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时辰自然养生法

12时辰自然养生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然疗法
  • 养生
  • 中医
  • 时辰
  • 健康
  • 传统医学
  • 身心健康
  • 生活方式
  • 保健
  • 养生经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天候身体健康调理法
  ●每晚应该十点半睡觉吗?
  ●先睡午觉再吃饭比较好?
  ●常流口水是身体发出的警讯?
  ●清晨不宜行房?
  ●早餐吃粥对身体最好?
  ●练「兜肾囊」效果远胜威而钢?

  藏在时间里的养生祕密
  子时养生(23~1):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佳之道。
  丑时养生(1~3):深度睡眠让肝血推陈出新,代谢正常。
  寅时养生(3~5):日夜交替之时,气血整装待发。
  卯时养生(5~7):太阳升起,大肠经也跟着兴奋。
  辰时养生(7~9):需要食物滋养,胃经「嗷嗷待哺」。
  巳时养生(9~11):脾经已全力对食物进行分解。
  午时养生(11~13):短暂休息让气血充足,神清气爽。
  未时养生(13~15):小肠经强盛,消化吸收自然好。
  申时养生(15~17):多喝水,永保膀胱经青春活力。
  酉时养生(17~19):休息调养,肾脏从容贮藏脏腑精华。
  戌时养生(19~21):心包经大显神威,护心强身。
  亥时养生(21~23):天地归于安静,养阴育阳在亥时。

本书特色    

  一天12时辰对应12条经络,掌握养生之钥
  古传12时无病法祕传12经养生法


  选对时间,用对方法,疾病神奇自癒
  本书从日常生活着手,按人体生理时钟的养生规律来保养身体,清楚解析应时养生、择时养生的祕密,告诉您治病养生的最佳时间。将人体十二经络和十二时辰一一对应,完美揭示时间医学的养生真谛。顺应天时养生祛病,自然活到天年。

  顺应天时的中医养生智慧
  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日月星辰、气候变化与人体气血运行息息相关。中医之道顺应天时,讲究天人合一。

  中医主张人的生活习惯,要符合自然规律,将十二地支作为每日节律,用来说明人体昼夜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即每天的十二时辰,对应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环环相扣,十分有序。据此,结合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的作息时间,制定「十二时辰养生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学与精神追求的图书简介: 书名:《烟云供养:宋代文人的雅集、审美与生活情趣》 内容简介 一、引言:时代的清风与雅韵 本书深入探寻了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生活哲学与审美趣味。在北宋的繁荣与南宋的坚守中,士人不再仅仅是朝堂的工具,而是文化的主导者与生活艺术的实践者。他们以“雅”为核心,将日常的衣食住行、起居游历、乃至精神世界的构建,都化为一种精微而高雅的艺术表达。《烟云供养》旨在揭示,正是这种对“雅”的执着追求,塑造了宋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的文化面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将不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流淌在文人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美、情趣与精神寄托。 二、主体章节:雅集、器物与心性 (一)诗酒风流:雅集的场景与仪式 宋代文人深谙“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道。雅集,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与精神交流方式。 点茶与斗茶的艺术: 详细考察了宋代点茶技艺的普及,不仅是饮品,更成为检验个人修为与社交地位的载体。从建盏的选用、茶筅的击拂到“沫饽”的成形,每一步都蕴含着对禅宗“一期一会”精神的体悟。我们会重现如苏轼、蔡襄等人在不同场合主持茶会的生动场景。 清玩与博弈: 书中会探讨“投壶”、“酒令”等传统游戏的复兴与变异,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对礼仪规范和个人才情的隐晦展示。同时,香事的兴盛,从选香、焚香到闻香,构建了一个感官与精神交融的私密空间。 词曲唱和与书画酬唱: 雅集的核心往往是才华的展示。本书将剖析宋词如何从民间走向士人阶层,成为宴饮助兴、抒发幽思的载体,以及书画往来如何成为士人之间最直接的情感连接。 (二)器物为人:生活中的实用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是内敛的、克制的,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感。器物不再是炫耀财富的工具,而是体现主人心性的载体。 瓷器的时代精神: 重点分析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与造型。汝窑的“天青”,如同雨后初霁的远山,体现了士人对朦胧、含蓄之美的偏爱。哥窑的“金丝铁线”,则象征着对缺陷的接纳与包容。 文房的精微世界: 详细梳理了笔、墨、纸、砚的演进,尤其是端砚的开采与雕刻,以及各种精巧的笔筒、镇纸如何被赋予人格化的意义。对于宋人而言,书房是心灵的避难所,文房用具的选择,是个人品味的最终体现。 园林与居所的哲学: 探讨宋代理学思想如何影响建筑布局,私家园林的营造追求“移步换景”的动态美,而非简单的对称与宏大。从李诫的《营造法式》到米芾对山石的痴迷,揭示士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自然意境。 (三)山水情结:出世与入世的平衡 宋代士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因此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 理学的山水观: 分析朱熹等理学家如何将“格物致知”应用于对自然的观察,山水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体悟宇宙真理的媒介。 山水画的典范: 重点研究范宽的雄浑、郭熙的意境以及李唐、刘松年的院体风格的转变。书中所呈现的“可游、可居、可观”的山水画理论,是士人精神自由的投射。 “隐逸”的当代实践: 许多在朝官员,私下里却热衷于布置简朴的书斋,模仿古人隐士的生活方式。这种“在野之志”与“庙堂之身”的矛盾与调和,构成了宋代士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张力。 三、结语:风雅的遗产 《烟云供养》最终将总结,宋代的“雅”并非贵族的奢靡,而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生活艺术化过程。它通过对器物、礼仪和精神世界的精细化管理,为后世确立了一种典雅、内敛、重情趣的文化范式。阅读本书,如同在宋代文人的书房中清茶一盏,静观窗外烟云变幻,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浸润在生活细节中的深厚底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将“活下去”变成“美地活着”的时代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彤 中医师


  ◎执业中医师,近代名医杨浩如先生亲眷。幼承家学,曾侍诊于针灸泰斗贺普仁先生,对经络穴位、针法运用颇有心得。
  ◎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曾游历蜀中、南粤、鄂州各地,探访高人,研习中医。熟谙医家经典和治病之道,精研中国传统文化,通易经、读二十五史,在经络保健养生方面造诣深厚,见解独到。善于针药并用,治疗内科、妇科、运动损伤等疾病,对治疗儿科常用疾病也有独到之处。
 

图书目录

【作者序】顺应天时以养生天人合一是正道
【引子】借天地之力,养五脏六腑

第一章子时
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佳之道
1 子时等于冬至,睡觉最应天时
2 睡觉养阳,阳气才能护佑根本
3 老年人安眠之道,首重补足阳气
4 胆清脑清,夜晚熟睡,一天清醒
5 胆汁分泌正常,脾胃功能就正常

第二章丑时
深度睡眠让肝血推陈出新,代谢正常
1 丑时养好肝血,不易春困
2 熟睡能提升肝脏净血功效
3 养好肝,保护灵魂之窗
4 女性护肝,远离妇科疾病
5 怒伤肝,要避免生闷气

第三章寅时
日夜交替之时,气血整装待发
1 阴转阳时,肺进行气血分配
2赤龙绞海法-改善寅时失眠的妙招
3 清晨静躺,让体内阳气生发
4 寅时要关窗、盖被以保肺
5 抵抗「秋老虎」,白色食物助阵
6 咳嗽、气喘者,要多按太渊穴

第四章卯时
太阳升起时,大肠经也跟着兴奋
1 清晨排便,是对大肠经最好的照顾
2 帮助排便2妙招
3 清晨性爱如同美丽的罂粟
4 大补脾肾,告别「五更泻」

第五章辰时
需要食物滋养,胃经在「嗷嗷待哺」
1 阳气最旺,早餐怎么吃都不会胖
2 清粥小菜当早餐,养胃强身
3 按摩阳陵泉,提神开胃
4 时时拍打胃经,给你好气色
5 月灸足三里,胜服长生不老丹

第六章巳时
脾经已全力对食物进行大分解
1 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最佳时段—巳时
2保养脾经的简便大法—4字腿
3 思虑过多,伤心也伤脾
4 口水是脾经发出的「求救讯号」
5 养好脾脏,赶走肥胖和糖尿病
6 脾经是人体的「定海神针」

第七章午时
休息让气血充足,神清气爽
1 午睡,顺利消减心火
2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3 午饭在12点半吃最好
4 喝苦瓜排骨汤降心火
5 心经是安心定神的「第一要道」

第八章未时
小肠经强盛,消化吸收自然好
1 午餐吃饱又吃好,使小肠经营养充足
2 小肠经阳气旺,就有「热心肠」
3 蹭蹭手掌,消除颈肩痠痛
4 摆脱脸红心荒,要从小肠经着手
5 孝敬父母最好的礼物—养老穴

第九章申时
多喝水,永保膀胱经青春活力
1 洁净「津液之府」,全靠多喝水
2 申时用泻下法,治疗中下焦疾病
3 膀胱经气衰血虚,申时想睡觉
4 申时是祛病强身的最佳时机
5 掌心「灸」天柱,电脑族明目妙招

第十章酉时
休息调养,肾脏从容贮藏脏腑精华
1 下班前一杯水,排石洗肾清膀胱
2 酉时勤练逍遥步,老年人福寿绵长
3调补肾阳,酉时最有效
4 酉时吃羊嵴炖花生,补养哺乳妈妈
5 2种地黄丸,是天黑前退烧良药

第十一章戌时
心包经大显神威,护心强身
1 保护心脏有妙招,每天戌时揉心包(经)
2 紧张时振臂握拳,激发心包经能量
3 饭后休息半小时,最能呵护胃气
4 鼓掌可为自己带来快乐和健康
5 合掌交心法,收心气、养元气

第十二章亥时
天地归于宁静,养阴育阳在亥时
1 亥时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补
2 要想留住青春,一定要在亥时入睡
3 「五龙盘体」是劳心族的健康大礼
4 阳池穴调动人体能量,手脚暖洋洋
5 男性强肾祕法—兜肾囊

【附录一】十二时无病法

【附录二】常用穴位简便取穴方法及穴位主治一览表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顺应天时以养生天人合一是正道


  月有阴晴圆缺,海有潮起潮落,人体也是一样。它就像一个小小的宇宙,随着日月的盈亏、节气的变化而变动与大自然遥相唿应,此消彼长。

  中国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先人认为,人生于天地间,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只有顺应自然,人体才能健康。如果违背了此原则,就会疾病缠身。

  古代医学的养生长寿之道:顺应天时

  元代着名道教理论家俞琰就说过:「人受沖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之妙,此心沖虚湛寂,自然一气周流于上下……自可与天地同其长久。」可见,只有顺应天时以养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长寿之道。

  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里早有论述。《灵枢》中写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则应顺应四时养生。所以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年四时的规律。

  结合时间和经络的医学原理-时间医学

  一年有四季,一日有四时。但这样的划分过于笼统,古人是很聪明的,为了划分方便,他们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小时。而人体与之相对应,也有十二条正经,这些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又隶属于十二脏腑。依照中医的理论,每个时辰都各自有「值班」的经络,人体的经气就如同潮水一般,随着时间而在各经脉间起伏流动。

  人体想要健康,就应该顺应经络的循行规律,从而达到强壮脏腑的效果。中医为此建立了专门的体系,叫做「时间医学」。早在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及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和年节律的论述,这是「时间医学」最初的雏型。

  而西医直到近代,才提出这种理论。例如心脑血管患者清晨发病率较高,因此,一定要注意在这个时间内,採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其发病率;哮喘病经常在夜间发作,提前服药则可减轻病情;补肾药最好在早上空腹时服用,因为如此可促使肾上线皮脂激素分泌达到最高峰。尽管两者的表述方法不同,但之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活到天年并非遥不可及

  科学家认为,人的寿命至少100岁,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仍无法实现这个生命上的突破。反之,许多动物却可以「寿终正寝」,活到天年,就是因为牠们比人更接近自然。如果人也可以顺从自然规律而生活,追求长寿就不再是一座让人无法翻越的山巅。

  目前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籍非常多,但专门针对时辰和经络来谈养生者,却不多见。本书介绍十二时辰养生和十二时辰经络养生,以「时辰」为主轴,分为十二章,每章介绍其专属的经络及脏腑,并针对其常见的症状,做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保健方法,进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

  要想关爱身体,就要了解身体。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进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当然,毕竟是一家之言,希望各位先进,能及时给予斧正,让我们在共同探讨中,寻找生命的真谛。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的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子时
 
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佳之道
 
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胆经当令
 
时辰:23:00~1:00
 
别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解析:由天黑转为天亮
 
对应生肖:鼠
 
当令器官:胆
 
循行经脉:胆经
 
常见症状:头晕目眩、口苦、常叹息
 
时辰宜忌:宜睡觉;忌熬夜、吃消夜
 
《黄帝内经》认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这里的「夜半」指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意思是说,子时为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刻,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长。阴主静,阳主动,与之相适应,人体此刻最需安静,此时最宜安然入睡。
 
中医养生特别讲究睡「子时觉」,因为子时气血流注胆经,阳气开始生发,所以「睡眠」,就成为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
 
阳气为生命之本,「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如果在此时熬夜,就会消耗掉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对人体是极为不利的。
 
子时睡觉养生发之机,从脏腑的角度来讲,也是养人的「胆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若胆气没有生发起来,就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生机若养不住,整个人就会昏昏欲睡。因此,睡好子时觉,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子时相等于冬至,睡觉最应天时
 
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子时就等于四季中的「冬至」。冬至一阳生,此时,一定要让人体收藏起来,顺应四时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天人合一,健康长寿。
 
晚上11点时最好熟睡
 
大家都知道,晚上11点前要上床睡觉,但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说到底,还是不太了解为何要晚上11点前睡觉,不明白过了这个时间才睡觉,对身体会有多大的伤害。所以,依然游戏作乐,熬夜加班的人大有人在。
 
其实,晚上11点前睡觉这个说法不是很严谨,准确地说,应该在晚上11点进入熟睡状态。也就是说,应该在晚上11点前,根据个人的入睡情况,酌情选择。
 
例如说,你很容易入睡,上床3分钟就可以睡着,那可以在晚上10点55分左右上床。如果很难入睡,半小时才能睡着的话,就得在10点半上床,总之,得在11点的时候,进入一个相对沉睡的状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12时辰自然养生法》本身就充满了东方智慧和哲学意味,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一直觉得,很多现代的养生观念过于急功近利,而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特别是那些与自然节律相结合的,才更具有长远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理解“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我们一日24小时的生活中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实用、操作性强的方法,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时辰,调整我的饮食习惯、睡眠规律、甚至是工作和休息的方式,从而达到一种更自然的健康状态。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经络、穴位与时辰之间关系的讲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摆脱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找到一种更符合自己身体需求的、可持续的养生之道。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养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养生理论。当我在书店看到《12时辰自然养生法》这本书时,它瞬间就吸引了我。标题中的“12时辰”立刻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听奶奶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些时辰的概念,总觉得充满了神秘感和智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常常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也失去了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能力。《12时辰自然养生法》这本书,我猜想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这种平衡的书。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建议,比如在一天中的不同时辰,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饮食、睡眠、甚至是我们的情绪状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个实用的生活指导手册,能让我切实地感受到“顺时而为”带来的健康益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图文并茂的插画,让复杂的养生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甚至可能有一些小练习或者食谱推荐,让我们能够立刻实践起来。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与自然节律相结合的养生方法。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12时辰自然养生法》时,它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是脱离了自然的,我们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却忽略了身体本身就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精妙仪器。所以,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为我揭示12个时辰与我们身心健康的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指导,让我知道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应该如何去安排我的饮食、睡眠、运动,甚至是我的思绪和情绪。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本“时间管理”的养生指南,帮助我更好地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节拍,从而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我很好奇,这本书会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解读这些古老的智慧,是严谨的学术探讨,还是轻松的生活分享?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古朴典雅的风格,加上“12时辰”这个概念,瞬间勾起了我对传统养生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国人讲究顺应天时地利,养生也应该如此,不能仅仅依赖药物或者运动,更应该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入手。这本书的题目正戳中了我对这种“顺时养生”的向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能够将12个时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饮食、作息、甚至是情绪调理结合起来。毕竟,如果只是空泛地说要养生,那意义不大,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落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很多贴近生活的细节,比如在哪个时辰适合吃什么,在哪个时辰应该做什么样的运动,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放松身心。我买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与大自然节奏相符的养生指南,能够帮助我改善一些长期存在的生活习惯问题,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让我感觉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体质的人在遵循12时辰养生法时,会有哪些差异化的建议,或者是否会有一些针对特定年龄段的优化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12时辰自然养生法》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充斥着各种“速效”和“捷径”的养生资讯时代,这本以“时辰”为核心的养生理念,似乎更强调一种循序渐进、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之道。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养生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不是刻意为之的“打卡”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12时辰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在特定的时辰,身体的哪个脏腑功能最强,又或者在哪个时辰,我们最容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应对。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养生框架,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找到与时间同步的养生节奏。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古老的中医经典理论,并将它们以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