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九版)

宪法(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律
  • 政治
  • 教材
  • 九版
  • 法学
  • 中国宪法
  • 法律法规
  • 基础法律
  • 国家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宪法贵在实践,宪法教育是实践的基础。因此,这本书期许全民都能看懂,奠立全民宪法教育的基石,养成全民的宪法认知与宪法感情,并对台湾迈向自由民主法治的宪政国家,做出可能的贡献。这本书就是作者在「白话宪法」理念下的尝试,整本书总共分成六个部分,分别为:第1编宪法总论、第2编宪法基本原则、第3编基本权总论、第4编基本权各论、第5编国家组织论、第6编基本国策论。最新版尝试让阅读者能在浅白的文句中,养成一定程度的宪法涵养,并将国内外重要的宪法学文献融合入本书各段的论述,借此提升阅读者宪法学的深度,且对焦在这两年新增的大法官解释,适当整合在本书各个章节之中,而且将最新公民投票法修正的相关内容,完整的加以补充与论述,期待本书以最新的面目与读者相遇。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宪法(九版)》的图书,但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且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经典重塑: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法治之径:民主制度与公民权利的演变》 导言:时代的呼唤与法律的重构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社会结构的不断演进与治理模式的持续探索,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的核心动力。本书《法治之径:民主制度与公民权利的演变》,并非对既有经典条文的简单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如何从历史的碎片中提炼、构建和完善的学术专著。我们聚焦于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在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确立一套既能保障个体自由,又能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公民,提供一个审视法治精神、理解权力制衡的全新视角。 第一编:古代文明的遗存与国家形态的萌芽(约 300 字) 本篇追溯了成文法概念的早期萌芽。我们首先考察了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的城邦法制,以及罗马法在构建早期法律规范方面的奠基性作用。重点分析了这些早期体系如何试图在“君权神授”与“社会契约初现”之间找到平衡点。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中世纪的封建结构。不同于集中的专制,中世纪的权力分散状态催生了地方自治的雏形和习惯法的力量。我们详细探讨了《大宪章》(Magna Carta)的诞生及其对“王在法下”原则的早期确立意义。这一部分强调,现代宪政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古代统治弊端的深刻反思之上的。通过对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读者可以理解,任何稳定的法律体系,都必须根植于对权力天然倾向的警惕。 第二编:启蒙之光与现代宪政的诞生(约 450 字) 启蒙运动是理解现代国家结构的转折点。本编将重点剖析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巨匠对主权、分权和自然权利的核心阐释。 分权制衡的精妙设计:我们详尽分析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结构和内在张力。不仅仅停留在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机构的划分上,更深入探讨了“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机制在实际运作中如何通过相互制约,防止任何单一权力部门的过度膨胀。书中特别引入了比较政治学的案例,对比了议会制与总统制在权力分配和危机应对效率上的差异。 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重塑:这一部分着重讨论了“人民主权”概念如何取代“君权神授”。我们探讨了社会契约论在构建代议制民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定期的、自由公正的选举制度,将国家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同意之上。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宪政构建中,对女性、少数族裔和无产阶级权利的排斥与遗漏,为后续章节中对权利扩张的讨论埋下伏笔。 第三编:权利的边界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约 400 字) 如果说第一、二编构建了国家的“骨架”,那么本编则聚焦于宪法保障下的“血肉”——公民权利与自由。我们不再将权利视为政府恩赐的特权,而是视为人类尊严不可剥夺的固有属性。 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跨越:本书详细区分了古典自由主义强调的“免于干涉”的消极自由(如言论、集会自由),与现代福利国家所要求的“获得保障”的积极自由(如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我们分析了在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干预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宪法原则来界定国家干预的合法界限,避免陷入效率与公平的两难境地。 法治的深化: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本书特别强调程序正义(Due Process)在保障公民免受国家暴力和任意司法裁决中的核心地位。从无罪推定到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我们梳理了保障公民在面对国家权力时的法律武器。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如果程序上完美无瑕的判决结果却是极度不公的,实体正义应如何通过宪法解释的灵活性来加以弥补。 第四编: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宪法的适应性(约 350 字) 进入当代,国家主权的概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编着眼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跨国组织对传统宪政体系的冲击。 主权让渡与国际法的地位:我们分析了国际人权公约、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对成员国内部法律体系的渗透与重塑。在一个主权日益被“稀释”的时代,如何在国内宪法框架内界定国际条约的优先适用性,成为司法审查的焦点。 数字时代的宪法困境: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权、数据安全权等新型权利的界定变得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如何在维护公共安全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用古典的宪法语言去规范和约束新兴的数字权力——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所拥有的准公共权力。 宪法解释的动态性:最后,本书总结道,宪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僵硬文本,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的文献”(Living Document)。其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解释者们,能否以历史的智慧和前瞻的视野,确保这套根本大法能够持续有效地回应每一个时代的具体治理需求。 目标读者群:法学专业学生、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人员、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以及所有致力于理解现代民主运作逻辑的公民。本书提供的是思想的深度而非条文的记忆,它是一份关于“我们如何治理彼此”的深刻探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育典


  现 职
  .台南市副市长
  .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ERCCT)谘询委员
  .澳门法学学术顾问委员
  .中华民国宪法学会理事
  .台湾教育法学会常务监事
  .教育部法规委员
  .内政部国家公园计画委员会委员
  .台湾经济研究院顾问
  .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冤狱赔偿事件求偿审查委员会委员
  .台南市文化古蹟、公共艺术、地价评议、市地重划、区段征收、非营利幼儿园审议、私立学校谘询、学校午餐辅导、长照机构争议处理、就业歧视评议委员会委员兼召集人
  .台南市廉政、都市计画、教育审议、儿少保障、家暴防治、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兼副召集人
  .台南市不动产估价师惩戒委员会主任委员
  .台南市地价及标准地价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
  .台南市农地重划审议协调会、长期照顾推动委员会委员

  学 历
  .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杜宾根大学宗教学院研究
  .德国哥廷根及杜宾根大学教育学院研究

  经 历
  .国立成功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
  .国立成功大学当代人权暨永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系主任
  .国立成功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长
  .国立成功大学课外活动指导组主任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学金(2006-2007)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资深学者研究奖学金(2014、2018)
  .国科会暨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研究奖助(2003、2004、2005)
  .中华民国第47届十大杰出青年
  .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委员
  .原住民族委员会法规委员
  .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云嘉南分会召集人
  .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检察署犯罪被害人补偿覆审委员会委员
  .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检察署性骚扰防治委员会委员
  .台南地方法院冤狱赔偿事件求偿审查委员会委员
  .台南市法规审议、诉愿审议、教师申诉、特殊教育、行车事故鑑定委员会委员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监事
  .财团法人永续台湾文教基金会董事

图书目录

献 词
九版序——药害救济难以预见的宪法悲歌
序 言——宪法作为人生的真善美
本书引註格式说明

第 1 编 宪法总论 /1
 §1 人、国家与宪法 /1
  壹、人、社会与国家 /1
  贰、法律、国家与宪法 /1
 §2 宪法、国家法、国家学与政治学 /3
  壹、宪法的概念 /3
  贰、国家法与宪法的区别 /4
  参、国家法的概念 /5
  肆、国家学、政治学与国家法的区别 /6
 §3 宪法的功能、特性与种类 /7
  壹、宪法的功能 /7
   一、保障基本权的功能 /8
   二、组织与限制国家权力的功能 /8
   三、维持国家运作秩序的功能 /8
   四、促进国家整合的功能 /9
  贰、宪法的特性 /9
   一、宪法的最高性 /9
   二、宪法的原则性 /10
   三、宪法的开放性 /10
   四、宪法的政治性 /10
   五、宪法的妥协性 /12
   六、宪法的固定性与机动性 /12
  参、宪法的种类 /13
   一、以独立文书形式为标准 /13
   二、以修宪难易程度为标准 /13
   三、以制定机关为准 /13
 §4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变迁 /14
  壹、宪法的制定 /14
   一、制宪权的性质 /14
   二、制宪权的主体与程序 /15
  贰、宪法的修改 /15
   一、修宪的意义与必要 /15
   二、修宪的机关与程序 /17
   三、修宪的界限 /18
   四、修宪的方式 /21
  参、宪法的变迁 /22
   一、宪法变迁的意义 /22
   二、宪法变迁的原因 /23
 §5 宪法的解释 /25
  壹、一般法律解释的方法 /26
   一、文义解释 /26
   二、体系解释 /26
   三、目的解释 /27
   四、历史解释 /27
   五、比较解释 /28
  贰、宪法解释的特别方法 /28
   一、客观解释优先 /28
   二、宪法统一原则 /28
   三、和谐解释原则 /29
   四、最大可能有利原则 /29
   五、合宪解释原则 /30
  参、宪法解释的界限 /31

第 2 编 宪法基本原则 /33
 §6 民主共和国 /34
  壹、民主与共和概述 /34
  贰、国家形式的发展 /34
   一、传统的类型 /35
   二、现在的类型 /36
  参、民主的概念与内涵 /37
   一、民主的概念 /37
   二、民主的内涵 /38
   三、战斗性的民主 /43
  肆、共和的概念与内涵 /46
   一、共和的概念 /46
   二、共和的内涵 /47
 §7 法治国 /48
  壹、法治国的发展 /48
  贰、法治国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50
   一、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 /50
   二、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 /51
   三、法治国原则的实质意义 /51
  参、法治国原则的内涵 /53
   一、宪法的最高性 /53
   二、基本权的保障 /54
   三、权力分立原则 /55
   四、依法行政原则 /58
   五、法的安定性原则 /61
   六、比例原则 /66
   七、权利救济的保护 /69
   八、国家赔偿责任 /71
 §8 社会国 /74
  壹、民享与社会国 /74
  贰、社会国的发展 /75
  参、社会国的概念 /76
  肆、社会国的内涵 /78
   一、社会形成 /78
   二、社会安全 /79
   三、社会正义 /79
  伍、社会国的宪法规范效力 /80
 §9 多元文化国 /82
  壹、文化国的发展 /82
  贰、多元文化国作为国家目标 /84
  参、多元文化国的内涵 /87
   一、国家中立性原则 /87
   二、国家宽容原则 /90
  肆、多元文化国的宪法规范效力 /91

第 3 编 基本权总论 /93
 §10 基本权的发展与意义 /93
  壹、基本权的发展 /93
  贰、基本权的意义 /95
 §11 基本权的本质与法特征 /97
  壹、自我实现、法秩序与基本权 /97
   一、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的本质 /97
   二、自我实现、多元社会与法秩序 /98
   三、基本权作为自我实现与法秩序的整合规范 /98
  贰、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基本权规范体系 /101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权规范体系 /101
   二、概括基本权 /102
   三、特别基本权 /102
  参、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本质的法建构 /103
   一、主观权利 /104
   二、客观价值决定 /104
 §12 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106
  壹、基本权的保护领域与保护法益 /106
  贰、基本权功能建构下的保护法益 /107
   一、基本权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107
   二、基本权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113
 §13 基本权的主体 /124
  壹、自然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 /124
   一、基本权的权利能力 /124
   二、基本权的主张能力 /127
  贰、法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 /127
   一、私法人的问题 /128
   二、公法人的问题 /129
 §14 基本权的分类 /132
  壹、依基本权主体而分类 /132
   一、人权与公民权 /132
   二、自然人权利与法人权利 /133
  贰、依基本权规范而分类 /133
   一、列举规定 /133
   二、概括规定 /133
  参、依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而分类 /134
   一、被动地位 /135
   二、消极地位 /135
   三、积极地位 /135
   四、主动地位 /136
 §15 基本权的适用范围 /136
  壹、基本权的垂直效力 /137
  贰、基本权的水平效力 /139
   一、从水平效力到基本权第三人效力 /139
   二、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在德国的适用 /140
   三、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在我国的适用 /143
 §16 基本权的限制 /146
  壹、确定基本权的保护法益 /147
   一、解释可能涉及的基本权内容 /147
   二、把所涉事实涵摄到符合的基本权 /150
  贰、基本权保护法益是否受侵犯 /151
  参、从形式的规范面看限制的合宪性 /153
   一、宪法的直接限制:宪法保留原则 /154
   二、法律的限制:法律保留原则 /154
   三、宪法的内在限制:利益衡量原则 /156
  肆、从实质的手段面看限制的合宪性 /159
   一、特定公益目的的检验 /159
   二、必要性的检验 /164
 §17 基本权的救济:违宪审查制度 /167
  壹、违宪审查制度的原由 /168
  贰、违宪审查制度的分类 /168
   一、集中型和分散型违宪审查 /168
   二、抽象与附随的违宪审查制度 /170
  参、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171
   一、宪法规定下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 /171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声请主体 /172
   三、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声请客体 /173
   四、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基本权救济 /175

第 4 编 基本权各论 /179
 §18 平等权 /179
  壹、平等权的保障原由 /179
  贰、平等权的保障范围 /179
  参、平等权的主体 /182
  肆、平等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18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183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189
 §19 人身自由 /192
  壹、人身自由的保障原由 /192
  贰、人身自由的保障范围 /193
  参、人身自由的主体 /195
  肆、人身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19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19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01
 §20 人民不受军审自由 /207
  壹、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原由 /207
  贰、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范围 /207
  参、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主体 /208
  肆、人民不受军审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09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09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209
 §21 居住自由 /210
  壹、居住自由的保障原由 /210
  贰、居住自由的保障范围 /211
  参、居住自由的主体 /212
  肆、居住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12
   一、刑事搜索 /213
   二、行政检查 /214
   三、国防与军事目的 /214
   四、紧急或重大公共利益 /215
 §22 迁徙自由 /216
  壹、迁徙自由的保障原由 /216
  贰、迁徙自由的保障范围 /216
  参、迁徙自由的主体 /217
  肆、迁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17
   一、黑名单的问题 /217
   二、外国人的问题 /218
   三、役男出国的问题 /218
 §23 言论自由 /219
  壹、言论自由的保障原由 /219
  贰、言论自由的保障范围 /220
   一、保障的理论基础 /221
   二、保障范围 /223
  参、言论自由的主体 /226
  肆、言论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27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227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33
  伍、从言论自由衍生的通讯传播自由 /234
 §24 学术自由 /239
  壹、学术自由的保障原由 /239
  贰、学术自由的保障范围 /241
  参、学术自由的主体 /242
   一、个人的基本权主体 /243
   二、团体的基本权主体 /244
  肆、学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4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4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49
 §25 着作自由 /256
  壹、着作自由的保障原由 /256
  贰、着作自由的保障范围 /257
  参、着作自由的主体 /258
  肆、着作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58
 §26 出版自由 /258
  壹、出版自由的保障原由 /258
  贰、出版自由的保障范围 /259
  参、出版自由的主体 /260
  肆、出版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60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60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264
 §27 秘密通讯自由 /265
  壹、秘密通讯自由的保障原由与范围 /265
  贰、秘密通讯自由的主体 /265
  参、秘密通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66
 §28 宗教自由 /267
  壹、宗教自由的保障原由 /267
  贰、宗教自由的保障范围 /268
  参、宗教自由的主体 /270
  肆、宗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71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72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76
 §29 集会自由 /282
  壹、集会自由的保障原由 /282
  贰、集会自由的保障范围 /282
  参、集会自由的主体 /285
  肆、集会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8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8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国家保护义务的保护法益 /288
 §30 结社自由 /290
  壹、结社自由的保障原由 /290
  贰、结社自由的保障范围 /290
  参、结社自由的主体 /291
  肆、结社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92
 §31 生存权 /294
  壹、生存权的保障原由 /294
  贰、生存权的保障范围 /295
  参、生存权的主体 /295
   一、堕胎的合法化问题 /295
   二、安乐死的许可问题 /296
  肆、生存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97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97
   二、给付请求权的保护法益 /300
 §32 经济上的基本权 /302
  壹、工作权 /302
   一、工作权的保障原由 /302
   二、工作权的保障范围 /302
   三、工作权的主体 /303
   四、工作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04
  贰、财产权 /307
   一、财产权的保障原由 /307
   二、财产权的保障范围 /307
   三、财产权的主体 /308
   四、财产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09
 §33 权利救济请求权 /312
  壹、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原由 /312
  贰、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范围 /312
   一、司法上的受益权 /312
   二、行政上的受益权 /315
  参、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主体 /316
  肆、权利救济请求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17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317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321
 §34 参政权 /324
  壹、参政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 /324
  贰、参政权的主体 /324
  参、选举权 /326
   一、选举权的意义 /326
   二、选举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26
  肆、罢免权 /328
   一、罢免权的意义 /328
   二、罢免权行使的限制 /329
  伍、创制与复决权 /329
   一、创制与复决权的意义 /329
   二、公民投票法作为创制与复决权的实现 /330
 §35 应考试及服公职权 /335
  壹、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 /335
  贰、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主体 /336
  参、应考试及服公职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3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336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 /337
 §36 教育基本权 /339
  壹、教育基本权的保障原由 /339
  贰、教育基本权的保障范围 /340
   一、教育基本权的概念 /340
   二、从教育基本权到国民教育法的落实 /341
   三、从教育基本权分析教育基本法的立法迷思 /342
   四、教育基本权保障范围的釐清 /344
  参、教育基本权的主体 /346
  肆、教育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47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347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350
 §37 概括基本权 /357
  壹、概括基本权的保障原由 /357
  贰、概括基本权的保障范围 /358
   一、程序基本权 /359
   二、隐私权 /361
   三、结婚权 /362
   四、姓名权 /363
   五、契约自由 /363
   六、名誉权 /364
   七、人格权 /364
  参、概括基本权的主体 /365
  肆、概括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65
   一、原权层次 /366
   二、宪法基本权层次 /366
   三、一般法律层次 /366
   四、人民权利层级化的实益 /367
 §38 人民的宪法义务 /370
  壹、宪法义务与法律保留 /370
  贰、纳税义务 /370
   一、纳税的意义与租税法律主义 /370
   二、纳税义务的主体 /372
   三、税法的合宪性审查 /372
  参、服兵役义务 /373
   一、服兵役的意义 /373
   二、服兵役义务的主体 /373
   三、服兵役义务与宗教信仰 /373

第 5 编 国家组织论 /377
 §39 国家组织总论 /377
  壹、国家组织作为宪法的第二种结构 /377
   一、以国家权力为规范对象 /377
   二、以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 /377
  贰、民主共和对国家组织的要求 /378
   一、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 /379
   二、代议民主作为国民主权的实践 /380
   三、法定代表原则的宪法确认 /382
   四、定期改选在我国的强调 /383
  参、法治国原则对国家组织的要求 /383
   一、水平权力分立的要求 /384
   二、垂直权力分立的要求 /386
 §40 总 统 /388
  壹、宪法对总统的双重定位 /388
   一、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 /388
   二、我国宪法的设定 /389
  贰、总统的产生 /390
   一、总统的选举 /390
   二、总统的罢免与弹劾 /391
   三、总统的继任与代行 /392
  参、总统的特别义务与特别权利 /393
  肆、总统的职权 /396
   一、公布法令权 /396
   二、赦免权 /397
   三、授与荣典权 /397
   四、院际调节权 /398
   五、统帅权 /398
   六、缔约宣战媾和权 /398
   七、国家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 /399
   八、官员任免权 /399
   九、覆议核可权 /400
   十、解散国会权 /401
   十一、国家紧急应变权 /401
   十二、国家机密特权 /402
 §41 行政院 /405
  壹、行政院的地位 /405
  贰、行政院长的产生方式 /405
  参、行政院的组织与决策 /406
  肆、行政院的职权 /410
  伍、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 /410
   一、施政监督与国政共同参与关系 /410
   二、提案与审议关系 /410
   三、预算监督关系 /411
   四、决算监督关系 /411
   五、覆议关系 /411
   六、倒阁关系 /412
 §42 立法院 /413
  壹、立法院的定位 /413
  贰、立法院的组成 /413
  参、立法委员的特别权利 /415
   一、言论免责权 /415
   二、不受逮捕权 /416
  肆、立法院的职权 /416
   一、立法权 /416
   二、预算审议权 /417
   三、人事同意权 /418
   四、行政监督权 /419
   五、对总统、副总统的罢免与弹劾提议权 /422
   六、宪法修正案提案权 /422
   七、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权 /423
  伍、立法院行使职权的方式 /423
   一、议会不连续原则 /423
   二、议会自律原则 /423
   三、议事程序原则 /424
 §43 司法院 /426
  壹、司法院的地位与职权 /426
   一、制宪者原意与宪政实践 /426
   二、司法院的组织 /427
   三、司法院的职权 /428
  贰、大法官的职权 /429
   一、法令统一解释权 /430
   二、宪法解释权 /430
   三、违宪政党解散权 /430
   四、大法官解释的效力 /431
  参、司法独立 /431
   一、法定法官原则 /432
   二、政治中立原则 /432
   三、法官的身分保障 /432
   四、司法预算独立 /433
   五、法官自治 /433
  肆、司法权行使的界限 /434
   一、立法裁量 /434
   二、行政专业判断 /434
   三、人民团体内部争议 /435
   四、议会自律行为 /435
   五、统治行为 /435
 §44 考试院 /436
  壹、考试院的地位 /436
  贰、考试院的组织与决策 /437
  参、考试院的职权 /437
 §45 监察院 /438
  壹、监察院的地位 /438
  贰、监察院的组成 /439
  参、监察院的职权 /440
   一、调查权 /440
   二、纠正权 /440
   三、弹劾权 /441
   四、纠举权 /441
 §46 地方自治团体 /442
  壹、地方自治的本质 /442
   一、固有权说 /442
   二、承认说 /443
   三、制度性保障说 /443
   四、住民主权说 /443
  贰、地方自治团体的地位 /444
  参、地方自治团体的层级及其具体化 /444
  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 /445
   一、划分标准 /445
   二、划分实益 /447
   三、权限争端解决机制 /448
  伍、地方自治团体层级的权力分立 /450
   一、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 /450
   二、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450
   三、地方自治团体立法权的行使 /451

第 6 编 基本国策论 /453
 §47 基本国策作为宪法的第三种结构 /453
 §48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定 /454
 §49 基本国策作为宪政国家追求的国家目标 /452
 §50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意义 /457
 §51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功能 /458
 §52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效力 /460
 §53 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类型 /462
  壹、国家目标作为社会权 /462
  贰、国家目标作为制度性保障 /464
  参、国家目标作为宪法委託 /465
  肆、单纯的国家目标 /466

参考文献 /469
附 录
 中华民国宪法 /473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494
索 引 /501

图书序言

九版序

药害救济难以预见的宪法悲歌


  当一个人民罹患重症,在性命交关的危急关头时,大法官竟然以基金资源有限为宪法理由,要求没有医药专业知识的病人或家属,必须评估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否达「常见且可预期」,才能提起药害救济(释字第767号解释)!在此,以106 年为例,卫福部向700多间药厂征收7,000多万元的药害补偿征收金,平均每间药厂每年只要负担不到10万元,但管理这笔基金的卫福部,对因正常用药而成为听障的人民,却因为担心钱分不够而不给人民救济。卫福部这样的起心动念,已经令人难过,作为人民基本权守护者的大法官也以资源有限为理由,不让人民救济,更让人痛心!

  在释字第767号解释中,不仅完全没有提到弱势人民提起救济的形式权利,而且将要求一般人可预见的法律明确性原则转化为可由专业医师告知而预见,甚至在未论及人民健康权的保障依据与具体内涵下,直接论断系争规定并未违反比例原则。最后,导致多达5位大法官提出协同或部分协同意见书,另有5位大法官提出不同或部分不同意见书,可见药害救济法第13条第9款「常见且可预期之药物不良反应」的规范方式是否合宪,在大法官之间存在相当分歧的争议。

  在本案中,药害救济法第13条规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上提起权利救济的请求权,大法官应该尽量保障宪法第16条提起救济的最基本法治国基础,至于赢得救济与否,人民不会太苛责大法官的专业判断!事实上,「赢得救济与否」是由药害救济审议委员会做出专业判断,所以药害救济法第16条规定:「审议委员会受理药害救济案件后,应于收受之日起三个月内作成审定;必要时,得延长之。但延长期限不得逾一个月。」这里涉及的才是一个实质的确定获得补偿权利。

  此外,大法官的多数意见仍对系争规定作出了合宪解释,认为「一般受规范者(病人及其家属)依系争规定纵无法完全确知其用药行为是否符合请求药害救济之要件,惟应可『合理期待』其透过医师之告知义务、药袋上标示或药物仿单上记载,就用药不良反应之可预期性、发生机会及请求药害救济之可能性等,可以有合理程度之预见。」最后认定其与法律明确性原则尚无不符。这里的「合理期待」,是大法官的合理期待?是卫福部的合理期待?是药商的合理期待?但是,绝对不会是当事人的合理期待!什么时候,法律明确性原则又多了一个「合理期待」的要件!本号解释就系争规定在「法律明确性」的审查上,「合理期待」地要求病人必须寻求医师告知用药风险、知悉药袋标示及仿单记载,并且知悉主管机关针对医药上「常见药物反应」的认定标准,这等于是要求病人应具备医药专业知识,这算哪门子的「合理期待」?大法官天外飞来一笔「合理期待」的宽松标准认定,无怪乎过去总是被质疑:「究竟法律明确性的审查有无相对客观而可操作的标准存在?或一直以来都只是披着客观审查的外衣,骨子里头依靠的其实只释宪者的直观或语感?」

  最后,本号解释恣意的认定病人及家属「有合理程度的预见」,而仅以「有助于前开目的的达成」,却完全没有检验必要性与合比例性原则,轻率完成比例原则的审查!本来,大法官在释宪案中,应扮演人民基本权守护者的宪法角色,尽可能尝试站在申请释宪人民的同理心角度,设身处地穷尽宪法释义学上的解释方法,去落实每个人民在宪法上保障的基本权,尤其应该念兹在兹的是:以人民的弱势与困境作为宪法思维的起心动念,才不至于鸣奏出令人痛心的宪法悲歌!

  这本宪法,第1版因我的内心关怀,着重在基本原则与基本权的论述;第2版主要补充了国家组织的论述;第3版加强宪法作为全民共识的论述;第4版除了将最新的大法官解释新增融入各处外,更希望「尊重他人」能成为法律新鲜人学习宪法的基础;第5、6、7、8版不但对焦在公民素养作为宪法的教学目的,而且增补了国内外重要的宪法学文献,借此提升本书所掌握的宪法学深度,并改版以APA方式增列详细参考文献;第9版则主要对焦在将这两年新增的大法官解释,适当整合在本书各个章节之中,而且将最新公民投票法修正的相关内容,完整的加以补充与论述,期待本书以最新的面目与读者相遇。

  最后,这本宪法教科书的最新改版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李庆南协助增补与校对等繁重工作,也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良善互动与积极鼓励。
 
许育典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宪法(九版)》在处理台湾独特的政治现实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的宪法理论,而是结合了台湾自身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解读。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主权”和“领土”等敏感问题时,所采取的审慎而清晰的态度。书中提到,这些概念在台湾的政治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及相关的法律解释是如何随着时代而调整的。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条文,更是在讲述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一段属于我们台湾人的历史。此外,它对于“国家赔偿”和“国家责任”的探讨,也让我对政府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当政府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出现失误,导致人民受到损害,宪法是如何规定政府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知道,政府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同样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九版的更新,更是让我看到了,在面对新的社会议题,比如网络信息传播、个人数据保护等,宪法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和应用的。这本书让我感觉,宪法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回应着社会的脉搏。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宪法(九版)》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它会像很多教科书一样,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它不是一本让你死记硬背条文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你一步步去理解宪法的精髓。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穿插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也更容易消化。例如,在阐述“权力分立”的原则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而是通过描述过去某些历史时期,权力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弊端,来凸显三权分立的重要性。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台湾的政治体制会设计成这样。另外,这本书对“比例原则”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解释了在限制人民权利时,政府行为的必要性、适切性和最小侵害性,这些都让我感觉,宪法不仅仅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更是对人民权利的有力保障。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被激发了去主动思考,去质疑,去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活泼,不像一般的法律书籍那么严肃,反而带着一丝启发性的互动感,让我觉得学习宪法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这本《宪法(九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成了可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显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背景,无论是法学院的学生,还是对政治法律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能从中受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修宪”过程的介绍。它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需要修宪,以及修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程序和考量。这让我明白了,宪法的修改并非易事,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的社会共识。这让我更加珍惜现行的宪法,也更加关注未来可能的修宪动向。另外,书中对“政党法”和“选举制度”的解读,让我对台湾的民主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解释了政党如何运作,以及选举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的参政权。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让我对自己作为选民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参与政治,而是更主动地去了解和思考,去行使我作为公民的权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自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宪法的人,也能轻松阅读,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宪法(九版)》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宪政体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书籍,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人权保障”部分的论述,它详细列举了宪法所保障的各项基本人权,例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隐私权等等,并且通过丰富的案例,解释了这些权利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被维护的。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因为我知道,我的基本权利是有法律作为后盾的。而且,九版的更新,让这些内容更加与时俱进,比如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也做了相应的阐述,这对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书中还对“释字”的解读进行了详细说明,这让我明白,台湾的司法院大法官是如何通过解释宪法来解决重大的法律争议,以及这些解释是如何影响台湾社会的。这让我对司法独立和宪法解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觉,宪法不仅仅是政府运行的框架,更是保障我们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基石。它让我更加珍惜台湾现有的民主法治,也更加关注如何继续维护和发展我们的宪政制度。

评分

这本《宪法(九版)》真的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法律基石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宪法离我们很遥远,似乎是政治家们在讲堂里讨论的抽象概念,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它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政党运作的规范,到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这本书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用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实际的案例,生动地解释了宪法原则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谈到言论自由时,书里引用了一些涉及媒体报道和个人言论的法院判例,这让我瞬间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在网上发表的观点,背后都有宪法赋予的底气,但也同样面临着需要被审慎考量的界限。更让我惊喜的是,九版的更新,让我看到了宪法精神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解读和发展。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来说,了解宪法,不仅仅是认识法律,更是认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和权利。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法律约束的公民,而是一个可以主动理解和运用宪法来维护自身权益的参与者。它让我思考,在每一次投票、每一次参与公共事务时,我们都在行使着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力,也在承担着公民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