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势者变成助人者,一条充满温度的社工路
博幼基金会董事长李家同 推荐序
这本书应该是台湾第一本由弱势家庭孩子书写自己的成长经验,同时去映照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策略和脉络的书。这本书,对作者是一本生命故事爬梳,回答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以及「我为什么会这么做(社会工作)?」的书;对同样身处家境弱势的孩子,是一本生命启发的书;而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则是一本结合个案与服务的书,它触动人心最柔软处,却也严肃指出社会工作的要回归「人」出发,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在童年到青少年重要的人格形塑阶段,作者碰上了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难关—父亲生病去逝、家贫躲债、几度搬迁,生活极度不稳定。险险在每一环节处有「贵人」相助扶持—坚强的母亲、老师、大姐、同学妈妈、社福单位……,以及「慈父」的陪伴。
这些「贵人」出现的姿态和影响,经过岁月的沈淀,都转化为文炎日后从事社会工作的参照;而艰困中淬炼出的性格和价值,也带给文炎往后在社会服务工作上的深远影响。这些从他文章最后可以明显感受到:「我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有泰山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价值,也要有海洋的广度来期待个案的未来发展,不要小看自己的影响力,也不要侷限个案的可能性!这才是我认知的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