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10堂基础课程+第一线导入实证,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智慧化新技术的原理机制、运作管理、效益法则

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10堂基础课程+第一线导入实证,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智慧化新技术的原理机制、运作管理、效益法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asuhiro Nishimura
图书标签:
  • RPA
  •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 自动化
  • 数字化转型
  • 流程优化
  • 效率提升
  • 低代码
  • 智能自动化
  • 业务流程
  • 入门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席卷日本、引领全球的智慧化技术浪潮
――――――――第一本完整介绍虚拟机器人流程的专书――――――――
 
还在每天复制贴上、手动填写表单?
从输入不完的资料、反覆核对的数据中解放!
重新思考人的价值,让人去处理真正需要人来执行的工作!
 
★深入介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代表性产品、导入流程,第一次应用就上手!
★大量图解详述实务知识、基础架构、软体协作,从范例中学习!
★日本一流企业、前线专家实证解析,发挥最强实战力,以科技提升竞争力!
★重新定位人的角色,化繁为简、流程再造、数位转型的最佳活用教本!
 
【专文推荐】
柯志贤 │ 勤业众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暨科技创新长
张祯元 │ 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技术长、机械工业杂志总编辑、国立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学系特聘教授
黄甦    │ 工研院机械所智慧机器人组组长、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好评赞誉】
郭奕伶 │ 商周集团执行长
 
【目标读者】
․给想开发机器人程式的工程师
․给想优化作业流程的工作者
․给想推动数位转型的企业人士
 
什么是RPA?善用RPA能让AI发挥最大成效!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一种流程机器人软体,以自身以外的软体为对象,自动执行定义好的处理。
 
RPA不是核心系统的角色,而是从外围支援核心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输出入等处理的工具,发挥连结办公室自动化工具、业务系统、核心系统等的作用。
 
人会因疲累或身体状况等而使操作所需时间不同,软体机器人不会有这样的变化,能够以一定的速度自动执行定义好的处理。当工作量庞大、时间冗长,RPA能发挥非常大的威力。
 
边做边学,RPA软体实际演练!
 
RPA可以将人所执行的规则化、机械化工作转化为自动化,让人从重复性的操作中解放。这项崭新的自动化技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革劳动方式。有效运用RPA,将是人工智慧时代最强的利器。
 
本书带领读者从基础开始学习AI时代的效率改革新技术,从RPA的应用场景、趋势和效益、产品知识、协作技术、与IoT机器人的共通点,到机器人开发、系统开发、操作可视化、导入流程、运作管理和安全性,以图解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分析。
 
书中收录第一线的具体范例和具代表性的RPA产品说明,包括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Kofax Kapow、Pega、UiPath、WinActor等,以及实际的操作画面,以最贴近实务现场的方式完整解析。把变数转化为规则,让繁琐的流程自动执行,优化作业,减少人为疏失,进行附加价值更高的活动。
 
强化思维,建构效率概念,精辟解构RPA的全貌,一次弄懂机器人流程活用之道!
《效率革命:數位轉型下的流程再造與智慧決策實戰》 徹底革新,擁抱高價值工作:從流程瓶頸到卓越營運的轉型之路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再僅僅依賴於市場策略的精妙,更取決於內部營運效率的極致優化。本書《效率革命:數位轉型下的流程再造與智慧決策實戰》,專為渴望突破傳統營運瓶頸、追求高效能產出的中高階管理者、流程優化專家及 IT 架構師量身打造。它摒棄了對單一工具層面的介紹,深入探討如何從宏觀戰略層面,系統性地檢視、分析並改造企業核心流程,最終實現由數據驅動的智慧決策能力。 本書的基石,建立在對「流程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流程不僅是線性的步驟堆疊,它承載著企業的知識、風險與客戶體驗。我們將帶領讀者走出「修補式優化」的誤區,轉向「顛覆式重構」的思維模式,確保每一次的流程變革,都能直接對應到企業的戰略目標與市場競爭力。 --- 第一部:流程藍圖的解構與重塑 (Deconstruction and Redesign)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一套嚴謹的流程分析與設計方法論,超越單純的「流程圖繪製」,直指流程中隱藏的資源浪費點與決策盲區。 第一章:流程診斷學:從價值流視角審視營運現況 傳統流程分析往往聚焦於「誰在做什麼」,本書則採用價值流映射 (Value Stream Mapping, VSM) 的高級應用。我們探討如何精確識別流程中的「等待時間」、「返工循環」與「無效交接」,並將這些非增值活動量化。內容包含: 多維度瓶頸識別矩陣: 結合時間、資源佔用、客戶體驗三個維度,精準定位流程中的「慢性病灶」。 流程韌性分析 (Process Resilience): 評估流程在面對突發中斷(如供應鏈衝擊、人力短缺)時的恢復能力與彈性設計原則。 知識沉澱與流程化: 探討如何將資深員工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重複、標準化的流程模組,降低人員流動帶來的衝擊。 第二章:流程架構的數位藍圖設計:從線條到模組 流程重構的目標不是將舊流程數位化,而是設計一個天然適應數位環境的新架構。本章將詳述服務導向架構 (SOA) 思想在流程設計中的應用,強調流程的模組化與互操作性。 流程元件化策略: 如何將複雜的業務邏輯拆解為可獨立部署與迭代的服務單元,從而實現更靈活的流程組合。 數據驅動的決策節點設計: 討論如何在流程路徑中嵌入即時數據驗證機制,取代人為判斷,確保決策的一致性與合規性。 用戶體驗 (UX) 融入流程設計: 探討如何從外部客戶與內部員工的角度,優化流程的介面與互動設計,提升整體使用滿意度,而不僅是單純的速度提升。 --- 第二部:智慧賦能:決策科學與預測模型應用 (Intelligence Enablement) 本篇的核心在於提升流程的「認知」與「預測」能力,使企業能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與優化。 第三章:數據脈絡化與洞察提取:告別孤立的報表 數據在當代企業中俯拾皆是,但如何將分散在不同系統中的數據,整合成對流程決策有意義的「脈絡化洞察」,是成功的關鍵。 跨域數據整合的治理框架: 建立統一的數據模型 (Conceptual Data Model),確保不同流程間的數據口徑一致性,解決「數據孤島」問題。 事件流分析 (Event Stream Processing, ESP): 介紹如何即時監控關鍵業務事件(如訂單變更、庫存波動),並觸發流程的自動調整。 深度洞察的可視化工具箱: 探討如何設計動態儀表板,不僅展示「發生了什麼」,更能引導使用者關注「為什麼會發生」及「下一步建議是什麼」。 第四章:預測性流程管理:將風險納入決策循環 本書強調「預測」比「反應」更具價值。本章深入探討如何運用量化模型,提前識別潛在的流程延遲、合規風險或資源超載。 基於機器學習的延遲預警模型: 建立模型來分析歷史數據,預測特定類型任務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超時的可能性。 情境模擬與壓力測試: 介紹如何建立「數位孿生 (Digital Twin)」的流程模型,用於測試不同營運假設(如需求激增、供應商延誤)對整體流程的影響,從而提前優化緩衝策略。 合規性自動審計鏈 (Audit Trail Automation): 設計在流程執行過程中,自動記錄和驗證合規狀態的機制,大幅簡化事後稽核的負擔。 --- 第三部:變革管理與組織適應 (Chan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流程優化往往面臨最大的阻力來自於「人」與「組織結構」。本部分提供了管理大規模流程變革的實用策略。 第五章:技能轉型與人才重塑:建立面向未來的勞動力 數位化轉型要求員工的角色從「執行者」轉變為「監督者、設計者與協作者」。本書探討如何系統性地引導組織完成這一轉型。 技能圖譜的建立與差距分析: 繪製現有團隊技能與未來流程需求之間的差距,並設計針對性的補強路徑。 人機協作的倫理與實踐: 討論在流程中,如何清晰劃分自動化任務與人類決策的邊界,確保高價值任務集中在需要判斷力與同理心的員工身上。 持續學習文化的植入: 建立一套激勵機制,鼓勵員工主動回饋流程痛點,並參與到持續改進的循環中。 第六章:效益衡量與投資回報的可持續性 (Sustainable ROI) 流程變革的價值必須是可量化、可持續的。本章提供超越單純的「時間節省」的效益評估框架。 綜合效益評估框架 (Total Value Assessment): 納入時間效率、品質提升、風險降低、客戶滿意度淨值 (CSAT/NPS) 等多維度指標。 變革效益的持續監控機制: 建立流程效能指標 (Proces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PPI) 的長期追蹤系統,確保優化成果不會隨時間衰退。 治理模型的確立: 如何在組織內部建立一個常設的「流程卓越中心 (Process Center of Excellence, CoE)」來監督和推動流程治理的標準化與演進,確保投資的持久性。 --- 結語:邁向智慧驅動的企業生態 《效率革命:數位轉型下的流程再造與智慧決策實戰》 並非一本工具書,它是一套戰略藍圖。它指導企業領導者如何看穿流程的表層複雜性,利用現代技術(如進階分析、數據治理框架)作為槓桿,重塑營運模式。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能自我學習、自我優化、並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智慧型企業」,確保在下一個十年的競爭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這是一場關於效率、洞察與組織敏捷性的深度實踐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西村泰洋Yasuhiro Nishimura
富士通株式会社领域创新(Field Innovation)本部资深总监。负责指导客户企业的全公司业务可视化,并验证经营策略效果的服务。具有做为经营策略的RPA等自动化技术的全公司导入丰富经验。从事IoT、行动装置、云端、机器人学、音乐下载等工作近二十年,包括各种新技术的企业导入和相关业务。
着有《图解认识最新的RPA入门》(図解入门    最新RPAがよ〜くわかる本,秀和System)、《成功的企业联盟》(成功する企业提携,NTT出版)、《RFID(无线射频识别)+ICタグ(电子辨识标签)系统导入和建构标准讲座》(RFID+ICタグ システム导入・构筑 标准讲座,翔泳社)等书。

译者简介

陈彩华
成功大学材料工程系毕,赴日就读国贸,历经业务、施工现场、产业废弃物处理等工作,目前在日本主要从事电脑与IT系统管理工作。
兼职译者,业余马拉松跑者以及重度文字中毒者。译有《图解建筑施工入门》、《楼梯,上上下下的好设计》、《图解建筑物理环境入门》、《演算法图鑑》、《图解建筑计画入门》等书。

庄永裕(审定)
日本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博士。现任中央大学资工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程式语言设计、软体工程,以及高效能运算。ACM、IEEE、IPSJ学会会员。曾任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助理教授,旅居日本多年。译有数本程式语言与软体开发相关之日文书籍。日常兴趣为旅行、摄影、小说与音乐。

图书目录

推荐序│柯志贤
推荐序│张祯元
推荐序│黄甦
 
前言
 
【第1章】  RPA的基础知识

1.1 RPA概要
   1.1.1 RPA是什么?
   1.1.2 将处理与自动化分开来思考
   1.1.3 从两个观点来检视实际的案例
   1.1.4 RPA是一种工具
   1.1.5 RPA不是很难的软体

1.2  RPA的效益不只是降低成本
 1.2.1 降低成本和资源移转
 1.2.2 用数字来思考看看
 1.2.3 有助提高生产力
 1.2.4 机器人特有的优势
 1.2.5 促进工作标准化

1.3 软体的物理架构
 1.3.1 软体的集合体
 1.3.2 依产品而异

1.4 RPA的系统架构
 1.4.1 两种系统架构
 1.4.2 单一桌面架构
 1.4.3 伺服器集中管理架构

1.5 RPA的应用场景
 1.5.1 可以应用RPA的场景
 1.5.2 资料输入的范例
 1.5.3 资料核对

1.6 综观应用场景
 1.6.1 业务系统周边作业RPA化
 1.6.2 业务系统间的作业RPA化
 1.6.3 未系统化的工作RPA化

1.7 导入作业的顺序
 1.7.1 公司内部的轻负荷业务
 1.7.2 常规业务
 1.7.3 客户导向的业务和流程

1.8 导入成本
 1.8.1 可以用较便宜的费用导入
 1.8.2 自行开发与委外开发

1.9 RPA是业务效率化的最后手段
 1.9.1 企业流程委外
 1.9.2 行动装置
 1.9.3 云端
 1.9.4 业务套装软体
 1.9.5 最后的领域
 
【第2章】  RPA的趋势和效益

2.1  影响RPA的趋势
 2.1.1 RPA的市场规模
 2.1.2 市场和业种别趋势
 2.1.3 企业整体的趋势
 2.1.4 社会的需求
 2.1.5 因应工作方式改革

2.2 RPA也能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2.2.1 直接解决式
 2.2.2 间接解决式

2.3 2020年之前「7%的工作消失」?
 2.3.1 OECD的预测
 2.3.2 人力资源重新配置

2.4 企业导入RPA的目的
 2.4.1 RPA的导入战略
 2.4.2 RPA的导入战略范例

2.5 RPA让生产力倍增的企业组织
 2.5.1 后台作业文书处理
 2.5.2 房贷业务的范例
 2.5.3 房贷的占比

2.6 RPA效益的真相
 2.6.1 RPA导入效益的真相
 2.6.2 RPA软体特性产生的效益
 2.6.3 机器人档案的设计专门知识产生的效益
 2.6.4 系统整体的效益
 2.6.5 导入行动产生的效益
 2.6.6 各种效益的关联
 2.6.7 留意不要对效益照单全收

2.7 效益大于不安
 2.7.1 执行不如预期让工作难推动怎么办?
 2.7.2 机器人失控或闲置时的因应
 2.7.3 没人管理也没问题?
 2.7.4 变更或新增业务的维护

2.8 RDA是什么?
 2.8.1 RDA与RPA的不同之处
 
【第3章】  RPA的产品知识

3.1 RPA相关产业
 3.1.1 产品销售
   3.1.2    RPA相关进修
 3.1.3 RPA相关认证资格
 3.1.4 导入支援谘询
 3.1.5 技术人员派遣、技术支援
 3.1.6 概念验证、相关试用
 3.1.7 展示会、研讨会

3.2 具代表性的RPA产品
 3.2.1 主要产品
 3.2.2 日本市场的先驱者
 3.2.3 RPA产品一览

3.3 RPA软体的学习
 3.3.1 学习、生成、使用
   3.3.2    取得基本资讯
   3.3.3 线上学习
   3.3.4 购买产品
   3.3.5   进修课程

3.4 线上学习的范例
 3.4.1 UiPath的线上学习
 3.4.2 Automation Anywhere的线上学习

3.5 免费的RPA软体
 3.5.1 RPA Express是什么样的软体?
 3.5.2 RPA Express的画面

3.6 关于学习的顺序
 3.6.1 物理条件的限制
 3.6.2 费用差异
 3.6.3 可行的是RDA
 
【第4章】  与RPA相近的技术

4.1 与RPA相近的技术代表范例
 4.1.1 类似RPA的技术

4.2 Excel巨集
   4.2.1 RPA与巨集的差异
   4.2.2 RPA与巨集的共通点

4.3 让人联想到RPA的巨集模组
   4.3.1 巨集功能的有效化
   4.3.2 对话方块设定
   4.3.3    想用巨集执行的工作
   4.3.4 录制巨集前的准备
   4.3.5 巨集模组录制
   4.3.6 巨集模组执行
   4.3.7 巨集模组利用方法

4.4 AI与RPA的关系
 4.4.1 机器学习
 4.4.2 持续导入AI的客服系统
 4.4.3 在客服系统中应用RPA
 4.4.4 用RPA进行「特定」操作的范例
 4.4.5 在RPA上搭载AI
 4.4.6 用周遭的例子思考

4.5 OCR与RPA
 4.5.1 OCR是什么?
 4.5.2 有限的自动化
   4.5.3    OCR与RPA的差异
 4.5.4 OCR与RPA的共通点

4.6 OCR与RPA的协作
 4.6.1 OCR的性能
 4.6.2 RPA在OCR中的作用
 4.6.3 OCR和RPA与AI的协作

4.7 BPMS与RPA
 4.7.1 BPMS是什么?
 4.7.2 RPA与BPMS的关联

4.8 EUC与RPA
 4.8.1 EUC是什么?
 4.8.2 笔者的EUC
 4.8.3 RPA只是工具

4.9 IoT机器人
 4.9.1 IoT机器人是什么?
 4.9.2 IoT机器人的功能
 4.9.3 IoT机器人与RPA的共通点

4.10 实现业务自动化
 4.10.1 各种技术的组合
 4.10.2 应用范围的差异
 4.10.3 自动化模型
 
【第5章】  RPA软体概论

5.1 RPA软体的定位
 5.1.1 软体的三个层次
 5.1.2 RPA的软体层次定位
 5.1.3 RPA不是程式语言

5.2 RPA的功能
 5.2.1 RPA的三种功能
 5.2.2 功能与物理架构

5.3 RPA软体的初始画面
 5.3.1 RPA初始画面图像
 5.3.2 初始画面之后的差异

5.4 现有应用软体与RPA的关联
 5.4.1 连结多个应用软体
 5.4.2 连结=资料移动
 5.4.3 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

5.5 执行的时机
 5.5.1 由人来执行
 5.5.2 依排程来执行
 5.5.3 由事件驱动来执行

5.6 资料处理
 5.6.1 外部资料
 5.6.2 内部资料

5.7 Windows画面的物件辨识技术
 5.7.1 属性式
 5.7.2 图像式
 5.7.3 座标式

5.8 生成执行档
 5.8.1 一般的应用软体开发生成执行档
 5.8.2 RPA的执行档生成

5.9 RPA软体序列
 5.9.1 动作序列

【第6章】  机器人开发

6.1 机器人档案开发
 6.1.1 基本原则与程式开发相同
 6.1.2 实际运作之前的作业

6.2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开发
 6.2.1 撷图式
 6.2.2 物件式
 6.2.3 程式设计式
 6.2.4 各产品具备多种类型

6.3 撷图式范例:WinActor
 6.3.1 WinActor的机器人开发步骤
 6.3.2 用WinActor生成机器人脚本
 6.3.3 Web应用程式读取和操作的设定
 6.3.4 变数设定
 6.3.5 脚本编辑
 6.3.6 从脚本编辑移转到机器人的动作

6.4 物件式范例:Kofax Kapow
 6.4.1 Kofax Kapow的机器人开发步骤
 6.4.2 用Kofax Kapow生成机器人脚本
 6.4.3 初始画面、生成新专案
 6.4.4 读取变数
 6.4.5 载入Web系统

6.5 程式设计式范例:Pega
 6.5.1 Pega的机器人开发步骤
 6.5.2 用Pega生成机器人脚本
 6.5.3 运用Pega的机器人开发

6.6 设计画面范例:Blue Prism
 6.6.1 Blue Prism的设计概念
 6.6.2 设计画面的范例
 6.6.3 双击连结了设计与开发

6.7 机器人档案的设计
 6.7.1 在工程中的定位
 
【第7章】  业务和操作的可视化

7.1 开发机器人之前
 7.1.1 机器人开发之路
 7.1.2 从可视化到开发的三个阶段

7.2 业务可视化的必要性
 7.2.1 有资料的情况
 7.2.2 没有资料的情况
 7.2.3 比较导入前后的情况
 7.2.4 新旧业务的名称
 7.2.5 比业务低阶的操作

7.3 业务可视化手法
 7.3.1 业务可视化的三种手法

7.4 访谈
 7.4.1 访谈的进行方式
 7.4.2 访谈高手

7.5 作业研究表
 7.5.1 作业研究表是什么?
 7.5.2 生成研究表时的注意事项

7.6 由研究者来观察
 7.6.1 研究者的观察方式
 7.6.2 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7.7 To-Be设计的起点:机器人记号
 7.7.1 机器人记号是什么?
 7.7.2 To-Be设计

7.8 操作可视化手法
 7.8.1 业务可视化与操作可视化的关联
 7.8.2 桌面操作可视化

7.9 应用软体使用状况研究范例
 7.9.1 借由软体来研究使用状况
 7.9.2 实际研究范例

7.10 使用画面研究范例
 7.10.1 PSR是什么?
 7.10.2 PSR的启动方式
 7.10.3 PSR的使用方式
 
【第8章】  使用者需求和系统开发

8.1 使用者需求
 8.1.1 使用者需求整理的定位
 8.1.2 机器人流程

8.2 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
 8.2.1 机器人开发的功能性与非功能性需求
 8.2.2 避免忽略非功能性需求
 8.2.3 定义非功能性需求的时机

8.3 工作表的运用
 8.3.1 操作表与机器人化范围的差异
 8.3.2 利用工作表来进行使用者需求整理

8.4 流程图的运用
 8.4.1 运用流程图的操作
 8.4.2 明确指示机器人动作和对象

8.5 复合型的运用
 8.5.1 复合型是什么?

8.6 其实并不简单的RPA系统开发
 8.6.1  RPA的系统开发为什么一点也不简单?

8.7 瀑布式开发与敏捷式开发
 8.7.1 瀑布式开发
 8.7.2 敏捷式开发
 8.7.3 瀑布式还是敏捷式?

8.8 RPA中的敏捷式开发
 8.8.1 工作现场实例
 8.8.2 工作现场的敏捷式开发注意事项
 
【第9章】  RPA的导入流程

9.1 导入流程中机器人开发的定位
 9.1.1 导入RPA时的五个流程
 9.1.2 导入流程中机器人开发的定位

9.2 整体规划
 9.2.1 整体规划的作业
 9.2.2 全公司导入
 9.2.3 整体规划范例
 9.2.4 决定对象领域的方法

9.3 实机验证
 9.3.1 有时两阶段进行
 9.3.2 实机验证生成文件的范例

9.4 概念验证
 9.4.1 概念验证的两种类型
 9.4.2 概念验证的进行方式
 9.4.3 概念验证的目的类型

9.5 评估和改正
 9.5.1 整体规划的改正
 9.5.2 应该预设会做改正

9.6 RPA工程师与RPA顾问
 9.6.1 RPA工程师
 9.6.2 RPA顾问
 9.6.3 顺利衔接的方法
 9.6.4 人才不足
 
【第10章】  运作管理和安全性

10.1 运作管理系统
 10.1.1 运作管理系统与RPA的关系
 10.1.2 运作监控系统

10.2 RPA的运作管理
 10.2.1 RPA的健康检查和资源监控

10.3 运作管理画面范例
 10.3.1 Kofax Kapow的Management Console
 10.3.2 Pega的Robot Manager
 10.3.3 WinDirector的执行机器人状态确认画面

10.4 使用RPA的运作管理
 10.4.1 工作进度该由谁管理?
 10.4.2 RPA的业务系统登入ID

10.5 RPA的安全性
 10.5.1 从物理架构来看安全威胁
 10.5.2 具体的安全威胁
 10.5.3 安全性对策

10.6 安全性画面范例
 10.6.1 WinDirector的权限管理画面范例
 10.6.2 Blue Prism的权限管理画面范例
 10.6.3 Blue Prism的资料加密画面范例
 
结语
附录  专有名词缩写对照表
 
COLUMN
调整关于RPA的说明
RPA软体的使用区分
RPA催生的新产业
RPA运作之际无法使用终端装置?
从RDA到RPA的高墙和RPA的多样性
如何让RPA成为主流?
资料驱动与RPA
程式设计技能是必要的吗?
元件化趋势的线索
更贴近使用者部门的RPA
企业流程和操作流程范例
需要有多好的英语能力?
KPI设定
对于导入RPA的态度
导入作业的部署和自行开发的可能范围
利用RPA进行运作监控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柯志贤 │ 勤业众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暨科技创新长
 
  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如果员工大幅缩短工时,一天只工作7小时,一週四天,而产值是原本的两倍,管理阶层如何将员工效益发挥到最大的价值?如果员工一天不再做看似打杂的事情,而是花更多时间思考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老板您愿不愿意投资?认知型企业与人机协作管理新模式已来临,若能掌握智能营运的关键能力,将有可能是未来企业在公司治理与股东评价的新指标。事实上,自动化从来不曾间断,而科技的高速创新,促使人类离开安逸的舒适圈,向下一世代的学习领域前进,我们不得不承认,以Made in Taiwan自豪的台湾,必须转型为高附加价值的精致制造,也势必要将管理最适化,让管理内功成为打国际竞争战的重要基石。
  勤业众信自2016年开始,从日本Deloitte RPA专家团队引进Deloitte全球最完整的RPA导入方法论,勤业众信目前已有逾百名顾问受过RPA专业训练,并提供多家金融业、高科技业、传统制造业、零售流通产业等流程改造BPR与RPA培训及导入专案相关服务。勤业众信内部也早已踏上数位转型之道路,广纳多元资讯背景人才,成立科技创新中心,结合各项先进科技协助推动事务所数位转型,并且广泛使用RPA自动化技术,除借以改造及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将节省的人力转为专注于更具价值之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将这些相关技术跟经验,协助各业务单位发展各项创新应用,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因此,不管从外部市场应用趋势到事务所内部创新转型策略,导入RPA技术将扮演协助企业转型之重要关键,我们应借势而起,顺风而为。
  在2018年Deloitte RPA调查中发现,相较于2017年有不到一半的企业尚未导入RPA,2018年全球导入RPA企业数量有大幅成长,以1-5个机器人最多 (37%);并且值得关注的是,拥有6个以上流程机器人的企业,也高达调查样本的31%。RPA在台湾发展期间约三年,中大型企业导入率已有三成,但中小型企业仅有不到一成,距离全球RPA发展仍大幅落后,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高阶主管对于RPA的认知仍不足、员工对于自动化多半有抗拒改变的心态、流程仍破碎断链或尚未标准化而无法自动化,以及RPA专案权责单位或整合性流程负责人不明确。
  从勤业众信辅导多家企业导入RPA之观察发现,作业流程过于复杂琐碎为阻碍导入RPA的主因。的确,RPA计画的安排与实行,需要企业的决心、时间与资源,其中包括专业能力的协助。非所有流程都适合RPA,若既有的作业系统即能完成相对的自动化,则交由原系统解决,将跨流程、跨组织、跨系统的重复性资料撷取、比对、验证、大批量快速执行的工作交给RPA,则是比较理想的导入策略。
  在人机协作已是必然趋势之下,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几个很有参考性的资讯,其中包括:
 
  1)这本书可快速帮员工扫盲,例如书中提到RPA与Excel不同、又与BPMS或EUC有何不同、如何选择最佳工具、如何产生效益。
  2)这本书可帮助企业建立对RPA的正确认知,例如企业如何考量RPA导入策略、人力资源该如何重新配置。
  3)这本书可帮助RPA核心成员补强基本概念,例如透过这本书,了解在流程设计时,如何串接Office、OCR、AI 或是ERP等系统。
 
  RPA是智能营运朝向AI中门槛最低、最有机会成功的Quick Win,虽然每间企业的规模及作业流程模式都不尽相同,採用RPA的实际成本与效益要视企业本身状况而定。但确定的是企业可以借由导入RPA的机会,再次检视作业程序,将企业资源做最适合安排,以协助企业升级并开创新局。
 
 
【推荐序】
张祯元 │ 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技术长、机械工业杂志总编辑、国立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学系特聘教授
 
    台湾产业的发展,从早期劳力密集到技术密集的产业转型,自八○年代开始,历经将近四十年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数位化的转型,持续突破习惯的舒适圈,以技术作价,大大提高台湾产品的附加价值,为台湾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经济成长。近几年来,由于大数据、机器学习、云端运算、物联网、人工智慧以及智慧机械与智慧制造等新兴技术的加入,已经在发展近二十年的网路时代,加入了新的动能,也启动了智慧化时代的引擎。
  人工智慧,也就是一般简称的AI,是一个发展非常快速的新兴领域,更是智慧化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技术以及能力。为了因应智慧化时代的来临,以及让人工智慧技术在台湾能够发展及扩散至各个领域,这几年政府透过智慧机械产业推动方案的规划,对「智慧化技术」下了定义。所谓的智慧化技术,其实是让人工智慧技术应用得以扩大的基石,这些智慧化技术包含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CPS也就是一般所说虚实整合系统、精实管理、3D列印,以及感测器等技术。
  整合以上所述的智慧化技术于下世代的产品以及服务中,将可使得可用的资料日益增长。换句话说,为了使人工智慧技术得以施展,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料,也就是英文所谓的Data。近来常常听到「资料就是王道」(Data is King)的说法,也就是说于人工智慧的浪潮下,谁掌握资料,谁就能称王!那么数据与资讯(Information)到底有何不同?简单地说,资料是类比或者是数位化数据的表示,而资讯则是关于特定事实或情况下「知识」或是「智慧」的传达或接收。比如说,台湾智慧机械产业如工具机产业或是聪明生产的产业期望能够永续发展并向上提升,单单掌握制造和生产的资料是不够的。举个例子,于智慧机械中,获得工具机如切削、振动、温度、位置、速度与加速度等资料并不是难事。决胜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将所获得的资料转化,产生可用的资讯并提供最合适的加工方式来提升加工后产品的品质,进而提高附加价值。换句话说,除了掌握智慧机械所能得到的加工资料,谁能够将资料智慧化并产生知识并有所作为,谁就能掌握制造与生产资讯。能掌握该资讯者,就能掌握产业的未来。因此,与其说资料就是王道,我认为能够掌握「资讯将是一切」(Information is Everything)!
  能够掌握资讯,就能够透过更智慧的人工智慧的演算法、运算更快速的电脑进行云端或是边缘运算,以及几乎无上限的云端储存空间来辅助我们做最佳的决策与判断。比如说故障预测和健康诊断与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深具智慧以及能力的预测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横跨许多领域专业的科学与知识,功能举例来说包含健康预诊断、使用寿命评估、预测分析、剩余寿命评估以及有效寿命等讯息,甚至提供健康评估管理以及企业级决策所需更高层的资讯。
  但是如何将资料转变成有用的资讯呢?更直接的说法是,在使用人工智慧结合过往经验以及理论进行机器学习之前,如何将所获得的资料加以处理,使得最后产出的资讯是具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的资讯呢?这本新书《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透过图解的呈现,有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与讲解如何处理业务甚至上述举例制造场域的资料,转换为可用的资讯。RPA其实是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的简写,也就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但是这里所谓的机器人,和一般认知如工业型或是服务型的机器人不同,它其实是个「软体」机器人,简单来说,此机器人的概念是基于软体开发,以及人工智慧程式编写人员在系统开发上一个非常结构化、系统化一系列自动执行的操作。就如同操作机器手臂一样,了解RPA中「软体」机器人的语言以及操作方式,就能掌握之前所述资料转化成资讯的「智慧化技术」。过去几年里,我看到不少单位为了将资料转换成可用的资讯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但是这转换的流程,基本上没有一套比较有系统的方法。这本书《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入门,以具体的操作加上一目了然的图解以及实务详述,我相信读者应该可以马上上手,而且可以实际应用于不同应用情境与场域上。也期盼透过RPA的工具,使得原始的资料透过人工智慧演算能够产出具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的有用资讯,让台湾智慧化时代的引擎沉稳加速,提升智慧化产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为台湾带来另一波的经济成长!
 
 
【推荐序】
黄甦 │ 工研院机械所智慧机器人组组长、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投入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已逾十年的我,一直到现在,对于机器人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与导入机器人开发的热忱丝毫不减。犹记得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书名。看到这书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三个元素,不免疑惑着,这几个元素若各自拆开,各个都足以成为一本书的构成主轴,又加上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这串书名一次囊括四个元素,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好奇着这本书的内容要如何能带领读者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书中世界悠然徜徉,随即阅览起来。
  本书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搭配平易近人的示意图,佐以RPA的应用场景与RPA图解说明,辅有撷图与具体图示来呈现,更能让读者轻松投入在RPA的应用中。另外,作者替RPA提供了一个平易近人的註解:「自动执行定义好的处理」。这无疑是给了读者一针强心剂:RPA本身不是很难的软体或系统。简言之,RPA的概念即为「一台可以帮我们做事的虚拟机器人」。
  有鑑于近年来「少子高龄化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连年上涨」、「罢工导致的社经损耗与恢复成本增高」、「催生跨领域人才的培育与发展」等问题,在在都与「人」有关。在资讯爆炸的现在,重复且枯燥的例行工作将被取代,因此企业导入RPA是必然的。为了妥善将对的人才摆在对的位置上,使用RPA促进工作标准化,替代劳动力进行机械化和定型化的操作,结合机器人特有的优势,助益生产力与效率的提高;导入RPA所造成的工作方式改革,亦不遑为企业或组织解决人才问题的契机。利用RPA进行流程自动化,只是第一步的开始。诚如自驾车的开发,起先也是先以辅助驾驶系统开始转变。后续RPA结合AI,将可发挥更多程式强大的优点,达到精准「预测」亦为其一。再者,在RPA标准化的工作范畴中而释放出的人才,不论可以缩短劳动时间或是转向专注在更有创意与价值的工作中,每每都是协助企业或组织回应社会需求中所不可或缺的重新配置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唿声对策。
  这本书就是为了从事资讯系统相关工作、对新技术的应用感兴趣、对机器人的开发或导入有兴趣,或是希望成为RPA专家的人,汇整而成的一本图解科普书。想当然尔,科普书中常会出现许多技术性的内容,在此经由作者巧妙的编撰,从RPA的导入型态、结构要素,进而到机器人与系统开发、导入与运作流程的管理及安全性,乃至相近和配套技术,完整解说RPA的「机制」。书中提及「RPA是连结多个系统,进而连结系统与人的软体。要成为RPA的专家,需要具备能参与导入行动,以及理解RPA的软体和如何推动包括机器人的系统开发等能力」。
  对许多想从RPA入门学习的人来说,即使从零的状态开始,亦可依本书的RPA学习三步骤:学习→生成→使用等依序了解RPA软体;将流程「元件化」,并且未来多次重复利用,即为软体化与提升效率的关键。书中亦介绍RPA BANK等网站提供读者获知RPA产品与服务的最新资讯,并提供一些免费软体等尽可能免付费的学习顺序与入门学习,减少读者的负担并提供读者(学习者)更多适时与适性的多样选择;若是公司、组织,甚至是个人有预算的话,遵循正规有系统的学习方法来打通任督二脉,亦建议实际购入RPA产品来直接学习为佳。非理工科系的读者亦可将本书当作启蒙书,一窥机器人自动化概念。
  随后,书中从「业务和操作的可视化」切入,加上「使用者需求」,一直到「机器人开发」的结合、操作、手法、观察等一系列的步骤,同时列出使用者需求与由研究者观察访查的建议,完整内容具体化且引人入胜。尤其,在使用者需求和系统开发章节中提到一个观点深有同感,就是「使用者需求整理的工程,是依据操作可视化的结果所完成的操作流程,确认如何让机器人执行使用者的需求,并且具体落实。做为开发者,关注使用者需求或个别机器人的设计和开发时,会不小心忘记非功能性需求」;开发过程中,程式除了须具备功能以外,也需要兼顾方便好用的设计。以「性能=非功能性需求」,「延伸思考『确认其他非功能性需求了吗?』和整体的非功能性需求,就能避免不小心忘记」等,从多方面自我检视,让机器人动作与进行处理,除了依据操作流程来生成,从中加入了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的软性考量。身为长期研究开发者而言,想来心有戚戚焉。最后,本书介绍目前最普遍的「脚本」程式开发与工具,亦有益于一般读者轻松开发机器人程式。如此用心与巧思的编撰方式,甚至让没有系统开发经验的读者也能从头开始理解并在脑海中建立起RPA的机制雏形,关于此点,着实让我既感动又振奋。
  全书循序说明了RPA的机制和应用、企业或组织推动导入RPA的顺序建议,最后用业务自动化为目标,做为全书中心主轴,辅以与其他系统的组合搭配,达到最佳化与部署效率化;更瞻前顾后地在最后一章「运作管理和安全性」提醒读者RPA软体主要的安全威胁范例,如机器人档案的窜改、对机器人档案的未授权存取、管理工具与机器人之间的档案控管,如今全球资讯化时代,云端化与网路化充斥在每个企业组织运作的前提下,全书的字字珠玑实收画龙点睛之效。有幸在此以个人浅见与各位读者分享。感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很感兴趣,尤其是RPA,感觉它是未来工作的一大趋势。《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在我拿到它的那一刻,就给了我一种“内容丰富且接地气”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讲解的书,更像是提供了一整套学习和实践的路线图。我特别喜欢“10堂基础课程”的设置,这意味着我可以按照课程的结构,一步一步地学习,不用担心会遗漏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图解”的说明方式,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因为我更容易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南,从最基础的RPA概念,到它能做什么,再到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RPA机器人,都能够有详细的指导。我最期待的部分是“第一线导入实证”,因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看到真实的案例,了解其他公司是如何成功应用RPA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那会更加具有说服力。比如,某个公司在财务部门引入RPA后,处理发票的效率提高了多少,减少了多少错误;或者在客服部门引入RPA后,如何提升了客户满意度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效益法则”,让我能够了解RPA到底能带来多大的价值,以及如何衡量这些价值。

评分

当我拿到《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尤其是“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这几句话,让我觉得这本书触及到了现代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痛点。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何让重复性劳动被自动化所取代充满兴趣,而RPA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武器。这本书的“10堂基础课程”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因为我希望能在一个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系统地掌握RPA的知识。我猜想,这些课程会涵盖RPA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开发流程,以及如何进行RPA的部署和管理。而且,“图解”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易懂,能够将复杂的RPA原理和技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我这样的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化新技术的原理机制”的讲解,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RPA是如何实现“智慧化”的,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以及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新的趋势和技术。此外,“第一线导入实证”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了解其他企业是如何利用RPA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以及RPA在实际应用中能带来哪些切实的效益。

评分

刚拿到《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我就被它扎实的厚度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我最近一直在关注RPA领域,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RPA的入门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和内容介绍,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10堂基础课程”的设置,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会非常系统和有条理,我期待它能从最基础的RPA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实际操作和应用。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图解”的表述,我一直觉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学习技术,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希望这本书能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示,来解释RPA的原理机制,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RPA是如何工作的。而“第一线导入实证”部分,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践价值。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RPA是如何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落地,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的转变。我特别想了解,书中会通过哪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RPA在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它能带来的“效益法则”。

评分

收到《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10堂基础课程+第一线导入实证,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智慧化新技术的原理机制、运作管理、效益法则》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要理解和应用一项新技术,尤其是像RPA这样能够深刻影响工作模式的技术,最关键的是要能真正理解它的“原理机制”,而这本书的标题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关于RPA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很少有能够真正做到“图解”并提供“基础课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RPA的神秘面纱,让我明白它是如何工作的,它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以及它与其他自动化技术的区别。而且,“10堂基础课程”的设置,给了我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仿佛老师在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RPA的世界。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运作管理”和“效益法则”的部分,这直接关系到RPA能否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价值。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有效地管理RPA项目,如何衡量RPA带来的效益,以及如何将RPA融入到企业的整体战略中,最终实现“数位劳动力”的目标。

评分

拿到《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10堂基础课程+第一线导入实证,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智慧化新技术的原理机制、运作管理、效益法则》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完整的标题所吸引,感觉这本书覆盖了RPA学习的各个方面。我一直对“数位劳动力”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觉得它是未来工作模式的重要方向,而RPA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这本书的“10堂基础课程”的定位,非常符合我希望系统学习RPA的需求。我期待它能从最基础的RPA概念讲起,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RPA开发、部署和管理。而且,“图解”的说明方式,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更容易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技术概念。我希望书中能够用大量的图示,清晰地展示RPA的运作原理和工作流程,让我能够快速掌握RPA的核心技术。更让我期待的是“第一线导入实证”这一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真实的企业案例,了解RPA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的,以及它能带来哪些具体的“效益法则”。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RPA的价值,并且能够指导我在工作中探索RPA的应用。

评分

当我拿到《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时,第一感觉是它非常有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厚实感。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自动化的零散信息,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缺乏一个能够引领我入门的清晰框架。这本书的“10堂基础课程”的定位,让我觉得它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我猜想,这10堂课会从最基础的RPA是什么,为什么需要RPA,到RPA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开始构建RPA,这样层层递进,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迷茫。而且,“图解”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善于通过图示来理解复杂的概念,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够用大量的图表、流程图等视觉元素来解释RPA的原理和运作机制,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效率。最让我兴奋的是“第一线导入实证”这个部分。我非常渴望了解RPA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情况,它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的转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案例,分析引入RPA的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效,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RPA的价值和潜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加班,心情有点烦躁,但看到这厚实的一本《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瞬间感觉有了点希望。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RPA相关的文章和在线教程,但总觉得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喜欢它的“图解”形式,这意味着它不会像枯燥的技术文档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而是会通过大量的图示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10堂基础课程”的设定,让学习的路径更加清晰,每天可以跟着一堂课的节奏来学习,不会感到压力太大,也更容易坚持下去。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原理机制、运作管理、效益法则”这几个部分的讲解,因为我觉得理解RPA的底层逻辑和管理方法,以及如何量化其带来的效益,是真正将RPA落地并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在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自动化工具,但对于RPA这种更智能、更灵活的自动化形式,我还是有很多疑问。这本书的“第一线导入实证”部分,我非常看重,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了解其他企业是如何克服困难,成功引入RPA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掌握RPA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解放重复性劳动。

评分

终于收到了这本《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10堂基础课程+第一线导入实证,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智慧化新技术的原理机制、运作管理、效益法则》,快递包装很严实,一点磕碰都没有,拆开包装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色彩搭配协调,整体风格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我一直对RPA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可能离我比较远,或者技术门槛很高,迟迟没有开始深入了解。这次下单购买,主要是被“图解”和“10堂基础课程”这两个关键词吸引,觉得这本书应该会用一种比较易懂的方式来介绍RPA,能够帮助我这样的初学者快速入门。拿到手后,我先快速浏览了一下目录,内容安排得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实际的应用和管理,看得出来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花费了很大的心思。而且,“第一线导入实证”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实践价值,不像一些理论书那样空洞,而是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们看到RPA在企业中是如何落地的,以及能带来哪些切实的效益。我尤其期待关于“从资料到资讯”、“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这部分的讲解,这正是我目前工作中最想改进的地方,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和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感觉它能够成为我学习RPA的绝佳起点,也可能成为我未来在工作中应用RPA的宝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精致,一点都没有粗糙感,拆开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第一感觉就是内容非常充实,而且逻辑性很强。《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10堂基础课程”的设计。对我来说,学习一门新技术,最怕的就是信息过于零散,难以形成体系。《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从名称上就给人一种循序渐进、易于掌握的感觉。我猜想,这10堂课会由浅入深,从RPA的基本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功能和应用场景,这样我就可以按照课程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学习,不用担心会跟不上。而且,“图解”的说明方式,对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再详细,也不如一张清晰的图表来得直观。我希望书中能够用大量的图示来解释RPA的原理和工作流程,这样我就能更轻松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最让我期待的是“第一线导入实证”这一部分。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再扎实,如果没有实际应用作为支撑,都是空中楼阁。这本书能够提供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RPA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效果,这对于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很喜欢,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起来手感很舒服。当我打开《图解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入门》这本书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清晰的排版和丰富的图文结合。很多技术类的书籍,特别是关于新兴技术的,往往会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从名字和封面就能看出,它致力于将复杂的RPA概念“图解”化,用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我本身并非IT科班出身,对于这种技术性的内容,需要有足够友好的入门引导。目录的设计也非常合理,层层递进,从“10堂基础课程”的循序渐进,到“第一线导入实证”的实践指导,可以看出作者对RPA的理解非常深入,并且能够将知识体系化地传达给读者。我尤其对“从资料到资讯”以及“从人工操作到数位劳动力”这两个章节充满了期待。在当前的数字化浪潮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讯,是很多企业面临的挑战。而RPA作为实现“数位劳动力”的关键技术,其作用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RPA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它的运作原理是什么,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