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七音略研究

通志七音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通志·七音·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乐学·文化研究·史学·文献研究·传统音乐·音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计分五大章,第一章概述作者生平、撰述动机,并採考七音略成书年代及其版本。第二章为七音略之编排,先叙七音略一书之内容,次讨论内外转、重轻、四等及七音诸名词之涵义,末则探讨七音略声母及韵母编排之情况,凡声母之来源、年代、次序、用字、等列、声类及韵母之等列、韵类等均曾论及。第三章为七音略之语音系统,乃全篇之主体,本章依据韵书切语、韵图、域外方音、现代方音,分别构拟七音略声母及韵母之音值。构拟之前,则先讨论阴阳、介音及重纽字诸问题,裨易于进行拟测工作。第四章为七音略与韵镜之异同,就二书之来源、年代、转次、内外、等列、重轻开合、声类标目等,胪举二者同异之所在。第五章为结论,乃揭橥七音略一书之特色及其对后世韵书之影响也。全书旁征博引,无微不信,论证有序,分析精辟。实为研究《通志七音略》重要之参考用书,亦为声韵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古韵新声:宋代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变迁》 导言:雅乐的兴衰与历史的脉络 自上古以来,“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礼仪制度、道德教化乃至国家治理的基石。《周礼》中对雅乐的详尽规定,奠定了后世音乐形制的理论框架。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特别是秦汉以降的变迁,雅乐的纯粹性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聚焦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宋代。宋代,一个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其对前代经典的继承、吸收与创新,在音乐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同于后世仅关注词曲或戏曲的片面研究,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宫廷雅乐的复杂生态,探究其在政治、宗教与社会层面上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维持着古典礼乐的尊严与活力。我们相信,理解宋代雅乐的实践与理论,是重构中国古代音乐史脉络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一章:理学思潮下的音乐观——从“中和”到“渐变” 宋代是程朱理学臻于成熟的时代。这种强调“格物致知”、追溯古制、崇尚中正平和的哲学思潮,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宫廷音乐的理论建构之中。 1.1 雅乐的政治哲学基础: 宋代统治者深知,雅乐是“王道之乐”的物质载体。在“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下,恢复周、唐旧制,尤其是对雅乐形制的考据与重建,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姿态。本章将详细梳理北宋初年如蔡元定、朱熹等儒家学者对雅乐“中和之美”的重新诠释。他们如何利用阴阳五行之说,试图为雅乐的音高、调式乃至乐器配置寻找无可辩驳的“天理”依据。 1.2 对唐代燕乐的批判与“复古”的困境: 唐代燕乐的繁盛,以其丰富多彩和世俗化倾向,在宋代儒者眼中,逐渐被视为“淫声”的温床。本书通过对比徽宗朝前后雅乐典籍的修订,揭示了宫廷音乐家们在坚守礼乐正统与迎合现实审美之间的张力。我们考察了宋廷如何试图通过“裁汰冗乐”、“简省旧制”等方式,实现一次自上而下的音乐“正本清源”,但这种复古努力,往往因现实操作的复杂性而陷入“徒具形式”的尴尬境地。 第二章:宫廷祭祀的声景构建——典仪与乐舞的结合 宫廷雅乐的核心功能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其复杂性远超日常的音乐活动,它是一套高度程式化的、视听合一的“礼乐系统”。 2.1 祭祀乐章的组织与结构: 本书对《大晟乐谱》残存片段及相关史料(如《宋会要辑稿》中的乐律志)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探讨了雅乐在祭祀过程中,如何依照“迎神”、“上乐”、“奏彻”、“送神”等不同环节,选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如编钟、编磬与雅瑟)和特定的章法结构。重点分析了不同祭祀场合(如南郊祭天、太庙祭祖)在曲目选择和演奏规制上的微妙差异。 2.2 乐舞的“规范化”: 雅乐往往与程式化的乐舞紧密结合。宋代的雅乐舞,如“羽舞”、“干舞”,被视为对古代仪态的复原。本章将通过对相关仪轨文献的解读,重构这些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旋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其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强化君臣秩序与天地等级观念。 第三章:乐律的实践与理论的鸿沟——音阶、律管与调音 音乐的物质基础是音律。宋代宫廷对律制的考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这与儒家对“法度”的执着密不可分。 3.1 律管的制作与“准度”的争论: 在宋代,如何确定标准的“黄钟”音高,是雅乐实践中的核心难题。本书对比了北宋末年蔡元定推广的“十二平均律”雏形理论与传统三分损益法在宫廷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考察了宫廷乐工如何利用新制的律管进行调音,以及这种新旧理论的碰撞对实际演奏效果带来的影响。 3.2 雅乐与燕乐的音律交织: 尽管理论上将雅乐与世俗的燕乐严格区分,但在实际宫廷宴享中,二者并非完全绝缘。本章将分析,在一些需要“文武兼备”的场合,雅乐的严谨性是如何被世俗音乐的灵活性所“软化”或“渗透”的,以及这种渗透如何反映了雅乐在维持其纯粹性上的内在张力。 第四章:乐器群体的组织与传承——从工匠到乐官 宫廷雅乐的演奏依赖于一个庞大的、世代相传的乐工群体。他们的技艺与身份地位,直接决定了雅乐的存续质量。 4.1 翰林乐部的建制与功能: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特别是负责雅乐事务的部门,其组织结构、人员选拔与俸禄待遇,均体现了国家对雅乐的重视程度。本书通过分析宋代的官制档案,重构了雅乐演奏队伍的层级划分,从主持宫廷音乐的“太常寺”到具体的“鼓部”、“管部”乐工。 4.2 乐器制作的“官营”模式: 编钟、编磬这类大型礼器,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金属冶炼与精密测量的最高水平。本章详细考察了宫廷如何监管这些关键乐器的设计与制造,以及这些国之重器的维修与保管,如何成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 结论:雅乐的余音与历史的投影 宋代宫廷雅乐的研究,不仅是对古代音乐史片段的修复,更是对一个时代审美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深入理解。它以其严格的规范、深厚的哲学根基,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礼乐世界。尽管随着朝代的更迭,这套复杂的系统最终归于沉寂,但其所蕴含的“中和之美”的追求,及其在历史实践中展现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后人能够更清晰地听见,那段遥远而庄重的宫廷之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键得


  台湾嘉义县人,一九五四年生。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文学博士(1981.81987.12)。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专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教授兼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兼华语文教学硕士学位学程主任。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国语文教学及研究中心组长、主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兼任副教授;台北市教育局乡土语言辅导团指导教授;教育部国语文辅导谘询团队北区委员、副召集人;中华民国声韵学学会秘书长、理事、理事长;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常务监事。中华文化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荣誉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月刊社编辑委员。现任:台北市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专任教授、辅仁大学进修部中文系兼任教授;中华民国声韵学学会监事、中华文化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学会理事、《中国语文》月刊主编、《国文天地杂志》编辑顾问、辅仁大学《辅仁国文学报》编辑委员会谘询委员。
 

图书目录

代序 姚荣松 1
自序 21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节 郑樵之生平 1
第二节 郑樵《七音略》之造意 9
第三节 年代考索 11
第四节 版本考索 15

第二章 《七音略》之编排 19
第一节 《七音略》之内容 19
第二节 名词诠释 22
第三节 《七音略》之编排 51
第三章 《七音略》之语音系统 87
第一节 《七音略》声母音值之拟测 87
第二节 《七音略》韵母音值之拟测 101

第三节 《七音略》声调探讨 198

第四章 《七音略》与《韵镜》之比较 205
第一节 概说 205
第二节 《七音略》与《韵镜》之异同 206

第五章 结论 213
第一节 《七音略》之特色 213
第二节 《七音略》对后世韵书之影响 214

附 主要参考书目 21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素雅,但细节处却流露出古籍的韵味,仿佛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微微泛黄,触感温润,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即便只是扫过目录,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资料时所付出的心力。目录的条目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预示着内容会是条理分明的。我想,这样一本厚重的书,其背后一定凝聚着作者长时间的沉潜与钻研,以及对所研究对象深厚的学术情感。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与作者一起,共同探索那片未知的学术领域,感受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气质,就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醇厚而深邃的芬芳。

评分

每次放下这本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充实感。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承。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原典的敬畏,以及对学术精神的坚守,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从中看到了学者应有的风骨和担当。这本书不落俗套,没有哗众取宠的表达,只有沉静而有力的学术声音。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是一份静心,一份热爱,以及一份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合上书本,那些精妙的论述和深邃的思想,依然在脑海中回荡,仿佛已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滋养着我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它更像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创新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从海量的文献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引发新的思考。这种层层深入的学术探究,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研究并非易事,它需要极大的耐心、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懈的坚持。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本书如同一个灯塔,照亮了我学术探索的道路,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声音和音乐的古老智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扇开启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前人对音乐的理解和阐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在作者的解释下,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辟的比喻,或是一个巧妙的论证而拍案叫绝。有时候,读到一些感人至深的篇章,还会不自觉地湿润了眼眶。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我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时空的音乐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某些章节对于初涉此领域的人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门槛。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才显得其学术价值的珍贵。每一次克服理解上的困难,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作者的严谨考证,让每一个观点都仿佛立足于坚实的基石之上,不容置疑。我曾不止一次地在书中某个观点上停滞不前,反复咀嚼,直到豁然开朗。这种“卡壳”的时刻,恰恰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本书,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深学术殿堂的大门,你需要自己去攀登,去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