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陶艺家60

台湾现代陶艺家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总的来说,台湾陶艺家在创作的地理位置,虽然位在中国支脉的边缘,但并未承袭中国对于釉色烧造与型制规范所着重的传统,而是相较崇尚自由、崇尚自我内在发掘的创新态度,更多在材质实验、创作技巧与风格的深究,甚至将陶艺提升至纯艺术作表现,关注社会脉动、为时代发声,做为表彰自身独特性与艺术位置的重量。──黎翠玉

  台湾现代陶艺的兴起,大抵以1981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中日现代陶艺家作品展」,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当年仍属年少的黎翠玉,就是随着这股风潮,一起成长;从看陶、作陶、到话陶,黎翠玉见证了台湾现代陶艺的成长、茁壮,也成为这段历史最贴身、忠实的观察者与记录者。──萧琼瑞/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美术史学者

  除了具有生态结构、专业的分析与掌握能力之外,对于艺术家本身、艺术家工作环境、艺术收藏家等,黎翠玉也有极为近身的观察能力和理解态度。也许这正是她的书,让人觉得具备多元专业、亲切生活与充满人性的原因。──黄海鸣/前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1990年代投入陶艺创作的黎翠玉,其艺术版图以陶艺为核心,涉略艺术史、策展、评论、行销等多元范畴,始终贴近台湾的陶艺生态;2006年开始,黎翠玉于《艺术家》杂志开辟「志上话陶」专栏,持续纪录台湾陶艺的生态发展至今。

  《台湾现代陶艺家60》为黎翠玉「志上话陶」专栏之精华集结。收录其自2016年起,亲身访谈的六十位在教育、造形、釉药和文创等方面深具特色的台湾当代陶艺家。黎翠玉以创作者、观察者,以至纪录者的细腻视角,评介陶艺家们的艺术风格,以及创作的心路、理念与成就;更透过实际专访的照片影像,带领读者走进陶艺家的工作室,直击每位陶艺家在成形、烧窑等方面特有的独创技法,领略陶艺作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全书文字亲合,并收录丰富的作品及艺术家工作室图像,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陶艺入门书。

本书特色

  《台湾现代陶艺家60》为《艺术家》杂志「志上话陶」专栏之精华汇编,收录六十位台湾当代陶艺家的精彩专访纪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黎翠玉


  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硕士
  独立策展人、艺评人
  艺术家杂志「志上话陶」专栏撰述

  2003
  第一届国际陶艺期刊主编论坛(中国陕西富平)

  2004-2011
  策展「破陶展」系列于北教大、竹教大、北艺大,及台中县、彰化县文化中心、台北当代艺术馆等,掀起一波探讨陶瓷观念的热潮。

  2006
  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现代陶艺邀请展」撰写〈台湾近代陶艺年表〉
 

图书目录

序1 为台湾美术史篇章再添一块基石 萧琼瑞
序2 串起陶艺大社群生态的这个人与这本书 黄海鸣
自序 技术、艺术、生态──台湾现代陶艺探索 黎翠玉
陈佐导│「偎红挹翠」铜红釉窑变之美
王修功│以色逐光、挥洒烈釉
孙 超│璀璨如钻石的「结晶釉」
张继陶│「美人」斗彩、姿态万千令人陶「醉」
邱焕堂│为台湾陶艺奠定现代主义思想
陈焕堂│陶艺界传承经典的表征
苏世雄│釉雕出美丽的桃花源
曾明男│陶艺运动重要的擘画者
范振金│「釉彩瓷板画」集陶艺、绘画之大成
杨元太│以雕塑内聚能量,体现土地的灵动
李茂宗│走向国际抽象变异的前行者
李永明│传颂原始生命力的咏歌者
李亮一│开启台湾现代陶艺盛况的推升者
蔡荣祐│台湾现代陶艺发展隽永的缩影
吕淑珍│直觉陶塑、体现烈爱
孙文斌│在铜红釉器里闪亮存在着
谢正雄│台湾首位举办柴烧个展的陶艺家
杨文霓│见证台湾现代陶艺发展的四十年
林瑛│形大、气阔力与美的经典
刘镇洲│简静厚润的陶艺之美
郭雅眉│刻画、雕镂美丽的梦土
陈景亮│超越触觉、迷惑视觉
连宝猜│陶塑体现同理心与人道精神
邱建清│从传统四角窑变造成个人创作柴窑的第一人
萧鸿成│蕴含老灵魂的古典青瓷
林振龙│自「瓷扬窑」集大家所成、酿生多元陶艺风格
林锦钟│致力在釉彩实验的陶艺家
陈正勋│和谐共构的「陶木」系列
郑永国│物质象征与剧场观看的容器演绎
邓惠芬│具有疗癒力量的绘本陶艺
江有庭│纯铁单挂的藏色天目釉
沈东宁│浪漫主义的现代文人
林国隆│从旧文化翻转出新时代价值
伍坤山│「点」出对土地恋恋情怀
余成忠│有如剧场般的陶塑篇章
张 山│生锈的陶艺铁工厂
曾永鸿│千姿百态的陶柱人生
吴水沂│台湾现代柴烧陶艺的先行者
宫重文│随形敷色、平淡有致的文人陶艺
李金生│拟真、构成的陶艺风格
彭雅美│以「蕨」代风华挪移强韧的生命承担
廖瑞章│飘荡又依旧茁壮的种子
许明香│再现乡土古厝与怀旧物件
李幸龙│漆与陶溶融变脸的「漆陶」美学
谢嘉亨│热情西班牙「金彩」情调
罗森豪│从观念艺术到天目釉碗皆熔融于地土当中6
汤润清│拟真物件、迷惑视网膜印象
许旭伦│挺立在莺歌陶瓷战区的战将
卓铭顺│理性、精准「游戏式」陶艺风格
苏保在│青瓷器用兼具古典雍容与现代爽利
陈淑耘│刚柔并济的陶瓷大器
吴伟谷│低限几何的陶塑美学
黄玉英│具原始象征与现代符码的燻烧风格
李宗儒│超越失败的陶艺─「稻草泥枝」系列
周妙文│具魅惑力的头像装饰
官贞良│类珠宝的新陶艺价值
章格铭│以细微差异创造无限价值
施宣宇│飞翔的机械世界
林博裕│可变身的有机雕塑陶艺
黄敏城│非典型分模线、无配方黑釉的神祕况味

 

图书序言



为台湾美术史篇章再添一块基石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美术史学家 萧琼瑞


  台湾现代陶艺的兴起,大抵以1981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中日现代陶艺家作品展」,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当年仍属年少的黎翠玉,就是随着这股风潮,一起成长;从看陶、作陶、到话陶,黎翠玉见证了台湾现代陶艺的成长、茁壮,也成为这段历史最贴身、忠实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为现代陶艺进行介绍、推广、记录,较早有故宫宋龙飞的「志上陶艺展」,在《艺术家》杂志连载长达20余年;2006年之后,则有黎翠玉的「志上话陶」专栏,也是在《艺术家》杂志连载,迄今已超过百余篇,现集结成书,也将为台湾美术史篇章再添一块基石。

  黎翠玉本身娴熟陶作,既有过多次个展,也创作了几处公共艺术,包括:台北市捷运中山站地下街的〈惊赞蝴蝶谷〉(2013)、台中朝阳科技大学的〈等候〉、〈泉源〉蝴蝶装置(2013),乃至南投「牛耳艺术村」的蝴蝶装置(2015)等。由于是从创作者的身份出发,黎翠玉的介绍文字也就充满一种亲切的同理心与熟悉度,何况自2016年起,她更加入亲身的访谈,让文章中更增添了临场感与对话性。

  收录在本书中的陶艺家,共计60位,从最年长的陈佐导(1925-),到最年轻的黄敏城(1979-),横跨半个多世纪。年纪的分佈极为平均,相信这并非偶然,而是黎翠玉的史家之眼,她显然在各个年龄层中,找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而这种依年龄排列介绍的方式,也是个人在处理台湾美术史时经常採取的方式。

  有人质疑:为什么不依风格或技法加以分类?显然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往往本身不是创作者;因为没有一个创作者,愿意自己的作品和其他的创作者放在一起,说他们是同一种风格或技法!而依出生年代排列,却往往无形中就能呈显出创作者的时代特色与风格渐变。

  此外,黎翠玉的文章,在史实陈述与创作意念之中,经常能取得平衡;同为创作者,黎翠玉在意艺术家投入创作的心路历程与生命经历,但也不失揭露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及武功秘诀(包括:土料、釉药、烧窑⋯⋯等个人技法),最后还能给予平实的成就评价。

  阅读黎翠玉的文章,也不能忽略她优美、精简的文字技巧,如:论及孙超(1929-)时,开门见山就直述:「孙超,令人迷幻的『结晶釉』,散发科技与原始两种极端特性。突破釉彩旧样式,建立新美学观,主要是他在传承东方文化菁华后,穿越时光隧道,连结西方现代体系,以艺术转身术重整了釉彩密码,创造『新』结晶釉华丽的完美。」

  论及蔡荣祐(1944-)时,则说:「蔡荣祐是陶艺时代的『承先、启后』者,他承接台湾陶瓷转型到现代陶艺,让陶艺品走进生活,陶艺家开始靠作品为生,形塑『专业陶艺家』的第一人。他也是开启陶瓷技艺,将传统拉坯装饰上多挂的釉彩,启动出『拉坯即是陶艺』的第一人。」

  论及罗森豪(1965-)时,则作:「『飘盪的灵魂有肉体来归纳,浮动的思绪借创作来安置,而起起落落的人群与纷纷扰扰的社会,需要一块地土装载!』早年罗森豪总是怀着热情,用力拥抱脚下的土地,因此他创作作品时也始终充满对当下台湾社会的批判。之后他改做『天目碗』,开始以轻柔的心,探索潜藏在土地下的『微尘液相』,透过解读天目釉的过程,体悟生命与天地连结的关系。」

  总之,均能直探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理念、艺术成就、及历史定位,十分难得。这是一本适合一般人阅读的陶艺入门书,也是值得创作者参酌、学习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记录历史、容纳本土荣光的美术史着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