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

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教
  • 意义治疗
  • 中国宗教
  • 心理治疗
  • 精神健康
  • 文化心理学
  • 存在主义
  • 咨询
  • 信仰
  • 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先经由类型学的对比指出中西宗教之异同,并由弗兰克意义治疗法之启发,进一步以之为对比,阐发中国儒、道、佛三教所隐涵的治疗学思维,指出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之所重在于「我,就在这里」,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所重在于「我,向前开启」,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则重在于「我,就在天地间」,佛教型的般若治疗学之所重则在于「我,当下空无」,民间善人王凤仪所提出之五行治疗学则重在于「拨阴取阳,进一步以开其源,退一步以培其本」。但愿如此能克服存在的异化,归复生命之自身。
《東亞現代性中的信仰與社會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自清末以來,東亞社會在經歷劇烈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傳統信仰體系所面臨的衝擊、調適與再生。不同於傳統僅聚焦於特定宗教教義或制度的探討,本書採取宏觀的社會學與人類學視角,將「信仰」視為一種流動的社會實踐,探究其如何與政治權力結構、經濟變革以及身份認同的重塑產生複雜的互動。 第一部分:傳統秩序的瓦解與信仰的重構 近代東亞社會的劇變,首先體現在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與世界觀的崩塌。在西方思潮與殖民擴張的雙重壓力下,原有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宇宙論基礎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儒家倫理的世俗化危機: 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在國家建構和教育現代化過程中,以家庭和宗族為核心的儒家倫理如何被國家意識形態所取代或改造。探討了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國民性改造」的轉向中,個體如何失去了傳統的道德依託,並尋求新的精神寄託。特別關注了在城市化進程中,宗族網絡的弱化對民間信仰儀式繼承的影響。 寺廟與神祇的空間政治: 深入考察了近代城市空間的重塑如何影響了宗教場所的功能。寺廟不再僅是宗教修行之地,更成為了社會救助、教育傳播乃至政治動員的場域。研究了在土地徵用、產權變更的過程中,地方神祇的祭祀權力如何從地方士紳手中轉移至新興的商業精英或地方行政機構手中,這直接影響了民間信仰的社會合法性。 新興信仰團體的興起與媒介化: 探討了在傳統宗教勢力衰微之際,一系列混合了宗教、道德改革、科學話語的「新興宗教運動」(如一貫道、特定派別的善書運動等)如何迅速發展。這些團體往往善於利用印刷術和新的大眾傳播媒介,將原本依賴口傳和儀式傳播的教義轉化為標準化的文本,從而有效地跨越了地域和階層的限制,吸引了大量城市邊緣群體。 第二部分:現代性中的身體、心靈與「內在化」 現代性的一大特徵是對個體經驗和內在世界的強調。本書探究了在身體健康、心理治療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語境下,東亞信仰如何被重新詮釋。 衛生運動與身體觀的轉變: 分析了政府推動的公共衛生運動對傳統醫療與宗教實踐的衝擊。疾病的解釋從「業報」或「鬼神干預」逐漸轉向「科學病理學」。然而,這種轉變並非單向的,部分宗教團體透過吸收西方的衛生觀念,創建了結合氣功、靜坐與道德修養的「養生宗教」,試圖在科學與傳統之間尋求平衡點。 「心靈安頓」的市場化: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個體的焦慮感與疏離感加劇。本書探討了商業文化如何滲透到精神領域,出現了將傳統修行儀軌商品化、快速見效化的傾向。探究了新興的自我提升課程中,如何巧妙地挪用了佛學或道家關於「心性修煉」的詞彙,使其適應現代消費主義的節奏。 性別與信仰空間的重塑: 深入分析了在傳統父權社會框架下,女性在宗教實踐中的能動性變化。在城市化和教育普及的趨勢下,女性在家庭宗教生活中的主導地位雖然依然存在,但她們也開始參與到更公開的、由女性主導的慈善或宗教組織中,這成為了她們尋求社會身份和集體發聲的特殊渠道。 第三部分:全球化、民族國家與信仰的跨界流動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擴展至全球與民族國家建構的宏大敘事中,審視信仰如何成為文化認同和國際關係的工具。 宗教與民族主義的結盟與張力: 研究了在尋求民族獨立和文化自覺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如何利用特定宗教(如佛教在東南亞或道教在特定地區)的歷史地位來構建排他性的民族敘事。同時,也分析了國家對「迷信」的批判與對「正統宗教」的選擇性扶持,如何塑造了官方認可的信仰光譜。 移民與信仰的離散: 探討了東亞人口外移至歐美及其他地區時,宗教實踐面臨的挑戰。分析了移民社群如何透過建立新的廟宇、教堂或會館來維持其文化凝聚力,以及這些海外宗教場所如何成為連接故土與新家園的「文化節點」。這部分特別關注了跨文化交流中,不同信仰體系間的接觸、誤解與融合現象。 二十一世紀的「後世俗化」趨勢: 展望了在資訊爆炸時代,人們對單一意識形態的懷疑,以及對多元靈性體驗的重新開放。探討了數位科技如何賦予民間信仰新的傳播生命力,以及全球性的靈性運動(如冥想、正念)對東亞本土實踐的反饋與重塑作用,揭示了信仰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的活力與適應性。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史敘事,將東亞的信仰現象置於現代性這一巨大的熔爐中進行考察,揭示了信仰並非靜態的遺產,而是不斷與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博弈、協商並最終自我定義的動態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安梧


  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暨所长、元亨书院创办人、美国傅尔布莱德学者、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南华大学哲学所创所所长、《鹅湖》学刊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人文社会学刊主编、教育部评鉴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研究领域涉及儒、道、佛三教,兼及于文化哲学、宗教哲学、教育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性论等,主要关注在:人的异化与存有的克服之道。着作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现代儒学论衡》、《问心﹕我读「孟子」》、《台湾、中国﹕迈向世界史》、《存有、意识与实践》、《论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契约、自由与历史性思维》、《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台湾文化治疗》、《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台湾•解咒﹕克服主奴意识  建立公民社会》、《儒学转向》、《佛心流泉》、《牟宗三前后》、《金刚般若与意义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提出「后新儒学」引发学界注意,海内外已有多本着作及论文对此展开研究,被誉为继牟宗三先生之后,最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出乎意料的惊喜。起初,我对“意义治疗”这个概念还不太熟悉,但《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它的核心理念。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照。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迷茫和痛苦,比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人际关系的疏离、自我价值的怀疑等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宗教的智慧融入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我看到了佛教的“慈悲”如何能够转化为对他人的同理心和自我接纳;我体会到了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智慧的处事态度,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对这些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让它们不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能够切实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宝贵财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引导着,一步步地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可以安顿下来的港湾。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结合了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的书籍有些抵触,总觉得会过于枯燥乏味,但《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中国传统宗教的博大精深与现代意义治疗的核心理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光谱中漫步。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宗教教义,比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秩序感,如何能够转化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内在稳定性和目标感的重要支撑。同时,书中对道家“道法自然”的解读,也让我对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和冲突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焦虑地对抗,而是学会顺势而为,找到内心的平衡点。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说教感,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让我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奥秘,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这本《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简直是一股清流,彻底净化了我对“意义治疗”这个概念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理论术语、晦涩难懂的书,没想到它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富有智慧。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治愈”的药方,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中那些最本质的问题。 书里对中国传统宗教的解读,尤其是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日常实践,让我感到无比亲切。我看到了道教中的“清静无为”如何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一种放慢脚步、回归自我的可能;我也看到了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如何在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时,带来更深层次的道德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怀。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调适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茫然无措的个体,而是找到了一份内在的力量,一份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底气。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爱了!当我拿到《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的时候,我被它深邃的书名吸引住了,立刻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和心理治疗的书,更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古老智慧与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困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意义”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哲学论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例子和可操作的洞见。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比如,书中对儒家思想中“仁”的阐释,如何能够成为个体寻求内心安宁的重要基石;以及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如何在面对人生无常时提供一种超脱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这些思想灌输给我们,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们去发现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可以激发的共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种“治疗”的方法,更是一种“疗愈”的途径,它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找到内心深处的那份平和与力量。

评分

坦白讲,在我拿到《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POD】》这本书之前,我对“意义治疗”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也对中国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抱有疑问。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将复杂的宗教哲学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连接了起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意义”的探索,它不是那种悬而又悬的哲学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书中引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智慧,比如儒家关于“礼”的阐述,如何帮助个体建立社会连接和身份认同;以及道家关于“知足常乐”的思考,如何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找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作者没有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分析,引导我们去发现这些传统智慧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那些古老的东方智慧,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