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方法论(3版)

法学方法论(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学方法论
  • 法律研究
  • 法律思维
  • 学术写作
  • 法学教育
  • 论证分析
  • 规范分析
  • 案例研究
  • 法律哲学
  • 法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法律问题,乃「是非对错判断」的问题。

  本书认为,要探讨一个法律问题,须先有问题层次的概念,否则容易失去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及客观性,盖不同层次的问题,有不同的重点及处理方式。所有法律问题,概可划归下列四个层次其中之一:(1)法本质论、(2)立法论、(3)法解释论及(4)法适用论。

  首先,所拟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法律问题」,若属「政治问题」,则无法透过法学方法解决。故纵使是高度「政治性的法律问题」,仍然可以透过法学方法论解决;但「法律性的政治问题」,则不适宜由法学方法解决。其次,既属法律问题,则必须再探讨其属何一个层次的问题,才用那一个层次的方法寻求解决。本书选辑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以平易近人的说理,解明深奥的法律问题。
《全球视野下的法律思维:跨文化比较与制度创新》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法学研究者、法律实务工作者以及对比较法学和法律全球化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分析框架。本书超越了对单一国家或法域的局限性考察,将焦点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体系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历史演变、理论基础,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法律制度比较与特定法律部门的跨文化实践。 第一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图景与方法论重塑 本部分探讨了全球化对传统法律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根本性挑战。我们首先回顾了法律的地域性与普适性之间的张力,分析了国际法、区域性法律整合(如欧盟法)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复杂关系。随后,本书引入了“跨越式法律研究”(Transnational Legal Studies)的理论视角,强调关注法律规范在不同司法管辖区间的流动、适应与重构过程。特别地,我们详细论述了在跨国商业、人权保护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如何构建具有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混合型法律叙事”。 第二部分:法律传统的比较性透视:从民法到普通法系的深层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世界主要法律传统的深层结构差异。我们不仅停留在对“成文法系”与“判例法系”的表面区分,而是深入挖掘了两种体系在法律渊源的认知结构、法官角色的哲学定位以及法律推理模式上的根本区别。 民法传统(Civil Law): 重点分析了其作为“理性主义”法律体系的根源,包括对法律条文的系统性、演绎推理的依赖性,以及在大陆法系国家中,理论学说(Doctrine)在法律解释中的核心地位。本书对19世纪后期的法律科学化运动进行了细致考察,探讨了其在20世纪面对社会快速变革时的适应性与僵局。 普通法传统(Common Law): 强调其“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关注判例的积累过程、司法能动性(Judicial Activism)的边界,以及衡平法(Equity)在修正刚性规则中的作用。本书对英美法系内部(如英格兰法、美国法)的分化与趋同进行了细致对比。 其他法律文化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专门辟章讨论了伊斯兰法(Sharia)和混合法律体系(如苏格兰法、南非法)的独特之处,考察了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适应性改革,以及其内部的现代性张力。 第三部分:法律制度的比较性分析:从契约到规制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展示了不同法律文化在解决相同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路径差异。 1. 合同法与交易安全: 比较了大陆法系基于“意思表示一致”的核心理论与普通法系基于“对价原则”(Consideration)的契约有效性标准。深入分析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作为一种“中间法”在调和这些差异中的努力与局限。 2. 公司治理与股东权利: 考察了“市场导向型”(英美)与“关系导向型”(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差异,探讨了在跨国并购中,如何处理基于不同法律传统构建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保护体系。 3. 环境法与公共规制: 分析了欧洲大陆国家中行政法对环境标准的集中规制模式与美国基于诉讼驱动的“部门规制”(Sectoral Regulation)模式的效率与公平对比。 第四部分:法律全球化前沿:跨国治理与规范的重构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代法律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领域,即跨国治理的法律基础。 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化: 详细剖析了国际仲裁作为一种“准国家化”的争议解决机制,其对当事国法律选择的超越性,以及《纽约公约》在执行层面的效力基础。探讨了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与“公正性”之间的内在平衡。 人权话语的普世性与文化相对性: 对国际人权法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障碍进行了批判性审视,特别是当这些标准与特定国家的政治文化或法律传统发生冲突时,如何寻求可持续的法律共识。 数字时代的法律挑战: 深入探讨了数据主权、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归属以及跨司法管辖区数据流动的监管困境,这些问题迫使各国法律体系必须共同寻求新的法律范式,否则将面临治理的真空。 本书特色与贡献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深厚的跨学科视野,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以实现对法律现象的整体性理解。作者避免了“优秀/落后”的价值评判,而是致力于揭示不同法律制度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与“功能性”。本书不仅是一本系统的比较法教材,更是一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法律思维训练的专著,旨在培养能够在全球复杂法律网络中有效导航的专业人才。它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世界中跨国法律冲突的实践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惠宗


  学经历: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法研所硕士
  教育部公费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高考公证人及格
  律师高考及格

  现任: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东海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
  考试院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中市政府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诉愿审议委员会暨法规委员会委员
  国防部法规委员会委员

图书目录

翁序 1
三版序 3
自序 5
本书引用简语 11
本书导读1 15
本书导读2 21

第一章 形式法论 1
第一节 法规范的意义 2
第二节 法规范制定权 11
第三节 法之构成 13

第二章 实质法论 25
第一节 法律内涵的构成因素 28
第二节 法律命题的成立 77
第三节 法律命题的选择 93
第四节 经典性法律命题 95

第三章 法效力论 99
第一节 法效力来源之理论 100
第二节 法规范实效性的内涵 102
第三节 法规范生效之要件 108
第四节 法律效力的内容 117

第四章 法政策论 129
第一节 立法政策应考量的要素 131
第二节 立法规制的基础 139
第三节 立法政策的抉择举隅 141
第四节 实现立法政策的法律手段 145
第五节 立法裁量 149
第六节 立法规制的必要性 152
第七节 立法行为的界限 159
第八节 法安定性与法正义的衡量──以知悉身世基本权为例 186

第五章 法体系论 189
第一节 立法体系的意义 190
第二节 法律体系之建构 190
第三节 法律体系须一贯与谐和 192
第四节 立法技术之选择 197

第六章 违宪审查论 219
第一节 违宪审查制度之历史发展 220
第二节 违宪审查的类型 220
第三节 规范审查在法理上之困境及排除 223
第四节 违宪审查的本质 228
第五节 声请释宪的程序 232
第六节 违宪审查的标准 240
第七节 违宪审查的基准 248
第八节 违宪审查标的及重要关联性理论 248

第七章 法律解释论 253
第一节 法律适用 255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目标 264
第三节 解释方法 272
第四节 解释方法错误的结果 313

第八章 法律漏洞论 315
第一节 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填补的区别 316
第二节 法律漏洞的概念 316
第三节 填补法律漏洞的理论基础 319
第四节 法律漏洞的种类 319
第五节 法律漏洞的填补—法律之续造 329

第九章 不确定法律概念论 345
第一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的基本性质 346
第二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之类型 354
第三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之判断程序 357
第四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余地 363
第五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之审查 370

第十章 法律裁量论 373
第一节 法律上裁量的概念 374
第二节 法律裁量的种类 374
第三节 裁量行为之审查 391

第十一章 证据法论 395
第一节 证据在法律体制中的本质 397
第二节 证据种类 399
第三节 证据能力 404
第四节 证据证明力 411
第五节 调查证据程序 420
第六节 证据移用 421
第七节 举证责任之分配 422
第八节 不同法域证据制度之比较 431

第十二章 因果关系论 433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本质 434
第二节 因果关系种类 436
第三节 因果关系的证明方法 442

中文基本参考文献 445
案名索引 449
关键字索引 451
司法院大法官解释索引 457
图3-1 释字第620号解释所涉及的个案事实图示 120
图4-1 国家管制手段介入图 157
表2-1 铨叙部有关公职与党职之退休年资之历来解释 67
表2-2 刑法第239条通姦罪命题探索 88
表2-3 医师法第12条之1命题探索 90
表4-1 国家对危险及风险的管理义务 158
表11-1 各法域证据证明力量化比较表 419
表11-2 民、刑事及行政诉讼及程序证据法则的比较 431

图书序言

三版序

  本书的出版,希望借由本土的案例,写出一本法律人及非法律人都看得懂的法学方法论。处理各种法律问题,若以本书所建构的模式切入,较易获得解决的路径。故本书体系架构维持不变,原书名「案例式法学方法论」,删除「案例式」三字;各章名称亦有简略,以求其精鍊。

  本版距2009年初版,迄今进入第十年,此期间,台湾社会有相当多变化,有许多富于生命力的发展,法律上也发生许多具有指标性的案件,如大埔征收案、洪仲丘事件、与大陆签订ECFA及服贸协议而引发的三一八太阳花学运;九月政争;食安法的大幅修正;政权第三度移转,民主进步党在2016年取得「完全执政」(总统党籍与立法院多数党相同)的地位,有劳动法上「一例一休」的修订、也大刀阔斧地进行「年金改革」,造成部分军公教退休人员的反弹;2017年司法院作成民法婚姻章之规定排斥同性结合系属「立法违反平等保护」的释字第748号解释;2018年初更有「台大校长遴选事件」,此些事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在在都涉及法学方法论的实质内容,因此将此些时事案例适度予以纳入讨论,使本书更富时代性。

  法学方法不只是法律技术操作的问题,也可以处理法理学的议题,例如国家哲学、法学流派的问题;也可用以分析具体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及风险管理、同性婚姻等问题;再复杂的法律问题,尽管有高度的政治性,仍然可以透过本书所形成的体系架构加以寻索解决,但法学方法论对于解决「纯政治问题」则有其界限。

  本书进入第三版的发行,仍要感谢彰化市诚品会计师事务所黄鸿隆会计师,他对生命的热情及法学的专研,一直触动我对法律问题深层的思考。本书的校对,首先要感谢新学林出版公司的李启琳先生的精心校排及统一格式;再次,承中兴大学法律系研究生陈伯彦、林怡萱及大学部同学王子衡、郑意馨的协助校对。但冯京马凉之误,仍应由本人负责,敬请各界贤达不吝赐教。

李惠宗 序于致远斋
2018年7月7日子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法学方法论》(第三版),真的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我一直觉得,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像法学这样严谨而复杂的领域,掌握“方法”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这本书恰恰就切中了这个要害。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样,上来就罗列一堆法律条文和案例,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法学研究的底层逻辑和分析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解释论”和“体系解释”的部分,书中用了很多清晰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很快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是什么”,更是教会你“为什么”和“怎么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法学流派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了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让我觉得,法学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学习法律也可以如此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学习法律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充斥着各种条文、判例,仿佛要将人淹没在细节之中。然而,《法学方法论》(第三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看法。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把我带入了法学的世界。作者在书中似乎在和我对话,引导我一步步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而不是仅仅“记住”法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关于“价值判断”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机器,而是充满了人性和社会关怀。它提醒我,在分析一个法律问题时,不能只盯着字面意义,还要去探究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这本书让我对法学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也让我对未来如何学习和研究法律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我最近在逛诚品书店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这本《法学方法论》(第三版),当时就觉得这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又出了第三版,想必内容肯定经过了多次打磨和更新。虽然我本身不是法律系的科班出身,但一直对法律的运作方式和背后的逻辑很有兴趣,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法律相关的问题时,总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从名字上看,感觉就是专门讲解“如何研究法律”、“如何思考法律问题”的,这对于我这种想要跳出“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而是真正掌握法律思维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涉及一些比较前沿的法律理论,或者是否有针对台湾本地法律实践的案例分析,因为毕竟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方法论上还是有些差异的,如果能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来讲解,那就更实用、更有参考价值了。我一直认为,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养成,这本书应该就是为培养这种思维方式而生的。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法学视野,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法律条文,而是能主动地去解读、去分析、去应用。

评分

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深感法律的适用和解释并非易事。《法学方法论》(第三版)的出现,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剂“及时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理论反思”。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忙于解决具体案件,而忽略了对方法论层面的深入探究。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法学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审视和反思自己在实践中长期以来所依赖的思维模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解释方法的优劣分析,以及对法律适用的边界进行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法律的适用,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套用”条文,而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博弈的过程。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读完《法学方法论》(第三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我之前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条文,或者在分析案例时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法律研究的“前世今生”。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法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建构”自己的法学思维。书中的每一个论证都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法律推理”的章节,作者将复杂的推理过程分解得条理清晰,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范例,让我能够模仿和实践。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法学不仅仅是吸收前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它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更深层次法学理解的道路,让我不再害怕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法律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