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转眼间,爷爷孔德成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年了,十年生死,我担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业已迈向第十个年头。儿时,爷爷和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均十分民主尊重,从没有过多的特别要求。这十多年来,自从意识到自己所背负的历史及家族责任,从旁人包括母亲、亲友、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爷爷的众弟子及儒学同道之中,以及自我精进儒学的道路上,越来越意识到积极推动儒家孔子学说「仁爱忠恕」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有多么重要及必须的使命和意义,同时也对相处三十多年的爷爷与家族有更深层的理解与认识。
爷爷一生虽一再历经战乱颠簸、历史更替,饱受身心及现实的内忧外患,亦未曾因外务与纷乱,弃书于不顾,读书、教书始终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与兴趣所在,也是其终其一生的理想与志业,爷爷于台湾各大学院校任教逾半世纪,作育无数英才。
为纪念爷爷百年诞辰,我们决定出版《孔德成先生文集》、《孔德成先生日记》及《孔德成先生法书》等着作,文集则包括论文、演讲和杂文等;日记是爷爷于抗战时期在重庆的记述;法书是他写给家人、友人和学生的作品,各种书体的法书可以看出爷爷书艺的非凡造诣。这段期间非常感谢台大文学院叶国良教授及其学生黄泽钧先生和郑心如女士所作的资料蒐录整理与校对,还有艺术家出版社何政广发行人及其团队的鼎力协助,这三本着作才得以顺利出版。
爷爷生于山东曲阜,自小生活在孔府,他在传统私塾扎实的诗书礼乐养成教育之下成长,爷爷身为一名中文学者,于《仪礼》、金文与儒家思想的讲述和研究,均有重要、不可磨灭的成果与历史意义,包括八、九零年代于世界各国、大学院校所做的演说、对儒家学说于现今世事的再现与传承,皆在这次的文集里作了主要的收录。至于爷爷个人于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日记,相信不只对民国近代史显得意义非凡,于我及孔氏家族而言更显珍贵。
记得日记里最常出现的字句,莫过于「终日读书」、「围炉读书」,夜凉如水的日子,亦可见年少的爷爷记下「夜深时腹饿,小食,拥衾阅《纲鑑.五代纪》数叶而睡。……」读至此不禁会心一笑,想及爷爷夜深时吃消夜,躲在被子里,仍是在读书;又见爸爸刚出生时,爷爷「在街上为益儿买鱼肝油精一瓶,价六十元,可谓昂矣。并在药房配助消化药水一瓶,在国货公司裁小衣料两身,为鄂女买糖果点心多种……」可见时常被称为「孔圣人」的爷爷,在生活中不仅没有架子,亦不见读书人常于生活自处上的生疏,处处可见其投入生活的热情及对家人无微不至的柔情体贴,一如我记忆里爷爷的样子。
爷爷身为遗腹子,与动乱时代一路走来,拂了一身还满的哀愁,于日记里亦表露无遗,总是在一些看似平凡热闹如过年这样的日子里,爷爷在一盏点亮的灯底下写着「听人家放爆竹声,不尽天涯流落之感」。纵使彼时尚年轻,心境上的苍老显露无遗,无怪乎如「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这样的诗句,每每撩动的不只是思乡的心弦,更有对身世的慨叹。
爷爷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坚守道统,作育英才,弘扬儒学不遗余力,读书讲课直到生命的最后,始终是他一生的坚持与执着。
儒学作为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哲学与道德伦理的基础,于今日社会亦有其积极的意义和大力推广的必要。爷爷曾于上世纪讲演时阐述「孔子虽然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但孔子的思想却永远是新颖的。孔子的思想建立于仁。仁者,即人也,为人之道也;是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维系。不管将来国家怎样进步,不管未来世界的物质文明怎样发达,人永远是人,人永远应尽到一种人的责任,人要在这社会处下去,永远要保持孔子的『仁爱忠恕』宽大慈爱精神。」此言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同样受用,世界虽然日新月异,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须秉持的博爱、信赖、忠实、勇气、容忍及智慧,依然不变,甚至在科技发达的今日,更加需要我们积极的思考与学习。
在爷爷孔德成先生百年诞辰前夕,出版先生的三本着作,文集、日记及法书,实对孔氏家族与全球儒学研究者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再次感谢叶国良教授及艺术家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与期间为相关事项出力的学者、友人与宗亲,垂长衷心拜谢。
谨借此序,深深表达对爷爷孔德成先生永远的敬爱与怀念。
中华民国一○七年十月 孔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