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家世

周恩来家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恩来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
  • 中国近现代史
  • 家世
  • 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共历史
  • 红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考证了周恩来家族从1017年到1983年,前后长达近千年的家族史。在这段周氏家族史中,由于人口众多并时过境迁,不少人名不见经传;不少地方发生变化,难以查找;不少称谓都已经消失。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本书写了近200人的传记,其中超过500字以上的就有80多人。近千年来随着周氏家族不断繁洐、迁徙,从湖南迁到河南,而后到浙江杭州、诸暨、绍兴,最后周恩来所属的这支才落户于淮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此,本书介绍了与周氏家族有关的十多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以资料详尽的史实,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面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周恩来的家族史,并以周恩来个人家族史的兴衰为参照,展现了大时代下中国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风雨如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与家国命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晚清至民国时期,一群在剧烈社会变革中挣扎、探索与奉献的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它并非简单罗列人物事迹,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传统崩塌、西方思潮涌入、民族危亡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复杂心态、思想流变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型期作为关键节点,展现了他们如何从“师夷长技”的器物层面转向体制、文化乃至哲学层面的深刻反思与实践。 第一部:旧梦的黄昏与新芽的萌动(1840-1898) 本部分追溯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面对坚船利炮的冲击,所经历的认知危机与最初的觉醒。重点描绘了早期洋务运动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中体西用”派的实践路径及其内在矛盾。他们既是晚清政权的支柱,又是现代化尝试的先驱。 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 探讨其对西方的认知局限性,以及在禁烟运动背后蕴含的对国家安全的敏感。 湘军与淮军的兴衰: 分析地方精英力量的崛起,如何重塑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这种权力结构对后续政治气候的影响。 早期译介思潮: 详述西方自然科学、政治制度思想(如君主立宪思想的零星引入)如何通过有限的渠道进入中国,以及它们在士大夫阶层中引起的窃窃私议与抵触。重点关注戊戌变法前夜,知识界对于“救亡”路径选择上的分歧与探索。 第二部:激流中的抉择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1898-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传统政治体制的彻底瓦解,也为知识分子带来了“做主人”的巨大兴奋与随之而来的迷茫。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潮转换,以及新文化运动如何从思想深处颠覆了传统伦理。 革命的知识底色: 考察孙中山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其如何吸收了中西方的政治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动员民众的口号。 清末新政与教育改革: 分析新式学堂培养出的第一代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人才,他们在政治参与上的急切与经验的匮乏。 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 深入剖析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人物,如何通过文学和思想启蒙,对国民性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探讨“德先生”与“赛先生”在实践中的挫折,以及这种彻底的文化反叛对中国社会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 五四运动的遗产: 阐释五四运动如何成为知识分子群体身份认同的转折点,促使一部分人转向更激进的、关注底层民众的理论,为后续的意识形态选择埋下伏笔。 第三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主义的辨析与选择(1927-1949) 国共两党的对立与抗日战争的爆发,将知识分子的抉择推向了残酷的现实考验。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在动荡中坚守学术良知、如何在战争中定位民族立场,以及不同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大学的“孤岛”: 详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维系了中国现代学术的火种。研究这一时期学者们(如冯友兰、梅贻琦等)在学术独立与国家危亡之间的平衡术。 左翼与右翼的争论: 细致对比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如对国家建设的务实派)与倾向于社会革命的知识分子(如关注阶级矛盾和反帝运动的群体)的思想路线。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以及它如何为许多有识之士提供了清晰的社会分析框架。 知识分子的“人民化”趋势: 分析在战争的洗礼下,知识分子对“人民”的概念重新定义,以及他们如何从庙堂之高,走向乡村与工厂,力图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内战阴影下的最终站队: 描述1945年后,随着内战的加剧,知识精英群体最终在“走哪条路”的问题上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以及这批人在新中国成立前面临的复杂局面。 结语:历史的回声与现代性的追问 本书在结尾处总结了这一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贡献与局限性,探讨了他们所确立的“知识分子精神”——一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捆绑的责任感,对当代中国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叙事,更是对“中国如何现代化”这一世纪性命题的深刻反思。 本书特点: 本书广泛参考了大量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回忆录及学派内部的论战文献,力求还原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心路历程。叙事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化处理,呈现出复杂、立体、充满人性挣扎的历史群像。全书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在历史的巨大惯性与外部的猛烈冲击下,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人,如何理解、定义并试图改造自己的国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版前言    15
再版前言    17

一、始祖    25
1.祥符周氏始祖周敦颐传       25
2.周敦颐—周靖世系表           30
3.周敦颐之后二世、三世小传         30

二、诸暨紫岩      33
1.诸暨紫岩族始祖(周敦颐四世孙)周靖传    33
2.周敦颐之后五世、六世小传         34
3.诸暨紫岩族世系表     36
4.克顺公紫岩谱序         36
5.诸暨和紫岩的历史与现状  37

三、诸暨南门      41
1.诸暨南门族始祖(周敦颐七世孙)周治·周誾·周恪及八世、九世、十世小传     41
2.诸暨南门族世系表     42
3.《南门梅轩公家乘》自序  43
4.诸暨南门概况   43
5.诸暨南门周氏的迁徙——周桥周氏和后马周氏同为周恪之后 44
6.周谨到周庆世系表     50

四、绍兴周桥      51
1.绍兴周桥始祖(周敦颐十世孙)周澳传        51
2.周敦颐之后十一世、十二世小传           51
3.绍兴周桥族世系表     53
4.《周桥(周氏)宗谱》序  53
5.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54
6.周桥简介 61
7.周恩来与鲁迅属周桥同宗  62
8.周恩来与鲁迅的革命友谊  65

五、绍兴后马      69
1.绍兴后马始祖(周敦颐十三世孙)周茂传    69
2.周茂之后二世、三世、四世小传           71
3.后马村、上午头及其历代名人    71

六、宝祐桥周氏  77
1.宝祐桥始祖(周茂四世孙)周庆传      77
2.周茂之后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小传        77
3.五十房始祖周懋章     79
4.宝祐桥周氏世系表     80
5.周茂之后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小传  80
6.《周氏破塘祖茔祭簿》和《老八房祭簿》介绍      81
7.百岁堂(五十房)世系(从周懋章到周恩来的父辈)    87
8.周恩来的太高祖父周文灏  88
9.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           89
10.周元棠族弟周左泉  100
11.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及夫人樊氏    102
12.周樵水胞弟周光焘,侄子周殿魁、周骏发及后代          106
13.宝祐桥河沿·百岁堂·诵芬堂         109
14.周恩来1939年在绍兴祭祖与续谱      115
15.周起魁的堂弟周延春         122
16.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嘉琛及其子女    124
17.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嘉璋           136
18.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金麟           137
19.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尚麟           138
20.五十房族人周希农  139
21.五十房族人周文炳  140

七、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及其兄弟          143
1.祖父周起魁       143
2.大祖父周晋侯   148
3.二祖父周昂骏及夫人郑氏  150
4.三祖父周联骏   157
5.五祖父周子庞   157
6.千古名郡淮安   157
7.周恩来与淮安   162
8.周恩来的故居   164

八、周恩来的父亲及其兄妹们        169
1.父亲周劭纲       169
2.母亲万氏(十二姑)           181
3.嗣父周贻淦       186
4.嗣母陈氏(三姑)与她的父亲陈沅      188
5.四伯父周贻赓和夫人杨氏  193
6.八伯父周贻奎和夫人杨氏  203
7.大伯父周炳豫   211
8.二伯父周龢鼐   212
9.三伯父周济渠与他的大舅哥钱能训      214
11.六伯父周嵩尧           225
12.姑母周桂珍和姑父王子余           232
13.表弟王贶甫     240

九、周恩来的外祖父家          247
1.外祖父万青选   247
2.舅舅万立钟、万立钰、万立锐、万立锽、万立*、万立鉁及后代万叙生、万方澍、万芳贞         251
3.清河万家世系简表     259
4.表舅龚荫荪和夫人蔡氏及后代    260
5.表哥陈式周       268

十、周恩来的祖母家    273
1.鲁登四小传       273
2.鲁氏世系表       275
3.皋埠镇介绍       276
4.鲁登四的后代   277
5.周恩来父亲的表叔和老师鲁小和           280
6.周恩来的表叔鲁觉侯           282
7.周恩来与陶尚钊是祖表亲  283
8.陶堰镇介绍       285

十一、周恩来的兄弟们          287
1.胞弟周博宇(恩溥)和夫人王兰芳      287
2.胞弟周同宇(恩寿)和夫人王士琴      292
3.十堂弟周恩硕和夫人陶华  305
4.大堂兄周恩涛   309
5.四堂兄周思夔   309
6.五堂兄周恩焕和九堂弟周恩宏    311
7.十一堂弟周恩煦         311
8.十三堂弟周恩彦         311
9.十四堂弟周恩霔         315

十二、周恩来的岳母杨振德 321

十三、周恩来与邓颖超          331
1.相识         331
2.定情         332
3.结合         334
4.别离         335
5.遥念         336
6.恩爱         337
7.家庭         340
8.心碑         342

十四、周恩来的十条家规      345
1.家庭遵循的道德规范           345
2.恋爱婚姻家庭生活     348
3.教导亲属过好「五关」       351
附录一 周嵩尧中举资料      357
附录二 周氏渊源考    365
周氏本支世系      365
二十世以下附记于后    369
附录三 周同宇访谈录          371
1.我们家族亲属中对总理影响、帮助较大的几个人  371
2.我的父亲 373
3.总理旅日回国后的有关情况         374
4.总理旅日旅欧时的主要经济来源           374
5.1928年总理和大姐去苏联途中的情况           375
6.其他         375
附录四 周嵩尧谈周恩来的亲属   377
附录五 有关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和官职的考证         383
附录六 续在家谱上的「恩勤」是谁? 387
附录七 1766—1992年周氏家族大事记         389
附录八 世系表  419
附录九 绍兴师爷        425
1.佐治         426
2.宾师         428
3.游幕         431
4.仁恕         436
第一版后记          441
再版后记    45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周恩来家世》,我最大的体会是,伟人的养成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家庭根源。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周恩来总理的家谱,更是深入挖掘了他成长的土壤,以及他家族成员们的人生轨迹。我特别被书中对周恩来父母早年经历的描述所吸引,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后辈的期望。这种朴素而坚韧的精神,无疑对周恩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于周恩来早期教育的描写,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亲友,都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我了解到,周恩来并非孤立存在,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深受他家族成员的影响。即使是一些在历史洪流中相对“边缘”的家族成员,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努力还原他们的人生片段,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族文化对一个人品格塑造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家族、关于传承、关于时代的深刻解读。

评分

初读《周恩来家世》,我本以为会是一部严谨的家谱式梳理,却没想到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选择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非简单罗列生卒年、婚配信息,而是深入挖掘了周恩来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思想变化,以及他们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如何相互激荡、彼此塑造的。从淮安那个小小的周家庄园,到上海的革命浪潮,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每一位家族成员的故事都如同跳跃的音符,共同谱写了一曲家族史的交响乐。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亲戚的介绍,更是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周恩来总理在政治生涯之外,那份珍贵而复杂的情感联系。比如,对于一些早夭的兄弟姐妹,作者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史料的考证,还原了他们在那个年代的生存困境,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普遍的生存不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周恩来父母的描绘,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相濡以沫、坚韧不拔的精神,似乎也为周恩来日后的品格奠定了基石。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家族成员们或喜或悲的人生轨迹,体会着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渺小,又在渺小中窥见人性的光辉。它让我对“家”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也让我对周恩来总理这个伟大的名字,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认知。

评分

《周恩来家世》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也折射出周恩来总理个人成长的重要轨迹。我一直对周恩来总理那严谨、务实、温厚的气质印象深刻,而这本书通过追溯他的家族历史,让我窥见了这种特质的源头。书中对周恩来早期家庭环境的描绘,包括他的祖母、父母,以及其他亲属,都为我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童年。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贫苦家庭的挣扎,但也看到了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周恩来伯父周嵩尧的记述印象深刻,虽然他的人生道路与周恩来大相径庭,但作者并没有简单评判,而是试图从时代背景和个人选择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命运。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可读性和思考价值。通过对周家几代人经历的梳理,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变迁,更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所能做出的选择与挣扎。这本书让我对“家”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周恩来总理的伟大,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认识。

评分

《周恩来家世》这本书,让我对“传承”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周恩来总理以其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楷模。而这本书,则将这份伟大的精神,追溯到了他的家族根源。从祖辈的勤劳善良,到父辈的坚韧不拔,再到周恩来自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仿佛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家族的优秀品质一脉相承。书中对于周恩来姑姑、伯父等远房亲戚的生活轨迹的描写,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周恩来总理相去甚远,但作者依然从中挖掘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让我觉得,无论身份高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始终是相通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周恩来与家族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描绘,即使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即使因为革命事业而聚少离多,那种血脉亲情的力量依然存在,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他支持和温暖。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伟人的家世,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缩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重要性,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力量。

评分

《周恩来家世》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个伟人是如何在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下成长的。作者并非仅仅关注周恩来总理本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他的整个家族,细致地勾勒出他祖辈、父辈、叔伯姑姨的人生轨迹。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家庭的生存困境,也看到了他们对知识和未来的期盼。书中对周恩来父母早年生活状态的描写,那种清贫中的坚韧和对子女的关爱,无疑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周恩来早年求学经历的梳理,以及他身边的长辈和亲友在他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言传身教”的力量,以及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品格塑造的不可替代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一个具体而微的家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明白,伟人的养成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家庭和社会根源。

评分

《周恩来家世》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温度并存。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会停留在他们政治上的成就或失败,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另一面。这本书却恰恰弥补了这一点。通过对周恩来家族成员的细致描摹,我看到了他们在那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比如,书中对周恩来早年教育经历的描写,以及他周围长辈们对他的影响,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伟人是如何在家庭的熏陶下成长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似乎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土壤。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周恩来姑母的描述所打动,她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她依然尽力维持家庭的生计,展现了女性特有的坚韧与担当。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历史人物,无论其身份多么显赫,都曾是某个家庭的一份子,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轨迹。通过周恩来这个“点”,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家族的“面”,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画卷”。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鲜活、更立体的认知,也让我对周恩来总理这个人,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图书,对于《周恩来家世》这本书,我本抱着一丝审视的态度,觉得可能只是对名人家庭背景的流水账式记录,然而,当我翻开它,便被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族谱,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周恩来总理的家族成员们,置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点滴信息,被他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画卷。书中的每一位周家子弟,都仿佛拥有了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那样真实而感人。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周恩来早年家庭环境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种清贫但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似乎都为周恩来日后成为一位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埋下了伏笔。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相对“边缘”的家族成员的记述,也填补了我对周恩来家族史的认知空白,让我看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不同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这本书让我对“家”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周恩来总理这位伟人,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谱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家族、关于人性的深刻解读。

评分

我原以为《周恩来家世》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却未曾想,它是一部充满了人情味和时代气息的家族史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关系,而是将周恩来总理的家族成员置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变化以及命运起伏。我被书中对周恩来早年家庭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平凡而温暖的家庭日常,为他日后成为一代伟人奠定了坚实的品格基础。书中对于一些相对“边缘”的家族成员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人们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例如,关于周恩来姑母的片段,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韧和乐观的精神,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伟人身后,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期望和历史的积淀。它不仅仅是关于周恩来总理个人的传记,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以及人民群众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挣扎。

评分

不得不说,《周恩来家世》这本书在史料的挖掘和运用上,展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我本身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就很有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大量引证了各种文献、档案、回忆录,甚至是一些地方志和族谱,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据可依,又充满了生动的故事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周恩来早期教育经历的描写,以及他的家庭成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家庭教育,往往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和长远的意义。此外,书中对于周恩来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也做得十分到位。这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借由一个家族的视角,去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我从中看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衰败,辛亥革命的冲击,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都在历史的大潮中被裹挟着前行,或奋起反抗,或随波逐流,或默默坚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一个具体而微的家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情感。

评分

《周恩来家世》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历史的还原,更在于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我一直对周恩来总理那温文尔雅、沉稳内敛的气质非常敬佩,而这本书通过追溯他的家族渊源,似乎找到了那份特质的源头。书中对于周恩来早年家庭环境的描写,特别是他与祖母、母亲之间的关系,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似乎都可以在他的家族基因中找到根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周恩来伯父周嵩尧的部分,虽然他的人生道路与周恩来截然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存在分歧,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和他个人的无奈。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通过对周家几代人的命运起伏的梳理,我不仅看到了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挣扎与努力,也看到了家族传承的力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影响一个家族的走向。这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家族史,又像一本深刻的人生哲学读本,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