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

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实践神学
  • 门徒训练
  • 21世纪
  • 教会
  • 信仰
  • 属灵成长
  • 基督教
  • 当代神学
  • 文化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个21世纪的基督门徒,都需要实践神学的视野!

  当代社会多元的议题与现象,复杂的程度往往超乎我们的想像,使得「如何回应」成了基督徒的难题;不是为了尽力回应而疲于奔命,就是在缄默中暂不表态;为了成为勇于参与世界的基督徒,我们竟伤心失望、遍体鳞伤。

  有感于今日教会的处境,富勒神学院博士董家骅牧师写作了这本书,为读者引介实践神学的新探索。他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源与行动依据,帮助我们有能力面对各样的困境和问题,进而让每个处境、每样实践的行动,都能成为作主门徒的现场。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近年福音派实践神学的重大转向,指出实践神学的核心是「上帝的行动」,而不只关注上帝的本质。除了介绍实践神学的发展、方法论与应用可能,更提供了实践神学的步骤:描述当下探索处境神学反思更新实践。而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分辨三一上帝在事件当下的行动(「上帝,祢正在做什么?」),述说这份观察,并参与在祂邀请我们加入的行动中。

  透过神学的实践,我们可以在每一个选择的当下专注聆听、观察神的作为,学习拥抱犯错的可能,在进场实践与退场反思的不断交替进行下,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在与主同工中,生命被主的行动模塑,朝着上帝行动的方向前进:主的国度降临,世界得享真安息。

名人推荐

  实践神学的核心是,连结个人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无论是教会(群体)面向或个人面向。董博士不仅让我们看到实践神学的的历史根源,更展示了实践神学比它的伙伴(系统神学、历史神学、哲学)来得更为重要、生动与有力。他指出,实践神学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帮助我们确认、并留心注意上帝当前的行动。借着学术专业(如社会科学与领导学)以及基督徒信仰践行(如研经、祷告、省察),董博士帮助我们共同察验上帝此刻的行动,并以上帝子民之身分,参与其中。我为董博士的作品得以出版由衷感恩,期待本书能使教会更加强健,传扬福音。-布兰森(Mark Lau Branson)/富勒神学院戈达德(Homer Goddard)教席信徒事工教授

  神学本身并无法保证能真实、正确地传达福音。事实上,潘霍华曾说,当魔鬼问道:「上帝岂是真说……?」时,第一位神学家已然诞生。最佳状态下的实践神学,是寻求让神学回归在教会群体内的信仰场景,去经验永生上帝的行动。因此,实践神学旨在明确地寻找上帝在今日如何与我们相遇。董博士为亚洲处境提供了一本重要的书,在当中探索实践神学之场域与重要性。我们都能够从他身上有许多学习。本书绝对能以最佳的方式扩张你的视野。-路恩哲(Andrew Root)/路德神学院青年与家庭事工教授

  此书打破了「实践」不需要「神学」而「神学」不能够「实践」的刻板印象,从实践神学的发展、方法、展示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性清晰,而从故事着手的引介方式又可感受到作者的感性丰富,至于文字行云流水、平易近人到令人惊艳而忘记这还是一本教科书呢!-林鸿信/台湾神学研究学院系统神学教授

  对教会而言,本书来的正是时候!神学让人困扰的问题,在于它是一门没有特定实践法的学科;在华人教会里头的实践神学,倒过来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是一门没有神学的学科。而本书正是试图克服「神学」与「实践」之间的人为界线;此一界线向来造成华人教会的窘境。本书旨在探索与重申,思辨的神学家有其贡献,而重实践的圣徒也可以为牧养技巧赋予价值。本书文笔流畅,对实践神学有最新的讨论。董博士确切地指出,实践神学的定义不仅涉及教会事奉的牧养技巧,也关乎积极介入当代议题。对董博士而言,实践神学有公共神学的面向。他不时在书中以个人的教牧经验为例,使(探索)实践神学的前景不似威胁或胁迫,而是展现其积极与热情的向度。本书令人畅怀,因为它让实践神学不再是零星散布、毫无系统的「老派」事奉。整体而言,本书所提对实践神学之论证,将影响教会领导与教授实践神学的老师,更多涉入跨学科的对话与当代事奉议题的神学思考。-周学信/中华福音神学院教务长暨教会历史与神学教授
    
  若从一位牧者的角度,我认为实践神学的确需要大更新。现在华人教会的处境,或者我只能说香港教会的处境,已大响警号,需要神学实践者(亦即牧者们)有新的思维,既不因循,却也不是抛弃传统。只是,大家一窝蜂地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学习别人的现成事工和模式,却鲜有从神学的根本(或者从神学的思考切入),做好基本工夫。结果,对于急就章的药方,出现排斥或抗药性的反应,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在下乐见董牧师能以他的实战经验及跨科际整合的学养,撰写出华人教会现场(即牧者们的「日常」)当前需要的思维和实践考量,为此感恩!
  但愿华人牧者手执一卷,好好整理我们的思考框架,反思如何作出适切新世代的牧养。-周晓晖/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北角堂候任堂主任

  「神学」,有人说,那是神学家的发明,与我何干?有人说,那是人的话,信徒应当研读的是上帝的话。还有人说,那是天马行空的论述,无益于信徒的生活;甚至,读了就中毒。董教授的这本《21世纪门徒现场》显示,健康的神学是有益的,它引导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信念与价值观。家骅的学养,多年牧会的经验,与所关注的议题,都在此书表露无遗,其易读、易懂、轻松活泼的表达,带领读者进入健康的神学领域。恭喜家骅完成此书,也推荐给弟兄姊妹。-陈俊伟/创欣神学院院长暨系统神学教授

  家骅牧师认为对话不只是为了沟通、说服,而是为了爱。因此即使对方没有被说服,无法沟通,要让对方感受到爱!这是道成肉身的后现代版,也是实践神学的核心。家骅牧师如此相信,就如此行。-许南盛/中华福音神学院学务长暨实践神学助理教授

  笔者在神学院教导有关实践神学的科目近三十年,却很少看到由国人所写这样有分量的教科书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神学观念与牧养现场并行,是有志委身基督群体者所必读之书。-苏文隆牧师/美国正道神学院实践神学荣誉教授

  实践神学是根植处境进行反思、以行动回应上帝福音唿召的神学。我们相信基督肢体的茁壮需要的是实践神学,华文教会将受益于董家骅这一本用心的好书──有恩典、有真理、有个人鲜活的信仰生命。-邱慕天/台湾醒报副总编辑

  小时候,听到教会的长辈,对于年轻同工表达有意愿去读神学院时,讲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去读神学,还不如好好每天学神。」无独有偶,十年前我要离开国际非营利组织,准备申请国外的神学院装备自己的时候,当时的直属长官,也是一位大型教会的执行长老耳闻后,叹了口气说:「这些年来,没有看过读完神学院之后,更加属灵或更爱主的。」当时虽没有听懂言下之意,但也影响了我对神学的看法。
  家骅的这本书,可谓回应了从当时至到如今,这种未曾言明的对于神学之疑虑。我所认识的家骅,是个多产努力的作者,一个尽力的父亲,一个有肩膀的丈夫,一个受人喜爱的谦卑牧者,也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主门徒。他的每一个身分,其实都隐藏着「神学」,都需要深刻地去「实践」。
  此书带我们从家庭到公共场域,从对话的艺术谈到科技与人性,像是一本天路历程的旅游手册。神学进入了厅堂门廊、咖啡店与社群网路等各种场域,而每一个「作主门徒」的现场,就是我们的教室。-彭书睿/中华基督教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理事长
 
《信仰的维度:当代社会中的灵性重塑》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从未停歇。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结构、科技发展对个体信仰体系产生的冲击与重塑,提供一套跨越传统教条、着眼于实践智慧的灵性探索路径。我们不再满足于抽象的教义,而是寻求信仰在日常生活的真实落点、在道德困境中的指引力量,以及在社群构建中的粘合作用。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开对“当代灵性”的系统考察。 --- 第一部分:现代性与信仰的疏离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理性化、世俗化和个体解放——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宗教的权威性与解释力。 一、启蒙的遗产与信仰的黄昏: 我们首先回顾启蒙运动对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影响,探讨科学方法论如何取代神学解释,成为主流的认识论。在此过程中,信仰如何从“必然真理”退居为“个人选择”。我们将探讨尼采“上帝之死”的文化意涵,并分析这一宣告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并非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意义的碎片化。 二、技术进步的双刃剑: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处理信息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膨胀也带来了新的异化。我们探讨“算法伦理”与“灵魂关怀”的张力:当决策越来越依赖机器的效率模型时,人类特有的同情心、直觉和对“超越性”的渴望是否正在被系统性地削弱?本章将详细分析数字生活对注意力经济的重塑,以及这对深度沉思和灵性操练的侵蚀作用。 三、身份政治与信仰的窄化: 当代社会高度重视身份认同的构建与表达。信仰往往被简化为某一群体身份的标签,而非一种内在的生命实践。我们审视“文化基督徒”、“身份佛教徒”等现象,分析这种标签化如何阻碍了跨信仰的理解与对话,并使信仰的核心价值被政治正确或群体归属感所裹挟。 --- 第二部分:重构日常:信仰的微观实践 如果宏大的信仰体系难以维系,那么信仰的生命力必然回归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本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在琐碎、重复、高压的日常环境中,重新发现并激活灵性资源。 一、时间的解构与重塑: 现代生活被精确切割为工作时间、休闲时间、通勤时间,时间被商品化。本书提出“慢活”(Slow Living)哲学在灵性上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正念(Mindfulness)的实践,将时间重新纳入神圣的框架。这包括如何将例行公事(如洗碗、通勤)转化为一种专注的、有意识的“当下”体验,从而恢复对时间流逝的掌控感。 二、身体作为圣殿: 在强调心智超越的传统中,身体常被视为需要被约束的载体。本书主张一种“身体神学”的回归,探讨如何通过运动、饮食、睡眠等生理实践来维护和表达灵性健康。我们将分析瑜伽、太极等身体技术如何被世俗化,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其内在的“敬畏”与“合一”的本质,使其成为连接内在世界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的重建: 社区连接的松散化是现代病的显著特征。本章深入探讨“深度倾听”和“无条件的接纳”在人际交往中的实践价值。我们考察了小型互助小组、非正式的社群实践,如何超越商业化服务,提供真正的陪伴与疗愈。核心在于,信仰不再是单向的接受教诲,而是双向的、相互支持的生命见证。 --- 第三部分:伦理的挑战与行动的神学 当代世界面临着气候危机、贫富差距扩大、基因编辑伦理等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本书探讨信仰如何在这些宏大议题中提供有力的伦理指南和变革动力。 一、生态的觉醒与受造界的责任: 面对环境破坏,本书提出一种“宇宙性关怀”的神学视角。我们探讨如何将对上帝的敬畏延伸到对整个受造界的尊重,从资源掠夺转向共存共荣。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进步”与“繁荣”的概念,将可持续性置于核心地位。 二、公正的实践与经济的重思: 资本主义逻辑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绝对效率和无限增长的内在缺陷。我们探讨“慷慨的经济学”——如何通过支持本地化生产、公平贸易以及资源的共享模型,来体现信仰中对弱势群体的承诺。这不仅仅是慈善,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正义重构。 三、数字时代的道德边界: 虚拟世界中的匿名性、信息茧房效应和网络暴力,对传统道德规范提出了严峻考验。本书讨论了“网络良知”的培养,即如何在不被直接监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正直和同理心。我们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中潜藏的偏见,并呼吁人类的智慧必须介入,以确保技术为人服务而非支配。 --- 第四部分:灵性的成熟:整合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个体灵性成熟的最终目标——一种整合的、具有韧性的生命状态,并展望未来信仰实践的可能性。 一、整合的自我:理智、情感与意志的统一: 灵性成熟并非排斥理性或压抑情感,而是达到三者之间的和谐运作。我们将引入心理学模型,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思(Shadow Work)来整合内心冲突,达到一种内在的统一性(Wholeness)。这种整合使个体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局限,并以谦逊的态度面对未知。 二、叙事的疗愈与意义的再创造: 人类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和自身。在信仰疏离的时代,个体往往缺乏一个有力的“大叙事”来支撑其生命。本书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再创造”中,学习如何将生命中的痛苦、失败和转折点,编织进一个有目的性、有希望的个人生命叙事中。 三、面向未来的信仰共同体: 最终的实践形态将是超越围墙的、流动的社群。未来的信仰实践将不再依赖于固定的建筑或严格的仪式,而是存在于临时的、任务导向的、跨越文化和专业的合作之中。本书描绘了一种“游牧式”的灵性网络,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使命,以真诚的人际连接为基础,成为照亮世俗世界的微光。 本书旨在为那些在现代喧嚣中感到迷失、渴望一种更真实、更具实践性的生命体验的读者,提供一张既扎根于深刻思考又面向广阔世界的路线图。它不是提供一套既定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自身的探索热情,在纷繁复杂的二十一世纪,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性锚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董家骅


  在台湾出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工商管理系,赴美于富勒神学院取得道学硕士、神学博士学位(主修实践神学)。先后担任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华语青年堂牧师、英文堂牧师,二○一八年返台后成为石牌信友堂牧师,从事教会牧养、神学教育和参与公共对话。

  修读过往鲜为华人教会所知的实践神学博士,是上帝出人意外的带领,却让他看见一片「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神学新天地,也着力推动华人教会更多认识实践神学的内涵与贡献。过去几年教学踪迹遍及北美、欧洲、澳洲、亚洲及台湾教会,教授「实践神学方法论与当代议题」这门课,授课精华在本书中历历可见。

  清晰又带着平衡感的思考方式,加上温柔而敦厚的性格,在他的言语中总能体会到对上帝的信靠、对人的关爱。针对关键的议题,他也适时提出一针见血的评论与深具牧者心肠的建言,以文字牧养世界各地的华人基督徒。目前持续在北美《举目》、《海外校园》与台湾《传扬论坛》、《校园》杂志等处发表文章。

  他是一位实践神学家与牧者,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者,更期许自己能成为一位搭桥者,在教会实践与神学反省、专业神学家与平信徒门徒、教会的使命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信仰与公共参与之间,建立起连结。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进场的神学思考/胡志伟    i        
推荐序二:迈入三维的神学视野/庄信德    vii
推荐序三:回到神学本质的实践神学/毛乐祈    xiii
前言    001

1.小世界大哉问:实践神学与日常生活    005
第一部  实践神学的发展    025
2.现代世界的崛起    027
3.实践神学的发展和模式    047
4.福音派实践神学的进路    071
5.迈向一种华人福音派的实践神学    089

第二部  实践神学方法    111
6.描述当下:正视现况    113
7.探索处境:多维理解    127
8.神学反省:视域融合    141
9.更新实践:持续革新    157
10.科际整合:跨领域整合的基础    173
11.对话的艺术:在群体中做神学    193

第三部  实践神学的展示    211
单元一:个人与家庭    213

12.世俗社会中的安息与牧养    215
13.在夫妻生活中学习跟随耶稣    229
14.在亲子教养的迷宫中信靠上帝    245

单元二:教会与群体    261
15.权力:颠覆权力想像的门徒群体    263
16.领导:教会的使命与领导    275
17.佈道:佈道新思维    289
18.传统:传统的更新变化    301

单元三:社会与公共    311
19.公共参与:在公共空间忠心跟随耶稣    313
20.科技社会:科技与人性的大乱斗    325
21.科学知识:从追寻理解到发觉意义    337

 

图书序言

前言

  人生总充满许多意外,但在上帝的手中,每个人看起来的意外,其实都是在上帝的未来当中的惊喜种子。对于从小作文频遭历任国文老师「退货」,抽象思考上总觉得吃力的我来说,读神学博士是个意外,跨足文字工作是个意外,写书、出书更是个意外。然而,神学思考的起点,正是上帝出人意外的工作。

  我出生于台湾,在升学主义至上的社会长大,大学时深受校园福音团契的影响,在大专灵修班中体会到读经的喜乐,并在大学毕业当完兵后到美国接受美式神学教育,在两种教育模式中,体尝不同的教育风格。我的教会背景,和许多同年龄的人一样,是许多看似违和的组合。我在台湾的国语教会系统(石牌信友堂)长大,富勒神学院(Fuller)毕业后于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会,牧养来自中、港、台各地的华人留学生、青年、夫妻、家庭,并参与北美向中国本科生的宣教运动。二○一六年成为教会英文堂牧师,牧养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美国人。二○一八年上帝唿召我们全家搬回台湾,回到从小长大的母会石牌信友堂牧会,同时参与神学教育和公共对话,尝试在不同领域,作个搭桥的人。

  过去五年,有机会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神学院教授「实践神学方法论与当代议题」这门课,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教科书。近来香港基督教出版社翻译了英国学者所写的实践神学书籍,然而其中所举的教牧案例,因为处境的差异,对中、港、台和北美华人教会来说较为陌生。因此我在二○一七年开始动念,希望以「实践神学方法论与当代议题」这门课的内容为核心,撰写一本深入浅出,贴近华人处境的实践神学入门书。从二○一七年初开始构思撰写本书,夏天开始动笔,到二○一八年三月完成初稿,期间我们全家也决定从洛杉矶搬回到台北服事。本书的草稿是在北美牧会的最后一年完成,而这本书出版之时,我已搬回台湾定居,牧会近一年的时间。人生就像这本书所探索的实践神学一样,是一场在上帝引导下持续前进的旅程。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要向华人读者介绍「实践神学」这新兴神学领域的发展与不同进路,第二部分介绍一个从福音主义出发的实践神学方法,第三部分则是以这神学方法探索基督徒生活的不同主题。实践神学这个领域对华人读者来说相对陌生,因为我们习惯的是教牧神学和应用神学式的思维方式,要不就是把信仰实践放在教会牧养的框架中来探索(教牧神学),要不就是认为信仰实践仅是神学理论的应用(应用神学)。然而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与神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却是动态和相互影响的,信仰实践也不只限于教会群体内部的实践,也包括我们个人生命、家庭生活,以及面向社会和公共的层面。

  在这本书中,我把实践神学定义为:「从门徒群体所身在当下的处境出发,借着上帝的启示,在圣灵中以各样方式察验基督在此时此地的行动,更新我们的心和行动,以参与在其中,朝向上帝终末的国前进。」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教会群体中察验三一上帝在当下的行动,借由参与在其中,心意更新而变化,在所处的时空中诠释福音。」在实践神学的反思中,上帝是首先行动者,我们则是透过察验上帝的心意和在当下的行动,并在圣灵中参与在祂的行动中。实践神学反省是一个全人投入的活动,包括理性、感性和行动的投入,使我们朝向上帝的国而活着,因此实践神学也可被理解为是「作主门徒」(discipleship)的同义词。

  有别于一般的神学写作,这本书是以「投入性反思」的心态写成的。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尝试不躲在论述的背后,而是把自己的生命敞开在读者面前,因为我相信所有的神学反思都是投入性的,而不是在纯粹抽象和抽离的状态下进行的。书中大多数的例子,都是我第一手经历的事件(例子中的名字当然是用假名以保护当事人),而我也在这些事件中,产生新的经验,接而进行反省,而产生新的实践。

  虽然起念写这本书最一开始的动机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但其实我认为自己真正在做的,不是写一本书,而是开启一个对话的旅程。华人教会在过往的神学教育中,特别是与实践相关的课程,通常是给予学生一些具体可行的作法和经验分享。作法和经验的确重要,但当我们所面对的处境在快速变迁时,仅是把当下反省的结论分享出去,而没有训练人们神学思考的素养,是不足以回应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给予读者静态的「正确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场动态的实践神学探索之旅程,透过对话聆听上帝对祂百姓的引导和带领。我也期盼能在大公教会不同的神学传统,教会实践与神学反省,专业神学家与平信徒门徒,教会的使命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信仰与公共参与之间,作搭桥者。

  在这特别谢谢多位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鼓励和建议的长辈与朋友们。谢谢海外校园的编辑谈妮姐,妳是鼓励我开始写作的启蒙老师,邀请我在《举目》杂志定期发表文章,学习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路。我也要谢谢多位前辈和朋友给予我真实的回馈,让我有机会翻修草稿,精进本书的内容。如果这本书有任何的问题,实在是我个人的限制,而不是这些长辈与朋友的问题。谢谢苏文隆牧师、陈俊伟院长、周学信教授、 庄信德牧师、李建儒老师,以及我的好友毛乐祈、邱慕天、邓敦民和陈世贤,谢谢你们在这过程中,鼓励我,给我修改的建议,帮助我看到自己的盲点。谢谢校园书房出版社的编辑梁耿硕尽心编辑这本书,润饰我有限的文字表达,也谢谢编辑团队的协助,才让这本书能顺利出版。谢谢石牌信友堂和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的弟兄姊妹,让我在你们当中学习牧养和被牧养,爱人和接受人的爱,并给我空间摸索成长,包容接纳我的软弱和限制;没有你们的陪伴与同行,这本书就只有空泛的理论,缺少温度和实践的经历。

  谢谢我的父亲董基良长老和母亲蔡欣玲长老娘,在我回应上帝唿召的过程中,你们一路鼓励和支持我,并提醒我保持谦卑与单纯的心与上帝同行。谢谢两个我所深爱的儿子加诺和加予,上帝让我有机会参与在你们的成长中,是我极大的喜乐,能成为你们的父亲,也是我荣耀的唿召。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太太钟佳怡。结婚十四年,谢谢妳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回应上帝的唿召,并总在关键时刻提醒我回到上帝的面前,寻求上帝的心意,学习以基督的心为心。在婚姻中,每年我都惊讶地意识到,原来爱还可以更深刻和更丰富。妳对我的爱、直率、单纯和智慧,是上帝对我生命的祝福。「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箴三十一10)感谢上帝,生命中有妳与我同行。

  最后,「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一二七1)愿一切荣耀归与三一上帝,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这样的书名,我都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召唤。台湾的教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许多转型,但我们似乎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贴合时代脉搏的信仰实践方式。“门徒现场”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直接的呼唤,它表明这本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要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我经常在想,我们所信的神,祂是活在历史中的神,祂的作为从未停歇,那么,我们作为祂的门徒,又怎能停滞不前?“实践神学新探索”这几个字,预示着作者将要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信仰在21世纪的新可能。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也帮助我们台湾的弟兄姐妹,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重新思考门徒身份的意义,并在各个“现场”——无论是家庭、职场,还是社会运动——都能活出真诚而有力的见证。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制的信仰指南。

评分

这本《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的书名,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基督徒,读起来就觉得特别有份量。我平常在教会里,常常听到牧师和弟兄姐妹讨论信仰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里,如何让福音“活”起来,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书名里的“门徒现场”,就精准地抓住了我心中的那个痒点。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信仰,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社区互动,都应该是基督徒生命力的展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信仰生活,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门徒生命有更多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打破传统的神学框架,带来“新探索”,并且如何在“现场”中,也就是在真实的社会脉络下,来阐述这些神学理念。我预感,这本书可能会挑战很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加迫切地想要翻开它,看看那些“新探索”到底能带来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启发。

评分

《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这个书名,成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在台湾教会里服事多年,也亲身经历过信仰生活起伏的基督徒,我深切体会到,神学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生命的力量,不能影响我们与人互动的方式,那么它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意义。这本书的“门徒现场”和“实践神学”这些字眼,直接击中了我对信仰深度和广度的追求。我一直在思考,在21世纪这样一个充满科技、挑战和多元价值的时代,传统的门徒训练模式是否还能奏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能够“活出”信仰,并且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门徒?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考?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神学概念,而是能够真正触及到我们内心的挣扎,并且提供一条走出困境、活出基督生命力的新路径。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真实的“现场”,也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成为更成熟、更有影响力的门徒。

评分

《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台湾社会,这个充满活力却也伴随诸多挑战的土地。我在教会里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如何让信仰更贴近生活的讨论,很多弟兄姐妹都渴望找到一种更具生命力、更实在的信仰实践方式,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抽象的理论层面。“门徒现场”四个字,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我们,信仰不是在教会围墙内的表演,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展现的真实生命。而“实践神学新探索”,则给了我莫大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深刻、更前瞻的眼光,去理解并活出基督的教导。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神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张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为“门徒”这个身份赋予新的意义和实践路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新书,更像是一次关于信仰生命力的深度对话的邀约。

评分

拿到《21世纪门徒现场:实践神学新探索》这本新书,老实说,我当下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有书可以讲点实在的了!” 台湾社会现在充斥着各种信息,大家的生活节奏又快,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复杂的理论,而是能真正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信仰的指引。《21世纪门徒现场》这个书名,就好像一把钥匙,直接开启了我内心深处对“落地”神学的渴望。我一直认为,神学不应该只存在于神学院的象牙塔里,更不应该只成为牧师讲道的谈资,它应该是每个信徒都可以触摸、可以运用的“活水”。“现场”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我们每天所处的各种复杂环境:职场上的挑战、家庭里的矛盾、社会议题的讨论……在这些“现场”中,基督徒的身份和价值观该如何体现?这本书似乎承诺要给我们一个答案,而且是基于“实践”的答案,不是空洞的说教。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可操作的步骤,让我们这些在“现场”摸索的门徒,能够找到更清晰的 मार्ग(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