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刻意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

大师的刻意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Francis Cooke
图书标签:
  • 刻意练习
  • 学习方法
  • 钢琴
  • 音乐
  • 天赋
  • 成长
  • 自我提升
  • 访谈录
  • 技能提升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什么比受到拉赫曼尼诺夫亲自提示更令人振奋的?

  大师,不藏私
  回归音乐的本质,全面艺术性的思考


  大钢琴家在舞台上精彩演出,魅力四射。下台后,有些人把这些艺术家想像成在巴黎某个阴暗酒馆中啜饮着苦艾酒、醉生梦死的英雄。事实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家过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用功、用功、再用功的人生,不停研究、无止尽地练习、不断设法提升其艺术声望。在纵情恣饮之都数英里外,某个宁静的乡间别墅,大家会发现大师正孜孜不倦地准备下一季的演奏曲目……

  这些钢琴大师是怎么练琴的呢?弹钢琴这项艺术,几百年来发展至巅峰,是少数教学法、练习法都已经发展成熟的技艺。音乐教育家詹姆斯・法兰西斯・库克访谈了廿世纪初几位最伟大的钢琴家,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请教各个钢琴家练琴的心法,也为求精确,所有文字都经过艺术家本人的修正才付梓出版。就让钢琴大师带你深入钢琴艺术的核心概念,重拾学音乐的乐趣吧!

  库克访谈的钢琴家有:埃米尔・冯・绍尔、拉赫曼尼诺、帕德瑞夫斯基、郭多夫斯基、巴克豪斯、马克斯・包尔、西吉斯蒙德・史托佐夫斯基、克萨韦尔・夏温卡、欧西普・加布里洛维奇、约瑟夫・霍夫曼、哈罗德・鲍尔、约瑟夫・列文涅等,还有当时少见的女性钢琴家:芬妮・布鲁姆菲尔德—蔡丝乐、德瑞莎・卡莲妮欧、凯萨琳・古德森等人,其中多位精通多国语言,学富五车,是知识的巨人。

  不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音乐爱好者,都能从本书中读到各个钢琴大师的意见,思考音乐的核心问题如演奏法、音乐内涵与教育,进而认识针对技法、诠释、风格、表达的最佳观点。最后,「练习」是重点,而用对的方法练习,才是王道。

名人推荐

  「对于今日的钢琴演奏家、老师、年轻学子或是音乐爱好者都是极为珍贵、深具启发性、值得一读的书。」——黎国媛/钢琴家、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穿越时空向黄金年代的钢琴大师们取经,可谓梦想成真!这本书带我们上了二十堂的大师班,每一位大师用一辈子珍贵的领悟为我们提出诚心的建言,分享个人的价值观与成功关键,苦口婆心!有什么比受到拉赫曼尼诺夫亲自的提示更令人振奋的?这些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巨匠提供的技法研究、诠释与教学之重点让我受用无穷,对所有着迷于钢琴的老师、学习者都将带来无比的收获!」——辛幸纯/钢琴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高荣誉奖得主、国立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

  「詹姆斯・法兰西斯・库克所着这本书非常值得让我大力推荐,这给每一位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能有机会了解二十世纪初传奇大师们对音乐上全面艺术性的思考,打破一般练琴的死练硬记的畸形现象,而让我们更多不同的角度思考,回归到音乐的本质的学习组织构思,非常难得的一本真诚真实又趣味横生,给人了解传奇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学习启发机会的好书!」——叶孟儒/莫斯科音乐院钢琴演奏博士、文化大学音乐系教授

  「我们总是心折并惊叹于廿世纪初期,所谓黄金年代钢琴大师们独特的艺术性,高贵的声响与疯狂的想像力。本书作者透过与二十位,风格各异的钢琴家珍贵的访谈录,揭露出一个重要的时代,演奏名家的养成过程与艺术信念。诚恳而不浮夸的笔法,每每读来引人深思。」——胡志龙/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钢琴演奏博士、美国田纳西大学音乐系钢琴教授

  「钢琴老师、学生与其家长,乃至于钢琴爱乐者的新世代圣经。」——徐鹏博/鹏博艺术创办人、音乐会经纪人

  「比起市面上谈音乐的书,这本书是真的谈到音乐的核心问题,而非不着边际的名人轶事。」——赖家鑫/乐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詹姆斯・法兰西斯・库克 James Francis Cooke, 1875-1960


  在纽约学琴,到德国伍兹堡皇家音乐学院念书,师从马克思・迈尔欧博斯雷本(Max Meyer-Olbersleben)、赫曼・希特(Hermann Ritter)。他集钢琴家、作曲家、剧作家、记者、作家于一身,出版过小说、音乐史和理论书籍。

  曾任着名音乐出版社狄奥多・裴瑟(Theodore Presser)公司总裁,以及《练习曲》(The Etude)音乐杂志的编辑。他也是个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家,在纽约教钢数十载,带领合唱团、教授声乐,办音乐专题讲座,本书《顶尖大师谈练琴》是他最着名的作品之一。而法国政府因其在艺术、教育、公共事务方面的贡献,授予他成为荣誉军团骑士。

译者简介

谢汝萱


  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自由译者,近期译作有《如何给自己一份无价的礼物》、《叙事弧》、《寻找新乐园》、《虔诚・超凡・梵蒂冈》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黎国媛/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导读   复兴音乐人文主义——赖家鑫

第1章   钢琴家的生活

第2章   钢琴家是天生的还是练成的?
 
第3章   一个神童的故事/阿里欧拉 Pepito Arriola
应不应该敦促或逼迫有天分的孩子练琴/应该让才华洋溢的孩子在哪个时期熟谙技法的基本梗概/李斯特能看成是如同萧邦的钢琴作曲家吗/对于才华洋溢的孩子,应该如何安排其练琴时间/正确思维在实际弹琴时扮演着什么角色/应该如何安排天才儿童的普通教育/天才儿童的教育应该局限在课堂吗/读小说/音乐与诗相近吗/音乐会前的身体准备
 
第4章   明日的钢琴家/巴克豪斯 Wilhelm Bachaus
今日的技法素材和四、五十年前的技法素材差异/音阶的效用/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三种技法素材来源/着名大师也会定期练弹音阶吗/成为今日钢琴大师的要件/拉赫曼尼诺夫何以是优秀的钢琴作曲家/钢琴作品中最困难的部分/德布西的魅力/日常练习的简单演练/为什么太复杂的演练不好
 
第5章   学钢琴的艺术面/鲍尔 Harold Bauer
哈罗德・鲍尔所进行的技法研究,本质是什么/研习技法就能立竿见影吗/艺术表达是建立在什么原则上/不论何时,弹钢琴都必须专心一意/钢琴如何成为学生与音乐表达之间的障碍/练习的态度/钢琴是一种富表现力的乐器吗/钢琴家应该认识其乐器构造的主要特征/如何为钢琴弹奏带来各种变化/分句和唿吸之间的关系
 
第6章   公开亮相/布鲁姆菲尔德—蔡丝乐 Fannie Bloomfield-Zeisler
有天分的孩子的公开演奏/培养心智技巧最好的素材是什么/应不应该完全遵循一个方法/节目单要吸引人,要有哪些组合成分/艺术家开音乐会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什么/人格在演奏者的成功上扮演的的角色/美国音乐教育工作最大的毛病/练习时间应如何分配/「倒背」乐谱/为什么要边弹琴边聆听自己的琴声
 
第7章   学钢琴的重要细节/布梭尼 Ferruccio Busoni
大钢琴家的演奏与新手的演奏差异/音乐演奏最仰赖的诠释细节/学生应该时时刻刻衡量自己的能力吗/应该最常针对哪个难题练习才好/陶西格的练习曲/良好的分句/巴哈的乐曲为什么对钢琴研究如此有用/如何在脑海中解决复杂的音乐问题/把难题孤立出来逐一练习克服,是值得建议的做法吗/如何把握机会增进琴艺
 
第8章   卓越的钢琴演奏/卡莲妮欧 Teresa Carreño
应该模仿吗/培养演奏的个性/个人的生理特性应不应该纳入考量/爱德华・麦克杜威的个性/个性如何透过诗来培养/培养明亮的钢琴音色时,哪些练习特别好用/矫正弹琴者的粗心大意的对策/肤浅的学生必须如何施教/研究音乐史的重要/音乐何以是个性的雕塑者
 
第9章   触键的基本要点/加布里洛维奇 Ossip Gabrilowitsch
两种触键/僵硬的手臂弹琴时的效果/能从触键分辨是哪位钢琴家在演奏吗/弹琴时,肩膀肌肉如何运作/如何在钢琴演奏中运用听觉/鲁宾斯坦如何看待触键的理论/一般会在什么时候以手触键/在触键的动作中,手臂应该有什么感觉/大师演奏时,会让自己受技法细节牵制吗/钢琴家演奏时,最先思考的应该是什么
 
第10章   技巧的要义/郭多夫斯基 Leopold Godowsky
弹钢琴的力学与较广泛的技法主题的不同/技法的要义/彻底培养琴艺研究的途径/触键的主题的三个时期/重力弹奏与彻尔尼时期的高角度弹法的差异/弹圆滑奏时应该如何摆放手指/指尖感受性/琴艺会因机心而堕落/学生必须保有的最主要的特质/天才或才华能取代研究与课业吗
 
第11章   分析杰作/古德森 Katharine Goodson
分析是孩童的天性吗/分析的第一步/认识不同舞曲形式的好处/乐曲的诗意/平衡感优良的音乐家的特征/孩童时期应该教导乐句分析吗/以听力辨认和弦的能力,比以视觉辨认的能力更重要吗/好耳力有助于学好触键/能从音乐会中学到什么/教师的责任最重大的阶段
 
第12章   钢琴研究的进展/霍夫曼 Josef Hofmann
从胡梅尔的时代以来,钢琴弹奏艺术的进展/乐器构造的变化影响着钢琴琴艺的进展/避免成为「弹琴机器」/进行技法操练时的唯一目标/后人有可能超越李斯特的技法成就吗/模板般的方法的缺点/研究音阶是不可或缺的吗/学生必须知道作曲家写曲时所针对的乐器特性吗/时下潮流对装饰音的谱写扮演的角色/学生为什么应该自行判别问题
 
第13章   在俄国学钢琴列文涅 Josef Lhévinne
在俄国家庭中,音乐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俄国的儿童教师会特别留意什么/为什么俄国钢琴家以其技法能力着称/在俄国,钢琴考试是如何进行/未经过适切的初步音阶训练就学弹乐曲的俄国学生,俄国人会怎么看/音阶的练习必须是机械性而无趣的吗/为什么有些学生认为技法课程很累人/俄国在作曲上的音乐进展,和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俄国音乐是否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音乐进展/我们要如何看待鲁宾斯坦与葛令卡的作品
 
第14章  寻找原创性/帕赫曼 Vladimir de Pachmann
在钢琴演奏中,原创性的真谛/强迫训练孩童的方法及其害处/最有原创性的作曲家,作品也最永垂不朽吗/七位最有原创性的钢琴作曲家/学生必须持续自助/公认最难练的音阶/大师一定得练习多年才能守成吗/钢琴研习如同琢磨美丽的珠宝/好老师的特性/琴艺要达到伟大的境界,根基是什么
 
第15章  现代钢琴演奏问题/包尔 Max Pauer
何谓技法能力/有些技法把戏没有用处/伟大的钢琴家也会花大量时间来论述钢琴技法吗/纪律过严的坏处/如何避免像机器般弹琴/错误的形成/必须避免墨守成规/音乐必须以乐句还是小节来研究/弹奏萧邦圆舞曲,作品64第一首时,最好用什么方式来数节拍/学生必须从哪里发现自己的问题
 
第16章  艺术性演奏的基本要点/拉赫曼尼诺夫 S. V. Rachmaninoff
学生在详细研究乐曲之前,应不应该先了解乐曲的整体理念/俄国的音乐学院如何看待手指技法/分句的学习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角色/弹琴时的个人差异/琴艺研究最困难的部分/艺术进展的法则/如何获得真正的音乐知识/在钢琴琴艺中,活力的火花/弹琴有可能弹得精准无比吗/太多机械性的法则的影响
 
第17章  系统性的音乐训练/海森瑙尔 Alfred Reisenauer
儿童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克勒身为教师的成功之处/李斯特的教学方法/李斯特对萧邦谱写圆舞曲的观点/音乐作曲艺术的可能性已经枯竭了吗/钢琴弹奏派别/海森瑙尔对麦克杜威的作品意见/海森瑙尔巡回美国时,美国人的音乐品味如何/美国音乐教育的程度/造访美国的钢琴大师,会碰到什么重大难题
 
第18章  大师的训练/冯绍尔 Emil von Sauer
漏掉的练习课弥补得回来吗/学钢琴能培养专注力吗/练习时间要如何安排才妥善/琴音邋遢有哪些矫正之道/琴艺如何受健康影响/刺激性饮料是好还是坏/聆听在钢琴演奏中重要吗/指力要如何锻鍊/速度所仰赖的是什么/艺术家要成功,才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19章  学钢琴的效率/夏温卡 Xaver Scharwenka
花在学钢琴上的时间真的会浪费吗/如何让学生的基础功课更扎实/训练耳力的重要性/学生额外的音乐练习/教师的首要考量/学技法一定要避免单调/反向练习的价值/无用的练习会浪费时间吗/大脑技法和手指技法的差异/触键法革命
 
第20章   学弹新曲/谢林 Ernest Schelling
学一首新乐曲的第一步/如何研究乐曲的机械性难题/要如何发现乐章与乐章间的关联/判定适当触键法的重要性/正确的速度要如何建立/萧邦称唿左手是什么/弹琴时,是什么令观众摇摆/研究一首新乐曲的指法/有时採用较困难的指法比较好/背谱
 
第21章  诠释究竟是什么?/史托佐夫斯基 Sigismond Stojowski
作曲艺术概念与表达之间达到完美平衡/常规的迷思/诠释的根本法则/音乐杰作的重生/更动音乐杰作,有可能是正当的吗/贝多芬对节拍器的态度/运用表达术语时的陷阱/学习音乐语言/弹琴的特有错误/探索之旅
 
第22章   钢琴艺术的视野/帕德瑞夫斯基Ignaz Jan Paderewski
艺术工作者如何在艺术上登峰造极/擅长弹琴的作曲家/巴哈会弹奏哪些乐器/过去的华沙音乐学院和俄国的顶尖音乐学院的异同/钢琴家成功的要素/有天赋的学生面临的危险/拟定计画对学琴的价值/音乐在家庭中的功能/音乐这种知识训练的价值/哪门学科能取代音乐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本横跨一个世纪,由作者库克与二十一位钢琴大师的访谈,对于今日钢琴演奏家、老师或是年轻学子或是音乐爱好者,都是极为珍贵、深具启发性、值得阅读的书。

  无论是鲍尔、布梭尼、郭多夫斯基、霍夫曼、列文涅、拉赫曼尼诺夫,在访谈中皆提出了有关于思考、聆听、专注力、音乐知识、情感见解,这些即使在一百年后依旧不变的真理,例如:弹琴主要是关于正确的思考音乐、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良好的分句取决于对音乐的认识和对弹奏的知识,或者学习一首新乐曲时最重要是先掌握作品的整体概念⋯⋯等。

  除此外大师们也不约而同的谈到除了弹钢琴外,更需要宽广的心胸、开拓艺术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以及了解自己作为音乐家所赋予的艺术使命。

  在阅读到钢琴家列文涅的访谈篇章时真的是感触良多,他说在俄国的家长们通常极为喜爱音乐,从孩子幼年起就会观察他是否显露出音乐天分,他们明白音乐可以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许多,他永远不会轻视艺术,只把艺术当成满足表演目的,而是当成生命中巨大喜悦的来源。

  在此强力并诚挚地推荐这本不仅可一窥大师们的音乐想法,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
 
黎国媛

  黎国媛/
  国内知名钢琴家,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自幼赴欧,师承韦伯教授(Dieter Weber),并与俄国名师聂高斯(Stanislav Neuhaus)及德国钢琴大师肯普夫(Wilhelm Kempf)习艺。
  演出足迹遍及台湾、香港、澳门、法国、奥地利、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地,曾与国内各大乐团合作,于香港艺术节、澳门艺术节、台北艺术节、亚太艺术节、关渡艺术节演出,并受邀至德国Euro Arts、英国Chetham、法国里昂等国际音乐营指导大师班。曾跨界与剧场导演马汀尼、舞蹈家罗曼菲合作《三个女人》,亦曾为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最好的时光》配乐,并出版钢琴专辑《即兴人生》。

导读

复兴音乐人文主义


  「事实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家过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用功、用功、再用功的人生,不停研究、无止尽地练习、不断设法提升其艺术声望。」

  这句话绝对是所有音乐家内心小剧场不停上演的场景。作者詹姆斯・法兰西斯・库克(James Francis Cooke)在第一章已直指音乐之路的艰辛与孤单。在台湾,一般人对音乐家或是音乐学生都怀有浪漫、美好的刻板印象,殊不知这群台前光鲜亮丽、带给众人美好音乐的表演者,从小就必须牺牲玩乐的时间,在琴房里与乐器不停地奋斗,每天少则二小时,多至八小时机械性的反覆练习,与自己的耐心奋战,训练如何控制自己的手指能够超越自我极限,在乐器上飞奔练就驾驭自如的功夫,心无旁骛的专注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在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或许可能稍有成果。即使已经是职业演奏家或是音乐院的教授,都必须利用音乐会与教学之外的空档,不断地练习下一场音乐会或是下一个乐季的曲目。熟练曲目是基本,此外还必须不断地自我突破,追求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这不单单是技法的纯熟,还包括音乐与其他艺术知识的充实,以及勤读文学作品,亦能产生丰富的想像力,使音乐诠释更为丰富。

  在这本《大师的刻意练习》中,作者詹姆斯・法兰西斯・库克访问了包括巴克豪斯、布梭尼、郭多夫斯基、古德曼、帕德瑞夫斯基等二十世纪初二十一位钢琴名家,从不同层面讨论钢琴演奏艺术的各种面向,包括纯熟的音阶琶音与各种练习曲所涵盖基本技巧的重要性,和声学、音乐史等专业知识对于乐曲诠释的影响,教学、耳力的训练、不同方式触键的音色以及巴哈键盘作品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等,深切地了解到昔日音乐家的养成方式,比起今日更为全面性,更富「人文主义」的思维。

  人文知识是音乐的「灵魂」

  二十世纪初期仍是十九世纪浪漫时期传统师徒制下培育出来的大钢琴家,因此除了音乐方面的传承外,老师的身教与其他音乐及人文知识教导也占有极大的部分,因为这与一位音乐家独特艺术性格的养成息息相关,如同波兰钢琴家西吉斯蒙德・史托佐夫斯基(Sigismond Stojowski)提到:「音乐史的研究显露出许多非常重要的事,这些事不仅直接影响着演奏者的诠释,也影响着听众能欣赏一件音乐作品的程度。」(第二十一章〈诠释究竟是什么?〉)所以音乐家必须借由黑白键以外的音乐事物精通音乐的「字句」,才能让作品的灵魂「重生」。

  在升学主义挂帅下,台湾学生都将这些音乐理论课程单纯地视为考试必考科目,将音乐理论与实际演奏分别看待,教导这些科目的老师也为了升学,用填鸭的方式教学,坊间考古与模拟试题书籍推陈出新,但是音乐理论、音乐史,最后仍然要回到运用在实际演奏上的分析与诠释,不能因考试结束这些科目就遭到停摆,因此这对学习音乐是必要的。学生熟知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史,才能分辨萧邦与贝多芬音乐的差异,可以以聆听的方式即能辨别巴洛克时期与古典时期的音乐,不然上了舞台也是沦为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模仿」演奏。

  教授乐器的老师不一定都能为学生说明乐谱中隐藏的道理,即使运气好碰上一流的老师,但短短一週一小时的课程,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今日大部分的学生都直接运用垂手可得的3 C产品,模仿音乐家的演奏,但是无法借由音乐知识理解乐曲的含意,演奏的音乐也将缺乏「灵魂」,这样其实就是书中多位钢琴家提及可以精确无误弹奏的钢琴机械。

  「分句」首要来自音乐的理论知识

  此时,或许你会问,即使我懂音乐史、熟读和声学,但如何运用在演奏上?在书中,多位钢琴家都已作了精辟的解释与分析,首要为「分句」。哈罗德・鲍尔(Harold Bauer)说:「每个乐句都有某种讯息要传达,情感对唿吸有直接而立即的效果。」意思是如果无法理解和声结构,难以在乐谱中分析交错纵横的乐句,因此无理的断句,将会造成音乐诠释上的错误。我们最熟悉的大钢琴家、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亦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分句」这个音乐诠释中重要的主题,是不可能有正确的演奏诠释,尤其像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如巴哈、韩德尔符号标记用得极少,如果学生缺乏音乐理论基础,很难有适当的分句,分句如同歌者的唿吸,如同我们讲话时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错误,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因此义大利大钢琴家布梭尼提到良好的分句首先取决于让人能订定乐句限制的音乐知识,其次是弹琴的知识,分句与正确的重音弹奏会影响到主题,这也会影响到指法的运用,所以这些因素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音乐会上,我们不时看到唿唿大睡的听众,排除听众自身疲累的因素,但也有可能是演奏者的演奏令人难以理解。

  「专注力」是弹钢琴的基本能力

  「专注力」是多位音乐家非常重视的能力,在第五章〈学钢琴的艺术面〉,哈罗德・鲍尔直指:「其实专心弹好一个音阶需要的专注力,并不下于练习贝多芬的奏鸣曲。」而且在如此的专注下,大脑会训练、指挥手指要在正确的时间挪到正确的位置,同时用心、眼正视,用耳朵细听,用感觉体会,这样的练琴方式不仅训练手指也训练脑力,因此今日已经有多篇科学研究指出,学习乐器到一定高水准的程度,平均在各方面的学习,甚至语言都比没有学习过乐器的人来的优秀,在手脑协调上比一般人都好,所以冯・绍尔(Emil von Sauer)说:「学音乐或许比其他任何课业更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第十八章)。因此欧美注重教育的家庭,势必都会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习一样乐器,并要求须有相当的程度,且是每日习惯性的练习,这是毅力、恆心、克服困难、自我挑战的性格培养。接着他认为专业音乐家的养成,正规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不然也是某种精神障碍,而这也是今日台湾音乐教育正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许多音乐家都是学富五车,精通三至四种语言的人不胜枚举,能宇宙玄黄谈论各种话题,令人惊讶的脑容量,让我们今日仍可以在台北国家音乐厅看到九十四岁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的音乐会,七十岁俄国钢琴家阿方纳席耶夫(Valery Afanassiev)全场背谱演奏,精确地传达他们对音乐的想像与内在感受,令在场人士感动地落泪。曾任波兰第一任总统的钢琴家帕德瑞夫斯基说:「学音乐给孩子的知识训练极富教育价值,没有一样事物能取代,因此许多大音乐家都非常推崇学音乐。这为他们晚年带来不可限量的满足。」

  即使只是业余爱好者,都应认真学习音乐

  家长对于孩子初学乐器的态度,大部分的疑问是不知道孩子有没有兴趣?初学而已,不用找很专业的老师。学乐器只是培养兴趣,不用太专业的老师。甚至提出如果买了钢琴,万一上几堂课不学,就浪费了。家长的忧虑不能说错,但是一开始没有立下要孩子将这个乐器学好的立场,其实就已经踏出错误的第一步。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乐器在手,怎么可能有规律的练习,更遑论将这样乐器学好,这不是未来成为专业或是业余音乐家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学习音乐的态度,即使是业余兴趣的培养,都应该认真看待,至少能让孩子学习到能够鑑赏音乐的程度,懒散的学习,只是浪费孩子与老师的时间,也浪费家长的金钱。因为成为音乐家,需天时地利人和,众万之中,才有可能出现一位,中上者成为音乐老师,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而这群人才是最幸福的。

  再者,是如何选老师。德国钢琴家夏温卡(Xaver Scharwenka)提到一开始为了省钱,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不够专业的老师,未来要弥补的疏漏,难度会比一开始请专业教师教授多上数倍,所花的时间、金钱与心力更是难以估计,所以绝对省不了开销,同时累了孩子也累了接手的老师。因为音乐教育的错误在于大多数老师一开始教的不是音乐,而是将乐谱上的符号对应琴键上的音,忽略用耳朵倾听声音的音色与声响,因此常有学习多年钢琴的学生,无法准确地用耳力分辨音高,当然更不可能细腻地分辨音色,如此一来弹奏的音乐也不会有变化性,感受性当然也不可能存在了。

  巴哈是磨练心志最好的音乐

  「技法」只是探索音乐艺术的媒介,音乐学业告一段落,只是技法进到能掌握更多乐曲的阶层,事实上这才是探索音乐天地的开始而已。布鲁姆菲尔德-蔡丝乐(Fannie Bloomfield-Zeisler)的见解,是今日台湾许多学生面临的问题——忽略练习巴哈的作品。她说:「研究巴哈创意曲与赋格,所能获得心智的技巧,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得不到的。这些作品的复音性格能训练心智领悟到个别主题是多么精巧而美妙地交织,同时手指得到纪律。」布梭尼也说:「巴哈会迫使学生思考。」然而今日以考试为目的的速成教学,用巴哈键盘作品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老师,似乎不是太多了,殊不知巴哈作品影响后世作曲家极为深远,也是学习钢琴最重要的基础。速成、跳跃式的学习法,虽然可获得短暂的自我满足,但很快地就一败涂地,如同帕德瑞夫斯基所言:「学音乐要下苦功。下过苦功的人才是真正会在任何艺术领域飞黄腾达的人。」要爬上音乐这个艺术最高层次的山巅,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果可以克服浮躁且耐心地扎实练习基本技巧,进而自我要求地不断反覆追求更好的练习状态,相信您已经踏上音乐殿堂的第一个阶梯!

  给业余音乐爱好者

  这本书乍看虽是讨论学习、演奏钢琴的方法与建议,事实上也是让音乐业余爱好者了解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钢琴演奏流派的演变,以及一位优秀演奏家的养成方式。书中受访的钢琴家,其影响力无远弗届,时至今日许多钢琴家仍追随着他们的步伐追求钢琴演奏艺术的最高境界。当您细读此书,同时从唱片或网路找到这些钢琴家的历史录音,相信在聆听下一场钢琴音乐会时,您已经可以透过音色、触键、乐句,逐渐掌握、了解音乐家诠释的乐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美学,但是不知道经典,绝对无法创新。同样的,一位不知前人的音乐家,是不可能有创造力的,其艺术生命也只是昙花一现。希望百年前的访谈,能穿越时空,依然能让今日读者了解音乐的多样性,亦能帮助您们在聆听音乐时有可依循的脉络空间,可供想像。
 
赖家鑫

  赖家鑫 /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研究所毕。目前从事音乐教育及撰写音乐相关文章,为国内资深乐评。曾在《PAR表演艺术》杂志、台湾絃乐团工作,跨界剧场为玉米鸡剧团行政总监,在台中成立树树文创策划推广画展与古典音乐。
 

图书试读

艺术性演奏的基本要点╱拉赫曼尼诺夫
(以下讨论以德语进行)
 
形成适切的乐曲概念
「要定义真正优秀的钢琴琴艺有哪几项特质,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只挑出十个重要特点,并且一次只拿一项出来仔细讨论,学生还是能有思考上的收获。毕竟你永远无法用笔墨说明老师所生动传达的事。学习一首新乐曲时,掌握作品的整体概念很重要。你必须理解作曲家的整体概念为何。当然,从一个小节到下一个小节,一定有必须解决的技法难题,但除非学生对作品能形成某种较完整的概念,否则他最后的演奏将变得像音乐拼贴。每首乐曲的背后都有作曲家的构思计画。学生首先应该努力发掘这个计画,接着按作曲家所可能要他建构的方式来重建乐曲。
 
「你问我,学生如何对作品整体形成适切的概念?无疑最好的方式是听其他钢琴家弹奏这首曲子,这位钢琴家必须是诠释这首乐曲无可置疑的权威。然而,许多学生的处境,令他们无法获得这样的课程。从早到晚都忙着教琴的老师,往往也不可能将这首乐曲的所有细节弹得尽善尽美。不过,有天分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对乐曲的艺术需求形成概念,令人有所斩获。
 
「假如学生没有机会听见大师或他的老师弹奏,只要他有才华,那就无须失望。才华!啊,那是所有音乐工作中的一大要件。如果他有才华,就能以慧眼看出贯穿所有艺术奥祕的美妙力量,并显露出其他事物所揭露不了的真相。接着,彷彿是出于直觉,他会掌握到作曲家谱写作品时的意图,并像真正的诠释者般,将这些思维以适当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技法的纯熟
「不用说,纯熟的技法应该是学生要成为优秀钢琴家的首要条件。优秀的弹奏不可能没有清晰、流畅、独特、灵活的技法。弹奏者的技法能力,要能立即把技法用进他所诠释的乐曲,解决其所有艺术需求。当然,某些个别段落可能需要特殊技法,但普遍来说,除非弹奏者的双手与心智训练有素,能掌握现代乐曲中的主要难题,否则技法也没有用处。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师的刻字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学习和成长的热情。我一直深信,伟大的成就背后,必然有着非凡的付出和智慧。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天赋固然重要,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才是通往顶尖的真正法门。这本书以20世纪的传奇钢琴家为访谈对象,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想象一下,能够直接听到那些音乐巨匠们分享他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艺术巅峰的,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对待“练习”的。它仅仅是机械的重复,还是包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策略?他们是如何克服枯燥和挫败感的?又是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练习中,发现和培养出那些令人惊叹的技艺?书中提到“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探寻的。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被“天赋”的光环所迷惑,而忽略了背后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出那套更为普适、更为强大的学习体系,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你起点有多高,而在于你如何不断地打磨自己。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从中找到激发潜能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大师的刻字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天才”很大程度上是被神化的,而真正支撑起伟大成就的,往往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复一日的、有策略的努力。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刻意练习”,这让我非常期待。我不是钢琴专业出身,但一直对音乐和学习方法论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那些在20世纪留下浓墨重彩的钢琴大师们,是如何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融入到他们的音乐生涯中的。是他们自己摸索出了这套方法,还是受到了什么人的启发?他们又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是每天固定几个小时的重复?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调整?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天赋”这个话题的。在他们看来,天赋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决定性的,还是辅助性的?如果天赋不那么突出,是否还能通过“刻意练习”达到顶峰?这本书承诺“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常常感到自己在一个领域里努力了很久,但进步却很缓慢,也许就是因为缺少一套真正有效的学习心法。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启发,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如何才能在看似平庸的努力中,找到通往卓越的路径。我期待着书中那些访谈,能够让我窥见大师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们身上那些闪耀着智慧和毅力的光芒。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了!《大师的刻字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这个书名一出来我就被吸引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天赋”和“努力”到底哪个在艺术领域更重要。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直指这个核心问题,而且是通过采访20世纪的传奇钢琴家,这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权威性。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些真正站在音乐巅峰的人物那里,听到他们对于学习、对于技艺、对于艺术道路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我之前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深入。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个理念与钢琴演奏结合起来,从实践者的角度去解读,那将是无价的。我想象着,那些大师们或许会分享他们是如何面对瓶颈,如何日复一日地打磨技术,如何从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甚至是如何在舞台上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发挥的。这些细节,往往是普通人学习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关卡。这本书不只是关于钢琴,我觉得它更像是关于如何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大师的心法。它承诺“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这句话对我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也能在自己的学习领域有所突破,不再被“天赋不足”的阴影所困扰。从封面设计到字体选择,我都在猜想它的整体风格,希望是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暖。

评分

看到《大师的刻字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音乐史册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枯燥的练习化为艺术的大师们充满了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仅仅是“热爱”两个字就能支撑起如此漫长而艰辛的学艺之路吗?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刻意练习”,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答案。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天赋”其实是被过度强调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他们是否有能力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反馈的练习。这本书通过访谈20世纪的传奇钢琴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些大师的亲身经历中,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定义和实践“刻意练习”的。他们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去攻克的?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保持激情和动力的?这本书承诺“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这句话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会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天赋”而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他们提供一条新的道路。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钢琴演奏的技巧,更能延伸到一种普适性的学习哲学,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破自身的局限。

评分

我简直迫不及待想要拿到《大师的刻字练习:20世纪传奇钢琴家访谈录》这本书了!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刻意练习”这个词,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觉得它才是区分普通人与卓越者的关键。而这本书将这个概念与20世纪的传奇钢琴家联系起来,简直是绝配。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一门技艺修炼到极致的大师们感到无比好奇。在他们眼中,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面对那些常人难以逾越的困难和瓶颈的?这本书承诺“教你比天赋更关键的学习心法”,这句话对我来说,绝对是重磅炸弹。我一直觉得,天才是少数,而真正能改变大众命运的,应该是那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大师们在练习过程中的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和策略。他们是如何分析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的?他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学艺过程中,保持专注和热情?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能让我了解钢琴演奏的艺术,更能让我获得一套普遍适用的学习哲学。我希望它能激励我,让我明白,即使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超越那些所谓的“天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