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练习
  • 技法
  • 临摹
  • 字体
  • 汉字
  • 艺术
  • 文化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种以才能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书法训练体系。在传统技法之外,还引入了由现代视觉经验发展而来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时致力于建立两种视觉经验之间的联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振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

  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

  致力于书法理论、诗歌与艺术创作。着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与诗集《状态—IV》等。

  在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图书目录

I前言
II导言
IV使用说明

第一部分 笔法
002一 执笔
003二 空中运笔
004三 中锋横、竖线
005四 藏锋――Ⅰ
006五 藏锋――Ⅱ
007六 手腕的灵活运动
008七 中锋弧线――Ⅰ
009八 中锋弧线――Ⅱ
010九 落笔方向的控制
011十 提按
012十一 提笔位置的控制
013十二 出锋
014十三 侧锋
015十四 折笔――Ⅰ
016十五 折笔――Ⅱ
017十六 摆动――Ⅰ
018十七 摆动――Ⅱ
019十八 转笔――Ⅰ
020十九 转笔――Ⅱ
021二十 转笔――Ⅲ
022二十一 转笔――Ⅳ
023二十二 连续转笔――Ⅰ
024二十三 连续转笔――Ⅱ
025二十四 连续转笔――Ⅲ
026二十五 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
027二十六 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
028二十七 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
029二十八 不完全折笔
030二十九 转笔与折笔的交替使用
032三十 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
033三十一 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
034三十二 点画的立体感
035三十三 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
036三十四 力量的控制
037三十五 线条的质感
039三十六 节奏――Ⅰ
041三十七 节奏――Ⅱ
042三十八 节奏――Ⅲ
045三十九 节奏――Ⅳ
046四十 笔法分析――Ⅰ
048四十一 笔法分析――Ⅱ
049四十二 笔法分析――Ⅲ
050四十三 笔法分析――Ⅳ
051四十四 笔法分析――Ⅴ
052四十五 笔法分析――Ⅵ
053四十六 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

第二部分 字结构
058一 等距线条
059二 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
060三 线条形状的渐变
061四 平行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
062五 平行渐变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
064六 曲线形状的控制――Ⅰ
065七 曲线形状的控制――Ⅱ
066八 简单线结构的情调
067九 单元图形的情调
069十 单元图形的归纳
070十一 单元图形的临写――Ⅰ
071十二 单元图形的临写――Ⅱ
072十三 单元空间的临画――Ⅰ
073十四 单元空间的临画――Ⅱ
074十五 单元空间的临画――Ⅲ
075十六 单元空间的临画――Ⅳ
076十七 单元空间面积的控制
077十八 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Ⅰ
079十九 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Ⅱ
080二十 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Ⅲ
081二十一 单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083二十二 单字外接多边形――Ⅰ
084二十三 单字外接多边形――Ⅱ
085二十四 大尺度笔划
086二十五 不完整字结构
087二十六 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
088二十七 预想字形
089二十八 字结构的重心
090二十九 狂草结构的临写

第三部分 章法
092一 单字轴线
093二 行轴线与轴线图
094三 单字的连接――Ⅰ
095四 单字的连接――Ⅱ
096五 单字的连接――Ⅲ
097六 单字的连接――Ⅳ
098七 单字的连接――Ⅴ
099八 单字的连接――Ⅵ
101九 单字的连接――Ⅶ
102十 单字的连接――Ⅷ
103十一 单字的连接――Ⅸ
104十二 单字的奇异连接――Ⅰ
105十三 单字的奇异连接――Ⅱ
106十四 单字的奇异连接――Ⅲ
107十五 单字轴线位置的控制
108十六 字结构的随机处理
110十七 字结构距离的控制
111十八 行侧廓的控制――Ⅰ
112十九 行侧廓的控制――Ⅱ
113二十 行侧廓的控制――Ⅲ
114二十一 行距的控制――Ⅰ
115二十二 行距的控制――Ⅱ
116二十三 垂向行轴线
117二十四 折线行轴线
118二十五 行轴线对风格的影响
120二十六 行轴线的关系――Ⅰ
121二十七 行轴线的关系――Ⅱ
122二十八 习作轴线图的调整
123二十九 字间空间的包容性
124三十 分组线连缀――Ⅰ
126三十一 分组线连缀――Ⅱ
127三十二 分组线连缀――Ⅲ
128三十三 分组线连缀――Ⅳ
129三十四 分组线连缀中的行间空间
130三十五 影响章法的其他因素

第四部分 动力形式
134一 点画的动力特征――Ⅰ
135二 点画的动力特征――Ⅱ
136三 点画的动力特征――Ⅲ
137四 点画的动力特征――Ⅳ
139五 点画的动力特征――Ⅴ
140六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Ⅰ
143七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Ⅱ
145八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Ⅲ
147九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Ⅳ
150十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Ⅴ
154十一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Ⅵ
157十二 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Ⅶ
158十三 动力形式的习得――Ⅱ
159十四 动力形式的习得――Ⅱ
161十五 动力形式的习得――Ⅲ
162十六 动力形式的习得――Ⅳ
163十七 动力形式的习得――Ⅴ
164十八 动力形式的习得――Ⅵ
165十九 动力形式的习得――Ⅻ
166二十 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Ⅰ
167二十一 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Ⅱ
168二十二 动力形式与字结构――Ⅲ
169二十三 动力形式的调整――Ⅰ
170二十四 动力形式的调整――Ⅱ
171二十五 动力形式的调整――Ⅲ
173二十六 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Ⅰ
175二十七 书法与绘画中的动力形式――Ⅱ
176二十八 线条与客观世界的动力形式
177二十九 动力形式的迁移――Ⅰ
178三十 动力形式的迁移――Ⅱ
180三十一 动力形式的设计

第五部分 汉字构成
182一 书法与抽象图形――Ⅰ
183二 书法与抽象图形――Ⅱ
184三 书法与抽象图形――Ⅲ
185四 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Ⅰ
186五 字结构对空间的分割――Ⅱ
187六 书法元素的构成――Ⅰ
188七 书法元素的构成――Ⅱ
189八 书法元素的构成――Ⅲ
190九 书法的现代构成――Ⅰ
191十 书法的现代构成――Ⅱ
192十一 书法的现代构成――Ⅲ
193十二 书法的现代构成――Ⅳ
194十三 书法的现代构成――Ⅴ
196十四 书法的现代构成――Ⅵ
197十五 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Ⅰ
200十六 书法作品的二次构成――Ⅱ
202十七 书法与抽象绘画――Ⅰ
203十八 书法与抽象绘画――Ⅱ
204十九 书法与抽象绘画――Ⅲ
205二十 书法与抽象绘画――Ⅳ

第六部分 综合练习
208一 笔法演变的图像分析
209二 作品在笔法史中的位置
210三 章法构成的分类
211四 成幅临写――Ⅰ
212五 成幅临写――Ⅱ
213六 技巧与个性的综合分析
215附图
397练习答案
398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书法的魅力都十分神往,但苦于无从下手,那些飘逸的笔触,遒劲的结构,总觉得高深莫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的字迹清晰,透着一股古朴而又精致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方式,既有宏观的介绍,又能在细节处深入剖析,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书法的世界。 其中,关于“笔墨韵味”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描绘,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影响书法的表现力,以及如何通过控笔来达到不同的笔触效果。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反复练习“用墨”的技巧,从起笔、行笔到收笔,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准。我能感受到,随着练习的深入,自己对墨色的感知力也在不断增强,不再是机械地涂抹,而是开始体会到墨色在纸上晕染开来的那种生命力。这种体验,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充满了情感的表达。

评分

关于“墨法”的讲解,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介绍了“浓墨”和“淡墨”,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宿墨”、“涨墨”等多种墨色变化带来的丰富表现力。我尝试着去理解,如何通过蘸墨量的多少、笔尖含墨的程度,以及书写时的速度和力度,来控制墨色在纸上的晕染效果,从而达到“墨分五色”的境界。这种对墨色层次感的追求,让我的书法作品不再是单调的黑白,而是充满了微妙的韵味和色彩。 书中对于“笔锋的运用”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只是机械地将笔尖落在纸上,却很少去思考笔锋在行笔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这本书详细地讲解了露锋、藏锋、侧锋等不同的用笔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笔画的形态和质感。我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能够根据不同的笔画要求,灵活地运用笔锋,让我的点画线条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这种对笔锋的精妙把握,让我觉得自己的书法技艺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

读到“结构之美”的部分,我仿佛打开了书法的新天地。过去,我总觉得字形的美感是天生的,或者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但这本书却系统地拆解了汉字的结构,从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组合,到偏旁部首的搭配,再到整体字形的平衡与协调,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章法”的阐述,让我明白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微妙的联系和呼应。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和模仿,尝试着调整自己书写的字形,让它们看起来更加疏朗有致,或者更加紧凑有力,这种对结构的理解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书法审美的认知。 书中的“临帖之道”更是我学习路上的指南针。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照猫画虎”,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古人写字的思路和用笔的逻辑。通过对不同碑帖的细致对比分析,我学会了如何从名家碑帖中汲取营养,同时避免一味模仿而失去了自我。我发现,随着对临帖的深入,我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的相似,而是开始去感受字里的精神,去体会笔画背后的力量。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在“结体训练”方面,给予了我非常具体的指导。它不仅仅是讲解了汉字的结构原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例字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字形的变化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重心稳定”和“空间布局”的讨论,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让每一个字都显得稳固而又不失灵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书写习惯,让字形更加匀称、和谐,这种对结体的深入理解,让我的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具有吸引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风格的形成”部分,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作者并没有强求读者一味模仿某一种风格,而是鼓励我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我通过对书中不同书体特点的了解,以及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赏析,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格方向。虽然我的书法尚在起步阶段,但我相信,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对风格的探索,我一定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点燃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练习方法”部分,可以说是实操性极强。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点画的力度变化”以及“横画的起收势”等细节的讲解,这些看似微小的之处,却往往是决定书法成败的关键。我跟着书中的指导,每天坚持练习,从一开始的生疏笨拙,到慢慢地找到节奏感,再到笔触逐渐变得流畅有力,这个过程让我切实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真谛。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用笔的速度与节奏”的探讨。我以前总是认为写得快或者写得慢无关紧要,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不同的速度和节奏能够赋予笔画不同的生命力。快速的行笔可能带来飘逸灵动的感觉,而慢速的运笔则可能显得沉稳厚重。我开始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书写速度,并在不同的练习中体会这种速度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的书法练习变得更加有层次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