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正犯专题(三):共谋、相续与过失共同正犯

共同正犯专题(三):共谋、相续与过失共同正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共同正犯
  • 共谋
  • 相续
  • 过失共同正犯
  • 刑法
  • 犯罪构成
  • 共犯
  • 责任认定
  • 法律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事前共谋是否会成为共同正犯?若其中一人实施犯罪行为中,有他人加入,是否会成为共同正犯?两人以上因分别的过失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行为,是否也为共同正犯?上开情状皆为共同正犯的热门议题。本次专题收录学说实务对上述问题的要件分析与判断,以期读者完整掌握共同正犯的特殊类型。
《犯罪学前沿探索:刑法理论与实践的交汇》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刑法学领域中几个至关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议题,通过对德日刑法学界前沿理论的吸收与本土化研究的结合,探讨现代刑法结构面临的复杂挑战。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不仅面向专业的刑法学研究者和高等院校师生,也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深刻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指引。 第一部分:刑法因果关系的新范式与界限重构 本部分着力于重新审视刑法上因果关系认定的传统理论,并引入新的哲学和社会学视角来深化理解。传统的“相当因果说”在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风险(如环境污染、金融犯罪、技术性过失)时,其解释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风险与归责:从古典因果到风险归属 传统的因果关系判断往往过度依赖“事实因果”和“法律因果”的二元区分,但这种区分在处理介入行为和替代行为时显得僵硬。本书首先梳理了德国刑法理论中关于“法益侵害的无价值性”与“风险的增添”之间的关系。核心论点在于,刑法上的因果判断,本质上是对行为人所制造的法律上应受非难的风险实现程度的衡量。我们将详细分析以下理论支柱: 1. 风险的创造与实现: 区分行为是否创造了法律所禁止的特定风险,以及这种风险是否是导致法益侵害的实质性原因。这要求我们超越单纯的物理位移,关注行为在社会互动网络中的意义。 2. 风险的相互抵消与风险的继承: 探讨当多个独立行为共同作用于同一法益侵害时,如何进行风险的消减或叠加判断。例如,在连续伤害致死案件中,早期行为的风险是否会被后来的介入行为完全吸收或稀释。 3. “风险增量的确定性”要求: 针对那些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现代科学证据(如医疗过失、职业病认定),本书论证了在刑法上进行归责时,必须对风险增量的“高度盖然性”提出比民法更严格的要求,以保障人权与刑罚谦抑原则。 二、介入行为与替代风险的理论辨析 介入行为(如第三人的故意行为、受害人本人的承诺或不作为)是传统因果论的难点。本书从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强调对“控制可能性的判断”取代对“物理作用链的追踪”。 1. 因果链的中断与重塑: 重点分析“异常介入”与“可预见介入”的区分标准,引入“行为人责任领域”的概念,界定何种程度的第三人行为可以被视为彻底切断了原行为的刑法因果关系。 2. 受害人自我风险的风险承担: 讨论受害人同意与自甘风险在刑法上的界限。在涉及健康法益的案件中,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国家保护法益的冲突,特别是在不具有完全认知能力的未成年人或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判断规则。 第二部分:不作为犯的规范基础与刑法主体性的深化 不作为犯的成立,标志着刑法从禁止积极行为的领域扩展到要求积极作为的领域,其核心在于对“保证人义务”的界定。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保证人义务的理论根源、范围界定及其在当代社会结构下的演变。 一、保证人义务的法益基础与来源体系 保证人义务是理解不作为犯的关键。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密切关系说”和“危险控制说”,提出了更具体系化的分类框架: 1. 法律创设的保证义务: 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如监护义务、特定职业职责)。 2. 事实上的保护/控制保证义务: 深入分析“危险源控制义务”与“保护人义务”的理论分野。特别关注在新型公共服务领域(如网络平台管理、物业服务)中,义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 3. 自我义务的界定: 探讨行为人对自己法益(如生命、健康)的保护义务,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这种自我保护义务的放弃会产生法律上的不作为责任。 二、作为义务与作为犯的等价性论证 刑法要求不作为必须等同于作为才能构成犯罪,即“等价性原则”。本书精细化了这一等价性的判断标准: 1. 形式等价与实质等价: 论证了形式上(即行为结构上)的等价性是基础,但实质上(即对法益侵害的阻止可能性与行为人对结果的责任关联)的等价性才是关键。 2. 不作为的“可期待性”边界: 讨论了在何种情况下,要求个人实施积极救援行为超出了社会的一般道德期待和法律容忍限度。这需要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和刑法谦抑原则,以避免将所有道德上的谴责都转化为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 第三部分:故意犯罪的预备阶段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 本部分聚焦于犯罪构成中至关重要的“故意”要素,并对犯罪预备行为的刑法化门槛进行了审慎的界定,旨在防止对行为人尚未完全形成的犯罪意图进行过度处罚。 一、主观故意的内容与复杂性 现代刑法要求对故意进行精细化区分,以实现量刑的精准性。 1. 认识与意欲的层次: 详细辨析直接故意(第一、二、三层次)、间接故意(概括故意)的内涵与外延。尤其关注在共同犯罪中,如何将不同层次的故意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综合。 2. 超越故意的附加意图: 探讨目的犯(如诈骗、盗窃)中“不法所有之目的”的界定。分析当行为人目的不纯正或目的已实现但行为仍继续时,如何界定故意犯的完成时点。 二、犯罪预备的“危险程度”与“着手点”的界定 区分预备犯与未遂犯是刑法实践中的难点。本书引入了以“行为人侵害意图的不可逆性”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1. 从“准备行为”到“着手行为”的质变: 传统的“着手”标准侧重于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物理接近程度,本书主张应更多关注行为人是否已经进入了“犯罪行为的决定性阶段”,即行为的指向性是否已经明确指向了犯罪构成的客观要素。 2. 预备犯的处罚必要性: 论证为何某些高度危险的预备行为需要被处罚。这主要基于行为人已经表现出的对法益的严重漠视以及其高度的犯罪倾向,但处罚的严厉程度必须受到“刑法谦抑”原则的严格制约。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在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罚相适应原则的前提下,为理解刑法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时的解释空间和适用边界,提供一套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柯耀程


  中正大学荣誉教授、东海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

黄惠婷

  中央警察大学刑事警察学系教授

游明得

  开南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甘添贵

  台北大学法律学院名誉教授

薛智仁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

谢开平

  高雄大学财经法律学系副教授

周庆东

  中央警察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许恒达

  政治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图书目录

【共谋共同正犯】
.共同正犯形成之判断──评刑法修正后之适用与释字第109号之重新诠释/柯耀程/3
.犯罪支配理论下的共谋共同正犯/黄惠婷/41
.共谋共同正犯理解的新选项/游明得/72
.共谋共同正犯与共犯的区别──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877号刑事判决评释/甘添贵/90

【相续共同正犯】
.相续共同正犯概念之商榷/薛智仁/111
.相续共同正犯应否对加入前之行为负责──评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4230号刑事判决/谢开平/152

【过失共同正犯】
.过失共同正犯──以日本学说为考察/周庆东/165
.论瑕疵商品与共同过失责任──以最高法院98年台上字第3125号刑事判决及其历审见解为讨论中心/许恒达/1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共同正犯專題(三):共謀、相續與過失共同正犯》真的讓我對刑法中的共同正犯有了全新的認識。原本以為這是一個枯燥乏味的學術議題,但作者透過生動的筆觸和豐富的案例,將其變得充滿了智慧的啟發。書中對於「共謀」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法律條文的字面解釋,更深入地探討了共謀的動機、目的以及參與者的心理狀態,這讓我覺得非常貼近真實的犯罪行為。而「相續」的議題,作者更是將其與時間、空間的流動巧妙地結合,讓我能夠理解,即使是看似獨立的行為,也可能因為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而構成一個共同的犯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過失共同正犯」的闡釋,他將複雜的過失理論,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即使沒有主觀的犯罪意圖,但因為共同的疏忽,也可能面臨嚴重的法律責任。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引導讀者思考法律本質的啟迪之書,讓我獲益匪淺。

评分

《共同正犯專題(三):共謀、相續與過失共同正犯》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刑法實務的窗戶。過往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有時候總覺得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資訊,難以真正觸及核心。但這本書透過精煉的筆觸,將「共謀」、「相續」等概念,在具體的案例脈絡中進行闡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內涵。作者對於「共謀」的討論,不僅止於學術上的定義,更深入探討了共謀在實務上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例如共謀的範圍如何界定?共謀的成立是否需要明確的約定?這些都是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而這本書都一一給予了清晰的解答。此外,在「相續」的議題上,作者對於時間、空間、行為連續性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有系統地辨析不同類型的「相續」狀況,進而準確判斷共同正犯的成立基礎。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並非僅僅羅列條文和判例,而是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讀者能夠舉一反三。

评分

這本《共同正犯專題(三):共謀、相續與過失共同正犯》真的是太實用了!身為一個法律系學生,在學習刑法的過程中,共同正犯絕對是最讓人頭痛的單元之一。市面上雖然有許多教科書和參考書,但往往都比較理論化,讀起來讓人霧裡看花。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是及時雨!作者以相當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透過大量的實務案例和學說見解,一一抽絲剝繭。特別是對於「共謀」的論述,作者詳細探討了共謀的成立要件、共謀犯的行為階段、以及在實務上常見的爭議點,並引用了許多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的解釋和最高法院的判例,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個複雜的概念。書中對於「相續」的分析也相當到位,針對連續犯、接續犯等不同情況,詳細闡述了其構成要件和判斷標準,避免了許多初學者在判讀時容易混淆的地方。總之,對於正在準備國家考試或是對刑法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提升專業知識和實務能力的最佳選擇!

评分

這本《共同正犯專題(三):共謀、相續與過失共同正犯》,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在法律實務前線工作的律師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在處理共同正犯相關的案件時,往往會遇到許多複雜且棘手的問題,而這本書所提供的分析和見解,恰好能為我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作者對於「共謀」的闡述,其深度和廣度都超乎我的預期,特別是對於共謀犯之間責任的分配、共謀與實施行為之間的關係等問題,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討論,這對於我在案件辯護時,能夠更精確地把握爭點,非常有幫助。書中對於「過失共同正犯」的論述,也特別貼合實務需求,對於如何認定行為人的過失程度、以及過失程度在共同正犯責任中的影響,都有深入的剖析。作者在引用實務案例時,不僅僅是呈現結果,更重要的是剖析了判決背後的理由,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觀點,這對於我們理解和運用實務見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心裡多少有點猶豫。畢竟「共同正犯」這個主題,光聽就覺得是個硬骨頭,加上又有「共謀」、「相續」這種比較專業的術語,擔心會不會太艱澀難懂。然而,真正翻開書頁後,我的疑慮就煙消雲散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行文之間充滿了學者的嚴謹,卻又不失親切感。他沒有直接拋出艱深的法律條文,而是從一個個生活化的場景切入,引導讀者進入共同正犯的世界。例如,在討論「過失共同正犯」時,作者引用了許多與交通意外、工程事故相關的案例,讓我們能夠具體地感受到,即使沒有直接的故意,但因為共同的過失行為,也可能導致嚴重的法律後果。書中對於過失犯的討論,特別是對於「注意義務」的界定,以及如何判斷行為人是否違反注意義務,都有非常詳細的闡述,對於我們理解和分析這類案件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作者在分析案例時,總是能將相關的學說爭議點和實務見解一併提出,讓讀者能夠獲得更全面的視角,這點非常難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