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笔墨之间 1990年汉先生为贺陈词教授七十寿辰祝贺,撰〈大乘的建筑观〉一文,直指现世主义与大众主义的精神乃大乘信仰的结果。他剀切省思现代主义所肯定的理性价值,开始质疑将建筑视为合理思考的成果未必是正确的。加以在经营《境与象》双月刊杂志,倾向感性的取向深获读者们回响;在擘划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期间,更进一步体认作为教育机构,提供具美感的、让民众感到欢愉的展示是必要的。曩昔他所追求的严肃理论体系逐渐退位,雅俗共赏的美感文化隐然方是心目中念兹实践的目标。这般的精神在汉先生学习书法的历程暨反思书法的发展中历历呈现。
1994年10月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董阳孜书法展,作品集的专文〈书中有画--董阳孜的现代书法〉是汉先生为老朋友所写的艺评,这也是汉先生攸关书法文章的初现。该文收录于《写艺人间:汉宝德谈书法艺术》,从字里行间颇能体会对于现代与传统的探索。事实早于1962年汉先生编辑《建筑》双月刊杂志时期,他就多次撰文针对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表达观点。在《建筑.社会与文化》书内的〈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文章中,他认为「新建筑因为承接上代的传统而能提升其价值,且仍能具有国际的普遍性,其原因只是他所传承的,乃是普遍性、永恆性的』,「只有明晰的思考,建立在普遍的审美原则之上,而衡之于合理主义的原则,才是对新传统的最恰切、最积极的态度」。上述的文字纵然是以建筑为对象,但是应用于书法的传承与突破仍然很贴切适当,「我可以想像,当文字的使用者成为书法家,他们要用书写的形式来发抒胸中之逸气,他们振臂疾书,笔走龙蛇,生命的流动的美感倾洩而出,他们的四周应该是开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过,池面漂浮着天光的倒影。因为建筑家挥如椽之巨笔,以亭台为点,楼阁为面,曲廊为线,把园林写在大自然之上,为书法家提供了相应和的生活环境。」这是汉先生为自身书法展的导览说辞。
2008年6月汉先生离开世界宗教博物馆,馆方特举办「写艺人间」书法展,展出35幅作品,并且印行专刊,专刊印刷精美,辑录了9篇以书法为题的文章,其中的〈书法是生动的建筑〉、〈建筑是立体的书法〉与〈书中有画--董阳孜的书法〉皆是历次董阳孜书法展的艺评,这些文章早于2005年业已都辑录于典藏艺术札记7《汉宝德谈艺术》,避免重复所以未纳入本书。「写艺人间」书法展专刊印刷数量稀少,流通不广,以致鲜少被知晓赏阅。编辑《写艺人间--汉宝德谈书法艺术》一书,乃将这些难得的作品纳入再现,好让读者阅读文章同时欣赏汉先生如形、如意、如画的书法。
201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为贺汉先生八十大寿,拟规划展览,洽商展览主题与内容时,他认为建筑有赖团队众志才能成就,既然是他的展览,书法十足能代表他个人,所以他属意举办书法展。不过相商之下仍决定以一生不同阶段的功绩为主从事展览,从此点足可窥悉汉先生晚年寄情于书写的深厚情怀。汉先生勤于书写,尔今至少尚留存有九百余幅作品,衷心深切地盼望未来能有机会办一次汉宝德书法大展,也算是一偿他生前之愿望,也让大众了解汉先生如何尝试、如何努力地写出了书法新艺境。
本书编辑过程中蒙宗教博物馆范敏贞、台北当代艺术馆潘小雪与周文婷、「流变--两岸院校书法名家联展」策展人林明美与书法家董阳孜等协助,特表达谢忱!
继前一本为汉先生所编辑的书,倏乎相隔四年--汉先生离世竟已四年矣。谨以此书志念大家深深怀念难舍的汉先生!谨以此书作为汉宝德丛书着作再出发的起点,让我们得以再炙汉先生如椽巨笔下的思想!
黄健敏201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