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所记金石碑帖书法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万卷楼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8/12/01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本书以《集古录跋尾》所述金石碑帖,目前得见碑帖图版者,或虽无图版,而有书法相关论述者为论。因时代差异,或碑帖内涵特性有别,或欧阳脩个人之好恶,《集古录跋尾》论书关照之角度有别。其中跋周代古器铭则留下难得的器铭文字摹本。而秦代石刻四篇所论皆为李斯小篆,盖以〈泰山刻石〉为准以校其他。汉代碑刻多未着书者姓名,所论皆为隶法。三国碑刻多论作书者,南北朝碑刻则多批判其书风。法帖跋文所述犹以论书为主,欧阳脩犹借此书怀。隋代碑刻跋文则语多肯定。至于唐代碑刻既论书又论人,每每盛赞唐世书风盛,进而慨叹宋人之废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宪专
字载一,1954年生,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博士,现任明道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1995年作品获台湾省美展、高雄市美展首奖。2002至2003年任彰化县书法学会第五届理事长。2002年获彰化县文化局邀请「彰化县美术家接力展」第23棒——李宪专壬午书法展。曾任全省美展、磺溪美展、磺溪接力展、全国国语文竞赛、全国学生美展等评审委员。2007年获颁第十四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创组彰化县游艺雅集书学会,指导志道、据德、依仁、心龢、三分、怀朴、知津、花坛、道周等书艺会。着有《简帛书千字文》及作品集五册。作品获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收藏。
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所记金石碑帖书法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序 李郁周 一
第一章 绪论 一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
第二节 研究范围 六
第二章 周秦器铭及石刻跋文析论 一一
第一节 周秦器铭 一一
一 周代器铭 一二
(一)〈古敦铭〉(毛伯敦、龚伯彝、伯庶父敦) 一三
(二)〈韩城鼎铭〉 二四
(三)〈商雒鼎铭〉 二八
(四)〈古器铭〉(钟铭二、缶器铭一、甗铭二、宝敦铭一) 三二
(五)〈叔高父煮簋铭〉 四二
(六)〈敦 铭〉(周姜宝敦、张伯煮 ) 四五
(七)〈张仲器铭〉 五一
二 秦代器铭 五六
(一)〈秦度量铭〉 五七
(二)〈秦昭和钟铭〉 六○
第二节 周秦石刻 六三
一 周代石刻 六四
(一)〈周穆王刻石〉 六四
(二)〈石鼓文〉 七○
(三)〈秦祀巫咸神文〉 七七
二 秦代石刻 八三
(一)〈之罘山秦篆遗文〉 八三
(二)〈秦泰山刻石〉 八六
(三)〈秦峄山刻石〉 九二
第三章 汉代金石碑刻跋文析论 一一七
第一节 汉代金文与碑额 一一七
一 汉代金文 一一八
(一)〈前汉二器铭〉 一二○
(二)〈前汉谷口铜甬铭〉 一二一
(三)〈前汉鴈足镫铭〉 一二三
二 汉代碑额 一二六
第二节 后汉顺、桓帝时期碑刻 一二九
一 后汉顺帝时期碑刻 一二九
(一)〈后汉袁良碑〉 一三○
(二)〈后汉北海相景君铭〉 一三三
二 后汉桓帝时期碑刻 一三九
(一)〈后汉武班碑〉 一三九
(二)〈后汉司隶杨君碑〉 一四二
(三)〈后汉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 一四六
(四)〈后汉孔德让碑〉 一四九
(五)〈后汉脩孔子庙器碑〉 一五二
(六)〈后汉郎中郑固碑〉 一五九
(七)〈后汉桐柏庙碑〉 一六二
(八)〈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 一六四
(九)〈后汉孔宙碑阴题名〉 一六八
(十)〈后汉西岳华山庙碑〉 一七二
第三节 后汉灵帝、献帝时期及未纪年碑刻 一七九
一 后汉灵帝时期碑刻 一七九
(一)〈后汉衡方碑〉 一八○
(二)〈后汉沛相杨君碑〉 一八一
(三)〈后汉竹邑侯相张寿碑〉 一八七
(四)〈后汉鲁相晨孔子庙碑〉 一八九
(五)〈后汉孔君碑〉 一九三
(六)〈后汉析里桥郙阁颂〉 一九七
(七)〈后汉鲁峻碑〉 二○二
(八)〈后汉玄儒娄先生碑〉 二○四
(九)〈后汉北岳碑〉 二○六
二 后汉献帝时期及未纪年碑刻 二○九
(一)〈后汉公昉碑〉 二○九
(二)〈后汉杨震碑〉、〈后汉杨震碑阴题名〉 二一一
(三)〈后汉高阳令杨君碑〉 二一三
(四)〈后汉刘曜碑〉 二一七
(五)〈后汉俞乡侯季子碑〉 二一九
(六)〈后汉武荣碑〉 二二二
第四章 三国至隋代碑刻与魏晋唐法帖跋文析论 二四五
第一节 三国至隋代碑刻 二四六
一 三国魏晋碑刻 二四八
(一)〈魏公卿上尊号表〉、〈魏受禅碑〉 二四八
(二)〈吴九真太守谷府君碑〉 二五五
(三)〈吴国山碑〉 二五九
二 南北朝碑刻 二六三
(一)〈宋文帝神道碑〉 二六七
(二)〈后魏石门铭〉 二七○
(三)〈瘗鹤铭〉 二七三
(四)〈鲁孔子庙碑〉 二七八
(五)〈大代修华岳庙碑〉 二八○
三 隋代碑刻 二八三
(一)〈隋龙藏寺碑〉 二八五
(二)〈隋丁道护启法寺碑〉 二八九
第二节 魏晋唐法帖 二九四
一 魏晋法帖 二九五
(一)〈魏钟繇表〉 二九六
(二)〈晋乐毅论〉 三○○
(三)〈晋兰亭脩禊序〉 三○四
(四)〈黄庭经〉 三一○
(五)〈晋王献之法帖〉 三一五
(六)〈晋贤法帖〉、〈晋七贤帖〉 三一七
(七)〈小字法帖〉 三二○
二 隋唐法帖 三二四
(一)〈陈浮屠智永书千字文〉 三二四
(二)〈唐高闲草书〉 三二九
(三)〈唐颜鲁公帖〉 三三一
(四)〈唐颜鲁公法帖〉 三三五
第五章 唐高祖至肃宗时期碑刻跋文析论 三六一
第一节 唐高祖至高宗时期碑刻 三六二
一 唐高祖至太宗时期碑刻 三六三
(一)〈唐孔子庙堂碑〉 三六四
(二)〈唐豳州昭仁寺碑〉 三六九
(三)〈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三七四
(四)〈唐九成宫醴泉铭〉 三七八
(五)〈唐岑文本三龛记〉 三八三
(六)〈唐孟法师碑〉 三八六
(七)〈唐孔颖达碑〉 三九二
二 唐高宗时期碑刻 三九六
(一)〈唐卫国公李靖碑〉 三九八
(二)〈唐龙兴宫碧落碑〉 四○四
第二节 唐武后至肃宗时期碑刻 四一三
一 唐武后至玄宗开元时期碑刻 四一四
(一)〈唐乙速孤神庆碑〉 四一五
(二)〈唐有道先生叶公碑〉 四一八
(三)〈唐鹡鸰颂〉 四二四
(四)〈唐郎官石记〉 四三一
二 唐玄宗天宝至肃宗时期碑刻 四三六
(一)〈唐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唐画赞碑阴〉 四三七
(二)〈唐李阳冰城隍神记〉、〈唐李阳冰忘归台铭〉 四四三
第六章 唐代宗至宋太祖时期碑刻跋文析论 四六九
第一节 唐代宗时期碑刻 四七一
一 唐代宗永泰时期碑刻 四七一
(一)〈唐裴虬怡亭〉 四七二
(二)〈唐元结阳华巖铭〉 四七五
二 唐代宗大历时期碑刻 四七八
(一)〈唐元结峿台铭〉 四七九
(二)〈唐颜真卿麻姑坛记〉、〈唐颜真卿小字麻姑坛记〉 四八四
(三)〈唐中兴颂〉 四九○
(四)〈唐元次山铭〉 四九四
(五)〈唐干禄字样〉、〈唐干禄字样模本〉 四九九
(六)〈唐玄静先生碑〉 五○三
(七)〈唐滑州新驿记〉 五一一
(八)〈唐张敬因碑〉 五一三
(九)〈唐颜勤礼神道碑〉 五一五
第二节 唐德宗至宋太祖时期碑刻 五一八
一 唐德宗至昭宗时期碑刻 五二二
(一)〈唐颜氏家庙碑〉 五二三
(二)〈遗教经〉 五二七
(三)〈唐韩愈罗池庙碑〉 五三○
(四)〈唐李德裕平泉草木记〉 五三四
(五)〈唐复东林寺碑〉 五三八
(六)〈唐陆文学传〉 五四二
二 五代至宋太祖时期碑刻 五四五
(一)〈郭忠恕书阴符经〉 五四六
第七章 结论 五七一
一 《集古录跋尾》之贡献及其历史价值 五七二
二 《集古录跋尾》对金石、碑刻、法帖之源流及书法艺术之探索 五七二
三 《集古录跋尾》之碑帖鑑赏与书家品评 五七四
参考书目 五七七
一 古籍 五七七
二 一般书籍 五九一
三 书法史论 五九三
四 期刊论文 五九九
五 学位论文 六○一
六 图录 六○一
后记 六一五
图目次
图111 〈宋朝请大夫管句南京鸿庆宫欧阳公墓志〉局部 五
图211 《集古录》〈毛伯敦铭〉 一四
图212 《考古图》〈 敦铭1〉 一五
图213 《考古图》〈 敦铭2〉 一五
图214 《集古录》〈伯庶父敦铭〉 一八
图215 《考古图》〈伯庶父敦铭〉 一八
图216 《集古录》〈龚伯彝铭〉 二一
图217 《博古图》〈 敦铭〉 二二
图218 《集古录》〈韩城鼎铭〉 二五
图219 《考古图》〈晋姜鼎〉 二六
图2110 《考古图》〈晋姜鼎〉(集古本) 二六
图2111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晋姜鼎〉 二七
图2112 《考古图》〈公 鼎〉 二九
图2113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雝公缄鼎〉 二九
图2114 《考古图》〈走钟〉 三五
图2115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宝和钟〉一 三五
图2116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宝和钟〉三 三五
图2117 《考古图》〈散季敦铭〉 三七
图2118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散季敦盖铭〉 三九
图2119 《考古图》〈伯玉 盉〉 四○
图2120 《集古录》〈叔高父煮簋铭〉 四三
图2121 《考古图》〈叔高父旅簋〉 四四
图2122 《考古图》〈伯百父敦〉 四六
图2123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姜敦〉 四七
图2124 《考古图》〈弡伯旅匜〉 四九
图2125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弡伯匜〉 四九
图2126 《集古录》〈张仲器铭〉之一 五二
图2127 《集古录》〈张仲器铭〉之二 五二
图2128 《考古图》〈弡中 〉 五四
图2129 《考古图》集古本〈弡中 〉之一 五四
图2130 《考古图》〈秦权〉 五八
图2131 〈始皇诏椭量〉二种 五九
图2132 《考古图》〈秦铭勋钟〉之一 六一
图221 〈周穆王刻石〉 六四
图222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伯硕父鼎〉 六七
图223 《重修宣和博古图》〈周齐侯钟二〉 六七
图224 〈石鼓文〉 七○
图225 〈秦公大墓石磬〉之一 七六
图226 〈秦公大墓石磬〉之二 七七
图227 〈秦公簋盖铭〉 七七
图228 〈秦祀巫咸神文〉绛帖本 八二
图229 〈秦祀巫咸神文〉汝帖本 八二
图2210 〈诅楚文〉中吴本 八二
图2211 〈诅楚文〉《金石索》本 八二
图2212 〈之罘山秦篆遗文〉 八四
图2213 〈秦泰山刻石〉 八六
图2214 〈秦峄山刻石〉 九三
图311 〈清白连弧纹镜〉 一一九
图312 〈长乐未央镜〉 一一九
图313 〈光和七年洗〉 一二○
图314 〈湿仓平斛〉 一二○
图315 《历代钟鼎彝器欵识法帖》〈谷口甬〉前铭 一二四
图316 《历代钟鼎彝器欵识法帖》〈谷口甬〉后铭 一二四
图317 〈上林共府铜升铭〉 一二四
图318 〈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一二四
图319 《考古图》〈首山宫鴈足灯〉 一二五
图3110 《考古图》〈首山宫鴈足灯铭〉 一二五
图3111 〈后汉北海相景君铭〉碑额 一二七
图3112 〈后汉武荣碑〉碑额 一二七
图3113 〈后汉鲁峻碑〉碑额 一二八
图3114 〈后汉鲁峻碑阴〉碑额 一二八
图3115 〈后汉郎中郑固碑〉碑额 一二八
图321 〈袁安碑〉 一三二
图322 〈袁敞碑〉 一三二
图323 〈后汉北海相景君铭〉 一三四
图324 〈后汉北海相景君铭〉「不永麋寿」 一三六
图325 〈后汉武班碑〉 一三九
图326 〈后汉司隶杨君碑〉 一四二
图327 〈汉 杨淮表记〉之一 一四四
图328 〈汉 杨淮表记〉之二 一四四
图329 「元二」〈后汉司隶杨君碑〉 一四五
图3210 「荡荡」〈后汉司隶杨君碑〉 一四五
图3211 〈后汉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 一四六
图3212 〈后汉孔德让碑〉 一五○
图3213 〈孔谦碣〉碑图 一五一
图3214 〈后汉孔德让碑〉 一五一
图3215 〈后汉脩孔子庙器碑〉 一五二
图3216 〈后汉郎中郑固碑〉 一五九
图3217 〈后汉桐柏庙碑〉 一六二
图3218 「华盖」〈后汉桐柏庙碑〉 一六四
图3219 〈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碑额 一六六
图3220 〈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碑首 一六六
图3221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 一六九
图3222 〈后汉西岳华山庙碑〉碑额 一七二
图3223 〈后汉西岳华山庙碑〉 一七二
图3224 欧阳脩〈后汉西岳华山庙碑〉跋文真蹟之一 一七三
图3225 欧阳脩〈后汉西岳华山庙碑〉跋文真蹟之二 一七四
图331 〈后汉衡方碑〉 一八○
图332 〈后汉沛相杨君碑〉 一八二
图333 欧阳脩〈后汉沛相杨君碑〉跋文真蹟之一 一八四
图334 欧阳脩〈后汉沛相杨君碑〉跋文真蹟之二 一八五
图335 欧阳脩〈后汉沛相杨君碑〉跋文真蹟之三 一八六
图336 〈后汉竹邑侯相张寿碑〉 一八八
图337 〈后汉鲁相晨孔子庙碑〉 一九○
图338 「尚书侍郎鲁孔彪元上」〈礼器碑阴〉 一九四
图339 「河东太守孔彪元上」〈史晨碑阴〉 一九四
图3310 〈博陵太守孔彪碑〉 一九五
图3311 〈后汉析里桥郙阁颂〉 一九七
图3312 〈汉 郙阁颂〉 二○○
图3313 〈汉 西狭颂〉 二○○
图3314 〈后汉鲁峻碑〉 二○二
图3315 〈后汉玄儒娄先生碑〉 二○五
图3316 〈三公之碑〉 二○八
图3317 〈三公之碑〉碑额 二○八
图3318 〈后汉公昉碑〉 二○九
图3319 〈后汉杨震碑〉 二一一
图3320 〈后汉高阳令杨君碑〉碑额 二一五
图3321 〈后汉高阳令杨君碑〉碑额 二一五
图3322 〈后汉刘曜碑〉 二一八
图3323 宋祖骏题〈后汉刘曜碑〉跋 二一八
图3324 〈后汉俞乡侯季子碑〉(酸枣令刘熊碑) 二二○
图3325 〈后汉武荣碑〉 二二三
图411 〈魏公卿上尊号表〉 二四八
图412 〈魏公卿上尊号表〉碑额 二四八
图413 〈魏受禅碑〉 二四九
图414 〈魏受禅碑〉碑额 二四九
图415 〈吴九真太守谷府君碑〉 二五五
图416 〈吴国山碑〉 二六○
图417 〈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二六八
图418 〈后魏石门铭〉 二七一
图419 〈瘗鹤铭〉 二七三
图4111 〈鲁孔子庙碑〉碑额(又名孔羡碑) 二七九
图4110 〈鲁孔子庙碑〉(又名孔羡碑) 二七九
图4112 〈大代华岳庙碑〉 二八一
图4113 〈隋龙藏寺碑〉 二八六
图4114 〈隋丁道护启法寺碑〉 二九○
图421 〈魏钟繇表〉 二九六
图422 〈晋乐毅论〉 三○○
图423 〈定武本兰亭序〉 三○五
图424 褚庭诲〈辞奉帖〉 三○九
图425 〈黄庭经〉 三一○
图426 王献之〈授衣帖〉《淳化阁帖》 三一七
图427 王凝之〈八月帖〉《绛帖》 三一八
图428 山涛〈侍中帖〉《绛帖》 三一九
图429 〈秦程邈书〉 三二二
图4210 〈卫夫人书〉 三二二
图4211 钟繇〈宣示表〉 三二二
图4212 〈宋儋书〉 三二二
图4213 〈王廙书〉 三二二
图4214 〈陈浮屠智永书千字文〉 三二五
图4215 《淳化阁帖.汉章帝书》 三二七
图4216 〈永元兵器册〉 三二八
图4217 高闲〈千字文〉 三二九
图4218 高闲〈此斋帖〉 三二九
图4219 颜真卿〈蔡明远帖〉 三三一
图4220 颜真卿〈寒食帖〉 三三二
图4221 颜真卿〈乞米帖〉 三三六
图4222 虞世南〈积时帖〉 三三八
图511 〈唐孔子庙堂碑〉 三六四
图512 〈唐豳州昭仁寺碑〉 三七○
图513 〈唐颜师古等慈寺碑〉 三七五
图514 〈唐九成宫醴泉铭〉 三七九
图515 〈唐岑文本三龛记〉 三八四
图516 〈唐岑文本三龛记〉之一 三八五
图517 〈唐孟法师碑〉 三八六
图518 〈唐孔颖达碑〉之一 三九三
图519 〈唐孔颖达碑〉之二 三九三
图5110 〈唐卫国公李靖碑〉 三九九
图5111 敬客〈王居士塼塔铭〉 四○四
图5112 〈唐龙兴宫碧落碑〉 四○五
图521 〈唐乙速孤神庆碑〉 四一五
图522 〈唐有道先生叶公碑〉 四一九
图523 〈唐鹡鸰颂〉 四二五
图524 《汝帖》〈开元皇帝鹡鸰颂〉 四二六
图525 《兰亭续帖》〈明皇鹡鸰颂〉 四二七
图526 〈唐郎官石记〉 四三二
图527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四三八
图528 〈唐画赞碑阴〉 四三八
图529 王羲之〈东方朔画赞〉 四四○
图5210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四四○
图5211 〈唐李阳冰城隍神记〉 四四四
图5212 〈颜氏家庙碑额〉 四四七
图611 〈唐裴虬怡亭铭〉 四七二
图612 〈怡亭铭〉摹本 四七五
图613 〈唐元结阳华巖铭〉 四七七
图614 〈唐元结峿台铭〉 四七九
图615 〈唐颜真卿麻姑坛记〉 四八四
图616 〈唐颜真卿小字麻姑坛记〉 四八五
图617 〈唐中兴颂〉 四九○
图618 〈唐元次山铭〉 四九四
图619 〈唐干禄字样〉 四九九
图6110 张从申〈唐玄静先生碑〉 五○三
图6111 颜真卿〈李玄靖碑〉 五一○
图6112 〈唐滑州新驿记〉 五一一
图6113 〈唐张敬因碑〉 五一四
图6114 〈唐颜勤礼神道碑〉 五一五
图6115 〈唐颜勤礼神道碑—梁启超题端〉 五一七
图621 〈唐颜氏家庙碑〉 五二三
图622 〈遗教经〉 五二七
图623 〈唐韩愈罗池庙碑〉 五三一
图624 欧阳脩〈唐李德裕平泉草木记〉跋文真蹟之一 五三六
图625 欧阳脩〈唐李德裕平泉草木记〉跋文真蹟之二 五三七
图626 〈唐复东林寺碑〉 五三九
图627 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 五四二
图628 欧阳脩〈唐陆文学传〉跋文真蹟之一 五四三
图629 欧阳脩〈唐陆文学传〉跋文真蹟之二 五四四
图6210 徐铉〈千字文残卷〉 五四六
图6211 郭忠恕〈阴符经〉 五四七
图6212 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 五五○
表目次
表211 「郑」、「弁」形体比较表 一七
表221 鼓、簋、磬字形比较表 七四
表222 〈泰山刻石〉碑文与《史记》对照表 八九
表521 〈鹡鸰颂〉墨蹟本、刻帖本字形比较表 四二七
表522 〈鹡鸰颂〉墨蹟本、刻帖本集字比较表 四三○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所记金石碑帖书法之研究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所记金石碑帖书法之研究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所记金石碑帖书法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欧阳脩《集古录跋尾》所记金石碑帖书法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