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物权(11版)

民法物权(11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法
  • 物权
  • 法律
  • 教材
  • 法学
  • 11版
  • 理论与实践
  • 权利
  • 财产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及珍藏的好书!

  如果您打开民法法典,翻到物权编,每个条文都是似曾相识、却不曾在您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本书是您的最佳选择。是的!物权法的学习方法,本书清楚的告诉您。

  如果「物权」之于您而言,除了所有权和抵押权之外,其余的,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么,这本书穿针引线式的解说,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帮助您将看似独立的物权规范,一一串起。是的!物权法的体系架构,就从本书开始建立。

  如果您正在考海里浮浮沉沉的奋斗,拿起物权法实例题,虽是若有所思,却又不知从何下笔,本书严选重要的实务见解及全真考题,清楚的示范实例题的思考层次、解析方法,以及如何快速的找出争点。是的!观念与考试的连结,本书完整的传递给您。
现代民事法典研究:合同与债权基础(第十二版) 一、本书导论:合同与债权关系的理论基石 本书聚焦于现代民事法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合同法与债权法领域,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学生以及对商事活动有深入需求的商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理论框架与实务指引。我们深知,在市场经济的复杂运作中,合同作为私法自治的核心体现,是调整财产关系和规范交易行为的根本工具。本版在保持对经典法学理论严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吸收了近年来全球主要法域在合同解释、情势变更、违约责任认定及新型合同关系(如数据协议、知识产权许可)方面的最新发展和立法趋势。 (一)债权法总论的深化理解 债权法是调整特定主体之间请求为或不为一定给付的法律关系。本书首先从债的发生、主体、客体和效力等基础概念入手,系统梳理了债权产生的各种法定和约定基础。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债权体系的结构性演变:从传统的给付义务到更为复杂的附随义务和告知义务的扩张,阐述了诚实信用原则如何在具体合同履行过程中具体化并成为衡量当事人行为合法性的“软性标尺”。 我们对情势变更原则(Hardship Doctrine)的探讨进行了显著扩充。面对全球供应链中断、地缘政治冲突及气候变化等带来的不可预见风险,本书不仅对比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不能履行”与“履行显失公平”之间的分野,更结合最新的判例法,探讨了法院在平衡契约严守(Pacta Sunt Servanda)与公平正义原则时的裁判思路与司法克制(Judicial Restraint)。关于债务不履行与责任承担,本书详细区分了给付不能、给付迟延和不完全履行,并结合最新修订的损害赔偿规则,细致分析了可预见性规则、惩罚性赔偿的界限(在非惩罚性法律体系内),以及非财产损害赔偿(如精神损害)的适用范围。 (二)合同的订立与生效机制的精细分析 合同的成立是债权关系产生的起点。本书对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特别关注了电子通信环境下要约撤回、要约失效的认定标准。对于要约的“确定性”与“授予承诺的意图”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 要约的相对人审查:本书详细论述了要约人撤回要约的自由度与受要约人信赖保护之间的冲突。此外,针对格式条款的控制,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公平”标准,深入探讨了“不合理地加重对方义务”的具体量化指标,并结合消费者保护立法的最新趋势,探讨了格式条款的披露义务和解释推定规则。 (三)合同的效力与解释:从文义到目的 合同解释是法律适用的核心技能。本书强调,现代合同解释已从单纯的文义解释(Literal Interpretation)转向目的性解释(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我们系统阐述了如何运用交易习惯、当事人缔约目的、合同的整体结构乃至缔约前后行为,来揭示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合同效力障碍的类型学:本书对意思表示瑕疵(错误、欺诈、胁迫)的构成要件进行了严格界定,区分了可撤销与无效的法律后果。尤其在涉及重大误解的认定上,本书引入了“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注意义务”标准,旨在避免当事人利用自我疏忽来规避合同义务。关于显失公平的法律行为,本书着重分析了“乘人之危”与“重大不公”的构成要件,强调了法律干预私法自治的必要边界。 二、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 (一)积极履行与附随义务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不应仅仅局限于标的物的交付或价金的支付。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阐述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Ancillary Duties),包括提供必要的信息、协助义务、安全保障义务及保密义务。这些义务的违反,即便不直接导致主给付义务的落空,也足以构成违约责任。我们详细论述了附随义务的法定化(Statutorization)趋势,即它们正在从合同解释的“推定内容”转变为法律明确规定的独立义务。 (二)情势变更与合同目的落空 如前所述,本书对情势变更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章节,我们侧重于其法律后果的处理。当情势变更发生后,法律提供的救济路径包括: 1. 义务的延期或部分免除:在风险暂时性或部分可控的情况下。 2. 合同的修改:由法院主导,使合同内容恢复衡平。 3. 合同的解除:当履行基础彻底丧失,且无法通过修改恢复合同时。 本书对比了不同法域在裁判中对“风险分配”与“诚实信用”的权重差异,为应对国际商业风险提供了实用的决策参考。 (三)违约责任与损害赔偿的精算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界定了违约责任的认定标准、免责事由及救济措施。 1. 可预见性规则的细化应用:探讨了“通常的损害”与“特殊损害”在赔偿范围上的界限,尤其在涉及技术合同和知识产权侵权导致的间接损失评估中。 2.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关系:详细分析了约定违约金的司法审查机制,包括“过分高于”的标准,以及在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特定领域内,如何处理约定违约金与法定赔偿的择一适用问题。 3.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系统梳理了根本违约(Fundamental Breach)的认定标准,并区分了催告解除与即时解除的适用条件,强调了解除权行使的除斥期间限制。 三、特定合同类型的比较性研究 本书超越了一般合同法的理论框架,对现代商业社会中最常见、最复杂的几类合同进行了专项分析,并融入了最新的贸易实践和监管要求。 (一)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与瑕疵担保 重点关注国际货物买卖中关于风险转移的“交付”与“所有权转移”的区分。在瑕疵担保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买受人的检验和通知义务,以及检验期届满后的法律后果。对于“暗藏的瑕疵”(Latent Defects),本书研究了不同法域中对出卖人责任的长期化趋势。 (二)融资租赁与借贷合同的特殊性 对于融资租赁,本书分析了其融资性与服务性的双重属性,及其在破产程序中的特殊地位。借贷合同方面,关注了利率的法定限制、高利贷的界定标准以及循环信贷等新型融资工具的法律规制。 (三)承揽、建设工程与运输合同 在承揽合同中,重点分析了工作成果的质量保证与技术指导义务的界限。建设工程合同方面,本书详尽论述了工程变更、工程款的优先受偿权(留置权或担保权益)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运输合同则侧重于承运人的免责事由和对货物灭失、损坏的责任限额规则。 四、新业态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合同法挑战 面对数字经济的冲击,本书设立专章讨论了与传统合同法理论的交叉与冲突。 1. 数据使用协议与许可:数据作为新型资产,其许可(License)与转让(Assignment)的边界,以及数据产权的模糊性对传统合同解释的挑战。 2. 平台责任与“隐形合同”:分析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居间人或独家销售商时,其责任的扩大化趋势,以及用户点击接受(Click-wrap Agreements)的法律效力。 本书力求提供严谨的法律论证、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务案例支撑,是理解和运用当代合同与债权法律体系的权威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淑明


  经 历
  司法官特考及格
  律师高考及格

  学 历
  台湾大学法律系法学组毕业
  台湾大学法律系研究所民商法组毕业

  着 作
  民法总则
  债法总论
  债法各论
  民法物权
  民法入门
  民法基础五讲
  民事诉讼法(第一~四册)
  原来~答案要这样写-财产法
  财产法(I)-契约法
  财产法(II)-侵权行为法.物权法

  论 文
  美国反倾销制度损害要件之研究(硕士论文)
  物之瑕疵担保与不完全给付之竞合
  代客停车,把车弄丢了,该怎么赔?
  抵押权人之次序权

图书目录

改版序
序 言

第1章 物权行为总论
导 读/1
一、物权之对世性/1
二、物权法定主义、公示原则、公信原则/2
三、物权行为/3
第一节 基本原理原则介绍/5
案 例 1 /5
一、物权法定主义/6
二、公示原则/8
三、公信原则/11
第二节 物/28
案 例 2 /28
一、物权vs.物/29
二、不动产vs.动产/30
三、部分 vs.成分 vs.孳息/36
第三节 物权行为/40
案 例 3 /40
一、基本概念/43
二、不动产物权之变动要件/47
三、动产物权之变动要件/59

第2章 所有权
第一节 所有权总论/65
一、所有权之法律性质/65
二、所有权之权能/66
三、所有权之保护/70
案 例 4 /70
第二节 时效取得/92
案 例 5 /92
一、概 说/95
二、动产所有权之时效取得/96
三、不动产所有权之时效取得/98
四、其他财产权之时效取得/102
五、时效取得之中断/107
六、时效取得之效力/108
第三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118
案 例 6 /118
一、相邻关系之法律性质/118
二、邻地损害之防免/125
三、水的相邻关系/127
四、邻地使用关系/129
五、建筑物及植物之越界/134
六、公用地役关系/139
第四节 动产所有权/149
第一目 遗失物之拾得/149
一、要 件/149
二、程 序/150
三、报酬请求权/153
四、遗失物所有权之取得/155
五、财产价值轻微之遗失物之特殊程序/156
第二目 添 附/158
案 例 7 /158
一、附 合/158
二、混 合/162
三、加 工/162
四、添附之效力/164
第五节 共 有/170
导读──共有之基本概念/170
第一目 分别共有/171
一、概 说/171
二、共有人之内部关系──处分权/174
案 例 8 /174
三、共有人之内部关系──管理权/199
案 例 9 /199
四、共有人之外部关系──兼论「债权之准共有」/215
案 例 10 /215
五、共有关系之消灭/230
案 例 11 /230
第二目 公同共有/267
案 例 12 /267
一、「公同共有」之形成原因与基本概念/268
二、公同共有人之内部关系/272
三、公同共有人之外部关系──兼论「债权之准公同共有」/276
四、公同共有关系之消灭与公同共有物之分割/285
第六节 区分所有/291
案 例 13 /291
一、背景说明/292
二、专有部分/294
三、共有(用)部分/296
四、基 地/303
五、地下室停车位之权利归属释疑/305

第3章 用益物权
第一节 用益物权总论/311
一、数个用益物权可否同时併存?──谈物权之「排他性」/312
二、数个担保物权可否同时併存?──谈物权之「优先性」/313
三、担保物权与用益物权可否同时併存?──谈物权之「优先性」/313
第二节 地上权/316
一、地上权之权利内容与基本概念/316
二、地上权人之权利与义务/318
三、地上权之消灭/328
四、地上权与土地租赁权之关系/337
五、区分地上权/340
第三节 农育权/348
一、农育权之权利内容与基本概念/348
二、农育权人之权利/349
三、农育权人之义务/350
四、农育权之消灭/351
第四节 不动产役权/353
一、役权之基本概念/353
二、役权之特性/354
三、不动产役权之权利内容与设定目的/356
四、不动产役权之取得原因/357
五、不动产役权人之权利与义务/360
六、不动产役权之消灭/361
第五节 典 权/363
一、典权之权利内容与基本概念/363
二、典权人之权利与义务/364
三、出典人之权利与义务/370
四、典权之消灭/374

第4章 抵押权
第一节 普通抵押权之特性/375
一、抵押权概说/375
二、抵押权之从属性/376
案 例 14 /376
三、抵押权之不可分性/390
四、抵押权之物上代位性/395
第二节 普通抵押权之效力/403
一、抵押权所得担保债权之范围/403
案 例 15 /403
二、抵押权所及标的物之范围/414
案 例 16 /414
第三节 普通抵押权人之权利/438
一、次序权之让与/438
案 例 17 /438
二、次序权之抛弃/441
三、抵押权之保全/447
四、抵押权人之其他权利/450
第四节 抵押人之权利/455
案 例 18 /455
一、民法第八六五条/457
二、民法第八六六条/458
三、民法第八六七条/463
四、物上保证人与保证人间的关系/465
第五节 共同普通抵押权/471
案 例 19 /471
一、概 说/472
二、共同普通抵押权之设定──自由选择权保障主义/472
三、各抵押物应负担金额之决定方式/472
四、共同普通抵押权之实行/474
五、实行后,物上保证人与债务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478
第六节 普通抵押权之消灭/481
案 例 20 /481
一、抵押权消灭之原因/482
二、抵押权之实行/483
三、法定地上权/494
第七节 最高限额抵押权/503
案 例 21 /503
一、最高限额抵押权之特性/503
二、最高限额抵押权所担保之债权/507
三、最高限额抵押权之确定与实行/514

第5章 动产质权
案 例 22 /523
一、动产质权之特性与设定/524
二、动产质权所得担保债权之范围/525
三、动产质权所及标的物之范围/526
四、质权人之权利──论转质权/528
五、动产质权之消灭/531
六、营业质/536
七、最高限额质权/538

第6章 留置权
案 例 23 /541
一、留置权之发生原因/541
二、留置权所得担保债权之范围/551
三、留置权所及标的物之范围/552
四、留置权人之其他权利与义务/552
五、留置权之消灭/554

第7章 占 有
案 例 24 /561
一、占有之意义/562
二、占有之取得与丧失/566
三、占有之效力/571

图书序言

改版序

  相信许多法律人每每提到物权法,都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的确!和债法相较之下,从学校课程时数到法条的数量,物权法真的是「矮」一大截。可是,不论是国家考试所占比重,乃至于实务案件出现的频率,物权法的重要性绝对不在债法之下。所以,本书的第一要务,便是先带着读者们了解物权法的学习方法及其自成一格的体系,然后再将物权法的概念,精确、详尽地介绍给各位,最后再补充最高法院判决先例的精华。相信您在读完本书之后,不但对物权法不再感到陌生,还会有一番全新的体认。

  说说今年改版的重点吧!实务见解向来是物权法最重要的学习素材,只要有最新公布的大法官会议解释、决议及判决先例,笔者自然不敢稍有怠慢和遗漏。尤其是今年接二连三的出现数则大法官会议解释及最高法院民事庭决议,釐清了争议许久的问题;要想了解这些实务见解的来龙去脉,不能只「背」结论,笔者从争点的源头开始,一步步地解析,让您知道实务与学说见解究竟在争什么?又处于什么样的两难抉择?相信您看了本书的分析之后,更能知其所以然。
  
  法学先进们的研究精神,一直是笔者的学习榜样,谢在全老师、蔡明诚老师、吴从周老师、吴瑾瑜老师、游进发老师、侯英泠老师……等,在这短短时间内即发表了为数可观的学术论文,笔者均逐一仔细阅读、分析整理后,于本书适当章节为您详细解说。

  近几年来,笔者投注了相当多的心力研究民事诉讼法,如何将物权法的理论与民事诉讼法相连结?该如何撰写诉之声明才能妥适地表达对物、而非对人的权利?凡此,绝大多数的民法物权教科书,显少有所着墨,可这些知识的学习,却是各位将来在从事实务工作时,立即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刚好借由这次的改版,就若干极具重要性的案例,尤其是和共有(公同共有)、准共有(准公同共有)及占有等相关者,从民法基础理论到当事人适格、诉之声明的写法、诉讼性质及确定判决的效力,一贯又完整地于本书中传达给您。

  尽管本书之定位乃教科书,但笔者更乐于以「过来人」的经验,提供读者未来生涯规划的方向。为了让各位及早熟悉国家考试的题型,历年精选试题的收录是绝不可少的。笔者收录直至2018年为止的律司第一试试题作为各个章节的【练习题】;至于第二试的实例问题,则选择适当者作为本书的【案例】。透过【案例】及【练习题】的验收,您可以踏踏实实的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

  「好还要更好」!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提醒自己的座右铭。希望这些努力及改进方向,能让这本小书更臻完美。当然,您的支持和鞭策,仍是笔者继续努力不懈的动力,敬请不吝指正,期待得到您的回响!

李淑明
2019年8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物权法最头疼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体系性太强,概念又非常抽象,很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但是,《民法物权(11版)》这本书,真的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通过清晰的逻辑框架和丰富的实例,一层层剥茧抽丝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分析物权变动原因时,对于“原因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区分,以及在区分不同原因下物权变动效力差异的论述。这一点在理解大陆法系物权变动的基本原理时至关重要,而这本书的讲解,可以说是做到了言简意赅,却又直击要害。 另外,书中对于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在担保物权部分,作者对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不同担保物权的设立、效力、以及实现方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并且还结合了大量的判例,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抽象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是如何适用的。比如,在分析抵押权优先受偿问题时,它不仅仅局限于法条的规定,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抵押权之间的顺序、以及物上代位性等复杂问题,让我对担保物权的整体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民法物权(11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物权法教材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民法物权(11版)》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罗列和解释,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物权法的深层逻辑和理论基础。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占有制度时,对于区分“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以及占有保护请求权的内容。这一点在理论上很重要,因为占有制度是物权法的基石,而这本书的讲解,让我对占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紧密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大量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案例。比如,在讨论共有时,它不仅分析了区分所有( condominium)的设立和效力,还探讨了公寓大厦管理条例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经常会把书中的案例和自己工作中的遇到的情况进行对照,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指引我在复杂的物权法领域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物权法定主义”的深刻阐释,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对物权类型及其内容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民法典中的物权类型,而是从历史发展和理论演变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物权法定主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和稳定物权秩序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理解整个物权法的体系至关重要,而这本书的讲解,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其次,它对于不动产登记的讲解,可以说是精细入微。从登记的效力、登记的更正、涂销,到不动产的分割、合并、分割继承的登记程序,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且穿插了大量的判例和实务指导。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处理不动产登记事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典。尤其是关于土地开发和分割的章节,它不仅仅介绍了法律规定,还结合了实际的开发案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法律风险和操作要点。

评分

让我觉得《民法物权(11版)》这本书与其他物权法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将物权法置于整个私法体系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展现了物权法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作者在探讨物权变动的原因和方式时,对于“合同”在物权变动中的作用,以及“公示”在物权变动中的必要性,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物权变动的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另外,书中对于担保物权的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详细解释了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传统担保物权的设立、效力及实现,还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担保方式,如最高额抵押权、让与担保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司法实践,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担保物权的运作。尤其是在处理实际案件时,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支持,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案件的法律脉络,并做出更具说服力的判断。

评分

这本《民法物权(11版)》真的是我近几年读过最扎实、也最有启发的一本物权法教材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给吸引住了。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追溯到最根本的法理依据,然后再引申到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讲到不动产所有权时,作者不仅细致地解释了登记的公示公信力,还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探讨了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和限制,以及不动产登记错误时权利救济的各种路径。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平时接触的案子经常会遇到登记瑕疵的问题,而这本书提供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可以说是非常宝贵。 而且,这本教材的例子选择也非常有代表性,很多都是台湾地区实际发生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判例,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能让我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的适用。例如,在讨论地上权时,它不仅分析了传统地上权的设立和行使,还深入探讨了融资地上权、区间地上权等新兴的物权形态,并结合了相关的司法实践,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这个刚入门不久的法律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让我能够更快地掌握物权法的精髓,并且能够自信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