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

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流行音乐
  • 粤语歌曲
  • 80年代
  • 音乐专辑
  • 唱片
  • 文化
  • 怀旧
  • 香港音乐史
  • 流行文化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青春,请你归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风靡全球华人社群,电影、电视剧及粤语流行曲之间的跨媒体协同效应,塑造出谭咏麟、张国荣及梅艳芳等超级巨星,偶像工业如日方升。

  这段流行文化的光辉岁月得以出现,正正是因为其按商业运作逻辑推演的世俗混杂性,面对不同限制仍努力创新求变的精神。当时的香港流行文化飞扬跋扈,势不可挡,充满青春的热情、信念、勇气和创新。

  但自从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流行文化的传承却出现严重问题,走入了困局,被批评为青春不再,失去了活力。「香港电影已死」、「香港粤语流行曲已死」几已成为定论。

  着名学者朱耀伟研究香港流行文化二十多年,在本书中,既为我们重温香港流行文化当年的轻狂岁月,探析香港当时如何积累文化动能,更与大家思考未来的路向,重拾青春的活力。

  「我们死了吗?」「不,我们才刚刚开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耀伟


  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教授、香港研究课程总监,研究范围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后殖民论述。着有专书逾三十种,包括近作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香港研究作为方法》(编)、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Hong Kong as Method(编)、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Found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Studies in the Age of China、《香港关键词:想像新未来》(编)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们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风从哪里来:香港电视浪起潮涌
第三章 潮来天地青:新浪潮电影的青春风暴
第四章 青春多重奏:香港流行文化的轻狂岁月
第五章 香港城市民歌:一些人与一些事
第六章 那些年星光灿烂:众星对唱划时代
第七章 青春,请你归来:热血时空当年今日
第八章 旧乐伴我心:香港电影的旧曲新情
以序代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1987年到1990年这段时间,是香港流行音乐最纯粹、也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歌词,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我特别希望《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能够带领我重温那些我错过的,或者虽然听过却未曾深入了解的专辑。比如,当时的一些非主流音乐,或者一些后来鲜为人知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席之地?我对当时音乐制作的精良程度一直非常好奇,比如一些专辑的录音技术,是否可以窥见当时香港音乐制作人的匠心独运?还有,那个时期的专辑封面设计,很多都极具艺术感和时代特色,不知道书中会不会对这些视觉元素进行一些解读,比如某个设计师的作品,或者某个封面背后的故事?我一直认为,音乐的体验是多维度的,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提及,那我一定会非常惊喜。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那个年代的音乐生态,而不仅仅是几位巨星的光环,而是整个行业是如何蓬勃发展的。

评分

说实话,一看到《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的书名,我的心就痒痒的。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巨星云集的年代,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还有没有一些被低估的经典?比如,有些歌手的某些专辑,虽然没有像他们的主打歌那样红遍大江南北,但却在音乐上有着非常深刻的探索。这本书会不会挖掘出这些“遗珠”,并给它们应有的关注?我非常好奇,当时唱片公司的企划思路是怎样的?一张专辑的诞生,从选歌、录音、混音,到包装、宣传,整个过程是怎样的?这本书会不会对这些流程进行一些揭秘?我记得当时很多专辑都附赠了歌词本,歌词本的设计也往往很用心,有的甚至像一本小册子。不知道书中会不会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歌词本设计,并分析其背后的意图?我还想知道,那个时期,音乐的商业化是如何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唱片销量和音乐评价之间,是否存在着怎样的平衡?我想从这本书里,找到更多关于那个年代音乐产业运作的细节,而不仅仅是歌手的名字和歌曲的列表。

评分

拿到《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当时乐坛“幕后英雄”的故事。我们知道,一位出色的歌手背后,往往有一群默默付出的音乐人。那些词曲作者、编曲家、监制,他们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动听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的?这本书能否挖掘一些关于他们的创作故事,他们的灵感来源,以及他们与歌手之间的合作经历?我还想了解,当时香港音乐产业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是什么让香港流行音乐在亚洲独树一帜,并风靡一时?书中能否从音乐制作、编曲手法、歌词创作等方面,进行一些专业性的分析,揭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另外,1987-1990年,正是香港流行音乐走向成熟和国际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当时有哪些专辑或歌曲,开始尝试与国际接轨,借鉴了哪些西方音乐的元素,又如何将它们本土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流行音乐是如何在那个年代,书写出自己的辉煌篇章的。

评分

《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这个名字,勾起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那个时期香港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1987年到1990年,香港正经历着怎样的社会变迁,这些变迁又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音乐作品中的?我记得那个时候,很多歌曲都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它们反映了人们的情感、理想,甚至是迷茫。这本书能否通过对专辑的分析,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情绪和价值观念?我还想了解,当时音乐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电台、电视台、卡带、CD,这些媒介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音乐市场的?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音乐节目,或者重要的音乐颁奖典礼,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着唱片销量和歌手的声誉?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一个音乐的“账本”,而是一本能够让我重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史”。它能否像一面镜子,照映出那个年代香港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看到《香港流行音乐专辑101:第二部‧1987-1990》这个标题,我的思绪瞬间就被拉回了那个黄金年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当时几位巨星的转型与突破。比如,张学友在《JACKY》专辑之后,是如何在个人风格上进行更精细的打磨,让他的情歌王子的地位更加稳固?陈百强在《偏偏喜欢你》之后,是不是在音乐创作上有了新的尝试,是否在旋律和编曲上展现出更成熟的思考?还有梅艳芳,她“百变”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书中能否详细解读她在1987-1990这几年间,是如何通过不同风格的专辑,不断挑战自我,引领潮流的?我记得当时很多专辑的包装和MV都非常有创意,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对这些视觉上的呈现也有所着墨。另外,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词曲创作人,比如林敏骢、刘德华、周治平等等,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贡献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的?这本书会不会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歌曲诞生的幕后,关于歌手与创作人的合作细节?我非常好奇,也很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这些答案,重温那段属于香港流行音乐的辉煌岁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