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艺人间:汉宝德谈书法艺术

写艺人间:汉宝德谈书法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艺术
  • 汉宝德
  • 艺术
  • 文化
  • 中国书法
  • 字体
  • 技法
  • 鉴赏
  • 书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谈美第一人‧汉宝德
畅论书写之乐,
剖析当今书法之繁花百态、侷限与因应对策,
书法艺术深度反思专文首度集结!

  「中年之后,自度一生志业大抵不过如此,开始思考养生之道,以便轻松地度过老年。我想到了书法。」——汉宝德

  向来「挥如椽之巨笔书写人间」,台湾现代建筑名家汉宝德年近六十转而「举轻若重」执起毛笔,成为书法界的新鲜人,从此一头栽进书法的桃花源,更于七十四岁举办了生平的首度书法展「写艺人间」。却也在这段历程中,体察到中国书法老化的窘境,并做出种种反思及建言,诸如:

  书道的创新是否等同于抛弃传统技法?
  书法该如何融入民众的生活,而非满街刻板又缺乏美感的临摹?
  饶富艺术美感又易写的草书为何始终无法流行?
  兼谈篆刻印章之美,
  以及书法艺术家董阳孜的时代精神及魅力所在。

  本书做为汉宝德一生书法艺术历程的完整集结,从中除可感受汉宝德先生的艺术涵养与率真性情,更是书法爱好者、美育推展者的最佳参考书,一起跟着美艺生活家汉宝德,随意运笔,从心挖掘书写之乐境泉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汉宝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1958年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64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等学位,1967年返国。主要经历为: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主任及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筹备主任及校长、国艺会董事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文建会委员、台北市文化局顾问等。

  早年于建筑系就学期间便创办了《百叶窗》,尔后至1970年代,陆续编辑出版《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画》、《境与象》等建筑专业杂志,致力推动台湾现代建筑思潮,冀探讨建筑设计思想与社会人文之关联等课题。

  在建筑方面,汉宝德于回国初期设计之洛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建筑立体派风格,其建筑作品屡获《建筑师》杂志建筑奖。

  此外亦致力于艺术及美感教育之推广,1994年获教育部一等文化奖章、2006年获得国家文艺奖第一届建筑奖、2008年台湾大学荣誉博士、2009年杂志最佳专栏金鼎奖、2010年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2014年第34届行政院文化奖。

编者简介

黄健敏


  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硕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县市公共艺术审议委员、国美馆及北美馆谘询委员。曾任教于中原大学、东海大学、台艺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参与台湾公共艺术政策与执行,着书撰文鼓吹「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筑师》杂志副社长兼主编,致力推动建筑文化活动,策画建筑师公会与台北市文化局共同举办33场「世界都市建筑」演讲系列。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入围2008年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最佳科学及技术类」。

  着作:《贝聿铭的世界》、《建筑艺术卷1:台湾建筑的先行者》、《艺术,尽在街头:美国东部城市艺术公共空间导览》、《世纪建筑大师:贝聿铭》等。

  编作:1999-2001年《公共艺术年鑑》、《2016第五届公共艺术奖专辑》、2001-2003年《台湾建筑奖专辑》、《建筑桂冠──普立兹克建筑大师》等。

  策画:「ARCH建筑」丛书(典藏艺术家庭)等书。

图书目录

01我的书法学习历程
02写艺人间
03不是书法家的书法
04中国书法往哪里去
05书法的生活化
06书法与美育之间
07自由挥洒的草书
08草书之难
09汉字书写之美
10印章的艺术
11书中有画--谈董阳孜的现代书法
12看「无中生有--书法‧符号‧空间」
※编后记

 

图书序言

编后记

笔墨之间


  1990年汉先生为贺陈词教授七十寿辰祝贺,撰〈大乘的建筑观〉一文,直指现世主义与大众主义的精神乃大乘信仰的结果。他剀切省思现代主义所肯定的理性价值,开始质疑将建筑视为合理思考的成果未必是正确的。加以在经营《境与象》双月刊杂志,倾向感性的取向深获读者们回响;在擘划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期间,更进一步体认作为教育机构,提供具美感的、让民众感到欢愉的展示是必要的。曩昔他所追求的严肃理论体系逐渐退位,雅俗共赏的美感文化隐然方是心目中念兹实践的目标。这般的精神在汉先生学习书法的历程暨反思书法的发展中历历呈现。

  1994年10月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董阳孜书法展,作品集的专文〈书中有画--董阳孜的现代书法〉是汉先生为老朋友所写的艺评,这也是汉先生攸关书法文章的初现。该文收录于《写艺人间:汉宝德谈书法艺术》,从字里行间颇能体会对于现代与传统的探索。事实早于1962年汉先生编辑《建筑》双月刊杂志时期,他就多次撰文针对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表达观点。在《建筑.社会与文化》书内的〈中国建筑的传统问题〉文章中,他认为「新建筑因为承接上代的传统而能提升其价值,且仍能具有国际的普遍性,其原因只是他所传承的,乃是普遍性、永恆性的』,「只有明晰的思考,建立在普遍的审美原则之上,而衡之于合理主义的原则,才是对新传统的最恰切、最积极的态度」。上述的文字纵然是以建筑为对象,但是应用于书法的传承与突破仍然很贴切适当,「我可以想像,当文字的使用者成为书法家,他们要用书写的形式来发抒胸中之逸气,他们振臂疾书,笔走龙蛇,生命的流动的美感倾洩而出,他们的四周应该是开放的自然的天地,溪水沿曲廊流过,池面漂浮着天光的倒影。因为建筑家挥如椽之巨笔,以亭台为点,楼阁为面,曲廊为线,把园林写在大自然之上,为书法家提供了相应和的生活环境。」这是汉先生为自身书法展的导览说辞。

  2008年6月汉先生离开世界宗教博物馆,馆方特举办「写艺人间」书法展,展出35幅作品,并且印行专刊,专刊印刷精美,辑录了9篇以书法为题的文章,其中的〈书法是生动的建筑〉、〈建筑是立体的书法〉与〈书中有画--董阳孜的书法〉皆是历次董阳孜书法展的艺评,这些文章早于2005年业已都辑录于典藏艺术札记7《汉宝德谈艺术》,避免重复所以未纳入本书。「写艺人间」书法展专刊印刷数量稀少,流通不广,以致鲜少被知晓赏阅。编辑《写艺人间--汉宝德谈书法艺术》一书,乃将这些难得的作品纳入再现,好让读者阅读文章同时欣赏汉先生如形、如意、如画的书法。

  201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为贺汉先生八十大寿,拟规划展览,洽商展览主题与内容时,他认为建筑有赖团队众志才能成就,既然是他的展览,书法十足能代表他个人,所以他属意举办书法展。不过相商之下仍决定以一生不同阶段的功绩为主从事展览,从此点足可窥悉汉先生晚年寄情于书写的深厚情怀。汉先生勤于书写,尔今至少尚留存有九百余幅作品,衷心深切地盼望未来能有机会办一次汉宝德书法大展,也算是一偿他生前之愿望,也让大众了解汉先生如何尝试、如何努力地写出了书法新艺境。

  本书编辑过程中蒙宗教博物馆范敏贞、台北当代艺术馆潘小雪与周文婷、「流变--两岸院校书法名家联展」策展人林明美与书法家董阳孜等协助,特表达谢忱!

  继前一本为汉先生所编辑的书,倏乎相隔四年--汉先生离世竟已四年矣。谨以此书志念大家深深怀念难舍的汉先生!谨以此书作为汉宝德丛书着作再出发的起点,让我们得以再炙汉先生如椽巨笔下的思想!
 
黄健敏2018/10/3

 

图书试读

●中国书法往哪里去?
 
2013年十一月间,在台北举办了「两岸院校教授书法联展」,我到场参观,发现除了我之外,展出的都是书法界名家,当然也都是大作。我绕场一周,看到一个现象,忽然使我心情低沉下来。浮现的问题是,「书法艺术还在进步吗?在随着现代改变吗?改变的方向是什么?」这让我回忆起二十几年前,我在公余开始提笔习字的岁月,在我脑海里不断出现的问题。由于专学的背景,我对国际艺术的现状是很熟悉的。但是中国书法,若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要从何开始,如何脱离传统的束缚?

现代艺术的基本精神就是创新。这种精神反映在形式上就是不断地追求变化,以推陈出新。在我国,绘画已经慢慢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书法也可以赶上去吗?对我来说,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其难解之处在于中国书法虽然被称为第一艺术,严格说来,并不是纯艺术,它是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沟通工具,可以视为应用艺术或生活艺术。由于它的基本材料就是文字,所以先要完成传达讯息的任务,才能谈到艺术的形式。这样的艺术仍然可以创新,但是其创造的观念是跟着应用的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想到这里,不期然就面对书法创新的死结了。今天的时代连毛笔都不用了,还谈什么书法呢?
 
二十几年前我面对这样的答案,才觉得书法面临的窘境竟与我所关心的建筑之创新完全相同。我觉悟到这是我国在创造性活动中必然要下的决定:我们要完全跟着西方的脚步?还是要考虑文化的传承?我学了、做了几十年现代建筑,直到进入老年,才觉得对传统的感情不能丢弃,应该把传统的风貌融入现代之中。我后期的建筑作品,如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就是这样的尝试。书法是在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是否也应该这样想呢?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