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评论与研究

望乡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评论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余光中
  • 诗歌
  • 文学评论
  • 比较文学
  • 台湾文学
  • 乡愁
  • 文化研究
  • 现代诗
  • 经典作品
  • 望乡牧神之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持续笔耕超过一甲子的余光中,作品众多影响华文世界不同的世代。他的诗传颂四方,是众多后学的启蒙之作,更带动台湾的民歌运动,他的散文,自传性类型从早年「心里有勐虎在细嗅蔷薇」,到晚年冶抒情、叙事、小品、杂文于一炉。评论方面,诗评是建立现代诗的典律,艺评则是引领当代读者进入西方艺术的堂奥。至于翻译,不但示范了「信、雅、达」的高标,更展现「精译求精」的译功。

  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余光中都有不同的文学印象。

  这是一本向余光中致意的论文集,也是余学研究的专编,收入港台中外文学学门专家学者十篇评论与研究余光中作品的文章,另收访谈录一篇。书分三辑:首辑讨论余光中的诗作,尤其是诗人的晚期风格;第二辑聚焦于余光中的散文,既有论述其专栏随笔的长文,也有探讨其山水纪游之作,读后当可一窥余光中的散文变貌。辑三的译评娓娓分析余光中的中诗英译,颇能彰显其象寄妙功。访问录为诗人夫子自道,谈创作也谈人生,颇有助于我们读其文而知其人。

本书特色    

  ★纪念余光中先生逝世周年,主编苏其康、王仪君、张锦忠广邀各方学者以余光中先生作品为题,从不同角度赏析,进入余光中先生的文学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其康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高雄医学大学语言与文化中心讲座教授,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合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英国中古暨文艺复兴文学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文学与宗教、宫廷文化与抒情诗。着有《西域史地释名》、《文学、宗教、性别和民族:中古时代的英国、中东、中国》、《欧洲传奇文学风貌》,译註《亚瑟王之死》等书。主编《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诗歌天保:余光中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

王仪君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高雄医学大学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英国现代前期戏剧与明代戏曲。另编有多本专书与期刊专号,包含Imperialism专号、与张锦忠合编Migrants and Their Memories专号,与Jonathan White合编City and Ocean专书等。

张锦忠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山人文学报》主编。研究领域为文化符号学、离散与空间诗学、东南亚英文与华语语系文学。着有《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时光如此遥远:随笔马华文学》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望乡牧神之歌     苏其康
绪论:回到蓝墨水的上游    张锦忠

辑一
晚期风格:论余光中的长诗〈秭归祭屈原〉  李有成
余光中诗学的晚期风格  陈芳明
〈洛阳桥〉注及赏析  李瑞腾
春天从洛杉矶登陆:兼论余光中诗集《五行无阻》二诗  张错
「有一首歌颂我的新生」:余光中的作品和生活  黄维樑

辑二
青青边愁,郁郁文思:析论余光中的《今日世界》专栏散文  单德兴
笑人与自笑:从幽默谐趣看余光中散文创作与理论的变迁  樊善标
测绘地景:余光中的旅游记事中的人文地图  王仪君
印证余光中笔下的山水  钟玲

辑三
中诗英译:余光中的水磨妙功  苏其康

辑四
变成一个更高明的你!春访余光中先生谈创作与人生  陈幸蕙

余光中教授简历与着作书目
作者与编者简介
后记    王仪君

 

图书序言

前言

望乡牧神之歌   

苏其康


  在当代华文作家中,能说得出家数名号,且广受海内外知识界和文坛所景仰的,可能就非诗坛祭酒的余光中先生莫属了。先生六十年来栖身上庠,虽退而不休,晚年坚守中山大学,被奉为镇校镇山之宝,其实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不断,越晚越精纯,寻且大有反朴归真的意味,譬如每常採用歌谣覆部叠句的手法,而其文字更形清新脱俗,骎骎然而有现代诗的古雅风,却又含英咀华,可堪反覆玩味。诚然有大宗师之姿。

  为了感念先生带给学校有形无形的光彩(中山大学曾二度颁授余先生殊荣:中山讲座教授、光华讲座教授以及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早在去年(二○一七),校内便积极为余教授安排了系列的九十大寿庆典,每次的场面都感人且热闹温馨,非寻常庆生会可以比拟,然而先生的格调,不应只停留在短暂的事务上,犹应有另一精神层面,以为志贺。故此,早在一年前,余教授的门生故旧便酝酿要替诗翁筹策一秀才人情─出一本贺仪论文集。此议有例可援;老师七十岁和八十岁时都曾出过寿庆论文集,前者名为《结网与诗风》,后者订为《诗歌天保》。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余老师,可能是自谦,也可能另有更好的点子,老师沉默了一阵子没有回应,后来终于应允我们向各方邀稿之举。这次和以前两次稍有不同的地方,便是我们鼓励大家写点和余老师作品有关的文章,而不是任何领域的文章,也因为这个强烈的讯息,部分作者大为犹豫,谦称不善于撰写论文,虽然经过编辑小组同仁的游说,终难免于遗珠之叹。少了一些投稿者的大文,等同在专利上少出现了余老师交游和友朋间的一些支持讯息,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我们筹划同仁的缺失。
    
  余老师创作之外,授业黉宇,学贯中西,这也是我们要用论文集为老师祝寿的主因。中式的助庆,每有唱和之举,关于酬唱方面,九歌出版社另拟出专书连贯老师的平生功业,因此,我们便固守在描摹老师着作一已之见的分享上。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寿庆论文集的作者都自然变成一庆贺团的名单,届时连同专书晋献寿星,此即为祝贺名单(tabula gratulatoria)之谓也。一般而言,写论述文章,稍需费时,故一年为期,加上编校过程,其实时间上刚好而已。不想在去年底十二月十四日时老师先行驾鹤归去,在哀悼之余,编辑小组很快便议决,以余老师为中心的论文集仍按原订计画出版,目的不变,方式可以调整。又既然老师已仙逝,论文集的篇章,若其论述内容与余老师作品无关,便意义不大,因此,编辑小组再度提醒撰稿同道希望以阅读和赏析余光中教授的作品做出发,使能把一得之见,贡献给广大的余光中粉丝和读者,期使这本专书成为研究余光中的重要史料和深度诠释参考资料。出版的初衷虽然已改变了,但景仰和敬意未减,这是一本纪念余光中的专书,从祝贺(tabula gratulatoria)的情景已变为悼念(in memoriam)的篇章,不过余老师泉下有知,或许会不以为忤。
    
  其实,对作家或学者最好的敬意便是读他的书,进入他的思路世界,与之神交,那是跨时空、跨领域、跨民族,也是跨文化的壮游,至于每个人与这位作家的熟谙度,不在物理距离,或谋面的次数,而在于彼此的心理距离,以及心灵契合的程度,虽然本书所有作者都和余老师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情谊,但重点仍然落在各人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层级和品味深广的透视,也是基于如此纯真之目的,我们请求本册所有的作者,以余光中个人为出发点,且以他的作品为依归,在最大自由度之下,反映每人对余老师的慕想,这种论文集的做法,不一定是创举,但定然在中文的知识界和学术界是全新的尝试。在西方的传统里,对成名的大家往往会编有「个案纪录册」(casebook),作为对单一作家综合或入门研究之用。但本书和个案纪录册有些许貌似,却不尽相同。
    
  首先,这不是一本传记,事实上我们尽量减低写传记的色彩,因为这方面有很多其他人在做。我们希望本书文章可以成为日后研究余光中作品的必备参考,最少,这是一个目标,但因为要配合余光中九十冥诞前出版的时程,大家只能尽力而为。其次,本书和西方个案纪录册最大的差别,就是所有的文章都有温度感,不是冰冷硬绷绷的学究文章,这点绝不是余老师喜欢的风格。在征稿和催稿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有些朋友的大作未能收辑到,引为憾事,惟希望他们在别的场合,再缔造对余老师的讴歌。
    
  本书订名为《望乡牧神之歌》理由很简单。《望乡的牧神》原本就是余光中早年一本散文集的书名,原句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约翰‧弥尔顿之手,大有以自己的悼亡诗把挚友化为不朽的对象,然而《望乡的牧神》殊非輓歌之流,但却有西望神州忧思的慨叹和满怀浩然之气的激盪,以之作为余光中大半生的写照,虽不中,不远矣。在这本散文集里中西文学的传统和影子,大畧可见。因此,借用诗人自己的文辞正好替我们这本论文集脸上贴一点金。至于加上「之歌」两个字,是因为我们论文集的涵盖面包括了诗,因以为名。
    
  从祝贺到悼念,我们谨愿献上《望乡牧神之歌》给已羽化升天的余光中老师。
 

图书试读

绪论
 
回到蓝墨水的上游/张锦忠
 

 
在余光中教授去世前半年左右,苏其康老师发起筹编一本论余光中作品的文集,预计二〇一八年出版,既为诗人重九九十华诞祝寿,也为余学累积研究汇编。这个心意显然因余光中于去年底辞世而落空了一半。不过,我们几位编者觉得原本的心意还有一半可以实现,如果原先答允撰稿邀稿的文友与学界同人多数能够如期供稿,编一本研究余光中的人无法绕过的论文集还是很值得做的事。
 
世人所知道的余光中,当然是当代中文文学世界的重要诗人与散文家。在战后台湾文坛开启「现代诗纪」的一九五〇年代初期,诗人们像崛起的星群,在文学的夜空中竞相放光,到了五〇年代中叶,蓝星、现代诗社、创世纪三分诗坛天下,尔后才有笠诗社冒现,三分变成四方,于是台湾现代诗风从超现实到乡土,都有所表现,各自展颜。现代诗能在彼时成为台湾文学的主要能动力量,余光中、覃子豪、纪弦、洛夫等前行者为现代诗摇旗,在写诗,交出作品之外,编诗刊、释诗、译诗、论诗,乃至论战,为当时的现代诗运动推波助澜,居功至伟,余光中更是其中的重要代言人。余光中以其外文系背景,熟悉西方现代文学,诗尤其是他的「第一兴趣」,一方面取法英美诗歌以锻鍊诗艺,另一方面向英诗传统与演变取经以论述中文现代诗的表现与语言,颇多建树,可谓诗与诗论左右开弓,阿波罗与缪思分别在他双掌上唿风唤雨,各显神通。
 
可是这不表示余光中乃全盘西化的拥护者。他写新诗, 认为「新诗是反传统的」、「新诗应该大量吸收西洋的影响」,但也认为新诗「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西化的新诗「仍是中国人写的新诗」(1968:123)。传统与反传统乃五四以降新诗运动乃至新文学史的重要议题,新诗的求变求新(庞德[Ezra Pound]所说的“make it new”),总已是从传统出发又反传统的,同时也是传统与个人才力之间的拔河。用这个观点来看余光中的新诗志业,应该也是合宜的。余光中投入新诗的长河,早在一九五〇年夏天经香港横渡台湾海崃在「美丽的岛」上吟唱望乡牧神之歌之前,当他还是厦门大学外文系大二学生时,就已在厦门的报纸发表诗作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望乡牧神之歌:余光中作品评论与研究》,就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住了。余光中,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他的诗歌、散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多少人的青春岁月。而“望乡”二字,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那是游子的思念,是漂泊者的牵挂,是对故土永恒的眷恋。书名中的“牧神”,则又添了一抹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被诗歌与神话滋养的土地,以及它们孕育出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余光中先生作品的简单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学朝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余光中先生诗歌中那宏大的家国情怀,去感受他散文中那细腻的生活观察,去理解他文字里那些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深刻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以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去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去体会他作品中那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余光中先生的诗歌风格时,展现了相当的学术深度和独特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浪子情怀”这一主题的阐释。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种在世界各地漂泊、探索的精神状态。这种“浪子”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拥抱世界的姿态。作者通过对“浪子”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和发展进行细致梳理,揭示了余光中先生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和艺术追求。从早期的乡愁,到中期的游历,再到后期的回归,这种“浪子”情怀始终贯穿其中,但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作者的分析让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那句著名的“我的散文,可以是一条河,也可以是座岛屿”,这种流动的、开放的、又坚守的姿态,正是“浪子情怀”的生动写照。这本书不仅让我更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也让我对“文化认同”和“个体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神化,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关于余光中先生诗歌的“西化”与“中国化”之争的章节,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辩证分析。他既承认了余光中先生在诗歌形式、语言运用上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成就,也强调了其作品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余光中先生如何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巧妙地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之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独特风格。这种“求同存异”、“融汇贯通”的处理方式,正是余光中先生艺术实践的精髓所在。通过作者的梳理,我更加理解了余光中先生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既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又吸收外来文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他那既宏大又细腻、既磅礴又含蓄的诗歌世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余光中先生作品的解读,更是一种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启示。作者在论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分析框架,而是展现了一种更加多元和跨界的视角。尤其是在探讨余光中先生散文中的“地理空间”和“历史记忆”时,作者将文学分析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为理解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我非常欣赏作者能够从这些看似“非文学”的领域中,挖掘出与文学创作相契合的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散文的分析之中。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地理环境的描绘,来解读散文中人物的情感状态,如何通过历史事件的映照,来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寓意。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人文与社科相渗透的研究方法,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到了文学研究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一章节,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对余光中先生诗歌中“乡愁”意象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字字珠玑。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余光中的乡愁诗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之前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不仅挖掘了乡愁背后的历史根源、文化积淀,更揭示了乡愁在余光中先生个体生命历程中的具体体现。他如何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如何用浓墨重彩描绘出那挥之不去的故园景象,如何将个人的离愁别绪升华为一种民族的情感共鸣。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诗歌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学背景,使得对诗歌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分析,而是与整个时代、整个文化脉络融为一体。这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乡愁”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更动人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