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与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火枪与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全球史
  • 中国史
  • 东亚史
  • 早期近代
  • 贸易
  • 金融
  • 文化交流
  • 社会史
  • 火枪与帐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荣获第6届韩国坡州亚洲出版奖着作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今东亚正经历快速全球化及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回顾历史以及从中吸取教训至关重要。

  李伯重将东亚视为整体进行分析,并把晚明时期的中国与东亚格局变迁,放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加以解析考量。

  本书横扫整个东亚的变革潮流,总结东亚独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个框架清晰、内容充实的崭新历史叙述。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帐簿」,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帐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

  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17世纪,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出现此起彼落的政治革命、贵族叛乱、民族起义、宗教冲突、农民暴动,以及城乡骚乱等。此时的东亚世界也未能倖免,中国的明朝出现了崩溃的变局,最终未能通过这场危机,沦为失败者。

  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东亚世界的「火枪与帐簿」,导致了诸多在今天不能容忍的恶行出现和滋生。但是这些恶行不仅是该时代的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赖以进展的必要条件。换言之,这种恶行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迈向近代发展的动力。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丝绸之路虽然曾经是最主要的国际商路,但在15世纪之前,世界各主要地区之间并没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直到大航海时代才把世界历史带入了新阶段。李伯重用扎实的数据分析,从商品、商人、白银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中的角色和定位。在军事改革方面,反驳了人们通常认为的中国自发明火器之后就停滞不前的观点,认为在16世纪之前,西欧和中国两个地区各有千秋,中国尚未落伍,同时主张经济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变化,为文化和政治力量的渗透与传播铺平了道路。另外,也认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以及儒家四大宗教圈的扩大和深化,造成东亚世界文化版图大洗牌,其中的武力征服、文化传播和商业扩张,也伴随着海陆角力出现东亚国际间的各种纷争。这样的纷争持续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中国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名人推荐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胡川安(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涂丰恩(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博士)郑重推荐

好评推荐

  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15世纪以后的全球经济化、火药革命、军事革命和晚明东亚世界的四大战争。全书行文流畅简明,用丰富的资料,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中国历史。──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火枪与帐簿》透过经济史将中国史放在全球史的脉络中,并以公众史的书写方式贴近大众,在新的历史风潮中竖立了里程碑。──胡川安(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李伯重先生是当代中国最出色的经济史学家,研究享誉国际。这本书为一般读者而写,既宏观又深入,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功力。──涂丰恩(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博士)
 
《丝绸之路的黄昏:明清之际的区域贸易与社会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清易代之际,特别是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中国东部沿海及内陆腹地所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区域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白银流入”叙事,聚焦于本土生产力、消费模式的内在变化,以及在日益紧密的区域贸易网络中,不同社会阶层——从沿海商人集团到内陆的士绅与农民——如何应对和重塑他们的生存环境。 第一章:海禁的松动与沿海的勃兴:渔猎与海洋贸易的交汇 明朝中后期,虽然官方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但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和广东,并未真正脱离海洋的怀抱。本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古代海洋经济的传统基础,随后重点考察了葡萄牙、西班牙乃至后来的荷兰和英国商人进入东亚所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我们不将这次接触仅仅视为“外部输入”,而是将其视为激发本土市场活力的催化剂。 本书考察了泉州、漳州和广州周边的“半合法”或“灰色”贸易网络。这些网络由地方士绅、宗族精英和新兴的商业家族共同编织而成。他们如何通过贿赂、地方性的武装力量以及与海外势力的秘密合作,绕过或利用官方禁令,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菲律宾马尼拉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书中特别分析了“转口贸易”的结构,即中国商品如何通过日本、越南或暹罗的中间商,最终进入更广阔的亚洲市场,以及这种贸易对地方手工业,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和苏杭丝绸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微妙影响。 第二章:白银的“内化”:赋税结构与地方精英的财富重塑 16世纪后半叶,随着美洲和日本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货币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本书着重探讨了白银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外部商品,转变为国家财政和地方经济活动的核心媒介。重点分析了“一条鞭法”的改革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实际执行效果。在白银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地主和士绅如何利用白银储备来扩大土地兼并、投资地方公共工程(如水利设施)或资助子弟科举。 我们引入了对“地方财富”概念的重新界定。财富不再仅仅是土地或实物粮食,而是一种可以灵活兑换和流动的金融资本。本书通过对徽州、山西商人档案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这些区域性商业集团如何将商业利润转化为社会政治资本,如何通过捐输、联姻等方式融入传统士绅阶层,从而形成一个利益捆绑的“士商”复合体。 第三章:稻作前沿的扩张与“陌生人”的进入:西南地区的经济重构 与东部沿海的商业化不同,本书将视角投向中国西南腹地,如云南、贵州和四川的部分地区。在清代,这些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运动,伴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本章关注的是,在新的国家政策和人口压力下,原有的土司经济或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是如何被打破的。 我们详细考察了茶叶、药材和盐巴在西南地区的区域循环。盐运与茶马互市构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方上的实际操作充满了复杂性。本书分析了“脚店”系统——即负责长途运输的专业背夫和驮队——如何成为连接生产地和消费市场的关键节点,以及他们与地方政府、土司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西南地区的经济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山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对当地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整合与剥削,这为后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从“器物”到“文化”:中上层消费的精致化与区域性品味的形成 本书认为,区域贸易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原材料和基础商品的流动上,更体现在奢侈品和日常消费品的品味演变中。清代中期的城市精英阶层,其消费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化和相互模仿的趋势。 我们对比了江南士绅对精美小说、戏曲的痴迷(以苏州、南京为中心)与北方官僚对古董、金石鉴赏(以北京为中心)的热衷。这种“品味”的形成,直接驱动了特定区域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例如,江南的棉布生产如何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复杂的染色工艺和纹饰设计;福建的家具制作如何吸收了本土木材的特性,形成了区别于北方硬木家具的独特风格。这些消费热潮,既是经济繁荣的表征,也是区域文化认同构建的过程。 第五章:长途商路的脆弱性:漕运、危机与国家治理的边界 尽管区域贸易网络看似发达,但其底层基础——特别是国家控制的运输系统和税收体系——却表现出惊人的脆弱性。本章聚焦于京杭大运河的功能演变及其衰退的早期迹象。 随着东南沿海商业的兴起,传统上依赖漕运的粮食和物资运输成本日益高昂,效率低下。本书分析了清廷如何试图平衡海运与河运的矛盾,以及这种平衡的失败如何加剧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压力。我们考察了18世纪末期,如黄河改道、瘟疫流行等自然灾害如何迅速通过密集的商业网络扩散,引发区域性的社会恐慌和经济衰退。这些危机揭示了:在看似繁荣的商业化背后,区域经济对自然条件和国家强制力的依赖程度依然极深,远未达到真正的“韧性”阶段。 结论:一个嵌入全球体系的东亚区域世界 本书总结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东亚世界,是一个在国家治理的压力与新兴商业力量的拉扯下,经历剧烈重构的复杂系统。它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日本的白银、东南亚的香料以及欧洲的商品建立了间接但深刻的联系。这种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虽然为清代中期的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资源分配的不均、国家管控的失效,以及对外部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最终成为未来百年社会动荡的深层根源。本书致力于从内部视角重构这一转型过程,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不确定性的东亚经济景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伯重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机构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以及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成员。主要着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199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2000)、《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2002)、《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2003)、《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楼县地区GDP研究》(2010),以及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1998)等。
 

图书目录



前言 本书的写作缘起与若干说明

第一章 这是一本什么书
一、新史潮
二、全球史
三、公共史学
四、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与东亚世界
五、15至17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大变局的开端

第二章 「贸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
二、丝绸之路: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网络
三、大航海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四、舞台: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
五、道具: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六、演员: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商人
七、主题曲: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国际贸易中的白银

第三章 「早期军事全球化」: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军事革命
一、军事与经济全球化
二、「火药革命」:16世纪以前世界火器技术的发展
三、16世纪的历史转折:近代早期西欧的军事革命
四、「中学」外传:16世纪以前军事技术的传播
五、「西学」扩散:16、17世纪军事技术的传播
六、中国尚未落伍:明代中后期火器技术的进步
七、「早期军事全球化」与早期经济全球化

第四章 大洗牌: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世界
一、文化圈及其演变:15世纪以前文化视野中的东亚世界
二、伊斯兰教第二波东扩浪潮:15至17世纪东亚世界的区域整合之一
三、「佛教长城」的形成:15至17世纪东亚世界的区域整合之二
四、儒家独尊:15至17世纪东亚世界的区域整合之三
五、基督教到来:15至17世纪东亚世界的区域整合之四
六、文化圈大洗牌与早期经济全球化

第五章 角力海陆: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东亚国际纷争
一、「爱恨交织」与「恩怨并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二、多姿多彩: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
三、旧「北狄」与新「南蛮」:陆上强权的争斗
四、「东洋」与「南洋」:东亚世界纷争的新场所
五、中华朝贡体系的失效:东亚世界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六、「祖国在危险中」:处于乱世中心的中国

第六章 战略与军队:晚明的国家安全形势与军事改革运动
一、「划疆自守,不事远图」:中国国家安全的传统国策
二、孰为勍敌?──明朝的国防战略
三、不堪大任:问题丛生的明代军队
四、应对挑战:晚明军事改革运动
五、成功与局限:晚明军事改革运动的结果

第七章 烽烟四起:晚明东亚世界四大战
一、强敌压境:晚明时期东亚主要强权的军力对比
二、西南战事:中缅边境战争(1576-1606)
三、东方战事:中日朝鲜战争(1592-1598)
四、东北战事:明清辽东战争(1616-1644)
五、东南战事:中荷台海战争(1633-1662)
六、「余威震于殊俗」:晚明军事改革的历史遗产

代结语 「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
一、「火枪加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二、「恶创造历史」: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置身新世局:晚明中国国家的责任与失败

图目次
图1.1 东北亚
图1.2 东南亚
图1.3 全方位的亚洲超级大国──19世纪的中国
图1.4 亚洲各大区
图2.1 丝绸之路路线图
图2.2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2.3 马六甲
图2.4 地理大发现
图2.5 达伽马航行图
图2.6 香料之路:从东方运送香料到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2.7 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
图2.8 坎贝:印度洋贸易的中心
图2.9 亚洲东部海域贸易网
图2.10 倭寇入侵路线
图2.11 双屿位置图
图3.1 暹罗大城王朝
图3.2 缅甸入侵暹罗图
图3.3 鸟铳、鸟嘴铳、鲁密鸟铳
图3.4 亚洲最早的燧发枪──自生火铳
图4.1 今日亚洲主要宗教文化区
图5.1 明代蒙古各部
图5.2 安南的扩张
图5.3 中南半岛上的超强王国──缅甸东吁帝国
图5.4 明代中国的北方威胁
图6.1 欧亚大陆草原沙漠地带
图6.2 明代九边图
图6.3 火铳的三排轮射方法
图6.4 弩的三排轮射方法
图7.1 明缅边界
图7.2 万历援朝战争
图7.3 明清战争形势图
图7.4 明末辽东形势图
图7.5 山海关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图书序言



  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一个作者的精心之作,倘若得到一个好出版者的青睐从而得以刊出,就是一段「李将军遇高皇帝」的佳话。否则,不免令人「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

  我和联经已有近三十年的缘分。1990年,蒙刘石吉先生向林载爵先生推荐,我将我的博士论文修订稿《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寄给联经,联经请刘翠溶先生审查。刘先生进行了精心审阅,对拙作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了非常精当的修改意见。我根据这些意见,对原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之后,又蒙吴承明、斯波义信两位老师惠赐序文。因责任编辑两度易人,出版之事一度暂时停顿。之后编辑工作进展顺利,拙作最终于2002年刊出。

  时隔近二十七年,在2017年韩国坡州举行的第六届坡州亚洲出版奖着作奖(Paju Book Awards)授奖大会上,又与林载爵先生相遇。蒙林先生厚爱,愿意将拙作《火枪与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由联经出繁体字版。由林先生主持的联经出版,我自然欣然同意,联经胡金伦先生也对此予以大力关注。经林先生、胡先生和联经同仁的努力,本书遂于今年顺利出版。可以说,我和联经之间的缘分历经三十年而不衰,确实是一美谈。

  正如我在本书简体字版前言中所言,本书的写作,是我力图把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史学成果介绍给大众的一个尝试。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至于它是否会成功,倒是次要的问题。在本书中,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觉尚未成熟,因此也希望能够通过此书,向读者求教,从而使得我的研究得以不断完善,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因此,倘若本书繁体字版读者读后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将深为感激。

前言(节录)

  我过去几十年都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重点是明清江南经济史。但是到了近几年来,研究兴趣发生了改变,研究领域从经济史扩展到了政治史、社会史和军事史,研究地域从江南扩展到了全国乃至东亚世界,研究时期则从明清缩小到了晚明。这个改变始于2008年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教书时。在那里,交流最多的同事是现任美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的霍夫曼(Philip Hoffman)教授。他是一位着名的经济史学家,主要治近代早期欧洲经济史。我们可谓每天朝夕相见,无话不谈。当时他正在做近代早期西欧(特别是法国)军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听了他对该研究的看法,不禁唤醒了儿时的记忆。像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小时候我也喜欢玩「打仗」和「探险」的游戏,到了中学时代,又读了不少中外的边塞文学和战争文学,对历史上的战争情景充满想像。苏联作家瓦西里.扬的《成吉思汗》,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因此之故,我在经济史研究之余,也开始做些明代军事史的研究,作为调剂。不料对军事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研究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009年,我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期间去剑桥看望友人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教授。他是一位着名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其着作《都铎:斯图亚特时代英格兰的巫术》(Witchcraft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近代世界的摇篮》(The Riddle of the Modern World)等都已成为名着。但是他近年来却转向与以往非常不同的新研究领域,写出了《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The Empire of Tea)、《玻璃的世界》(Glass: A World History)等与过去研究非常不同的新着。我问他何以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他回答说:在原来的研究领域中工作了多年,思维方法已经定型,很难再有新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新想法,那么研究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工作。日复一日地做习惯性工作,没有挑战,难免丧失研究带来的乐趣。转向新领域,必然面对新挑战,从而激发思维,获得乐趣。做学问是为了获得真正的乐趣,至于成败利钝,并非主要考虑的内容。我非常佩服他的这种精神,也十分赞同他的看法。虽然我没有他那样的才气,但是至少在自己多年从事的领域之外尝试一下别的研究,也不失对自己的一个新挑战。

  在进行晚明军事史的研究中,我发现这项研究远不如我先前所想的那样容易。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晚明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在这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已经开始。不把中国的历史放进这个大过程中去研究,就会陷入一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境地。然而在晚明时期,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是今天学界的一大热点,但是尚未有共同的看法。没有这种共识作为依靠,进行研究就很困难。因此对于我来说,这又是一个重大挑战。

  新领域、新问题带来的挑战,是每个历史学者都会遇到的挑战,正如年鉴学派大师布劳代尔(Fernand Braudel)所说:「对于历史学家,对于所有的社会科学家,对于所有客观的科学家,前面有如一个新大陆,永远值得探索」。如果面前没有一个新大陆去探索,史学家的工作可能就会像英国历史学会前会长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所说的那样:「当前在历史学家当中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保守主义」,大多数历史学家在工作中「完全沿袭传统」,「只满足于依靠继承下来的资本,继续使用陈旧的机器。这些机器尽管低于现代最先进的标准,却仍然能够使企业在尽可能少地追加资本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数量的拥有现成市场的老牌传统产品」。

  除了这两个挑战外,还有其他挑战。历史学家夏伯嘉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当年在耶鲁求学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其中之一是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教授。他说:「史景迁文笔非常好。在中国史专业里,有些人认为他写的东西不够专业化,有些人则觉得很有启发性,因而产生了些争议。但是我觉得他给学者的启发在于:历史不能写得很枯燥。怎么把历史写得有意思,这是对我们所有历史学家的一种挑战。」要写得雅俗共赏,不仅需要改变写作套路,而且也要改变写作的语言。正如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说:「能用简短的言词就能说明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冗长的词句呢?抽象的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例证。」这些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史学工作者习惯了专业论文的写法,积重难返,要改变文风,确实是一个重大挑战。

  就我而言,治史数十年,也写了不少专门的史学着作。如今要把一些体现国际史学新潮流的看法、想法写成一本面向大众的小书,就必须改变习惯了的写作方法,但是由于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因此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各种挑战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在国际中国历史学界,有一个着名的理论叫做「冲击─回应」(Impact-Response)理论,是美国的中国学大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的,在西方影响很大,在中国也得到广泛的赞同。这里姑且不谈这个理论,只是借用这个说法,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刺激,就不会产生反应,机体的潜力也就得不到发挥的机会。在治学方面也是这样。没有挑战,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工作,研究工作就将会变得如巴勒克拉夫批评许多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像老牌发达国家的某些工业部门一样,只满足于依靠继承下来的资本,继续使用陈旧的机器,生产出与过去一样的产品。如果这样的话,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也就接近于尾声了。

  在我接受了自己提出的新挑战后,多蒙复旦大学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得以和复旦的同行和学子们一同探讨这项研究中所涉及的若干问题。2013年,复旦大学邀请我去做「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商战与实战: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为了做好这个讲座,我把这两年来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做了一个梳理,将其整理出来,分为五个专题,做了讲演。在这个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这本小书,书名也改为《火枪与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本书只是我的新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还很不成熟,而且主要是想写给大众而非写给专业史学家看,因此在专业史学家眼中,可能不够学术化。《后汉书.马援传》有云:「良工不示人以璞。」我本当如此,但是因为这是一项新研究的开始,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觉尚未成熟,因此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小书,向读者求教,从而使得这项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同时也向大众提供相关的知识,促进更多的人跟上新的史学潮流,从全球史视野来看中国的历史。这就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由于本书的写作对我是一项新的挑战,因此我必须从成功者那里学习写作经验。我近来读了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谢平(Steven Shapin)的《科学革命:一段不存在的历史》(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觉得深受启发。他在致谢词中说:「本书不是原创性的学术作品,而是由我集合各家说法的综合性着作。过去10年或15年来已累积许多有关『科学革命』的历史研究,虽然这本书的目的是呈现对科学革命的最新诠释,但仍非常倚重多年下来各家学者的成果。我最感谢的是诸位历史学家,我任意地借用他们的成就,并把他们的着作和论文放在本书最后的参考书目里。毫无疑问,这本书不只有我一个作者,还有他们。但我必须承认,我用我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作品,用我的方式组织他们互异的发现和说法,这都反映了我个人的观点。因此,我必须对此全权负责。」本书的情况与上面谢平所说的情况颇为类似。本书力图体现国际史学新潮流,从全球史视野来看中国历史,因此也是一部集合各家说法的综合性着作。也和谢平一样,我在本书中也用我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其他学者的作品,用我的方式组织他们互异的发现和说法,这都反映了我个人的观点。不仅如此,本书的主线和主要观点也是我提出的。因此我一方面非常感谢前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说明我对本书全权负责。
 

图书试读

第二章 「贸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
 
上面说到「大变局」的早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这个时期,西欧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海外征服与掠夺,即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上所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充满剑与火、血与泪的过程」。但是从世界历史来看,充满「剑与火」、「血与泪」的征服和掠夺,并非近代早期西欧海外扩张的独有特征。在此之前,人类历史就已充满这类的征服和掠夺。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领导的大规模战争。蒙古人通过这些战争征服了欧亚非三大洲辽阔地域,建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单位——蒙古帝国。这种征服是通过「剑与火」进行的,给广大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无尽的「血与泪」,改变了中国和欧亚其他许多地区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造成了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但是这个大变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不仅如此,就连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也未能长期生存下去,征服者本身也在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中销声匿迹,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荡然无存。其他的许多「世界帝国」(如更早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造成了比蒙古帝国更为持久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被征服地区的种族、语言、文化、宗教等,但是也没有把世界引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我们不能用这种传统的观点去看待本书所说的「大变局」,而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个「大变局」是一个与之前所有「大变局」在性质和影响方面都全然不同的历史变迁。其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个「大变局」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
 
在今天的世界上,「全球化」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正如经济学家沃特斯(Malcolm Waters)所说的那样:「就像后现代主义是1980年代的概念一样,全球化是1990年代的概念,是我们赖以理解人类社会向第三个千年过渡的关键概念。」但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高频率使用的名词,却是一个出现未久的新词。这个词在英语词典中首次出现在1944年,与之相关的「全球主义」(Globalism)一词也只是1943年才问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火枪与帐簿》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我一直对明清时期乃至近代早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和经济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贸易场景,从东南亚的热带香料,到中国的精美瓷器,再到欧洲的火枪和钟表,这些商品在书中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充满故事的贸易历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帐簿”的描写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记录,更是那个时代商人智慧和商业策略的载体。通过对账簿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定价机制、利润分配,以及不同商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而“火枪”的出现,则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贸易背后潜藏的军事力量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是如何改变了东亚的贸易格局,又是如何迫使东亚各国在新的国际秩序下重新定位自己的经济战略。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与东亚世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是一个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并且这个共同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评分

《火枪与帐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过去认知截然不同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作者的叙事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将那个时代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帐簿”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记录收支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商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缩影。通过分析不同商号的账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商品的流通、价格的波动、利润的分配,以及不同地区商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而“火枪”的出现,则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贸易背后隐藏的军事力量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西方殖民者如何利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又如何通过不平等贸易榨取东亚的财富,这些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书中关于中国在早期全球贸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也让我惊叹,它不再仅仅是西方商品的销售市场,更是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挑战的东亚世界,它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既获得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评分

读完《火枪与帐簿》,我感到对早期经济全球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一边是西方军事力量的扩张,另一边是东方商业活动的繁荣,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图景。我一直对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早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详实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视为一个封闭的王国,而是展现了它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网络之中。书中关于白银流动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白银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全球货币,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和经济政策。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帐簿”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记录,更是反映了当时商业逻辑、交易习惯以及社会关系的生动载体。比如,通过分析不同商号的账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商品定价机制、利润分配方式,甚至是不同地区商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挑战的东亚世界,它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既获得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贸易的深入分析感到惊叹,我过去总觉得东南亚是中国传统的藩属国,但在本书的叙述中,我看到了它们在经济上与中国之间更加平等、互补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早期全球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读完《火枪与帐簿》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汇背后蕴含的深远历史意义。书中所描绘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那种高度一体化的全球市场,而是一个充满了地域性、碎片化但又彼此紧密联系的贸易网络。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火枪”和“帐簿”这两个意象,极具象征意义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核心驱动力——军事力量的扩张与经济利益的追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以往教科书上描绘的中国形象截然不同的画面:中国并非仅仅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而是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中国与欧洲、东南亚、甚至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种全球性货币流动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财政和商业运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分析,它如何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如何催生了新的商业阶层,又如何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冲击。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它的叙事流畅,逻辑清晰,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经济数据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它让我对“中国与东亚世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东亚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地理概念,而是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彼此塑造的共同体。

评分

《火枪与帐簿》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早期东亚经济史的固有认知。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将这个时期的东亚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而这本书则向我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东亚经济网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从一个个具体的贸易案例切入,比如茶叶、瓷器、丝绸的出口,以及枪炮、火药、香料的进口,生动地勾勒出那个时代跨国贸易的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盗经济”的论述所吸引,它揭示了在官方贸易之外,非官方的、甚至是非法的贸易活动同样在推动着经济的流通,并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作有了更加立体和真实的感受。书中关于“白银饥渴”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白银能够成为那个时代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和经济政策。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大量史料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他不会简单地将西方视为进步的代表,而是辩证地分析了火枪、殖民扩张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早期的经济全球化并非是单方面的征服,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合作与冲突的互动过程。

评分

读罢《火枪与帐簿》,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眼见证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将枯燥的经济数据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生动的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在早期全球贸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所吸引。过去,我总觉得中国在那个时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作为贸易参与者、甚至是贸易中心的另一面。比如,书中对中国瓷器、茶叶、丝绸在世界市场的流行以及它们背后复杂的贸易链条的描绘,都让我惊叹不已。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火枪”所代表的军事力量和殖民扩张对东亚经济带来的冲击。西方殖民者如何利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又如何通过不平等贸易榨取东亚的财富,这些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书中的“帐簿”不仅仅是记录交易的簿册,更是那个时代商业精神和经济智慧的体现。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账簿,展现了东亚商人如何适应变化的市场,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追求利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与东亚世界”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评分

《火枪与帐簿》这本书所展现的早期经济全球化图景,远比我预期的要更加复杂和精彩。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它在东亚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给了我非常详尽和深刻的解答。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他不仅关注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还着重描绘了中国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了解到,在那个时期,东亚内部的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并且这个网络与西方的贸易网络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早期的全球经济。书中关于“白银”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白银是如何从美洲流入中国,又如何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这种全球性的货币流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火枪”和“帐簿”这两个象征性意象的运用,它们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军事力量的扩张往往伴随着经济利益的追求,而经济活动的繁荣也为军事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挑战的东亚世界,它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既获得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评分

这本书《火枪与帐簿》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充满活力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空洞感,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生动的细节,将历史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帐簿”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记录数字的工具,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逻辑、交易习惯以及社会关系。比如,通过分析不同商号的账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商品的定价机制、利润分配方式,甚至是不同地区商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而“火枪”的出现,则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贸易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是如何改变了东亚的贸易格局,又是如何迫使东亚各国在新的国际秩序下重新定位自己的经济战略。书中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贸易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总觉得东南亚是中国传统的藩属国,但在本书的叙述中,我看到了它们在经济上与中国之间更加平等、互补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早期全球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对“全球化”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东亚世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火枪与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经济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将焦点放在了全球化这一宏大主题上,并且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与东亚地区,这让我感到十分契合我的阅读兴趣。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他将“火枪”所代表的军事力量的扩张与“帐簿”所代表的经济活动的繁荣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示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之间的深刻联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参与者的描绘,它不仅仅是西方商品的目的地,更是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国。书中对于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的深入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白银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全球货币,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民间商业活动。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冲突与不平等,他通过对“火枪”的描写,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东亚带来的冲击,以及东亚各国如何在这种冲击下寻求生存与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东亚世界,它既有繁荣的贸易,也有激烈的竞争;既有文化的交流,也有力量的较量。

评分

这本《火枪与帐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书名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火枪代表着军事力量的扩张和殖民的阴影,而帐簿则象征着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流动。我一直对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早期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显然就聚焦于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作者的叙事非常引人入胜,我仿佛能看到郑和船队远航的壮丽景象,也能感受到西方商人在中国沿海贸易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仅描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互动,还深刻地剖析了东亚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这些国家是如何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书中的论述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的界定,它并非是单一方向的西方输入,而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互动过程。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对当时的贸易壁垒、关税制度、白银流动等具体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了一个更加宏大而细腻的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解读感到惊叹,它不再仅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而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成为连接东西方经济脉络的真正主干道。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危机四伏的东亚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