酒的餘光中先生莫屬瞭。先生六十年來棲身上庠,雖退而不休,晚年堅守中山大學,被奉為鎮校鎮山之寶,其實更重要的是他的創作不斷,越晚越精純,尋且大有反樸歸真的意味,譬如每常採用歌謠覆部疊句的手法,而其文字更形清新脫俗,駸駸然而有現代詩的古雅風,卻又含英咀華,可堪反覆玩味。誠然有大宗師之姿。

  為瞭感念先生帶給學校有形無形的光彩(中山大學曾二度頒授餘先生殊榮:中山講座教授、光華講座教授以及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早在去年(二○一七),校內便積極為餘教授安排瞭係列的九十大壽慶典,每次的場麵都感人且熱鬧溫馨,非尋常慶生會可以比擬,然而先生的格調,不應隻停留在短暫的事務上,猶應有另一精神層麵,以為誌賀。故此,早在一年前,餘教授的門生故舊便醞釀要替詩翁籌策一秀纔人情─齣一本賀儀論文集。此議有例可援;老師七十歲和八十歲時都曾齣過壽慶論文集,前者名為《結網與詩風》,後者訂為《詩歌天保》。我們把這個想法告訴餘老師,可能是自謙,也可能另有更好的點子,老師沉默瞭一陣子沒有迴應,後來終於應允我們嚮各方邀稿之舉。這次和以前兩次稍有不同的地方,便是我們鼓勵大傢寫點和餘老師作品有關的文章,而不是任何領域的文章,也因為這個強烈的訊息,部分作者大為猶豫,謙稱不善於撰寫論文,雖然經過編輯小組同仁的遊說,終難免於遺珠之嘆。少瞭一些投稿者的大文,等同在專利上少齣現瞭餘老師交遊和友朋間的一些支持訊息,這樣的結果,無疑是我們籌劃同仁的缺失。
    
  餘老師創作之外,授業黌宇,學貫中西,這也是我們要用論文集為老師祝壽的主因。中式的助慶,每有唱和之舉,關於酬唱方麵,九歌齣版社另擬齣專書連貫老師的平生功業,因此,我們便固守在描摹老師著作一已之見的分享上。在西方學術傳統中,壽慶論文集的作者都自然變成一慶賀團的名單,屆時連同專書晉獻壽星,此即為祝賀名單(tabula gratulatoria)之謂也。一般而言,寫論述文章,稍需費時,故一年為期,加上編校過程,其實時間上剛好而已。不想在去年底十二月十四日時老師先行駕鶴歸去,在哀悼之餘,編輯小組很快便議決,以餘老師為中心的論文集仍按原訂計畫齣版,目的不變,方式可以調整。又既然老師已仙逝,論文集的篇章,若其論述內容與餘老師作品無關,便意義不大,因此,編輯小組再度提醒撰稿同道希望以閱讀和賞析餘光中教授的作品做齣發,使能把一得之見,貢獻給廣大的餘光中粉絲和讀者,期使這本專書成為研究餘光中的重要史料和深度詮釋參考資料。齣版的初衷雖然已改變瞭,但景仰和敬意未減,這是一本紀念餘光中的專書,從祝賀(tabula gratulatoria)的情景已變為悼念(in memoriam)的篇章,不過餘老師泉下有知,或許會不以為忤。
    
  其實,對作傢或學者最好的敬意便是讀他的書,進入他的思路世界,與之神交,那是跨時空、跨領域、跨民族,也是跨文化的壯遊,至於每個人與這位作傢的熟諳度,不在物理距離,或謀麵的次數,而在於彼此的心理距離,以及心靈契閤的程度,雖然本書所有作者都和餘老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情誼,但重點仍然落在各人對老師作品的賞析層級和品味深廣的透視,也是基於如此純真之目的,我們請求本冊所有的作者,以餘光中個人為齣發點,且以他的作品為依歸,在最大自由度之下,反映每人對餘老師的慕想,這種論文集的做法,不一定是創舉,但定然在中文的知識界和學術界是全新的嘗試。在西方的傳統裏,對成名的大傢往往會編有「個案紀錄冊」(casebook),作為對單一作傢綜閤或入門研究之用。但本書和個案紀錄冊有些許貌似,卻不盡相同。
    
  首先,這不是一本傳記,事實上我們盡量減低寫傳記的色彩,因為這方麵有很多其他人在做。我們希望本書文章可以成為日後研究餘光中作品的必備參考,最少,這是一個目標,但因為要配閤餘光中九十冥誕前齣版的時程,大傢隻能盡力而為。其次,本書和西方個案紀錄冊最大的差彆,就是所有的文章都有溫度感,不是冰冷硬綳綳的學究文章,這點絕不是餘老師喜歡的風格。在徵稿和催稿過程中,因為多種原因,有些朋友的大作未能收輯到,引為憾事,惟希望他們在彆的場閤,再締造對餘老師的謳歌。
    
  本書訂名為《望鄉牧神之歌》理由很簡單。《望鄉的牧神》原本就是餘光中早年一本散文集的書名,原句齣自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大詩人約翰‧彌爾頓之手,大有以自己的悼亡詩把摯友化為不朽的對象,然而《望鄉的牧神》殊非輓歌之流,但卻有西望神州憂思的慨嘆和滿懷浩然之氣的激盪,以之作為餘光中大半生的寫照,雖不中,不遠矣。在這本散文集裏中西文學的傳統和影子,大畧可見。因此,藉用詩人自己的文辭正好替我們這本論文集臉上貼一點金。至於加上「之歌」兩個字,是因為我們論文集的涵蓋麵包括瞭詩,因以為名。
    
  從祝賀到悼念,我們謹願獻上《望鄉牧神之歌》給已羽化升天的餘光中老師。
 

圖書試讀

緒論
 
迴到藍墨水的上遊/張錦忠
 

 
在餘光中教授去世前半年左右,蘇其康老師發起籌編一本論餘光中作品的文集,預計二〇一八年齣版,既為詩人重九九十華誕祝壽,也為餘學纍積研究匯編。這個心意顯然因餘光中於去年底辭世而落空瞭一半。不過,我們幾位編者覺得原本的心意還有一半可以實現,如果原先答允撰稿邀稿的文友與學界同人多數能夠如期供稿,編一本研究餘光中的人無法繞過的論文集還是很值得做的事。
 
世人所知道的餘光中,當然是當代中文文學世界的重要詩人與散文傢。在戰後颱灣文壇開啓「現代詩紀」的一九五〇年代初期,詩人們像崛起的星群,在文學的夜空中競相放光,到瞭五〇年代中葉,藍星、現代詩社、創世紀三分詩壇天下,爾後纔有笠詩社冒現,三分變成四方,於是颱灣現代詩風從超現實到鄉土,都有所錶現,各自展顔。現代詩能在彼時成為颱灣文學的主要能動力量,餘光中、覃子豪、紀弦、洛夫等前行者為現代詩搖旗,在寫詩,交齣作品之外,編詩刊、釋詩、譯詩、論詩,乃至論戰,為當時的現代詩運動推波助瀾,居功至偉,餘光中更是其中的重要代言人。餘光中以其外文係背景,熟悉西方現代文學,詩尤其是他的「第一興趣」,一方麵取法英美詩歌以鍛鍊詩藝,另一方麵嚮英詩傳統與演變取經以論述中文現代詩的錶現與語言,頗多建樹,可謂詩與詩論左右開弓,阿波羅與繆思分彆在他雙掌上呼風喚雨,各顯神通。
 
可是這不錶示餘光中乃全盤西化的擁護者。他寫新詩, 認為「新詩是反傳統的」、「新詩應該大量吸收西洋的影響」,但也認為新詩「事實上也未與傳統脫節」,西化的新詩「仍是中國人寫的新詩」(1968:123)。傳統與反傳統乃五四以降新詩運動乃至新文學史的重要議題,新詩的求變求新(龐德[Ezra Pound]所說的“make it new”),總已是從傳統齣發又反傳統的,同時也是傳統與個人纔力之間的拔河。用這個觀點來看餘光中的新詩誌業,應該也是閤宜的。餘光中投入新詩的長河,早在一九五〇年夏天經香港橫渡颱灣海峽在「美麗的島」上吟唱望鄉牧神之歌之前,當他還是廈門大學外文係大二學生時,就已在廈門的報紙發錶詩作瞭。

用戶評價

评分

剛拿到這本《望鄉牧神之歌:餘光中作品評論與研究》,就被這個書名深深吸引住瞭。餘光中,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文學記憶,他的詩歌、散文,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點亮瞭多少人的青春歲月。而“望鄉”二字,更是觸動瞭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那是遊子的思念,是漂泊者的牽掛,是對故土永恒的眷戀。書名中的“牧神”,則又添瞭一抹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讓人聯想到那些被詩歌與神話滋養的土地,以及它們孕育齣的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餘光中先生作品的簡單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靈魂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學朝聖。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索餘光中先生詩歌中那宏大的傢國情懷,去感受他散文中那細膩的生活觀察,去理解他文字裏那些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深刻思考。我相信,這本書會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以更深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去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詩人,去體會他作品中那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

评分

這本書在論述餘光中先生的詩歌風格時,展現瞭相當的學術深度和獨特的視角。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浪子情懷”這一主題的闡釋。餘光中先生的詩歌,不僅僅是對故土的眷戀,更是一種在世界各地漂泊、探索的精神狀態。這種“浪子”並非貶義,而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擁抱世界的姿態。作者通過對“浪子”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變和發展進行細緻梳理,揭示瞭餘光中先生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立場和藝術追求。從早期的鄉愁,到中期的遊曆,再到後期的迴歸,這種“浪子”情懷始終貫穿其中,但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作者的分析讓我想起瞭餘光中先生那句著名的“我的散文,可以是一條河,也可以是座島嶼”,這種流動的、開放的、又堅守的姿態,正是“浪子情懷”的生動寫照。這本書不僅讓我更理解瞭餘光中先生的詩歌,也讓我對“文化認同”和“個體精神”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餘光中先生的作品神化,而是以一種非常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在關於餘光中先生詩歌的“西化”與“中國化”之爭的章節,作者進行瞭細緻的辯證分析。他既承認瞭餘光中先生在詩歌形式、語言運用上藉鑒西方現代詩歌的成就,也強調瞭其作品核心的中國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展現瞭餘光中先生如何將西方現代主義的技巧巧妙地融入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味之中,從而創造齣一種既有現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獨特風格。這種“求同存異”、“融匯貫通”的處理方式,正是餘光中先生藝術實踐的精髓所在。通過作者的梳理,我更加理解瞭餘光中先生是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既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又吸收外來文明的養分,最終形成瞭他那既宏大又細膩、既磅礴又含蓄的詩歌世界。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餘光中先生作品的解讀,更是一種對文學研究方法的啓示。作者在論述餘光中先生的散文時,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文學分析框架,而是展現瞭一種更加多元和跨界的視角。尤其是在探討餘光中先生散文中的“地理空間”和“曆史記憶”時,作者將文學分析與地理學、曆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相結閤,為理解餘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提供瞭全新的維度。我非常欣賞作者能夠從這些看似“非文學”的領域中,挖掘齣與文學創作相契閤的元素,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對散文的分析之中。例如,作者如何通過地理環境的描繪,來解讀散文中人物的情感狀態,如何通過曆史事件的映照,來理解散文中的深層寓意。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人文與社科相滲透的研究方法,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看到瞭文學研究的無限可能性。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某一章節,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對餘光中先生詩歌中“鄉愁”意象的剖析,簡直是入木三分,字字珠璣。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餘光中的鄉愁詩已經有瞭相當的理解,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之前所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作者不僅挖掘瞭鄉愁背後的曆史根源、文化積澱,更揭示瞭鄉愁在餘光中先生個體生命曆程中的具體體現。他如何將抽象的思念具象化,如何用濃墨重彩描繪齣那揮之不去的故園景象,如何將個人的離愁彆緒升華為一種民族的情感共鳴。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詩歌時,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學背景,使得對詩歌的解讀更加立體和豐滿,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分析,而是與整個時代、整個文化脈絡融為一體。這種嚴謹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研究方法,讓我對餘光中先生的作品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鄉愁”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更動人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