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当代法国哲学是本人自1978年留法后一直持续思考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在留法的四十年间,我陆续撰写了各种有关当代法国哲学的学术论文及专书,试图从各个角度,总结我本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记录和分析我同法国各重要思想家以及各种思潮的对话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始终採取多样化和变动的方式,既从哲学层面,又同时穿越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具体领域,反覆地从总体的一般景观,又从局部深入分析的角度,在当代法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文本内外,来回穿梭,反思推敲。这种研究过程实际上贯彻了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2005)反思诠释学所提倡的「透过最客观的人文科学的长程迂回」(le long d施特劳斯和利科,还有法国哲学会前后两任主席贾克‧董特(Jacques Dondt, 1920-2012)教授和贝尔纳特‧布尔乔亚(Bernard Bourgeois, 1929- )院士,都在原始资料、具体思路和基本观点方面,给予我亲切热诚的帮助和指导。作为法国哲学会主席、法国政治与道德科学院院士和巴黎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的布尔乔亚教授,更热切地期望这本书的出版会有助于推动中法两国的思想交流。因此,他特地专门为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在此,谨向所有法国朋友及同事,致以由衷的谢意。
2004年底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发表《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下卷之后,我又对当代法国哲学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但试图弥补初版时的疏漏和不足,而且也紧跟充满着创造生命力的当代法国哲学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尽可能完备地反映出当代法国哲学的全貌,同时也再度唤醒本来凝聚在书中的反思生命体。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二十一世纪,总是以不断变化的频率和节奏,在不确定性与希望之间来回运动,使全球面临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挑战,但也同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开辟新前景的希望。
二十一世纪是以「911事件」及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反恐战争」为开端;曾几何时,人们的紧张状态尚未平静下来;至2015年,巴黎又发生「11月13日恐怖事件」,恐怖集团以常规武器直接威胁一般平民,把习惯于消费闲暇生活的年轻一代,抛向不可知的漩涡,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并以创新精神寻求未来可能的思考和生存方式。接着,正当人们冷静思索社会乱象的复杂原因时,2016年7月法国全民欢度国庆的日子里,在南部的度假胜地尼斯,恐怖杀手竟然疯狂地突袭参加庆典的平民,大开杀戒,使人们又一次打破了向往平静幸福生活的幻想,催促他们对自身生命的未来命运进行更严肃的探索。
如果说,世界已经陷入动盪不安与充满创新机遇的悖论中,那么,哲学的命运同时不可避免地沉落到新的难以测定的维度中;然而,不安的创作氛围对哲学并不陌生。
其实,法国哲学从来都是在社会发生激烈动盪的时期内,「在场出席」呈现它的积极创造精神;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首先,在法国,哲学思维活动已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的普遍活动,哲学已经不是单纯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所垄断的思想创造领域,也不只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
2016年,即使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法国哲学家仍然与社会大众一起,共同举办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哲学争论及各种研讨会,他们不但热烈地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月」活动,还比过去更广泛地在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店举办「哲学咖啡沙龙」(cafla tolne discipline acadst une pratique quotidienne qui aide )、「请对马基维利着作《君主论》选段进行说明」(explication dn texte de Machiavel extrait du Prince)、「我们是否始终知道我们需要什么?」(Savons-nous toujours ce que nous distoire ?)、「请解释以下笛卡儿着作《论哲学原则》选段」(Explication dn texte de Renxp请解释汉娜‧鄂兰着作《真理与政治》选段」(explication dn extrait de Vannah Arendt)、「为了正义是不是单靠服从法律就足够了?」(Pour b)、「请解释梅洛‧庞蒂着作《闲谈录》选段」(explication de texte dn extrait des Causeries de Merleau-Ponty)等等。
如果说,对青年人提出了严格的哲学训练已经成为法国的传统的话,那么,同样的,一般的法国公民也已经形成进行哲学思维和参与哲学争论的生活习惯。
巴黎的许多咖啡店早从十八世纪开始就成为哲学讨论的场所。与上层贵族豪门宫廷中的各种沙龙相对称,街道边上的咖啡店也热衷于举办各种哲学对话或论坛。2016年在法国各地举行的多样化「咖啡哲学沙龙」遍地开花,异常热闹。
虽然巴黎2016年屡遭恐怖袭击,但巴黎人还是照样以平常心过日子。在秋冬季节,天气稍稍变冷,巴黎人更积极地前往住家附近的咖啡店;而在週末或节日时,就兴致勃勃到着名的「哲学咖啡」参加哲学讨论;运气好的时候,还可能在哲学咖啡期间,聆听着名哲学家的演讲,并与他们对话,参与讨论各种哲学议题。
坐落于巴黎市中东部巴斯迪广场塞纳河边的「灯塔咖啡厅」(Caf10日下午五点开始的哲学咖啡,所讨论的题目是:「对一个事件表示忠诚的程序(Processus dne fid
遇到突发情况,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抉择?是改变自己而顺从事件,还是使自己採取多样的方式,例如,採取忠于某个真理的方式,或者,採取综合以上各种方式的混合性态度?这是探讨不确定年代里如何提升自己生活智慧的问题。咖啡店老板特地邀请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兼哲学咖啡组织者贡德尔‧格尔汗(Gunter GORHAN)来主持这场哲学咖啡的争论。
很多人只注意到二十世纪当代法国哲学接二连三创造出来的新概念及其代表人物,并不细心考察法国哲学史微观运程复杂线索结构的动力学特征,更没有深入分析隐含在法国哲学发展思路中的强大精神力量及其动力学密码,很容易满足于观望法国哲学争论与创新的表面热闹景象,一旦出现社会危机和思想发展的断裂阶段时,便急于询问当代法国哲学是否产生新的思想明星,同时也对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
仔细回顾法国哲学发展历程,从近代社会孕育时期的十六世纪开始,就形成了关切社会生活命运、批判革新和继承优良传统相结合以及发扬思想家个人思想创新精神的三大特点,使法国哲学在近六百年间,始终保持创新浪潮迭起的历史动态。
早在近代社会的黎明时刻,就涌现了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让-布丹(Jean Bodin, 1530-1596)和多才多艺的思想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gne, 1533-1592),为近代法国思想的兴盛谱写动人心弦的前奏曲,也为勒内‧笛卡儿(Ren Pascal, 1623-1662)、波舒哀(Jacques-B, 1657-1757)等人,进一步发扬闪耀着文学自由创造风格的哲学论述,为后来法国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渗透开创历史先河。
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高潮时期,法国哲学界仍然充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既有歌颂理性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又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鼓吹者;既有人本中心论,又有回归自然论;既有严谨的逻辑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既有对新时代的讴歌和寄望,又有对近现代社会的批判;既对宗教进行严厉的批判,又催促了新宗教的产生。传统法国哲学史在论述启蒙运动的时候,只强调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地位,误导了读者,使读者误认为启蒙时期只是理性主义一家独霸了哲学界。
在十八世纪激烈哲学争论的基础上,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法国哲学就已经打破笛卡儿意识哲学的主导地位,着手批判笛卡儿和黑格尔过分强调理性和过分强调历史的倾向,纷纷探索情感、意志、感知以及人的非理性部分的奥祕,对生存维度的单一性和直线性表示质疑,先后产生了意识形态学派、实证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浪漫主义、心灵哲学、现代主义、知识哲学、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诸多学派及多种思潮相互争鸣交流的生动活泼局面。
这一切,使法国哲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之间,出现了一大批新一代哲学家,拉维松‧莫连(Jean Gaspard F)、乔治‧索雷尔(Georges Sorel, 1847-1922)、居尔‧拉纽(Jules Lagneau, 1851-1894)、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e, 1854-1912)、皮埃尔‧杜衡(Pierre Duhem, 1861-1916)、莫里斯‧布隆岱(Maurice Blondel, 1861-1949)、路易‧谷杜拉(Louis Couturat, 1868-1915)、夏尔‧利歇(Charles Richet, 1857-1904)、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埃米尔‧麦尔森(Emile Meyerson, 1859-1933)、劳赫(Frederic Rauh, 1861-1909)、安德列‧拉朗德(Andr Chartier, 1868-1951)、列昂‧布兰希维克(L‧雷伊(Abel Rey, 1873-1940)、埃米尔‧布列耶(, 1877-1945)、路希安‧斐波伏勒(Lucien Febvre, 1878-1956)、勒奈‧勒森(RenAlbert Rivaud, 1876-1956)、亚历山大‧柯依列(Alexandre Koyre, 1882-1964)、路易‧拉维尔(Louis Lavelle, 1883-1951)、贾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埃健‧吉尔松(Etienne Gilson, 1884-1978)、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 1886-1944)、让‧拉博特(Jean Laporte, 1886-1948)、让-瓦尔(Jean Wahl, 1888-1974)、皮埃尔‧勒韦尔迪(Pierre Reverdy, 1889-1960)、亨利‧古依耶(Henri Gouhier, 1898-1994)、戈鲁德(Martial Gueroult, 1891-1976)、哈梅林(Octave Hamelin, 1856-1907)、费尔南特‧布劳岱(Fernand Braudel, 1902-1985)、阿尔伯特‧罗德曼(Albert Lautman, 1908-1944)等人,成为连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发展的关键人物,也为二十世纪新一代思想家的哲学探索奠定基础。
中国学术界对法国十九世纪哲学的研究还留存很大的空白领域,对上述许多哲学家尚未进行必要的探索,很容易对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繁荣原因产生误解。
其实,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卡缪(Albert Camus, 1913-1960)、利科、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1906-1995)、拉冈(Jacques Lacan, 1901-1981)等人,当他们在高级中学及大学读书的时候,都接受了这些老一代哲学家严格的哲学思维训练和方法论的教育。沙特本人曾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就读时,主要学习笛卡儿式的沉思;而梅洛‧庞蒂在回忆他年轻时代的哲学教育时,也念念不忘上一代给予他的思想培育之恩。现任法国哲学会会长布尔乔亚和副会长马尼亚德(Pierre Magnard, 1927- ),在总结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时,都强调了十九世纪后三十年至二十世纪第一个三十年期间老一代哲学家的理论贡献。
毫无疑问,除了在台面上特别活跃的各种类似于流行思潮的新型学派以外,还存在比较「沉默」或「隐晦」的思想流派或个别思想家,他们并不愿意过多地抛头露面,而宁愿寂静地在大学院校和研究机构中进行独立教学、研究、思考和创作,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中默默地耕耘,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地钻研专业性理论和重要专题,使他们也在推动法国当代哲学发展方面,做出了他们的特殊贡献。在这方面,法国各个大学院校和专门研究机构里任课、研究的哲学教授,以及从事专门研究的传统思想家,尤其突出。由于他们很少显露在公众场合,不愿意招摇过市,所以,他们往往不太显赫出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本刊为了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不打算忽略这些思想家的成就。
显然,当代法国哲学不是在一个封闭孤立的象牙塔中所杜撰出来的抽象概念体系,也不是思想家们所论述的单纯语言文本的堆积,而是生生不息、一再创造、不断重建、充满张力的文化生命体;它源自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创造力,立足于历史本身,又扎根于生活之中,集中了时代的氛围,连贯着文化的脉络,穿梭于人文社会科学及文学艺术之间,总结了它与科学、宗教的频繁对话成果,呈现出人类所独有的无限超越精神。
当代法国哲学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是来自它本身所固有的深刻理论特点及其基础理论。从近代文明产生起,法国思想就以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居其特殊地位。通观近五十年来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进程,我们也同样发现:它的独创性,始终都使它成为当代整个世界文明及其理论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石;而且,如同近代社会黎明时期一样,它的思想威力是与同时代法国哲学理论的高度创造精神紧密相连。
当代法国哲学的自我超越精神,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内容及特征。哲学本来就是人的自我超越精神的理论表现。自古以来,哲学之所以存在、发展和不断更新,就是因为它自身具有自我超越精神。当代法国哲学发扬了哲学的传统自我超越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向新的方向、新的维度和新的领域,特别向「无人」和「非人」的境界,实行冒险的逾越活动,是当代法国哲学呈现出史无前例的超越性。
在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重建过程。法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是当代法国哲学家进行一切思想革命和观念改革的真正出发点。正因为这样,当代法国思想的一切成果,都是扎根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变更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语言性,不仅是当代法国思想的特征,也是它呈现重要世界历史意义的内在根源。
更重要的是,法国哲学还不只是实现了各学科间的对话,还注意到各种社会文化实践和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实践,将近现代社会所扭曲化的人及其生活世界,重新恢复其本来面目,找到其本身活生生的生命运动形式,并在具体实践活动和「实践智慧」中,吸取哲学改造的动力和养料,使哲学的重建获得了强大生命力,并带动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和风格的澈底改造,同时反过来又使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风格和生活实践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正因为这样,法国哲学从来没有出现过由单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或某一个大牌哲学家的思想垄断哲学界并「一统天下」的局面;相反,呈现于法国哲学史上的思想创造景象,总是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哲学思路中,一再地出现变动和创新。
由此可见,不管世界发生什么动盪或转折,法国哲学界仍然活跃地争论各种重要论题,坚持以「在场出席」的精神,採用生动活泼的思想语言,展现哲学的生命力。
我真诚希望,法国哲学的创新精神及其活力,将鼓舞和引导人类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和文化。
高宣扬
2017年初冬
于法国巴黎东郊马尔纳河谷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