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

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工
  • 社会工作
  • 基层工作
  • 成长
  • 救助
  • 困境
  • 反思
  • 真实
  • 情感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4年多,1000多个日子,
社工李佳庭在街头,陪无家者活下去!

  「我们只能让个案不要死而已……」
  李佳庭社工的吶喊。


  2017关键评论网的「未来大人物」

  社工无疑是这世上最艰难、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低薪、高工时、高压力、高风险。
  她却一头栽入。时而甘之如饴,但更多时刻是抓狂低潮……
  一本最真实,丝毫不美化的台湾年轻社工日常。

  4年来,一个年轻社工与无家者最泪中带笑的互动,
  但却沉重的一本书。


  ‧担任街游导览员的无家者只要一没接她的电话,她担心地摩托车一骑,秒冲无家者住处……。

  ‧以前在街头肮脏、肌黄干瘦的无家者,现在白净的在她眼前好好吃饭,她心里暖成一片。

  ‧当无家者对她说:「这是我来台北几十年,过得最好的时候了。我有住的地方,有东西吃,有稳定工作,还有人陪。我好到不能再好了。」短短几句话,让她毫不犹豫决定继续在这条路拚搏。

  无家者只要有一丁点的改变,都能让李佳庭浑身热血又感动,但她也曾被无家者破口大骂到蹲在西门町大哭,夜里留在办公室,被拿着大锁的个案找上门来……她的心火热滚烫纯粹,但她也总不免自我怀疑,尤其当她协助的无家者缓缓步上轨道,却又瞬间滑落时。

  这是一本很真实的书,它不避谈尖锐或刺痛,无论是冰冷不健全的社工体制,或无家者不尽然是善良的天使、安贫乐道的哲学家,以及好烦好累好无力,无法再仅依靠燃烧热情与体力而翻转弱势者的出走社工。

  但李佳庭也带给我们,她所念兹在兹,渴盼自己一再贴近的──我们能否以更有尊严、尊重且柔软同理的方式去正视与理解无家者,以剥落他们身上的标签,以及我们眼里的偏见?她也希望我们不吝对人伸出双手,一如书名所述,在人生道路上失速坠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

本书特色

  ◎书市少见,以非常真实又真挚的笔法,去书写台湾身为社工,他们的甘与苦,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最重要的,当社工频繁离开社福界,为什么李佳庭却选择留下。

  ◎一个文明社会所最该被重视的声音,无论是弱势的无家者,或服务弱势的无家者的社工,但我们是否总是听不见弱势的无家者的声音,以及服务弱势的无家者的社工的声音?

  ◎林立青(作家):「李佳庭等人的陪伴极为珍贵。有了陪伴以后,直接给予资源才不显得突兀而失礼,建议的工作和鼓励,也才可以避免冒犯和伤人,也因为长时间的陪伴,才能知道这些无家者的故事,才有办法说服社会大众摘下偏见与歧视的眼光。」

  ◎黄克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在台湾社工界里,游民工作一直是边缘中的边缘,不但在人物力资源的投入上,远不及其他如儿少、老人、身障等领域,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心目中,游民工作也是传统上的「屎缺」(这不仅是比喻而已,有时正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所认识的台北市游民工作者时不时得处理服务对象的粪便问题,频率远高于其他领域社工),鲜少有人自愿担任这样的工作。

  ◎「我们能不能让大家看见,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除了光鲜亮丽以外,还有温柔的那一面?能允许人说出失败的那一面?能温柔的包容着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人的那一面。

  老老的人,年轻的人,有钱的人,没有钱的人,有家的人,没有家的人。」──李佳庭

名人推荐

  ◎林立青(作家)、黄克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撰推荐序。朱刚勇(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林昶佐(立法委员/闪灵主唱)、徐敏雄(社团法人台湾梦想城乡营造协会理事长)、张献忠(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理事)、黄益中(高中公民教师、《思辨》作者)热泪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尘封的角落:城市边缘的微光 引言: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深处,总有不为人知的角落,那里堆积着被遗忘的生命和沉默的呼喊。 本书并非聚焦于社会工作者的内心挣扎与职业倦怠,而是深入探索一个特定群体——那些在城市基础设施边缘挣扎求生的无家可归者(Homeless)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们复杂的心理图景以及社会体系对他们的忽视。我们将视角投向那些在公园长椅上、高架桥下、废弃建筑旁搭建临时庇护所的人们,剖析“无家可归”这一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个人因素。 第一章:冰冷的地面与破碎的身份 城市的脉搏,对他们而言,是持续的震颤与不安。 本章致力于勾勒出城市无家可归群体的“肖像”。我们不再将他们简单地归类为“流浪汉”或“社会问题”,而是细致描绘他们的多样性。从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失业的中年蓝领,到逃离家庭暴力或原生创伤的年轻女性,再到深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个体。 我们将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记录,展示他们日常生活的“微小仪式”——如何寻找安全的睡眠地点,如何获取清洁的水源和食物,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维护个人的尊严。重点在于,身份的剥夺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当一个人失去了固定地址、稳定的收入来源,乃至社会交往网络时,其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会经历怎样的断裂与重塑?我们探讨了“隐形人”现象:在光鲜的城市景观中,这些群体如何被视觉系统性地过滤掉,成为城市背景噪音的一部分。 第二章:资源网络的迷宫与错位 寻求帮助的过程,往往比困境本身更为艰辛。 许多人误以为社会福利系统是无缝连接的救助网,但本书揭示了现实中的“资源迷宫”。我们深入分析了现有援助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包括申请流程的繁琐性、不同机构间的壁垒(如医疗、住房、就业支持的分离),以及对申请人提出的苛刻“资格要求”。 本章详细记录了几个案例:一位患有慢性病的年长者,如何在不同诊所和急诊室之间往返,只为获取定期的药物配给;一个年轻人在尝试申请临时庇护所时,因缺少有效身份证件而被反复拒绝的经历。我们探讨了“污名化”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援助工作者(非社工角色,如社区志愿者或宗教团体成员)在面对长期无家可归者时,其内在的偏见和疲惫如何无意识地影响了援助的效率和温度。 第三章:时间的冻结与未来的悬浮 对于长期流浪者而言,“明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生存的重心永远在“当下”。 时间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尺。对于长期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时间被压缩、拉伸,或完全冻结。他们很少规划长远的未来,因为任何远期计划都可能被突发的意外(疾病、警察驱赶、恶劣天气)瞬间摧毁。 本书通过对几位长期流浪者长达数年的非正式访谈片段,展现了“适应性绝望”的状态。他们并非不想改变,而是环境的高昂“交易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例如,找到一份零工需要体面的衣物和洗漱条件,而这两者都依赖于稳定的住所——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我们分析了“时间悬浮”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功能和决策能力,使他们难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改善机会。 第四章:次级社区的建立与脆弱的联结 在主流社会拒绝接纳之处,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充满张力的生态系统。 无家可归者并非孤立无援的原子。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的、基于地理位置或共同经历的“次级社区”。这些社区提供了生存必需的社会资本:信息共享(哪里可以免费用餐、哪里暂时安全)、物质互助(分享食物、烟草或保暖衣物),以及情感支持(倾听、陪伴)。 然而,这种次级联结也极其脆弱。本章讨论了在这些边缘群体中常见的内部冲突,如权力斗争、资源争夺,以及基于信任的背叛。我们特别关注了“看护者”角色——那些在群体中相对稳定或拥有一定社会技能的人,他们如何在不正式的领导结构中维护秩序,以及他们所承受的无形压力。他们之间的互助,既是生命力的证明,也是主流社会失能的无声控诉。 第五章:城市更新的阴影:空间政治与驱逐的常态化 城市美化的过程,往往是以牺牲最弱势群体为代价的。 本章转向宏观的社会空间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景观城市主义”的推行,对无家可归者的“可见性管理”日益严格。从安装尖刺、使用难以久坐的长椅设计,到更积极的警力驱离,城市规划正在系统性地将这一群体从公共视野中抹除。 我们审视了“反流浪汉政策”的法律和社会影响。这些政策看似旨在“管理混乱”,实则将生存行为刑事化。通过追踪某次大规模的“清理”行动的后续影响,本书揭示了这种物理驱逐对个体心理造成的二次创伤,以及这种策略如何使得长期援助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它不断打断了援助关系和社区的建立。 结语:超越怜悯的看见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不带预设判断的、对城市边缘群体的全景扫描。它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或感性的呼吁,而是要求读者直面城市结构性矛盾带来的必然牺牲品。看见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生存的逻辑,是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社会契约的起点。在冷漠与效率至上的时代,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对“进步”二字最深刻的拷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佳庭 社工


  1990年出生,2017关键评论网的「未来大人物」。

  201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社会暨社会工作学系社会工作组,同年考上社工师专技高考合格。2014年进入「芒草心慈善协会」,在协会负责游民外展社工及街游专案社工,之前曾任新北市游民外展中心社工。

  目前在芒草心负责台北市中正万华区的游民外展社工,以女性街友为服务大宗。

  脸书:李利嘎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陪你活下去/林立青(作家)009
【推荐序二】难以言说,但又转瞬跳跃的「生命」光影/黄克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014                                                       
【前言】温柔的艋舺公园017
故事的开始027

辑一 无家者
阿北的自由032
终于有家了036
我还有长裤……039
好到不能再好了043
无家者发红包047
巧克力面包050
搬家054
这是我的生命059
礼物061
黄昏之恋064
我在等我命中註定的那个女人回来066
乌托邦069
小胖的告别式(一)071
掷筊(二)075
小胖离开之后(三)079
忌日(四)081
存钱084
送爸爸最后一程086
我很谢谢你管我088
黑道角头090
外表093
他最后怎么走的呢?097

辑二 无家者说自己的故事(担任街游导览员)……
一个可以说出失败的温柔地方102
个案的手机105
无家者百百款109
试过自杀,但几次都失败……111
从谷底开始……114
感人的回馈118
无家者才是故事的主人120
也许能多一点点的同理心……124
贩卖悲惨故事?!127
故事的重量131
那些层层叠叠的偏见134
无家者不是智者或安贫乐道的哲学家138
人类都这样……141
体会到的,不只是流浪144
身而为人,闪闪发亮的一部分──写给志工们的信148

辑三 困境‧省思
我们只能一直让个案不要死而已152
我们把社会安全网补好,好吗?157
有好多社工的心,不断死去162
转介不出去?!165
上网行乞?!167
不租给贫穷老人的房东,并不是坏房东170
社工,你有多久没好好休息了? 176
不以安置游民为目标?!180
不是只有寒流来,才关注街友184
社工能同理街友的苦痛多少?187
社工很容易一直做,就把自己燃烧光了190
「有就很好了,还挑?!」──社工的盲点194
 讨厌游民?!198
游民歧视游民201
人生太难206
感人肺腑的游民小故事?!208
不需要把游民描绘成可怜的小天使210
社工不用把自己搞得这么卑微213
毫不质疑,才是最可怕的215
社工可以成为自己的样子,你可以更好的217
阿伯没遇到我们的话,要倒在那里多久?221
「普通」是种奢侈224
「我想杀我爸」228
我们或许并无法,体会他人的宇宙231

辑四 社工心内话
如何当个不会对个案生气的好社工?238
宁愿当游民……240
节日对社工来说有多可怕241
社工比个案还穷?!243
心中小碎唸246
「他要看樱花?!」248
草根味250
打赌252
C罩杯253
社工与律师254
安置?!255
考上社工,不一定当社工257
矮拉芙优,虽然你有时候很漂亮258
无家者和你我一样260
前辈,社工领那么少钱,要怎么活啊?261
三百块262
游民之间的落差264
污名265
以后不要当社工……267
奇妙的花钱逻辑269
神祕万华270
你的工作,是世界上的女生看不上眼的工作272
我喜欢我的社会工作274

【附录一】七成的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愿──你真的了解街友吗?277
【附录二】努力工作的街友值得帮,花钱买酒的街友,不值得帮?其实可能都是同一人287
【附录三】「我不是街友,我只是睡了三年游民收容所。」街友歧视街友?!293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陪你活下去/林立青(作家)


  我是从网路上的文字开始认识李佳庭的,大概和我开始在网路写作的时间差不多。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相约在他们的办公室,里面三猫围绕。社工们在一楼办公的时候,服务的无家者就住在他们办公室楼上。

  他们对外叫街友「无家者」,对内,则说这些「案主」,接受芒草心辅导而入住安置空间的每个人是「住民」,每个名词都避开了歧视和标签,慎重的存在着。

  「原本我们希望这里是可以专门照顾女生的,但居民反对,政府又不愿意支持,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照顾街头的姊姊们……」佳庭说这话的时候,言词之间毫无情绪,彷彿已经接受了这既成的事实,但又随即眼睛发亮地说,「但是啊,或许有一天,我们台北市真的可以有一个专门照顾女生的地方……」当她这么说时,一个「个案」走进办公室,诉苦、抱怨、骂政府几句以后,拿了泡面、罐头离去。隔没多久,另一个个案骑着脚踏车前来。其实,这里的社工早已见怪不怪,在佳庭和前来索讨食物、询问情报的个案时,另一个社工则是和个案进行「多吃青菜」的劝导,同时给了对方待用餐券。我印象所及,每一次到芒草心,都有个案围绕:来预借几百元的,问申请辅助资格的,问工作的,诉苦的,拉着人听他骂政府的。

  芒草心的办公室灯光常常亮着。在入夜以后,社工们仍在办公室内加班。如果关灯,那很可能是去了另一个据点──「入船厅」或安置中心,或者是去街头夜访,但也还是有些人会在这个时间来找社工,来问遇到街友该如何是好,拿了物资,想要捐赠的,当然也有刚下班的个案前来,因为他们刚下班,加上通勤的时间,都已经是夜晚了,所以芒草心的办公室总是很晚熄灯。偶尔有了社会新闻和案件,才开始喧嚣起来,或许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应、澄清,又或者是社工和在地组织们聚集起来讨论,该如何抹去社会大众眼中的偏见,这是芒草心的工作。站在第一线的位置,接受社会的现实,并且试图争取一些资源和空间。

  这本书就是佳庭写下第一线社工对于无家者、社福、艰苦人的观察和体悟,以及她零距离接触到的无家者的真实面貌和自己当时的感受。

  社工在书写上的角度特殊,她既是第一线的专业助人工作者,也不讳言自己是低薪、工时过长,并且被各种计划或者公部门核销资料压到喘不过气的在职贫穷劳工。她既有专业训练,必须遵守社工伦理,面对的,却又是比她年纪还大,人生经验还要丰富,却陷入低潮的个案。

  因为同为贫穷,所以她能感同身受于社会对于贫困者的不友善,她会看见相较于自己的努力,她的个案常出现对未来毫无规划,不知节制,或者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但她在此时,又因为自己的专业训练及职业而看见社会上的老年贫穷和年龄歧视,而更清楚自己的侷限和社会的压迫。这里面还有自己的处境:社工是在台湾低薪且过劳的一群人。由近贫者照顾赤贫者,一个社工就这样地陪着这些无家可归,社会不愿意多花点理解的人们活着、走着。

  因此,在李佳庭的笔下,整本书必须从万华写起,借由社工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媒体上不同的城市面貌。老人和无家者群聚的艋舺公园,在她的笔下却是台北最温柔拥抱着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人,观音菩萨闻声救苦的龙山寺在白天时,承接着所有人的祈愿。无论贫富贵贱,凡愿意的,都可以到这里来,而在我眼中的艋舺夜晚,大悲尊者座前公园也接受所有的人白白来住。我想佳庭他们所做的事,就是未来人们说的使徒或者护法吧。

  但是现实远远更为复杂,我等没有神通,我看见的社工也满身伤痕。

  这不是一本无限关怀无家者的书,更不是政令宣导和社工系入门教科书文,这是一本真实的第一线观察纪录。你在本书中接下来所看到的个案,都是活生生的人,既然如此,他们也会有情绪,也有自己的人生和过往的记忆,他们并不是书中所写到的「感人肺腑小故事」,更不可能完全没有情绪的受助者。他们会在赚到钱以后喜孜孜的跑来和社工分享,也会在酒后对着社工进行情绪勒索。

  在我的理解之中,协助弱势者的方式有三种方向。第一种是直接给予资源,要钱给钱,要衣服、食物就给衣服、食物,要医疗照顾就给医疗,这方法最好,也最直接、有用,可是凡人不是神祇,没有神蹟大能,也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不间断的挹注。第二种则是鼓励自身的改变,鼓励需要被协助的人进修,或者学习某种技能,借以改变自己的未来。可惜这些常沦为口号,或者变相指责弱势者不够努力。第三种则是改变社会结构,希冀用文字图片或者演讲来改变社会大众对于弱势者的看法,又或者是争取社会资源,来营造更友善的环境,但这方式所需的时间最久。

  这三个方向都有其功用,也都有其侷限,唯一能够三者共同使用并且尝试的方法,只有花时间进行大量的陪伴。

  因此,李佳庭等人的陪伴极为珍贵。有了陪伴以后,直接给予资源才不显得突兀而失礼,建议的工作和鼓励,也才可以避免冒犯和伤人,也因为长时间的陪伴,才能知道这些无家者的故事,才有办法说服社会大众摘下偏见与歧视的眼光。

  这也是我在认识佳庭以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诸如安全感、同理心、勇气、慈悲、牺牲,都不可能透过上对下的教育,或者承诺达到。只有透过陪伴和相处,人性的善良和美德才有可能被看见,并且挖掘,也只有陪伴能够稍稍缓和孤寂和空虚,能让人在面对寂寞和失落时多一点勇气。人们常说台湾人善良,却常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善良。台湾人随时可以行善,却难以改变自己的偏见和观念,因为我们不常有这样的纪录和书写。

  还好,我们有了一位年轻并且坦承的社工。

  在她笔下的每一个人,没有全然的洁白,更没有全然的灰暗,连同她自己都有矛盾,都会丧志灰心,也因此,这本书挖掘出在城市街头之中,那退色人生之下的光辉。

  我诚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社工如何用陪伴,改变这个社会。

难以言说,但又转瞬跳跃的「生命」光影

黄克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当今台湾社会虽走向多元、平权,但对于某些群体仍然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因此在与他们的日常互动中,仍带着某些偏见及歧视性对待,例如本书中的一组服务关系中的两端主角:社会工作者,以及无家者。前者,常被误认为和「志工」、「义工」无异,是群「(徒)有爱心」而说不出有什么专业的人;后者则常与「好吃懒做」、「为非作歹」划上等号。但透过佳庭社工的现身说法,细致、真诚地描写她几年下来与无家者工作的经验及观察,读者能清楚看到,社会工作的「专业」及价值在哪里,无家者也是有血肉、敢爱恨、持梦想、愿追求的人。他们在很多面向上与我们无异,有很多时候,则更为坚毅勇敢、诚恳实诚,只是在追逐成为「成功人士」的路上,遇到了各种不顺遂及意外。

  同时,本书并非游民社会工作教导的手册,也不是一昧为无家者涂脂抹粉的光明正向叙事。佳庭透过一则则时而幽默,时而带着酸楚的短篇小故事,真挚地描绘着每个人的脸孔及心意。读完,彷彿能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但又转瞬跳跃于你我周遭的「生命」光影,让我们直面人生汪洋里,各种酸甜苦辣及不确定性带来的偶然。即使你或许并非特别关心无家者或社工处境的人,也能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

  从这本书中,也可进一步反省台湾社会工作者的处境。在台湾社工界里,游民工作一直是边缘中的边缘,不但在人物力资源的投入上,远不及其他如儿少、老人、身障等领域,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心目中,游民工作也是传统上的「屎缺」(这不仅是比喻而已,有时正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所认识的台北市游民工作者时不时得处理服务对象的粪便问题,频率远高于其他领域社工),鲜少有人自愿担任这样的工作。究其原因,与服务对象「难搞」;许多时候需要外展到公共空间,而无法待在办公室里做个案管理;民众投诉多而难解决;下班时间常需要on call;游民及游民社工带着的污名有关。

  若更深入的看待游民工作的困难,对比邻近国家,如香港、日本,乃至于远一点的美国,会发现游民社会工作之不易及不可欲,很多时候与台湾社工训练的特定偏向有关,例如强调个体主义式的个案管理(而非社区工作或其他可能);预设案主是有固定居所,而不是「趴趴走」;与国家高度合作下的专业化走向(透过制式教育及考试制度,潜在排除了另类社工实作的可能);国家福利体制对于单身无家底层男性的不重视。

  然而,或许因为游民工作领域的边缘,倒也成就了一个专业化大趋势下的飞地。在这里,汇集了各方英雄/雌豪杰投身工作。他们也有不少人深具专业素养,但同时也极具反身性及能量,开发出了各种令人惊艳的创意实作。近年来,更结合了社会企业、宗教慈善、学校教育、企业社会责任等不同领域的力量,逐渐形成了完整、有弹性、具多元包容及反思能力的服务网络。

  其中,佳庭服务的芒草心协会就是具代表性的组织,其推出的方案,如街游、真人图书馆、起家工作室,不仅能增加无家者的经济收入,同时也着眼于打造他们社会关系,并维护尊严,同时进行社会对话及议题倡议。

  诚愿这些服务无家者的第一线社工诚恳无伪的告白及反思,能提供台湾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养分,也能让你我对无家者、经济弱势的议题,有更深的认识。

前言

温柔的艋舺公园


  虽然很多观光客觉得艋舺公园很恐怖,但我很喜欢那里。

  春天有九重葛花瓣雨,夏天有盛开的大花紫薇与黄金色阿勃勒花串,秋天则是橘红到像燃烧的凤凰花。冬天的艋舺公园有什么花,我倒是没有印象,因为我的注意力都被艋舺公园与三水街交叉口的超便宜芋头粥吸走了。

  抬头的花景美好,人间的风景也很好。
  很多老人家与身障者推着轮椅在这里聚集。他们通常很无聊的在发呆,有些人赌棋(警察也在旁边密集巡逻着)。
  很多老人会很强调他们不是街友,他们是特地从三重或板桥搭车来这里看人的。

  一开始,刚来艋舺公园,的确会觉得怪怪的。这里休息的人和东区或西门町的时尚少年、少女,或大安森林公园里面穿着较体面的人差距很大。他们年纪大,穿着也比较破旧。但你再停留久一点,你会喜欢这个公园,这是一个温柔的公园,她的怀抱中接纳了老人,与没有家的人。

  但许多人不这样觉得,他们认为就是因为艋舺公园有很多游民聚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被处理」。主张驱赶、泼水当然是很不人道的做法,所以社会局採取了许多专案与措施,例如警方加强在艋舺公园巡逻,因此这里见警率很高。

  而社工也常常到艋舺公园探访,有新面孔的游民,就会聊聊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地方,需要安置的话,社工会协助找到住所,甚至还不用社工出面,这里的人就会叫你去梧州街36号(註)找社工了。

  不想接受安置,睡在公园的游民,他们的家当也会在每个人领到一个袋子后,打包好,然后在公园分成几个点,集中管理。等到晚上八、九点可以睡觉的时候,游民会取走袋子,并在地上打开铺盖,好好休息。隔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后,他们会再打包后,将袋子放回去,接着去旁边的广场排队,等着上工。接着就会有许多老人家早上起床后,从家中搭车来艋舺公园,开始新的一天。

  城市是属于大家的,尽最大的努力,让所有人都能好好在这城市生活。

  以前,艋舺公园的地下二楼曾经有一个很酷的地方,有许多的老人家会在那里看电视、喝茶、唱歌、跳舞,但很多人觉得那里暗暗的,很可怕,后来就被改造成了开放、干净、充满文创气息的商业空间了。

  那些看起来穷穷老老的人没有了,大家可以放心了,但那里也没有人了。
  然后大家开始检讨起为什么地下二楼没有人,一定是因为标示不清楚的问题。一定不是因为我们把原本在那里的人赶走了的缘故。
  另外,青草巷也被检讨了,觉得那里旧旧、乱乱的。事实上,我带着游客导览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青草巷有机的氛围。
  一走进去,扑鼻的青草味。抬头时,上面挂着像外星球的果实,低头时,也满满的草药。
  老板热情地问你要买什么,你可以跟老板讨论你的状况,老板会给你建议,之后你带着天然的花花草草,回家煮茶喝。
  你的感官会很忙,而我很喜欢。我希望这里不要变成棉花田生机园地那种风格,那样的店,已经很多了。

  万华,是个温柔的地方,包容着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人。老老的人,年轻的人,有钱的人,没有钱的人,有家的人,没有家的人。
  我其实很难过。很想问,因为不好「看」,观光客会害怕,所以不值得出现在这里吗?
  如果拆了艋舺公园,或办很多热闹活动,想办法让这些不体面的人不要出现在这里,那他们要去哪里?
  而龙山寺已经很多观光客了,这样还不够吗?艋舺公园也要更观光取向吗?我们到底要观光到什么程度?
  我们能不能让观光客看见,这城市除了光鲜亮丽以外,还有温柔的那一面?

  起初他们/马丁‧尼莫拉
  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产党员。

  当他们关押社会民主党人,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民党员。

  当他们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抗议。
  ——我不是工会会员。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我时,再也没人为我说话了。

  来自于维基百科reurl.cc/2g8Dm

  註:台北市万华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故事的开始

  我在一个非营利组织──芒草心慈善协会当社工,而社会倡议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社会倡议听起来很厉害,但其实也没有,就是澄清大众对无家者的污名与误解,让无家者自己说自己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于是,我很常出去简报或是街游(註1)。与游客互动时,我会跟他们说无家者不是好吃懒做、不是不愿意工作、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坏等等。因为讲过很多次了,有时候脑子里就像装了开关,按下去,就会跑出很多政治正确,听起来很弱势关怀的话。我甚至有时候一边想着其他事情,一边放任嘴巴自己动。

  不过,我其实有很长的时间,我觉得我在欺骗大家。

  我的个案就是不想工作啊!我陪他去就业服务站,为了改善他在意的外表,帮他染发、帮他填表格、载他去面试、拜託老板录用他,最后,他说太累,连尝试都不愿意,所以老板录取他,他还是没去上班。之后,无论我怎么劝,他却连跟我去找工作的时间,都不愿意开给我了。

  但,我还是必须一再地跟社会大众说:「无家者大多是因为健康状况、年龄、学历等因素,而被主流市场排除,并不是他们天性懒惰。」就算个案们再怎么机车,例如,不珍惜我替他媒合的工作机会。上班两小时,因为图书馆不能抽菸,就飙骂清洁公司主管三字经而离职。努力存了很久的钱,因为又跟人打架而赔光光,而我也曾经发生晚上留在办公室,被拿着大锁的个案找上门来……

  每一次发生这些事,我都只能在脑中,一直不断告诉自己,这是个案,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这些是例外。

  我努力把社会大众觉得感人的事情写在粉丝页上,但我并没有说出自己被破口大骂,走离开个案很远后,才蹲在西门町的人行道旁边大哭的事情。

  我努力呈现他们闪闪发亮的地方,用力忽略那些让我伤心的部分。但,这样实在太累了,我没有正向到那种程度,我也是会难过、会受伤、会哭的人,我没办法挤出那么多光明面给大家看,所以我的文字生产愈来愈少,我也愈来愈不喜欢自己自欺欺人。

  我甚至对自己生气。
  为什么我没办法像Carl Rogers(註2)一样有同理心?
  为什么我不能全然的接受个案的真实样貌?
  为什么我是这么差的社工……
  不管发生什么事,其实我并不气个案,我最气的是对个案生气、嫌恶、疲倦的我自己。

  于是,我开始叫自己不要那么硬撑了,我写不出来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就是写不出来。违心的话,就不要说。当我不再勉强后,我反而更有余裕去思考那些游民坏脾气,或我认为他们做了坏决定背后的原因。

  虽然,我目前还是没办法写出街友温馨感人的小故事,但心情的轻松状态比努力正向,努力假装心里住了Carl Rogers,好了很多。

  我现在一样整天唉唉叫,但至少叫得很畅快。我演讲一样是讲那些,但我开始不避讳去谈政治不正确的部分。是啊,就是有街友不工作,就是有街友脾气很坏。但你仔细想想身边的人或你自己,你应该也有认识类似的人吧?他们的差别,只是有没有家而已。

  无家者不是乖宝宝、小白兔,他们有他们的算计,他们有他们的纯真,他们有时候很机车。
  他们就是人,我也是。
  这就是我每天服务的对象。

  註1:指协助策划以街友为导览者的「街游」导览行程。期盼更多人能透过不同、多样的视角,走入台北,了解街友的生命经验,并打破诸多对街友不友善的刻板印象,改善污名。

  註2: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一九○二─一九八七年),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的创始者之一。
 

图书试读

阿北的自由
 
我在洗车场旁边的废地发现阿北。阿北平日睡在人行道旁边的木栈板上,下雨就改睡洗车场的铁皮寮。
 
最近气温低,阿北前几天感冒被送医。
 
刚从医院回来的阿北,正在看马路发呆,精神不错。
 
按照惯例,我先自我介绍。接着,我问他的姓名、生日、户籍地与家庭支持,还有露宿史等,结果,我发现了一件有趣而能切入会谈的事。
 
「阿北,明天是你生日耶!」
 
「明天是十月初十喔?」
 
「对啊。我要唱歌给你听,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我唱的很开心,阿北抓头傻笑,试图阻止:「麦安捏啦,哇欸拍谢,金故呒郎安捏啊……」
 
但菜鸟李社工我那么白目,而且阿北害羞,所以我唱得更嗨了。
 
「阿北,生日可以许三个愿望喔。第一个愿望,你想许什么?」
 
阿北看着他养的超肥天竺鼠──大宝、二宝、小宝,与两只狗阿花、小黑,「我想要安居。」
 
「太好了,阿北,你第一个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喔。我们那边有老人安养院,里面有人照顾你,煮饭给你吃,还可以种花、种菜、打麻将、唱卡拉OK。我之前去过喔,连我都想住了。阿伯,你都六十九岁了,睡这里,太辛苦了啦。接下来,冬天会很冷喔。」
 
废地铺满陈年的鸟屎,上面都是垃圾与废材。我看着和猫一样大的灰鼠跑过去。
 
「我想要安居,在『这里』安居。」阿伯用手比划着此地强调。
 
这里有他的老鼠、他的狗,还有会给他东西吃的好心路人,以及他熟悉了二十几年的生活环境。
 
他淡淡的说,这里有任何地方都没有的,自由。
 
「那阿北,你的第二个愿望呢?」他坚定的眼神让我知道,再多说什么,都无法说动他离开这里,除非他哪天身体不行了。
 
「第二个愿望喔⋯⋯快快乐乐吧。」
 
「那你现在快乐吗?」
 
我蹲在地上摸他的阿花。阿花是阿北餵食的流浪狗,胡子都白了,正在舔我的手。
 
「快乐啊。」
 
阿北看着他称为家,我们称为垃圾堆的地方。一派轻松,笑笑的说,他很快乐。
 
「阿北,第三个愿望不可以讲出来喔。你偷偷跟神明说就好。」
 
「厚。」
 
「你骑车路上小心喔。」
 
阿北和阿花、小黑、三只超肥天竺鼠、灰色大家鼠,与阿伯亲手栽种,如杂草的地瓜叶,目送我离开。
 
我不知道阿北的生活可以维持多久。他前面盖了好几栋豪华大楼。阿北日后一定会被路人反覆通报。

用户评价

评分

《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勒出一种沉重的画面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立刻获得心灵慰藉的鸡汤文,而是一种直击灵魂的叩问。那个“躺着”的身影,究竟是谁?他/她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而“你不伸手”的设问,更是直指人心的不作为与冷漠。年轻社工,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以及面对现实时的青涩与脆弱。书名中的“挣扎与泪水”,是这份职业最真实的写照,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次的心力交瘁,是无数次对人性的失望与希望的重叠。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年轻社工在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的内心挣扎,他们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无能为力中寻找突破口,如何在冰冷的现实中点燃温情。这本书,或许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人性光辉的致敬。

评分

《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这本书的书名,总是在我脑海里盘旋。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引子,更像是一种灵魂的拷问。那些“躺着”的人,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会躺在那里?而“你”——那个年轻的社工,又将如何面对这一切?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能选择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力不从心。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开这层面纱,让我们直面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倾听那些无声的呐喊。社工,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他们需要智慧、耐心、同情心,更需要一种超越常人的韧性,去应对那些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的难题。书名中的“挣扎与泪水”,预示着这绝非一段轻松的旅程,而是一场充满痛苦与感动的跋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也为那些默默奉献的社工们,献上最真挚的敬意。

评分

当我翻开《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压抑,但这种压抑并非令人窒息,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责任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年轻的社工,究竟要面对怎样不堪的现实,又如何在这重重困境中坚守?书名中的“躺多久”,仿佛是对一种停滞、一种绝望的直观描绘,让人不禁去思考,是什么让一个人陷入了这样的境地,而我们的社会,又是否有着足够的机制去拉起他们?我特别关注社工这个角色,在我眼中,他们是社会肌体中最脆弱但也最重要的节点,他们肩负着化解矛盾、提供支持的重任,却往往是那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消耗的群体。书中“挣扎与泪水”的字眼,预示着故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现实的磨砺和情感的拉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刻理解到社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他们背后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也许,在读完之后,我会对“伸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坚定的实践。

评分

这本《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的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直接而有力的呐喊。它没有拐弯抹角,而是赤裸裸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关于责任、关于行动、关于人性的问题。书名中的“躺多久”,仿佛在描绘着一种困境的持续,一种需要被打破的僵局,而“你不伸手”,则点明了关键所在——行动的缺位。这让我立刻联想到社会工作中那些充满挑战的案例,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那些在生活泥沼中挣扎的人们。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更是将这份工作的艰难与情感的付出具象化,让我对作者的经历充满了好奇与同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一位年轻社工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成长的,他们是如何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习,在一次次感动中坚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社工的职业,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人性深处温暖的史诗。

评分

这本《你不伸手,他会在这里躺多久?:一个年轻社工的挣扎与泪水》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我第一时间就被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光鲜亮丽的励志故事,而是直接点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力感,仿佛在直视那些被社会忽略的角落,那些需要帮助却又难以启齿的困境。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真实性所打动。社工这个职业,在我看来,是连接社会温情与冷漠的关键桥梁,他们往往要面对的是最复杂、最棘手的人际关系和生存难题。书名中的“挣扎与泪水”更是直观地描绘了这份工作的艰辛,不是简单的救助,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博弈、情感的消耗,甚至是对自身信念的拷问。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走进一位年轻社工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她在那份责任与理想的驱动下,如何与现实的泥沼搏斗,如何在一片片灰暗中寻找微弱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工的书,更可能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作为旁观者,对那些“躺着”的人们,是否有着足够的同情和行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