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百週年纪念版
「震古铄今」的新儒学大作,东西文化论争的经典文本
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坚守内心的文化自信,努力弘扬传统价值的精华
力求用固有的文化解决中国的问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五四运动中力抗全盘西化声浪的大作,
透过审视东西文化的发展和局限,
重新评价儒家思想,影响了当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漱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一辈子都挺立着文人的腰板,坚持对的事情,即使面对强权亦不退让。五四时期,他不随波逐流,力抗盲目的全盘西化主张,他坚守内心的文化自信,理出传统文化的精要并努力推广,以求用固有的文化解决中国的问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九二一年初版,距今已近百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独树一帜,于今看来,其国学开创性和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仍影响深远。熊十力以「中流砥柱」来赞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五四时期的地位,牟宗三也赞叹这是一部「深造自得之作」。
梁漱溟力抗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论调,穿透文化的表层,探究文化的根源,指出文化缘于生活,生活缘于人们的态度,而态度出于意欲。他说,由于意欲的不同,中国、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是「竭尽全力去满足欲求」;而中国文化是「遇到问题,强调随遇而安,与欲求调和」;至于印度文化则是「因为欲求与现实有矛盾,便将两者都鄙视,只强调宗教」,这便是他所称的世界文化的三条路向,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多元性,有别于以往文化是沿一条路线分阶段演进的说法。
梁漱溟强调东方文化须在自信的基础下,选择学习有利于提升文化素质的知识,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他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梁漱溟在本书中对于东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对后世影响甚深,并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