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18册)

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1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善书
  • 明清
  • 丛书
  • 古籍
  • 文献
  • 书法
  • 中国古典
  • 文化
  • 历史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明清以来至1960年代,约有1500种善书在华人世界流通!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是善书充斥,四处流通的。善书构成近代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对于如此庞大的善书文献,我们根据三原则:

  1.流行性。
  2.影响性。
  3.重要性。

  挑选一些明清以迄于1960年代的着名善书,编成《明清以来善书丛编》初辑二辑套书出版。初辑这套书主要收录南宋初以来流行的《太上感应篇》,明代流行的《明心宝鑑》、《玄天上帝垂训》,清初以来常见的《了凡四训》、《元宰必读书》、《文昌化书》,清中叶以来的《玉历钞传》(后有《玉历宝钞》、《玉历至宝钞》等称唿)、《关帝明圣经》,《救生船》等,是现代人理解近代中国宗教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 初輯(18冊)》內容簡介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 初輯(18冊)》 匯集了明清兩代及稍早時期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民間道德、勸誡類文獻,旨在對中國傳統社會中關於倫理道德、家庭規範、修身養性以及社會秩序的教化實踐進行系統性的考察與保存。這套叢書並非單純的宗教經典彙編,而是深刻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士紳、地方精英乃至普通民眾在面對社會變革、家庭倫理重塑時,所依賴的民間精神食糧與行為指南。 本書的選編標準著重於「善書」的類型學意義,即那些以勸人行善、戒除惡行、維護儒家倫理綱常為主要目的的普及性讀物。這些文獻在明清時期流傳極廣,對於規範社會風氣、鞏固宗法制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叢編的主要內容分佈與特色: 這套共十八冊的叢編,內容涵蓋了從較早的勸善榜樣,到明中葉以後大量湧現的通俗化、大眾化的教化文本,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核心板塊: 一、 基礎性倫理範本與因果報應論述(約佔總冊數的 1/4) 此部分收錄了大量奠定明清善書基調的經典範本。它們多以簡潔明瞭的白話或半文言寫成,核心在於傳播儒家「三綱五常」的基礎道德觀念,並輔以佛教/道教色彩濃厚的因果報應思想。 重點文獻類型包括: 1. 孝悌忠信主題專著: 集中論述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兄弟間的和睦、對君主的忠誠以及待人的誠信。這些文本常以短篇故事或格言體形式出現,目的在於將抽象的倫理要求轉化為日常可操作的行為準則。 2. 因果報應與陰騭啟示錄: 這類文獻是善書流行的重要推手。它們詳細描述了現世善行如何帶來福報,惡行如何招致禍殃,特別是強調「陰騭」(隱藏的善行)的重要性。例如,其中可能包含對《玉歷寶鈔》等類別的早期或簡化版本,用以警告世人鬼神鑒察之實。 3. 戒淫、戒殺、戒盜的專門警示: 針對當時社會中較為突出的幾類嚴重違反倫理的行為,編撰了專門的勸誡書,措辭嚴厲,強調這些行為對個人乃至家族的毀滅性後果。 二、 地方士紳與民間組織的教化實踐文本(約佔總冊數的 1/3) 明清時期,鄉約、里甲制度以及地方慈善組織(如義莊、善堂)的興起,使得道德教化工作更具地方性和操作性。這部分的文獻直接反映了地方精英階層如何組織和推動道德自律。 重要內容展現: 1. 鄉約與家訓的彙編: 收入了部分地區性的鄉約條例,這些條例往往將國家律法、儒家倫理與地方習俗相結合,形成具有約束力的社區規範。同時,也收錄了地方望族或鄉賢撰寫的家訓,這些家訓是家族維繫和子弟教育的基石。 2. 善堂活動記錄與勸善文告: 部分文獻記錄了善堂在賑災、濟貧、興辦義學等慈善活動中散發的簡章、榜文。這些文本旨在鼓勵民眾參與公益,同時將參與公益視為積德行善的重要途徑。 3. 通俗化的「說唱」或「戲文」底本: 為了擴大教化範圍,部分善書被改編成易於傳唱或表演的文本,方便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民眾接受。叢編中收錄了這些口語化、戲曲化的底本,展現了善書「入俗化」的趨勢。 三、 婦女與家庭倫理的專題教化(約佔總冊數的 1/4) 明清社會對女性的規範達到了一個高峰期,相關的善書數量龐大,其內容集中在婦德、貞節與持家之道。 具體內容聚焦於: 1. 節婦烈女事蹟的選編: 大量篇幅用於歌頌符合當時社會對女性「貞節」標準的典範人物,這些事蹟被用來強化女性對丈夫和家庭的絕對依附性。 2. 《女誡》、《女論語》的普及版本與註解: 這些早期經典在明清時期被廣泛傳閱,叢編中收錄了許多根據當時社會風氣進行過簡化、增補或重新解讀的版本,以適應地方風俗。 3. 持家理財與教養子嗣: 闡述了婦女如何管理內務、嚴謹治家,以及在子弟教育中起到的啟蒙作用,強調母親對子女未來品行的決定性影響。 四、 晚明至清代的宗教融合與轉向(約佔總冊數的 1/6) 晚明以後,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一些具有強烈末世情結和宗教色彩的善書開始流行,它們往往將對現世的不滿轉化為對來世的期盼。 主要體現為: 1. 彌勒信仰與民間宗教的融合: 部分文獻體現了鸞堂文化或特定民間宗教對善書主題的吸納,將傳統的儒家倫理與對未來太平盛世的宗教性展望結合起來。 2. 晚清的救亡與自強思想的萌芽: 在清末部分文獻中,可以窺見道德教化與國家危亡意識的初步結合,開始將「修身」的目標從個人家族延伸到對國家安定的責任。 總體而言,《明清以來善書叢編 初輯(18冊)》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深入觀察明清社會底層的道德建構、倫理傳播的實際面貌,以及民間信仰與國家意識形態如何通過這些普及性讀物進行層層滲透與實施的歷史過程。這套書對於研究社會史、思想史、宗教史以及民間文學極具史料價值。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王见川


  国立中正大学历史所博士,目前任教于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担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民间信仰、预言书、明清以来民间宗教、近代道教、佛教、扶乩与慈善等,是知名的明清以来民间宗教与相关文献专家。

柯若朴(Philip Clart)

  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博士,先后在波恩攻读汉学、民族学和国际法专业,曾在台湾攻读汉语,现为德国莱比钖大学中国文化与历史专业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民间信仰与宗教活动、中国明清以来宗教信仰活动,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等。

侯沖

  北京大学哲学所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长于汉传佛教仪式及其经典文献研究。

范纯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博士,目前任职于佛光大学专任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民间信仰、宗教图像史、中国近代宗教史以及社会史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18册)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想看看古代的“好人好事”是如何被记录和传播的。没想到,这套书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社会道德百科全书。书中的内容,从个人修养到家庭和谐,再到社会责任,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孝道”的论述,各种关于子女如何孝顺父母的案例,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印象深刻。有些故事听起来甚至有些夸张,比如为了给父母治病,不惜割肉疗伤,或者在寒冬腊月赤身露体求冰,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但在当时,却被视为至高的孝行典范。这些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庭观念,也让我对古代“孝”文化的复杂性和极端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孝道,书中还大量篇幅描写了“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经商买卖,还是邻里交往,都强调要以诚相待。我看到不少关于不信誓、欺骗他人的报应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对商业道德和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也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约束和期盼。 更令我惊喜的是,这些善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神明、鬼怪、以及人与自然互动的描写。它们并非简单的宗教说教,而是融入了生动的故事情节,让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我从中看到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也理解了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善书是如何成为人们寄托情感、寻求慰藉的重要载体。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套学术研究的资料,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道德选择中的挣扎与坚守,也让我们反思当下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评分

这套《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18册)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它让我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走近了明清时期的民间精神世界。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抱有好奇,而这套书则提供了最直接的切入点。 我被书中丰富的故事内容深深吸引。很多善书都以生动的情节,讲述了善恶报应的道理。比如,我读到一些关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感人故事,主人公因为一次毫不犹豫的善举,最终化解了家族的危机。这些故事,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些“俗套”,但在当时,它们是支撑人们道德信念的重要支柱,也是普通大众在生活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出口。 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修身养性”的强调,贯穿始终。从饮食起居的细节,到人际交往的原则,都给出了详细的“行动指南”。比如,有些善书会教导人们如何做到“言语谨慎”,如何“待人宽厚”,甚至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这些朴实无华的教诲,让我看到古代社会对于个体道德完善的重视,也反思了当下社会在道德层面可能缺失的一些根基。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善书中对于“感应”的描写。无论是祈求神明保佑,还是受到祖先的庇护,都体现了当时人们与超自然力量之间一种紧密的联系。这些“感应”的叙述,往往充满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可预测的命运时,对秩序和希望的追求。 而且,这套书的18册体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视角。我可以通过不同善书的对比,看到同一主题在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演绎,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下,善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细微变化。这对于我深入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资料,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窥见明清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对善的追求,对恶的警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评分

说实话,拿到《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18册)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一些枯燥的说教。然而,当我翻开第一卷,就被里面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古代社会的“道德情景剧”大全。 我发现,很多善书都采用了“因果循环”的叙事模式,通过讲述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劝诫人们行善避恶。比如,我读到一个关于一个吝啬鬼的故事,他因为生前贪婪敛财,死后变成了恶鬼,日日夜夜受尽折磨。而另一个故事则讲了一个穷苦人家,因为乐善好施,得到了神明的庇佑,最终摆脱了困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从中吸取教训。 书中关于“孝道”的描写,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各种各样关于孝子的事迹,有的感人至深,有的甚至有些离奇。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儿子,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求药,不惜远赴千里,历经千辛万苦。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孝道的极端推崇,也让我看到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套书中的很多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还穿插了大量关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俗的描写。我能从中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于鬼神、命运的看法,也能窥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践行这些道德观念的。 这18册的规模,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善书这一文体。我看到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时期善书在内容侧重点上的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民间流传并发挥影响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了解和体会明清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评分

这套《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一扇奇妙窗口!拿到这18册沉甸甸的书,我第一反应是,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啃下来啊!然而,一旦翻开,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善书,顾名思义,是劝人行善、导人向善的书籍,但它们远不止于此。我读到的那些故事,有关于因果报应的生动描绘,有关于孝道慈悲的细腻刻画,还有那些惩恶扬善的神话传说,都让我对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有了直观的感受。 比如,书中关于“点化”的故事,很多都描绘了普通人在遭遇困境时,如何通过虔诚的信仰和善行的积累,最终获得神明的庇佑,化险为夷。这些故事往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渔夫的故事,他因为一次意外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鸟,后来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正是当初被救的那只鸟的指引,才让他安然返航。这种朴素的善恶有报的逻辑,在这些善书中被反复强调,也让我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 不仅仅是劝诫,这些善书还透露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注意到,许多善书中都提到了家庭伦理、邻里关系、甚至一些商业活动中的诚信问题。它们就像一本本生动的社会史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阅读这些文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能感受到人们在生活压力下的挣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这套书的价值还在于其“丛编”的性质。18册的规模,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善书,展现了善书这一文体演变和流传的脉络。我能看到不同善书在侧重点上的差异,有些侧重于宗教理论的普及,有些则更注重实际行为的指导。这种多样性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它们是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的。 总而言之,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以及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堆泛黄的纸页,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思想精华的活化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入体会。

评分

我对《明清以来善书丛编 初辑》这套书的初印象,简直是琳琅满目,每一卷都像打开了一个过去时代的窗口。我一直对古代的社会风俗和思想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这套汇集了大量明清时期善书的丛编时,立刻被它巨大的信息量和研究价值所吸引。 书中内容之详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关于“积善”的部分,我看到许多关于如何通过各种微小善举,比如放生、布施、戒杀等,来积累福报的详细指导。这些指导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常常配以具体的实例,讲述那些通过日积月累的善行,最终获得好运、子孙昌盛的故事。这让我感觉,当时的善书作者们,是将“善”的行为化解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日常的点滴中实践。 另外,我还在书中发现了大量关于“警示”的内容。那些描绘因恶业而遭受惩罚的场景,往往是惊心动魄,引人深思。比如,关于贪官污吏、欺诈之徒的报应,他们的结局总是凄惨无比,让人不寒而栗。这些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普通民众对于公平正义朴素的渴望,以及对冥冥之中“天理”存在的坚信。 令我特别着迷的是,许多善书还穿插了非常有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想象力,将那些抽象的道德观念,比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这些故事,就像在听长者讲述古老的寓言,既能从中学习道理,又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 这套书的编纂也十分用心,18册的规模,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善书类型。我能从中看到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善书风格,这对于我理解明清时期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是一部活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缩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