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想要罹患癌癥,可現實往往不如人所願,
即使被醫師宣判死期,隻要不放棄就有希望。
人生中的每個安排,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為生命找齣康復之路,加值勇氣戰勝病魔!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後「癌癥時鍾」又再快轉6秒,每5分鍾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癥。然而,至今仍無所謂的特效療法,也沒有發明齣隻要打一針,癌細胞就會消失的魔法藥物。
麵對癌癥,每個人都想抓住一綫生機,盡全力去嘗試,可是每位癌癥患者適閤的治療法皆不盡相同。本書作者多年來在替代療法與綜閤醫療的第一綫觀察,長期追蹤採訪50多名重癥病友。他發現,單一醫療行為能夠達到的成效相當有限,必須結閤身心靈、生活習慣等方式多管齊下。
本書透過21則真實的鬥病曆程故事,帶領讀者思辨癌癥之於人生的意義,隻要以正麵的心態積極尋求療癒的契機,就有可能引發奇蹟!
◎不是人去配閤療法,而是讓療法配閤人 人們在確定罹病之後,除瞭遵從醫囑接受治療,最迫切想瞭解的就是有哪些替代療法,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作者發現,大多數病患和傢屬容易因對替代療法的想法不同而起爭執,無論是多好的健康食品、多麼有效果的替代療法,例如:褐藻糖膠、氣功、免疫療法等。若是傢人之間為此鬧得感情不睦,就無法發揮齣最佳的效果。
◎被醫院宣告無藥可醫,卻二度從癌末生還 作者在走訪許多癌癥病患後發現,當死亡來到眼前,人們纔會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活著。不過罹患癌癥並不代錶人生即將就此終結,反而可以成為第二個起點。
例如書中提到65歲後纔開始務農,成功用自然耕種法種齣漂亮水稻的大野先生,人人都覺得他目光如炬、充滿活力,絲毫看不齣他曾二度罹患重度癌癥,被醫師宣告死期。大野先生迴憶起改變的契機:「想到自己可能會因為癌癥而死,這一點對我的影響很大。即便我還是沒找到自己到底為什麼而活的答案,卻開始認真去思考這件事。年輕時,我把在商場成功當成動力,一直拚命努力。現在我感受到從事自然農耕的社會意義,投入其中樂此不疲。」
作者從許多受訪者身上看見,由死纔能見生的智慧。先接受自己可能會死的事實,纔能産生絕處逢生的勇氣。
◎「一個人怎麼死,取決於他怎麼活」的生死觀 無數的案例讓作者理解到,癌癥並非局部疾病,整個身心狀態都會受到影響,身體狀況就交給醫師評估,我們首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的心,纔會讓治療發揮最佳的成效。
有句話說:「痛苦也是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重點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怎麼過。」罹患瞭惡性淋巴瘤的北澤先生,便有過這樣的心路曆程。
當時,北澤先生深受抗癌藥物副作用所苦,每天都憂鬱地想:「難道自己就隻能絕望地迎接死亡來臨嗎?」偶然間,他看見書中一句話:「一個人怎麼死,取決於他怎麼活。」讓他萌生「不能就這樣白白死去」的強烈念頭,並且鞭策自己行動。於是他到處去演講,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罹癌的經驗,幫助到更多的人。當初被醫師宣告隻剩一年壽命的北澤先生,雖然20年來不斷持續著對抗病魔的生活,但他的每一天都活得神采奕奕,充滿期待。
◎那些跨越癌癥的人教會我的七件事…… 作者與抗癌人士長期接觸,深深感覺「罹患癌癥不代錶人生就此終結」。他更不斷從這些得到意外的人生的人身上,看見許多共通的經驗與智慧。作者在書中分享這些癌癥患者教他的七件事。
比如:麵對主流醫療或替代療法,莫衷一是之時,無論如何「順從自己內心的直覺」幫助許多人找到齣口。此外,生病之時雖然難免關注自己,但當開始把眼光嚮外,對彆人無私付齣,「為他人服務」時反而對生病的自己産生驚人的療癒效果……等等。
本書目的不在宣揚書中的各種療法,而是從心態上齣發,期待讀者們能夠體認到「啊,原來可以這麼想」、「原來有這種作法」,在一片黑暗中找到光明。
本書特色 1. 以最客觀的第三者角度,忠實記錄21則鬥病曆程故事。
2. 瞭解缺點也能是優點,7個可以順利剋服危機的思考方式。
3. 讀完後能立即獲得力量,對生命重新燃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