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病痛,有一半是自己「养」出来的!
体质虽然天註定,后天生活习惯才是决定健康的关键
熬夜追剧、狂滑手机、嗜吃生冷、暴饮暴食、久坐办公
导致气、血、水三大不调,当然会让身体「虚、湿、寒」
用中医找到正确调养法,祛湿除寒就不难,断绝慢性病缠身!
《康健杂志》热门中医专栏作家、熬夜排队名医杨世敏,
全台演讲破600场、逾70,000人次,把脉神准有如算命,
不良习惯、心情郁结,甚至夫妻吵架,都逃不过他的「医眼」,
他提醒:「预防大病,就要从生活里的NG习惯开始改起!」
都市化生活,久坐少动,使得代谢下降,加上工作步调快、压力大,小病小痛不断:经痛、疲倦、胸闷、头晕目眩、常常感冒、筋骨挫伤不癒……大大降低生活品质,继续用不良习惯过日子,会使人难以从恶性循环脱逃!
体质=先天遗传+后天生活习惯+客观生活环境 「国民中医」杨世敏指出:错误的生活习惯+不辨体质乱补乱吃,容易造就「亚健康」的身体。体质并非天生不变,会随生活习惯和年纪改变;中医的调治目标是创造身心的「动态平衡」,因此就算是「肉鸡」和「弱鸡」,运动、调养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养生先从「心态」和「习惯」改起,远比拚命进补重要!
【体质天註定,生活习惯却决定下半生健康】 台湾气候潮湿,尤其夏天闷热让人想整天待在冷气房、饮冰品,外在的湿(环境)结合了内生的湿(饮食不当),容易成为急病温床。若能从工作环境、饮食习惯,排湿除寒,下半生不补也命好!
【万病生于寒,强身首要先防寒】 「天冷进补」的观念深植人心,但中医提醒不谙体质进补,可能堆积体内废热,引起来年春天综合外邪大爆病。「冷底人」夏天对生冷也要有所节制,脾胃系统不受寒,胀气、烂便、痔疮说掰掰!
【认真女人最美丽,生起病来好难医】 「完美小姐」的荷尔蒙跟着心情起伏跳恰恰,骨盆气血循环不佳,经期前后气血阴阳转换大,免疫系统若不强健,容易累积病气、反覆发炎不会好;运用中医调理疏通阻郁气滞,迎回亮丽人生。
▏▍这些习惯,让你留下健康债 ▍▏
●追剧追到忘我,想熬夜夺回自己的人森☛姐,妳夺的不是人森,而是健康! (过子时不眠,睡再多也呒效,筋骨、循环变差,当不成女神卡卡,成了「筋膜卡卡」)
●脸书、IG滑不停,不想漏接最新流行、八卦话题☛脑袋过劳耗损肾,容易催化慢性病。 (大脑过劳,耗用的能量就得从其他脏腑提取,医师提醒「上耗心神、下吸肾精」,嗯汤啊嗯汤~)
●「我以前吃冰喝冷水都没事,为什么现在不行?」☛哥,健康存折就跟青春一样禁不起挥霍啊! (年过40代谢慢,年轻嗜生冷是提早预支健康老本,日积月累体内寒湿难排,熟年极易破病~)
●厝边好康道相报,养生也要跟上流行?☛医师提醒「听来的偏方」最容易出代志! (热门的养生偏方和草药,体质不适可能愈补愈冷底,小心治病不成,反「致病」)
本书特色 ‧收录3大类常见病机:致病习惯、体内湿寒、妇科疾病,一本完解疑难杂病。
‧篇篇精要的临床手记,包含日常案例&病症解析,从小病看大病的预防!
‧简易的保健妙方&自觉症状的叮咛,可在生活中实践,有病调养,无病养生。
各界推荐 ◆◆◆各界力挺◆◆◆ 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顾问 白里德(Bernard Bialylew)
大新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李芳斌
中华民国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陈旺全
屏东县县长 潘孟安
立法委员 钟佳滨
融会中西医的儿童体质调理专家 颜宏融
❤ 专业推荐 ❤ 我是一位行医逾四十五载的西医,在传统西医的治疗中,几乎都是用西药和手术解决病人的痛苦,然而,当我把后来所学的中医针灸与营养学等自然疗法概念用于病人身上时,再再证明人体的自癒力,不禁赞叹中医与自然医学的浩瀚深远!
我与世敏相交多年,感谢他邀我撰写推荐语,也庆幸有这位像「大道公」的屏东女婿守护乡亲;屏东人真是有福!
前马偕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大新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李芳斌医师 杨世敏医师,其不辞劳苦,执笔编纂本书,对于如何改善现代人因不良生活习惯所引起的疾病,均有详尽解说,另有关寒性体质、生冷食物、寒冷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女性身体保养、青壮年族群的生育等问题,皆能在该宝书中寻得最佳解答,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南!
中华民国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义守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讲座教授 陈旺全 中医所有治疗与养生方法皆秉持「天人合一」的精神,以期人体能自我疗癒,而过程中,会因个体心性、习惯不同,有相应的调治方法,这相对西医讲求数据、均一、标准、仪器化的治疗,反而带来另一种「客制化」的治疗模式。
杨世敏院长视病犹亲,深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更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脉络,结合农食教育的趋势、力邀屏东县内优秀的果农进行养生系列讲座,希望民众对在地优良农产品的关注,不限于「从产地到餐桌」,更注重「从餐桌到人体」的养生功效;不仅顾及食材口感,也要吃得健康!
屏东县县长 潘孟安 杨医师长期推广中医卫教,让大家对中医治疗有更多了解和信心,特别是失智症长辈接受中医调养后,认知功能的退化有显着减缓,也减轻照护者压力。对于身心灵失衡的现代人,中医标本兼治,值得推广!
立法委员 钟佳滨 (以上依姓氏笔划排序)
《古方新知:现代生活下的中医养生智慧》 第一章:探寻古代医籍的智慧之源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关于“未病先防”与“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重点阐述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将追溯《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精妙论述,结合历代名医对体质辨识与调护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而立体的中医认知框架。 第一节:经络理论的现代解析 本章详细介绍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的内在联系。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描述,而是结合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尝试为经络系统提供一种更易于理解的阐释。重点探讨了“经络不通”在现代临床表现中的诸多形式,如不明原因的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并阐述了针灸、推拿等疗法作用于经络的机理。 第二节:五行学说与脏腑功能 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抽象模型,是理解中医脏腑关系的钥匙。本章系统梳理了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在人体系统中的对应关系——木主肝、火主心、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我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来判断某一脏腑功能失调时,如何通过调节其他脏腑的活动来达到整体的平衡,而非仅仅局限于对单一器官的关注。例如,如何通过“滋水涵木”来调养肝的功能,以改善因压力导致的焦虑情绪。 第三节:辨证论治的精髓:从个体差异看健康 中医的核心魅力在于其个体化的治疗思想。本节详细区分了“证”与“病”的区别。疾病(Pathology)是西医的客观指标,而证候(Syndrome)则是中医对个体当前状态的动态把握。我们将深入探讨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实际应用,并介绍如何结合舌诊、脉诊(非专业教学,仅作辅助理解)来准确捕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从而制定出最适宜个体的干预方案。 第二章:顺应四时变化的生命节奏 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同步,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本章将季节变化与人体脏腑的功能变化紧密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法则。 第一节:春季养肝与生发之气 春季万物生发,人体阳气开始向外舒展。本章重点论述了春季如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甘酸之味)和生活作息(早起早睡,舒展形体)来顺应肝气的升发,预防“春季过敏”和情绪波动。特别介绍了中医认为的“春捂”的科学性,即如何适度保暖以助阳气舒展。 第二节:夏季养心与清静之养 夏季暑热,心火易亢。本章详述了夏季如何通过清淡饮食、增加水分摄入来“养心”,并探讨了“午休”在恢复心神和能量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讲解了如何辨识和处理夏季常见的热证,如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并推荐了清心安神的药膳方。 第三节:秋季养肺与收敛之功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之气由向外宣发转为向内收敛。本章着重讲解了肺在秋季的易感性,提出了“润燥”是秋季养生的核心。详细介绍了通过食用水果、蔬菜,调整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来保护肺气,以应对“秋燥伤人”的现象。 第四节:冬季养肾与闭藏之法 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阴精蓄养的最佳时节。本章强调了“冬藏”的哲学意义——不仅仅是减少活动,更是对精气神的内敛与固护。讲解了冬季如何通过保暖(尤其是腰腹部)、适度进补(如温补肾阳的食物)来为来年储备能量,避免“虚火上浮”。 第三章:饮食调理:平衡的艺术 中医饮食学强调的不是简单的营养摄入,而是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人体脏腑的相互作用。本书将饮食调理视为一种动态的、个性化的“药膳”实践。 第一节: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寒热属性 本章建立了一个基础的食物库,系统分析了常见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以及它们归属于哪条经络(如归肺经、归脾经)。重点纠正了一些常见的饮食误区,比如认为所有水果都是“寒凉”的,以及如何根据个体体质来“配伍”食物,实现寒热的平衡。 第二节:脾胃为后天的根本 脾胃在消化吸收和气血生化中的核心地位被重点强调。本章详述了如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提升人体的“后天之本”。详细介绍了健脾的常用食材,如山药、薏米、芡实,并提供了针对脾虚湿困体质的食谱建议。 第三节:辨体质施食——七种体质的饮食侧重 依据国家卫健委推广的七种体质分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本章为每种体质的读者提供了具体的饮食指导原则,旨在通过日常膳食的微调,逐步改善体质偏颇,达到更接近“平和质”的状态。例如,针对痰湿质,强调如何避免甜腻油腻,多食用芳香化湿的食物。 第四章:情志养生:心神宁静之道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章深入探讨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相应脏腑的损害机制。 第一节:五志与五脏的关联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本章详细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如长期压抑、过度思虑、或突发惊吓等情绪状态如何导致能量瘀滞或耗散,进而引发具体的生理病变。 第二节:现代压力下的调神技巧 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失眠和精神不振,本章提供了多维度的调神方法。除了推荐特定的安神穴位按摩外,更侧重于通过正念练习、规律作息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来从源头上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培养稳定而强大的“心神”。 第三章:起居作息与形体锻炼 强调规律的起居是保证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的基础,而适度的形体锻炼则是辅助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的有效手段。 第一节:睡眠的质量与深度 本章不再仅仅停留在“早睡早起”的口号上,而是结合中医对子午流注的理解,精细分析了子时(23点至1点)和午时(11点至13点)对肝胆和心经的特殊意义。提供了改善深度睡眠的睡前准备清单,包括热水泡脚、腹部按摩等实用技巧。 第二节:动静结合的传统导引术 本章精选了几种适合日常练习的导引术和传统功法,如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八段锦中针对特定脏腑的动作解析。这些功法被视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结合,旨在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引导气息在体内周流,达到疏通经络、强健筋骨的目的。重点强调了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汗为宜”,避免过度耗散阳气。 总结:回归生命本源的自我觉察 全书最后强调,养生并非一蹴而就的技巧集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态度——即持续不断地觉察身体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并及时给予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回应。本书提供的所有理论与方法,其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会倾听身体的语言,从而拥有持久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