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

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zra Pan
图书标签:
  • 温州教会
  • 基督教
  • 教会领导
  • 领导模式
  • 教会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文化
  • 宗教研究
  • 中国教会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派工制」到「牧养制」距离有多远?
  从「教会领导」(Church Leadership)转型为「教牧领导」(Pastoral Leadership)到底有多难?
  本书的出版,将使国内外採用「温州模式」开拓的教会、教牧及信徒领袖有了一本实用的「教牧手册」。

  本书旨在总结温州教会于不同阶段领导模式的特点,以史为鑑,来展望教会未来的领导模式,它既要符合圣经和神学,又要符合时代的需求。

  笔者将温州教会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867–1952 年,传教士主政年代,所实施的是「教牧领导」(Pastoral Leadership),即「堂会制」,或「牧养制」。以温州内地会为例,1957年共有10个联区,290个堂会,教牧人员80多位,长执和义务传道人300多位。第二,从1953–1959 年,中共摧毁有型教会年代,温州被中共当局宣称为「无宗教区」,期间没有任何型态的领导可言。第三,从1960–2015 年,完全自主发展年代,所实施的是「教会领导」(Church Leadership),最具代表性的领导模式是「家长制」和「派单制」(「派工制」)。第二阶段是第一和第三阶段的分水岭,第一阶段的领导模式在第二阶段期间终结,第三阶段的领导模式在第二阶段后发生并崛起。

  温州教会在第三阶段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且被誉为「中国的耶路撒冷」,这在中国教会历史上是少有的现象。然而,面对21世纪这个全新的时代,温州教会显得包袱重重,步履蹒跚,「派单制」(或称「派工制」)不再适合教会的发展,由于缺乏合理及有效的牧养,信徒属灵生命几近停止长进,教会逐渐失去影响力。那么,如何让温州教会在21世纪继续被神所用、继续对中国教会有正面的影响?这正是笔者思考的问题,也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前设。未来的温州教会必须回归到「牧养制」之上,这将促进温州教会转型,也将给温州教会带来复兴的原动力。笔者愿意通过本书将研究结果呈现给温州教会,为温州教会的领导模式的转型提供建议。

名人推荐

  美国西方神学院跨文化研究博士课程主任——温以诺
  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荣誉教授——苏文隆
时代回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信仰群体与地方实践 本书聚焦于1867年至2015年间,近代中国特定区域内基督教信仰群体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组织形态的演进及其在地方社会结构中的复杂互动。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教派史或人物传记,而是试图通过对特定地域内教会生态的深入剖析,折射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权力重构与信仰韧性。 第一部分:近代开端与信仰的播迁(1867-1911) 本书开篇追溯了晚清时期,西方差会活动在特定沿海或内陆省份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基督教的进入与中国传统士绅阶层、地方宗族势力的接触,充满了张力与微妙的平衡。 1. 早期布道与文化张力: 详细考察了首批传教士的策略选择——是侧重城市中心还是深入乡村腹地?他们的神学思想如何被解读和在地化?特别关注了早期信徒的社会构成,他们往往是社会边缘群体、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或是因特定社会需求(如医疗、教育)而接触信仰的人群。 2. 地方冲突与契约的形成: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教案”频发背景下,地方教会如何与地方官府、宗族之间建立起一套脆弱的“共存契约”。这种契约不仅涉及财产的保护,更关乎教会学校、医院等机构的运营权限。通过对数起关键历史事件的档案梳理,揭示了地方精英对这一外来势力的接纳、排斥与利用的复杂心态。 3. 组织雏形的建立: 考察了早期地方教会如何在缺乏完全自主权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初步的行政和礼拜结构。这包括了中国牧师(或传道人)的培养过程、礼拜仪式的本土化尝试,以及地方信徒社群在维护自身群体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二部分:民国风云与教派的整合与分流(1912-1949) 辛亥革命后,随着政治格局的动荡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基督教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时期。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化”浪潮及其对地方组织的影响。 1. “收回自理”的实践与挑战: 分析了内地会、公理会等大型差会背景下的教会,在推行“自立、自养、自传”口号时所遭遇的实际困难。地方教会的领导权(Leadership)如何从外籍牧师手中过渡到本土信徒手中?这种权力的转移是否伴随着资源分配和神学路线的争议? 2. 新兴思潮的冲击与回应: 探讨了五四运动前后,自由主义神学、福音派复兴运动(如地方性布道团的影响)对地方教会思想光谱的重塑。某些教会可能因接受新思潮而走向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革,另一些则可能因保守立场而固守传统,形成了明显的派系分流。 3. 信仰群体在战争时期的角色: 详细叙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教会机构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许多教会学校和医院成为战时难民收容和文化保护的堡垒。这种危机中的集体行动,极大地增强了地方信徒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责任感,但也使其更容易被卷入政治漩涡。 第三部分:转型、适应与重建(1950-19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经历了彻底的体制重塑。本书将这一时期视为地方信仰群体在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进行生存策略与身份认同调整的关键阶段。 1. 三自运动的在地性解读: 本书不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运动视为一个单一的政治指令,而是考察了在特定地方语境下,不同背景的信徒和领袖对此运动的接受程度、参与形式与内在抗拒。部分地区教会可能迅速融入新体制,而另一些地区则经历了长期的观望与消极抵抗。 2. 信仰生活的“隐秘化”与家庭教会的形成: 详尽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官方教会体系之外,基于宗族或邻里关系维系的家庭聚会如何得以存续。这些非正式组织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口传、手抄等方式维持教义的传承,并发展出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 3. 社会角色的转变: 考察了在社会动员的大背景下,教会原有的社会服务职能(如医疗、教育)如何被国家机构系统性接管,以及这一转变对信徒社群凝聚力的长期影响。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与新格局(19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基督教的复苏提供了新的空间。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群体在当代社会中的互动、发展与张力。 1. 制度化教会的现代化探索: 分析了官方登记堂点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试图重塑其公共形象,包括在文化交流、慈善事业等方面的重新介入。同时,考察了新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牧者群体,他们在神学思考和教会管理上带来的变革。 2. 新兴教派与信仰群体的多元化: 研究了在信息流通相对便利的背景下,新的福音派运动、灵恩派团体在城市中的兴起。这些新兴群体往往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并吸引了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和青年知识分子。 3. 地方性知识与信仰的持续适应: 本书最终的论点集中于:尽管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但近代以来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信仰实践的“地方性知识”依然在起作用。这种知识体现为特定的社区支持网络、处理外部压力的方式,以及对权威的理解模式,这些因素持续塑造着当代信仰群体的生存形态和内在张力。 本书通过对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非宏观国家叙事)的教会历史的细致还原,意在展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一个信仰群体如何在适应、抵抗、融合的复杂过程中,艰难地构建和维护其精神家园与社会身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舍禾(Ezra Pan)


  又名辛亦耕,浙江温州人,从事传道牧会、神学教育、文字创作、历史研究等工作。

  出版作品有:《中国稗子会:对三自的剖析》(华恩出版社,2011年)、《荣耀荆棘路:一位家庭教会传道人的自选文集》(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上下册)》(宇宙光,2015年)、《福音 • 温州(1867-2017):基督新教来温一百五十週年学术论文集》(主编,方舟机构有限公司,2017年)、《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中原大学、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7年)、《「温州教会」领导模式的再思 (1867-2015)》(中原大学、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8年),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北美等地发表专文及学术文章约有70篇。

图书目录

总 序 v
温 序 xiii
苏 序 xv
自 序:激情与行动力 xv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 7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9

第二章 「教牧领导」的圣经与神学基础 15
第一节 圣经基础 15
第二节 神学基础 43
第三节 文献探讨 62

第三章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分析 69
第一节 传教士年代 (1867–1952):教牧领导 70
第二节 现代史下的年代 (1960–2015):教会领导 85
第三节 「教牧领导」缺失下的困局 106

第四章 「教牧领导」在温州教会的落实 133
第一节 教牧领导在温州教会新近的动态 133
第二节 牧师的重要性及其整全事工 136
第三节 落实教牧领导的策略(一):第一个五年计画 208
第四节 落实教牧领导的策略(二):第二个五年计画 228
第五节 落实教牧领导的策略(三):后十年计画 241

第五章 结论 243
第一节 教牧领导对温州教会的现实意义 243
第二节 本次研究对自身事奉的意义 244
第三节 「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的变革对中国教会的意义 246
附录一 接受「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同意书 247
附录二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内容 251
附录三 教牧伦理守则 259
参考书目 263
英文参考书目 271

表目录
表-1 「教会领导」与「教牧领导」的区分 3
表-2 基督教世俗化的危机及契机 120
表-3 四种气质论 193
表-4 MBTI 内容 194
表-5 十六种个性论 195
表-6 内向、外向性格的领导技巧 202
表-7 产生堂会牧师的三个阶段 222
表-8 领袖成长生平线 235

图目录
图-1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分佈图 109
图-2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事奉经历 110
图-3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灵修状况 111
图-4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教会的看法 112
图-5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讲道的看法 113
图-6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祷告的看法 114
图-7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未来的看法 115
图-8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按牧的看法 140
图-9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教会转型的看法 142
图-10 带领使人作门徒的人 175
图-11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牧养制的看法 210
图-12 「 温州教会」领导模式问卷受访者对牧养制在温州的看法 212
图-13 温州传道人转型图 229

图书序言

温序

  加利利海旁最后的早餐过后(约翰福音 21:15–17),耶稣三次提问彼得,又连续三次嘱咐他说:「你牧养/餵养我的羊。」被挽回后的使徒彼得,接受了复活主的委託,把祂的羊交由他牧养/餵养。

  老使徒彼得,晚年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这作长老??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也不是辖制所託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 5:1–4)字里行间,复活主委托「你牧养/餵养我的羊」,语调犹新,牧职难却!

  本书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道地温州人,在着手搜集资料及撰写论文前,先用十多年的时光来创作「温州基督教研究系列」,继《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之后,再花六年修读科目、访谈搜集资料、及完成了教牧博士论文:《「温州教会」领导模式的再思 (1867–2015)》。本人有幸陪伴作者,含血泪、带欢笑地走毕六年「牧养旅程」!再花一年时间完成此书稿。

  书中显示作者对温州教会热爱之深、发言之慎、劝说之切,并建议温州教会,必须建立牧养制,或称堂会制:即以堂会为基地,以培育信徒生命成长为重心。这与时下盛行的派工式讲员制大异,却恰恰是老使徒彼得在彼前 5:1–4 所叮咛吩咐的啊!

  盼望读者诸君,莫因作者年纪轻、牧龄浅、反传统、语气重而漠视本书的核心信息。因为,内里有牧养真理的基础、经访谈后搜集多位同工的意见、跨科际研究法综合的资料、六年牧养的心路历程、诚挚祈祷等候所领受的信息、语重心长地劝说、考虑深远草拟的长期计划等。

温以诺
美国西方神学院跨文化研究博士课程主任
2017年12月2日

苏序

  我很兴奋地看到这本《「温州教会」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问世。这将使国内外採用「温州模式」开拓的教会、教牧及信徒领袖有一本实用的教牧手册。

  特别在福音进入温州150 週年(1867–2017) 之际,这本对温州传教士年代(1867–1952) 及现代史下的年代(1960–2015) 的教牧模式研究之着作,是一份珍贵的週年献礼。由于温州教会对中国传统教会与欧洲,及以温州人为主体的教会影响力非常巨大,如果能照作者的反思及建议,使讲道人转型为牧者、派工制转型为牧养制、年长者家长制转型为年轻者团队制,这将对全国各地的传统教会有带头的作用,促进教会质、量、组织三合一地增长。

  然而,要彻底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及应用,如果能先浏览作者所写的《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以及《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必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本书是以温州模式的教会作为背景,但对其他地区的华人教会而言,仍是一本值得参考的佳作。

苏文隆
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荣誉教授
2017年9月15日

自序

激情与行动力


  这本书原是我的毕业论文。在刚修读教牧博士科时,感觉写论文是一件遥远之事,甚至觉得不一定能活到毕业之时(人的生命不由自己掌握)。直至14 万多字的论文出炉,自己竟然还活着,为此,心中充满了感恩。
 
  感谢神,通过教牧博士课程将我「捆绑」在牧会的职位上。六年来,我从被动到主动再到深入地牧会,这本书就是我心路历程最好的见证。

  感谢神,让我对家乡温州有斩不断的情愫,以致于我用十多年的青春来创作「温州基督教研究系列」,继《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基督教历史》、《当代温州基督教研究》之后,我完成了本书《「温州教会」领导模式的再思 (1867–2015) 》,这是一个赤子的心意,也是一个游子的梦景。

  感谢我的第一指导教授温以诺博士,我能有机会进入神学院就读,离不开他的推荐与扶持,同时他也接受了我这个比其他学生都平庸的学生,并亲自传道、授业、解惑。

  感谢我的第二指导教授苏文隆博士,我曾在他的课堂上暗自伤心落泪,是他用既温柔又坚定的赏识重新建立起我的「自我形象」与「自我定位」。他是一位「牧职神学家」,时时不忘向学生传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牧养之道。

  感谢我的妻子,我读学位,她付代价。我玩命般的写作本书时,她孤独地承受家庭担子。所以,这本书也是属于她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问号,也激荡起一股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温州,在中国大陆的教会发展史上,一直有着“东方耶路撒冷”的美誉,其教会的复兴与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更是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目光。然而,关于其“领导模式”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拉长时间线,从1867年一直追溯到2015年,这其中的跨度与深度,着实令人期待。我想象书中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人名和事件,而更可能是在深入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解析不同历史时期温州教会领导力的特质,例如,是强调属灵恩赐的运用,还是组织管理的效能?是倾向于集权式的决策,还是赋权式的参与?在面临政治压力或社会变迁时,其领导模式又如何体现出韧性与策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具体案例,比如某个关键时期的领导者如何带领教会走出困境,或者某个创新性的领导模式如何促进了教会的增长与福音的传播。此外,1867年作为一个历史起点,它标志着什么?是某个重要的宣教事工的开始,还是某个特定神学思想的引入?而2015年又代表着什么?是某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还是新的挑战的开端?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历史的沉思和现实的关怀,它不仅是关于温州教会的,也可能是对所有华人教会领导模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评分

这本书名《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乍看之下,就让人眼睛一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长期关注华人教会发展,并且对地域性教会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来说,这个题目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穿透力。温州,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以商业活力闻名的地方,其教会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跨度里,如何形成并演变其领导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探索价值的课题。1867年,那可是清朝同治年间,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久,温州教会的种子当时是如何播撒,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各种时期,直到2015年,跨越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其间的领导者们,无论是牧师、长老,还是在特定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平信徒领袖,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秉持信仰,维系教会的运作,并且在“领导模式”上展现出怎样的独特性与适应性,这绝对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早期传教士的影响,以及本土化进程如何塑造了温州教会的领导体系?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会的领导结构又经历了怎样的调整与创新?而最新的发展,即2015年以前的状况,又反映出当代温州教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领导模式如何回应这些挑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审视一个特定地域教会的生命力,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领导智慧。

评分

“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光看这个书名,就让我这个身在台湾、但对中国大陆教会发展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感受到一种学术性的严谨和历史的厚度。1867年,那是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初期,温州教会的萌芽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开始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又是什么样的领导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将信仰的种子播撒下去并得以维系?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早期传教士与本土信徒的互动,以及早期教会领袖的构成与特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年代,温州教会的领导模式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是转型,还是坚守?是适应,还是抗争?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教会领导者们如何平衡信仰原则与现实处境,从而维系教会的生命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温州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教会的发展也呈现出独特的现象,这种“温州模式”的形成,其领导力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自下而上的活力,还是自上而下的组织?而直到2015年,这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无疑覆盖了中国社会变迁最剧烈的几个时期,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深入分析不同时期温州教会领导模式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教会的复杂生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这个书名,让我在浏览书架时,立刻停下了脚步。作为一名长年关注华人教会动态的台湾基督徒,我对温州教会一直抱有特别的关注,它在中国教会复兴的图景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而“领导模式的再思”,这个副标题更是点出了本书的探索方向,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思想的深化与反思。1867年,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尚属早期,温州教会的起源,其领导者们是怎样的背景?他们是如何在陌生的文化土壤中,建立起教会的组织和运作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这段历史,揭示早期温州教会领导力的特质,以及它所面临的独特挑战。随着历史的进程,经历了风雨飘摇的二十世纪,温州教会的领导模式想必也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与调整。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教会领袖们如何应对政治变迁、社会思潮的冲击,同时又如何在信仰的根基上,维系教会的纯洁性与生命力?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截至2015年,温州教会的领导模式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它是否在“模式”上有所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这本书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相信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温州教会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也可能为我们思考当下华人教会的领导力议题,带来深刻的启示。

评分

《温州教会 领导模式的再思(1867-2015)》这个书名,对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大陆教会发展,尤其是那些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展现出惊人生命力的群体,抱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温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经济活力与信仰坚韧的混合体。而1867年到2015年,这漫长的跨度,足以让我窥见一个教会组织,如何在一个剧烈变迁的社会中,其领导模式经历风雨,磨砺成长。我特别好奇,书中将如何界定和分析“领导模式”?它是否会从神学、组织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温州教会的领导者们,是如何在基督教的普世价值与本土文化之间寻求平衡?他们是更倾向于强调属灵的权威,还是组织化的管理?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转型,温州教会的领导结构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键性的事件或人物,是如何塑造了当下温州教会的领导风格?而“再思”二字,则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一种批判性的、发展性的视角,它鼓励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去理解和应对当前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地方教会的历史,更可能是触及到整个华人教会发展脉络中,关于领导力传承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切面,让我充满好奇与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